一、学生情况分析:
  这一学期我担任六年级的科学课。从上几学期的学习情况来看,这一届学生比较活泼,生性好动,好奇心强。学生对科学活动十分地感兴趣,并能以自己的方式观察到许多细节的地方,研究气氛浓厚。但由于一部分学生对科学课的研究方式不适应,不知道如何最有效的观察、探究、描述、总结、不会实际应用或联系实际。
  通过三学年的科学学习,学生对科学学习有了很大的变化:课堂学习的注意力集中了,小组合作探究更加融洽了,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也更强了,对于“科学”也很有自己的见解。不是说孩子是天生的探究者吗?所以我们要创造更多的机会,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待改进的是学生课堂学习的规范性和个别学生的学习习惯。另外科学探究小组的探究态度和习惯要进行重点培养。
  二、教材情况分析:
  六年级下学期,将是小学生小学科学课学习的最后一个学期。通过前面三年来的学习,他们已经经历了许多典型的观察、研究、认识周围事物和周围环境的科学探究活动。在接下来的这个学期里,我们期望学生们向什么方向发展呢?进一步打开他们观察、研究、认识事物的窗口,引导他们开展相对的科学探究活动,就是六年级下册教材的基本设计思路。在这一册《科学》教材里,学生将学习风格各异的建筑、奇妙的人体、有序的生态系统、宇宙与航天技术、像科学家一样工作五个单元。
  三、教学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四、各单元主要目标、要求
  1、风格各异的建筑,认识常见的建筑及其结构,建筑物的审美。
  2、奇妙的人体,认识人体的组成,消化、呼吸、血液循环等系统的构成及其功能,认识生理发育的过程,向学生进行青春期生理、心理卫生教育。
  3、“宇宙”是向学生们打开的第三个窗口。他们在以前的科学课上接触的主要是有关地球物质、构造及运动的知识。这一单元将引导他们去参加有关太阳、月亮、星体的观察、研究活动。他们会观察月相的变化,做月球上环形山形成、日食和月食形成的模拟实验,根据教材提供的数据建一个太阳系的模型,利用自己制作的活动观星图,在夜晚观星……他们还将了解宇宙的其他知识和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这些活动将使他们不仅知道不断膨胀的宇宙是一个充满活力极具魅力的世界,还会知道探索宇宙是人类前赴后继的艰巨事业,期待他们去参与和努力。
  4、像科学家一样工作,本单元主要向学生介绍著名科学家的故事,教育他们向科学家那样工作。
  五、具体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各班建立科学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8、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
  9、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
  六、教学进度
  本册共五个单元18课。分别为:风格各异的建筑、奇妙的人体、有序的生态系统、宇宙与航天技术、像科学家一样工作。本学期共20周,教学进度安排如下:
  周别
  时间
  教学内容
  课时
  备注
  1
  2.8—2.12
  1、常见的建筑
  2
  2
  2.13—2.19
  2、巧妙的结构
  2
  3
  2.20—2.26
  3、美丽的建筑
  2
  4
  2.27—3.4
  4、人体的组成
  2
  5
  3.5—3.11
  5、消化与呼吸
  2
  6
  3.12—3.18
  6、呼吸与交流
  2
  7
  3.19—3.25
  7、循环与运输
  2
  8
  3.26—4.1
  8、生理与适应
  2
  9
  4.6—4.8
  9、健康成长
  2
  10
  4.9—4.15
  10、小池塘、大世界
  2
  11
  4.16—4.22
  11、小瓶子、大学
  2
  12
  4.23—4.29
  12、小行为 大环境
  2
  13
  4.30—5.6
  13、浩瀚的宇宙
  2
  14
  5.7—5.13
  14、探索宇宙
  2
  15
  5.14—5.20
  15、人造地球卫星
  2
  16
  5.21—5.27
  16、在太空中生活
  2
  17
  5.28—6.3
  17、走近科学家
  2
  18
  6.4—6.10
  18、科学学习回顾
  2
  19
  6.11—6.17
  期末复习
  2
  20
  6.18—6.24
  检测考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