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全省商贸服务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2018

全省商贸服务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2018

来源:九壹网


关于全省商贸服务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侧重于商贸服务业

根据《安徽省关于开展专题研究工作的通知》(皖政办传〔2008〕287号)要求,我厅厅领导陪同省领导先后赴沿江四市以及带队赴铜陵、马鞍山、滁州三个市进行服务业发展情况专题调研,还通过发函给各市商务局了解全省商贸服务业发展情况。从调研的情况来看,近年来,、省对发展服务业十分重视,保持了服务业较快发展,已成为全省经济的重要支撑。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由2002年的1399亿元增加到2007的2848.9亿元,年均增长12.5%,比同期GDP增幅高1.2个百分点;服务业从业人员由2002年的933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1273.4万人,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总数的比重也由26.7%提高到33.4%;服务业税收占全省地税收入比重从2002年的54.8%增加到2007年的58.9%;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3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35.3%。近几年来,安徽省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下滑。主要原因是,近年安徽省正处在工业化快速推进阶段,工业呈现加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1

致使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相对下降。这是安徽省工业化进程中的正常现象,与全国的趋势基本一致。总体来看,服务业快速发展,对于壮大经济总量,提升产业结构,改善人民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现结合我厅职能,就全省商贸服务业发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特点

商贸服务业,指的主要是与企业商务贸易活动以及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批发业、零售业、住宿业、餐饮业、租赁业、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业以及商贸物流业、典当业、拍卖业和部分娱乐业等其他服务业。按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商贸服务业约占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全部339个服务业行业小类的30%左右。因此,商贸服务业是我国遍及城乡最主要也是最普遍的服务业,关系民生、满足消费,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与群众消费需求紧密相连。近年来,我省商贸服务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并呈现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总体规模稳步增长,带动就业作用明显。2007年,全省商贸服务业增加值944.9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32.8%,占GDP的比重为12.8%,总量同比增加130.9亿元。从业人数867.8万人,同比增加87.6万人;占服务业从业人数68.1%,占全省从业人员22.7%,同比分别提高1.1和1.9个百分点。今年1-9月份,全省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

2

零售总额2101.5亿元,同比增长23.2%,比上年同期提高6.3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5.7%,比上年同期提高2.9个百分点。总额居全国第14位、中部六省第4位,增幅居全国第11位、中部六省第3位,增幅在中部地区位次比去年同期前移3位。调研情况表明,合肥市已成为我省商贸服务业发展的先行地区,1-9月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6.3亿元,增长25.1%;全省中,总量居第一,是第二位的2.4倍,增幅居第一,高于第二位0.7个百分点;在中部地区省会城市中,增幅也继续保持第一;商贸服务业成为就业和再就业的重要渠道,全市商贸服务业从业人员达32.6万人,占全市从业人员总数的1/3。

2、市场主体不断增多,限额以上企业贡献较大。2007年,全省批发零售业单位数38705个,同比增加2842个,其中法人单位29085个,同比增加2974个;住宿和餐饮业单位数4319个,同比增加202个,其中法人单位3478个,同比增加227个;居民服务等其他商贸服务业单位数9924个,同比增加910个,其中法人单位8239个,同比增加968个。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122个,比上年增加4个;摊位数量704个,比上年增加2057个;总成交额1044.4亿元,比上年增长11.4%。2008年1-9月,全省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05.6亿元,同比增长34.9%,比上年提高8.8个百分点,高出全省平均增幅11.7

3

个百分点,对消费品市场增长的贡献和主导作用非常明显。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300.1亿元,同比增长25.9%,比上年提高6.2个百分点。

