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化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三农”问题的基本理路

化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三农”问题的基本理路

来源:九壹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政治与社会 化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 “三农’’问题的基本理路 史艺军,马桂萍 (辽宁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辽宁 大连116021) 摘要: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关键性问题,是重中之重。化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三农” 问题,一要使农业与国际接轨,发展现代农业,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置农业发展的终端于国际市场;二要着眼 于农村的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三要多途径地全面地促进农民的现代化;四要在‘‘三农”视闪外解决‘‘三 问题。 关键词:小康社会;‘L三农”问题;农民工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章编号:1008-4479(2006)06.003 1-05 t1 同的基础产业足农业,农业是国民经 际市场。尽管中国是个大国,拥有很大的国内 市场,但是,中国农产品第一市场应该是国际 大市场。 济的基础;中国』一大的地域是农村;中国农村 人口多,今天中国总人口中有60%多是农村 人口。众多的农村人口收入低,广大农村发展 落后,基础的产业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中最 薄弱的环节。“一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的…个关键性问题,是重中之重。 一第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时期,农业 作为第一产业是弱质产业,中国农业在整体 I_I还远离现代化。如果我们把中国农业发展 的终端置于国际市场作为农业发展的一个战 、发展现代农业,置农业发展的终端于 略举措,那么,会促进整个农业生产链条面向 国际市场,即促进农业生产技术革新、农业生 产率提高,提高中国农产品的质量及国际市 场竞争力,推进中国农业生产的产业化和现 代化进程。 国际市场,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 把中国农业发展的终端置于国际市场, 意思是农业与国际接轨,农业生产链条的最 后一个环节产品的流向是国内市场,而是国 本文为2005年度辽宁省教育厅项目“中国农R:n-市民化问题的制度分析”的部分成果,项目编号为05W138。 收稿日期:2006—09—04 作者简介:史艺军(1956一),女,辽宁本溪人,辽宁师范大学政治-b行政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 国党与中国政治制度研究; 、马桂萍(1965一),女,河北玉田县人,法学硕士,辽宁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 从事中国党与中国“三农”问题研究。 3l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二,中国农村劳动力要素资源丰裕,农 备、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 产品的劳动力成本低,同时,中国农产品价格 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 低廉,中国具备把农业发展的终端置于国际 为实现小康社会全面发展而采取的重要战略 市场的价格优势。如果把农业发展的终端置 举措。 于国际市场,中国农产品逐步进入国际市场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推进 参与竞争,这会产生有利于中国“三农”问题 小康社会建设的必然选择。、建设社会主义新 解决的环境导向。中国是一个大国,中国农产 农村的实质是全面推进农村现代化。之所以 品以低廉的价格进入国际市场,会引起世界 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要在于“三农”问 农产品的价格波动,使发达国家的农产品降 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 价,这样发达国家会产生农业领域的失业,中 重大问题。过去,我们靠农业的积累、农民的 国则因此促进国内农业领域内的就业,(相对 贡献和农村的支持,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国 于其它产业,农业领域内的就业空间总体上 民经济和工业化体系,但另一方面,城乡二元 很小)提高农民的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水 结构也日益强化,农村发展越来越落后于城 平。 市,广大农村地区和农民群众并没能很好地 第三,经济全球化、中国成为WTO成员 分享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成果。在全面建设 国以及中国有几千年的农耕文明等等,这些 小康社会的新时期,我国综合国力有了明显 条件有利于中国把农业发展的终端置于国际 的提高,初步具备了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支持 市场。我们要利用现有的条件和优势,促进农 保护的条件和能力,工业发展的程度和城市 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高中国农业的国际 的能力已经总体上达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 竞争力(我国农业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可是 反哺农村的发展阶段。此外,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并没有充分认识到)。 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获得了巨大发展的同 第四,进入2O世纪9O年代以来,中国农 时,农村社会事业、精神文明和民主政治建设 业进入到一个新大发展阶段,即我国的农业 等方面却相对滞后,这已经明显制约着农村 生产已经从长期的产品供不应求发展到供过 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制约着全面建设小康 于求的历史阶段。面对这样一个实际情况,如 社会的进程。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必须加 果我们不把农业发展的终端置于国际市场, 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城乡和农村经 那直接的后果是国内农产品积压、农民收入 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下降,农民就业减少,加重“三农”问题解决的 第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全新 难度。 