3、农村网络日益完善,市场消费明显提速。2005年起,我省开展“农村商品流通改革和市场建设试点 ”工作,目前,全省已累计建设290个农村商品配送中心、17000个连锁乡村农家店、50个省级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30个农产品绿色批发市场、44个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培育了5个国家级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4个国家级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初步形成了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体系,并且效益初显。2008年8月起,我省农村市场消费增速首次高于城市0.6个百分点,9月份继续高于城市1.2个百分点;1-9月,全省农村市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30.8亿元,同比增长22.1%,比上年提高6.6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4%,比上年同期提高3.2个百分点。城乡市场增幅差距已由去年同期2.6个百分点缩小到2.1个百分点。 4、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外商投资力度加大。截止2007年,商贸服务业外商投资企业数199个,比上年增加29个;投资总额12.6亿美元,比上年增加5.5亿美元,增长77.5%;其中外方投资7.6亿美元,比上年增加4.7亿美元,增长1.6倍;当年新签协议55个,比上年增加3个。目前,已有家乐福、沃尔玛、欧尚、麦德龙、百安居、百盛、易初莲花、

4

大润发等9家世界知名外商零售企业在我省投资开店,全省总店数达16个,家乐福5个、大润发3个、沃尔玛2个,其他都为1个;投资外商企业数量以及开设店数,分别比上年增加1家、2个。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

2007年,我省商贸服务业增加值944.9亿元,在中部六省中仅高于江西、山西,居第4位;与2006年相比,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下降0.1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下降0.5个百分点。总体上看,总量还比较偏低,发展速度不够快,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1、农村商贸服务业严重滞后。城乡间发展不平衡,农村服务业严重落后于城市。调研了解到,农村人均固定商业面积不足0.1平方米,不到城市的1/10,农村农家店连锁经营交易额占总交易额的比重不足10%;到乡村开店配送成本平均比在城市开店高出近2成。农村流通基础设施不健全,缺少大型的商品流通设施和农副产品市场,特别是集贸市场建筑简陋,大棚式市场、露天市场较多,有些市场骑路经营,连基本的设施都没有,“油盐酱醋找个体,日常用品赶大集,大件商品跑城里”的现象在一些农村依然普遍存在。农村市场和农副产品流通服务网络还不健全等影响了相关商贸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5

2、社区商业服务比较薄弱。按照商务部发布的《社区商业设施设置与功能要求》,社区商业是指以特定居住区的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以便民、利民和满足居民生活消费为目标,提供日常生活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的属地型商业。目前,按照国家、省有关标准,我省创建了111家省级商业示范社区,其中有12家为国家级商业示范社区,这些社区中居民买菜、早餐、维修店、美容美发、洗浴、洗衣等日常生活消费相对比较方便,居民最远日常生活消费距离一般在800米以下。据调研不完全统计,全省17个省辖市城市有一定商业基础的社区共987个,省级以上商业示范社区只占11.2%,大部分城市社区商业设施不足,网点布局不合理,服务功能单一,居民消费不方便、不放心等问题比较突出。 3、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从现阶段看,城市仍然是商贸服务业发展的主体力量。城市商贸服务业中,有代表性的是百货业。整体上看,我省传统商业企业较多,按现代流通方式设计要求的有标志性的大型百货商场少。从调研情况来看,目前全省17个市级城市中,还有马鞍山、淮北、巢湖、阜阳、池州、安庆等6个城市没有综合性的大型百货商场或商场规模偏小,其中,马鞍山、淮北还是我省经济发展相对较好的地区。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省商贸服务业还不够发达,业态水平不高。大众化餐饮、洗浴、美容美发、再生资

6

源回收、维修、洗衣等居民日常消费类的商贸服务业缺乏引导与监管,长期处于低水平竞争、无序发展状态。 4、现代流通方式发展缓慢。近年来,虽然我省商贸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但目前大部份市场仍处在摊位经营的初级流通形态,传统商贸形式居主导地位。特别是现代物流比较滞后,缺乏集仓储中心、配送中心、货运中心、信息网络中心、营销策划中心、保税仓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综合配套物流基础设施,现有部分物流企业规模小、布点分散、设施老化、功能单一。据调研,全省有1000多家物流企业,95%以上仅能从事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等初级服务,真正意义上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不足20家。从企业内部结构来看,江淮汽车、马钢、铜陵有色、海螺集团等大型工业企业仍然以企业内部服务为主,物流有效需求不足。