的建设事业,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对社会主义 二、着眼于农村的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 新农村建设不能简单视之、简单理解,简单对 新农村 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是搞几个形象工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及2006年一 程,整治村容村貌新的村庄建设。社会主义新 号文件,阐述了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 农村建设有五大目标:一是要使农村的生产 新思路,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主义新 力水平有较大的提高:二是要使农村的基层 农村建设包括农村社会事业建设,以农业基 民主政治建设继续向前推进;三是要使农村 础设施为主的产业能力建设,村容村貌环境 的基础设施切实得到加强:四是要使农村的 的整治,以村民自治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创新 教育卫生和社会事业切实得到发展;五是要 等等,最终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制度完 使农民的生活水平有较大的改善。社会主义 32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新农村建设最根本的“新”是在农村进发出新 最迫切的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完善各类基 的发展活力,有了农村这个根本的“新”,才能 础设施。按照城市郊区、沿海、平原、丘陵、山 有农村经济社会新的跨越式发展。 区、草原等不同区域特点,突出地域特色。三 第三,服务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 是支持、农民建设。和各级财政都要 目标,促使农村进发出新的发展活力的关 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引导和激发 键,是通过深化农村改革和制度创新,全面 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互助合作建设家园 启动和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要着力推进县乡 的积极性。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广泛吸收社 镇机构的行政管理、农村义务教育制度 会力量投入新农村建设。要把基础设施建设 的改革和县乡财政管理改革等等,逐步 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把改善物质生活条件 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基层行政管理和 与精神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引导农民养成良 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此外,还要着力 好生活习惯,树立高尚道德情操。 推进农村金融、社会管理等其它各 三、多途径地、全面地促进农民的现代化 项改革。同时,加大对农民负担的监督管理力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其社会走向现代 度。 化的进程中,是经济现代化的过程,是政治现 第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思路 代化(民主化)的过程,也是人的现代化的过 主要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树立和 程。如果没有人的现代化,那么,这个国家的 落实科学发展观,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 现代化会中途夭折。只有人得到全面发展、 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工业反哺农业、 实现人的现代化,才能使生产力中最活跃、 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 最的因素——劳动力的能量得到充分地 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使农村整体面 发挥,也才能有经济政治与人之间的良性互 貌出现较大改观,逐步把农村建设成为“生产 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我们着眼于 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 农民问题的解决,其根本点在于促进农民现 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 代化。 村,必须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这是社会主 第一,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是一个问 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建设社 题的不同侧面,其中缺少任何一个的现代化, 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也就不可能有其它的现代化。农民现代化是 这是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 指农民的心理、思想、态度、行为、知识素质 分。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 等符合经济政治现代化的要求。农民现代 业,改变农村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加强农村 化首先表现在农民素质的提高:农民现代 基础设施建设,搞好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推行 化还表现在农民的非农化,农村的单一农 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民演化为多元化的农村居民:农业现代化 第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 最根本的标志是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 以下原则:一是规划先行、因地制宜。要科学 提高。农民现代化的最重要特征是农民物 编制新农村布局规划和村庄整治规划,严格 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大幅度提高。农业与 按照规划推进新农村建设。在建设中,应区分 农村现代化的目标归根到底要大幅度增加 发展阶段和地域不同情况,按轻重缓急循序 农民收入,使农民(包括全体农村居民)从贫 渐进地推进,切忌搞“一刀切”。二是突出重 困到小康,再从小康走向富裕,使城乡、工农 点、示范引路。坚持以中心村为单位,以改善 的差距缩小,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和接近发 33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达国家农民的水平。 第二,进一步落实科教兴农战略,切实地 把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 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一是注 重发展基础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农村职业 技术教育,要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既注 重未来农民的知识素质的培育,又注重现有 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二是发展农村科技 园区。