5、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商贸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与经济发达程度密切相关,经济发展、可支配收入的不同,导致了发展的不平衡性。从这次调研情况来看,商贸服务业的发展总体南方好于北方。合肥市作为省会城市,商贸服务业的发展在全省处于领先位置,芜湖、铜陵、马鞍山等经济发展较好地区,商贸服务业相对发达。从服务业比较来看,2007年,合肥人均服务业增加值为12458元,马鞍山12560元,铜陵11850元,芜湖9451元,已达到沿海省份服务业发展

7

的平均水平。阜阳、宿州、亳州等地相对欠发达,2007年,人均服务业增加值分别为1988元、20元、2701元,为全省后三位。

我省商贸服务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基本符合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但尚未形成与我省经济加快崛起相一致的态势,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观念因素。“重生产轻流通”、“重工轻商”传统思想依然存在,甚至在有的地方和部门根深蒂固,与“工业强市”、“工业立市”等战略相比,还没有摆上应有的位置。对商贸服务业在提升城市品位、满足人民需求、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的作用认识不足。还有的片面认为商贸服务业属于商业,是盈利行业,不需要扶持,在方向引导上,基本上是让其自然成长、自生自灭,即使有一些相关,也存在落实不到位等现象。如,2006年1月4日,省出台了《关于促进流通业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皖政〔2005〕116号),涉及到商贸服务业企业在土地、财政、税收、城建规划、劳动保障等多方面有实质内容的条款,所调研的商贸服务企业一致反映很好,但具体落实过程中很难到位。 2、因素。商贸服务业市场准入的还没有完全放开,对外开放程度较低,利用外资数量总量偏少。调研情况表明,较长时间以来,各地在扶持上,工业、农业的扶持较多,力度不断加大,而商贸服务业相应的引导

8

资金、扶持则较少。 虽然在国家和省大力推进服务业发展的推动下,各市对发展服务业的重视程度在不断加强,但尚处起步阶段,服务行业在投资导向、用地、项目审批、税收优惠、信息贷款甚至用电、用水、用气价格等方面享受待遇仍低于工业企业。虽然省里决定从今年7月1日起,商业用电与普通工业同价,但实施峰谷用电计价后(高峰时段为9:00-12:00、17:00-22:00),实际商贸服务业用电支出高于调价前。由于一般工业可以在晚间生产,用电价格实际可能有所下降,但商贸服务业企业用电大部分处于高峰时段,影响较大。据对企业调研,实行峰谷用电计价后,商业用电价格是实行峰谷用电前的1.21倍。

3、发展因素。城镇化水平不高,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空间有限,农村消费的主要群体青壮年外出务工较多,人员流出、购买力外流现象较严重。在基础设施方面,交通基础设施与周边城市相比,现代化程度还不高,商品流通不够顺畅;流通基础设施不健全,大型的商品流通设施和农副产品市场较少,规模效益不大,辐射能力不强,聚集效应不够。调研中,马鞍山、滁州等市还反映,地理位置紧邻上海、南京等长三角发达地区,而商贸服务业整体竞争力与这些地区相比差距较大,存在高档消费品、休闲旅游等消费流失现象。 4、人才因素。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一个行业发展的基础,对商贸服务行业也是如此。调研发现,目前我省不少

9

地区商贸服务业人员素质状况与市场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商贸服务企业现代管理类人才缺乏,专业人才偏少;住宿餐饮、批发零售业等传统商贸服务业从业人员参差不齐,整体文化水平不高,制约了企业服务水平的提升。马鞍山市还反映,存在着外地人才引进难、本地人才易流失的尴尬局面,这在我省一些城市中具有一定代表性。