农村科技园区是以物化的科技成果的 推广为主要内容,能发挥大面积、大范围的科 技示范效应,这是提高农民素质的一种有效 形式。三是形成宏大农业科技队伍,建立科技 服务体系。农业技术员是传播科学技术、增进 农民素质的基础力量。应充分发挥国家专业 干部的技术优势,鼓励他们进入农村经济建 设的主战场,开展技术服务。 第三,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市场经济、培 育市场主体,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促使农民 在思想意识上成为现代农民。传统农民生产 经营中的意识主要是生存理性,而现代农民 在生产中需要的意识应该是经济理性。传统 农民满足于一家一户的小生产,生产的目的 主要是为了买,而不是为了卖,这与现代农民 的要求相背离。所以,农民只有在市场经济 中,在农业生产的规模经营中,(规模经营可 以是一个家庭的,也可以是联合体)即在现代 的农业经济发展中,才逐步成为现代农民。 第四,通过国家的重农战略,进一步加大 国家公共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加快农村公 共设施建设,发展农村的文化、教育、卫生等 事业,转变农民的思想和生活方式。 第五,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各种形 式的农民杜团,把农民组织起来,使农民向公 民的方向发展,真正成为农村民主政治的主 体。历史上中国农民曾组织起来,形成强大的 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我们同样 要把农民组织起来,形成推动农村经济政治 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四、“三农”视阈外解决“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产生并非完全来自于“三 农”,“三农”中的许多关键性问题不在“三农” 内,而是在“三农”之外。所以,要在“三农”之 外寻找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 首先,深化国家行政管理改革。国家 行政管理改革是大的系统工程,这项改 革影响着中国政治、经济各方面的发展,也 影响着中国“三农”问题的解决度。党的十六 大对中国行政管理改革作了基本的阐 述,十六大后就中国行政管理改 革问题作了重要讲话,几年来围绕着行政管 理方式、与地方的关系、机构设置等方 面,中国行政管理改革在逐步推进。在 行政管理改革中机构的设震是一个重 要方面,它影响着行政管理方式、与地 方的关系。就行政机构设置而言,我国有中 央、省、地市、县、乡镇和具有行政功能的村, 总共有六个级别的垂直机构。中国的行政机 构层次多,执行的中转站多,机构之间 关系难以理顺,使中国的管理存在着政 成本高、行政效率低等问题。这样的行政机 构设置不仅不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而且 会固化“三农”问题,例如,各个省(包括直辖 市和计划单列市)不直接管理县,县以下划 归为地市管理,在中国极为固化的=元社会 背景下,这样的行政机构设置为城市剥夺农 村提供制度上的便利。所以,必须对现有的 行政机构设置进行深度的改革,我国应该尝 试省市县的三级行政机构设置,市与县是平 等的互动关系,二者直接对省,逐步取消农 村镇一级的行政机构,设立县派出机构。在 农村最广泛地推进村自治、逐步形成村自治 体,由村自治体对县。作者以为这一思路不 宜大范围的推开,最好现在一些发达地区搞 试点,然后逐步推进。 其次,农民工市民化的制度安排。农民工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上的特殊的社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会群体,是中国实施赶超战略中,城市化严重 农民工问题。民工学校、民工公寓、民工子女 滞后于工业化的结果,是中国“三农”问题的 免学费、维护民工利益的法规等等,表 延伸,但又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三农”问题。通 面上看是在维护农民工的利益,实质上在固 过科学的、合理的制度安排,促进农民工市民 化农民工问题。因为这些制度性安排的背后 化有利于缓解中国“三农”问题的压力。 隐藏着把农民工依然作为农民工看待的解决 引发农民工现象主要是制度性因素,解 问题的思路 其结果是在一定程度上和÷定 决农民工问题也必须通过新的制度安排来解 范围内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同时,将农民工问 决。中国“农民工潮 最早出现在2O世纪80 题匿化了 即设有从根本解决农民工问题。如 年代中期,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 果我们真正的关注农民工问题,那就要寻找 经营的改革,土地可以由家庭部分成员 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基本思路,这个 经营,使其他家庭成员可以获得新的就业自 基本思路就是市民化。 由;二是粮食等流通改革以及住房制度 改革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城乡二元社会 改革等等,使农民得以在城市生存下来:三是 。离开户籍制度改革的农民工市民化是 农民可以在城市经营个体工商业或出劳务 难以推进的,也是难以持久的。因为已经进入 等。中国第一批农民工进城后,他们大多年龄 城市的农民工获得了市民待遇,其他的广大 偏大,上有老下有小,他们来到城市的目的主 农村人口自然也会因市民待遇的优越而不断 要是赚些钱,而不是永久地居住在城市,而在 涌入城市,这样只能带来城乡的单向流动,没 中国改革中的制度安排上也没有促进其市民 有城乡之间的互动・其结果不利于城乡统筹 化的内容,这样以来,农民工现象持续存在下 发展。所以,必须消除户籍的概念、制度及连 去。今天的农民工群体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 带影响。以户籍制度改革为切入点,推进就 化,即他们中的大多数是青年,在农村没有务 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制度的城乡一体化 过农,他们确确实实不是农民,也不是市民, 制度框架的确立.。 学术界有的称之为新生代农民工,有的称之 一个与制度无关,却是一个很重要的问 为城市流民,有的称之为城市边缘人。从社会 题,即观念问题。我们在设计农民工市民化的 学的角度讲农民工现象不利于社会互动、社 制度时,不能从简单的只从城市发展的角度、 会稳定:从发展观的角度讲,农民工现象违背 从市民的利益出发,应该从全面建设小康社 了以人为本,促进入的全面发展的理念。尽管 会的战略目标、遵循社会公平 公正的理念, 如此,为什么我们随处可见农民工呢?根本 坚持以人(不是少数人)为本,来设计农民工 原因是制度。固化农民工的制度有多种,根本 市民化的新制度。 的制度是户籍制度。 其三,当我们致力于解决中国“三农”问 农民(再中国还有农民工)市民化是社会 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在农村经济社会改革 发展进步的标志,是任何一个国家通往现代 中,将国家主导的农村改革与广大农民 化道路上的必然现象和发展趋势。如果农民 的诉求结合起来,形成农村改革的互动路径, 或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缓慢,那说明社会发展 避免农村改革出现路径依赖。 缓慢,或者是城乡严重失衡,其实城乡严重失 衡也是社会全面进步的制约因素。目前中国 (责任编辑刘华安) 上上下下都在关注农民工问题,其中一些“关 注”的结果不是化解农民工问题,而是在固化 3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