三、工作思路与重点

1、加强农村现代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商贸服务业。农村现代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对于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差别、引导农村消费、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我厅将着力推进万村千乡、东桑西移、双百市场建设等工程,在加强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连锁网络运营水平、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据了解,现阶段我省农产品的70%要依赖批发市场实现销售收入,农产品批发市场是农产品销售的主渠道。据测算,2007年我省共有1351万户农村家庭,按每百户农民家庭彩电、冰箱、手机拥有量增长20%计算(按试点省保守估算),将分别新增8.4台、7.2台、19.2部,全省将扩大家电消费62.4亿元,为07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6%。为此,我厅在抓

10

好以上四个工程的基础上,还将重点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家电下乡等工作。

2、加强规划引导和示范带动,积极发展城市商贸服务业。现阶段,我国、我省城市居民“油、盐、酱、醋”和“早餐、理发、维修、洗浴”等基本生活服务需求仍然习惯近距离消费,而大件家庭用品、高档生活用品、娱乐休闲等提高生活质量类需求一般则在城市商业中心区消费。为此,下一步,我厅将指导有关市对原有城市商业网点规划进行修编,开展县(市)级城市的商业网点规划编制试点,加强规划落实,引导商贸服务业企业合理布局。还将继续大力开展以“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为主题的社区商业双进工程,争创商业示范社区,支持社区商业网点发展,完善社区商业业态,鼓励大型流通企业以连锁经营等方式进社区,积极培育社区骨干企业,探索发展社区商业促消费的多种模式,提升社区商业服务水平和档次,着力解决居民购物不放心、不方便的问题。继续在全省开展城市商贸服务业示范区试点工作,以芜湖市镜湖区、黄山市屯溪区为试点,力争形成城市中心商业与社区商业互动发展的新模式、新经验,并逐步推广,带动全省城市商贸服务业整体推进。

3、加强重点商贸企业培育,着力打造商贸服务业发展的支撑力量。企业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和最直接的实践者,大企业、大市场的兴起与发

11

展,为全省商贸服务业的发展起到了示范和带动作用,并成为我省商贸服务业的重要支撑力量。为促进重点企业做大做强,更好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参照其他省份的先进做法,我厅下一步将好抓《安徽省重点流通企业认定和动态管理办法》落实,扩大培育范围,拓展培育类型,分商品交易市场、连锁经营企业、餐饮企业、物流配送企业、综合性商贸集团等五种类型,将原来的重点企业数量由10个增加到20个左右。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改进机关工作作风,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提高服务质量,我厅还将着力抓好《省商务厅服务基层联系制度(试行)》,对重点联系的108家企业、21个开发区、2个试点区,一一明确具体联系人,下移服务重心,建立经常性联系、服务机制,为企业提供跟踪服务、上门服务,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4、加强资本引进和经贸互动,不断提升商贸服务业开放度。7月23日,王三运、文海英副一行于百忙之中亲临我厅视察,并召开专题调研汇报会,专门研究扩大对外开放问题,给我们以极大的鼓舞,发展商贸服务业同样也要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为此,我们将积极做好第四届中部博览会和第五届徽商大会的各项筹备工作,利用好平台,进一步加强商贸服务业的招商引资,促进服务贸易发展。此外,会展业等商贸服务业不仅是商务促进的重要载体,也是重要的服务产业。由于它直接为商务活动中的各种交易活动提供

12

服务,直接促进商品流通与服务交换,并且有着很大的“乘数效应”。因此,我们还将积极支持合肥市举办国字号展会,参与与支持芜湖、黄山等市充分利用自身区位、旅游资源优势举办一些区域性展会,有效促进省内外、区域性商贸互动。 5、加强市场监测和监管,努力保证消费市场稳定运行。今年以来,年初雪灾、三鹿奶粉事件以及食用油、成品油一度出现供应紧张局面,都对我省保障市场供应工作提出了考验和带来了新的要求。为进一步做好保障市场供应工作,我厅成立专门工作组,并修订完善了《安徽省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安徽省保障市场供应应急处置实施方案》。下一步,还将进一步加强城乡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扩大监测范围,优化样本结构,完善信息监测系统,强化市场预测预警,尤其是重点加强对粮、油、肉、菜等重要生活必需品和成品油等重要生产资料市场运行监测,为实施市场、保障市场供应创造条件。开通各省辖市地方商务天气预报信息平台,加快监测成果转化,提高商务信息服务水平,合理引导生产和消费。加强市场应急管理,健全各级生活必需品市场应急处置体系,建立重要商品储备制度,强化市场应急处置能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哄抬物价、囤积居奇、谋取暴利、制假售假等违法行为,净化市场流通环境,突出抓好成品油、

13

猪肉等重要商品的市场监管,切实稳定市场运行,保障市场供应。

四、有关建议

1、对服务业项目实施分类指导。服务业涵盖面较广,涉及多个部门,促进服务业发展,需要共同推进。建议比照山西等省份做法,对服务业项目分类指导,在项目资金安排上,由行业主管部门有针对性地组织实施,对优先发展的行业,资金上给予重点倾斜。

2、增加现代流通发展资金规模。在、省的高度重视和关心下,05年起,我省列有1000万元省级现代流通发展资金。近年,该资金主要用于重点企业培育、推进流通现代化、商业节能降耗、社区便民商业、放心肉工程等促进商贸服务业发展方面。各市反映资金引导效果较好,有的市已出台并建立相应配套资金,有的市则没有。建议增加省级现代流通发展资金规模,并要求各市建立相应配套资金。

3、大力支持发展农村商贸服务业。作为全国唯一的农村商品流通改革和市场建设试点省,我省农村流通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要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建议将农村商业网点规划纳入城镇和乡村发展规划;把农村流通基础设施作为公益性设施,将其纳

14

入农村基础设施体系如水利、教育、医疗、卫生等一样给予重点支持。

4、积极支持社区商业发展。发展社区商业不仅符合我省城市居民消费习惯,有利于解决居民消费“不放心、不方便”问题,还能在扩大消费、带动就业、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目前,我省仅111家省级商业示范社区的社区商业带动就业约27万人,同比增加近4.8万人。据不完全调研,全国已有10个省区市以的名义出台了支持社区商业发展的文件,涉及规划、用工、税收、注册等方面的优惠;另有15个省市出台了社区商业建设资金支持。建议出台相关,加大对社区商业的支持力度。 5、营造良好环境。针对企业反映的《关于促进流通业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皖政〔2005〕116号)文件落实不到位、商贸服务业用电费用高等问题,建议加大相关的贯彻落实检查力度,并在电、水、气、煤、油、用地等方面进一步出台,尽快实现商贸服务业企业与工业企业一样对待。黄山市还建议省里“对新建购物中心、商品市场、超市、宾馆酒店、物流配送中心、会展中心等流通服务项目,营业面积在10000平方米以上,在建设过程中涉及的行政事业收费、性基金,凡符合减免的一律按规定减免,其他收费项目执行优惠扶持措施”。

15

6、加强商务基层队伍建设。调研中,各市普遍反映,包括商贸服务业在内的内贸工作贴近群众生活、关系社会稳定,工作头绪较多,越往基层,内贸工作任务越重,虽然有《生猪定点屠宰条例》、《商业特许经营条例》等法律法规,由于人手不够,工作落实到不了位,市场监管难度大。大部分市建议,成立商务综合执法队伍,并增加市、县基层商务主管部门内贸人员编制。

7、推进商贸服务业改革开放。调研中,不少市反映缺少大型商贸服务业企业和中小企业融资难,是制约本地商贸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建议比照江苏、浙江等省,从财税、融资、减负等方面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试行民间资本成立小额贷款公司,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加大行业重组力度,鼓励徽商、百大集团优势资源互补,重新组合,形成更大更强更具竞争力的商贸集团。同时,进一步加大开放力度,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商贸服务业发展,鼓励企业、事业单位及机关后勤服务实行向社会开放;积极吸引省外大型企业投资,有序引导、鼓励外资以并购、收购、参股等方式参与商贸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和企业经营。

1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