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课题 初中语文 邓稼先 教学目标 年级 七年级 学期 春季 1.通过完成“人员档案卡”梳理文章主要内容,概括人物基本信息。 2.学习选取典型事件和对比衬托的手法,理解文中关键语句和段落的含义,深入了解邓稼先。 3.通过撰写评价词与心里话,以写促悟,感受杰出人物非凡的气质,唤起对崇高品质的憧憬与追求,明白英雄的真谛。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通过选取典型事例(细节)、叙议结合、对比、衬托等手法,写出人物精神。 教学难点: 1.理解邓稼先的贡献对中国的意义,明白英雄的无私奉献,勇于进取,为祖国而不畏牺牲的高贵精神。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情境设置:学校的宣传橱窗将要重新规划“英雄栏目”,小语同学决定制作邓稼先展览板。 2.教师导语:为了构建新时代中国青少年的英雄梦,学校的宣传橱窗将要重新规划“英雄栏目”。小语同学觉得课文中的邓稼先同志就是一名英雄,决定制作邓稼先展览板。今天让我们一起通过大科学家杨振宁先生的文字笔触,来认识并读懂邓稼先,相信你会对“谁是英雄”有自己的答案。 任务一初读英雄,完成档案卡 1.学生完成“人员档案卡”(学习任务一) 通览全文,结合课文与课下注释完成任务单中的“人员档案卡”。 人员档案卡 姓名 学历 个 人 经 历 邓稼先 生卒年月 工作单位 籍贯 职务 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大 …… 2.呈现学生的“人员档案卡” 人员档案卡 姓名 邓稼先 生卒年1924.6-1986月 学历 .7 职务 核武器研究院院长 籍贯 安徽怀宁 博士研究工作单中国科学院 生 位 个 人 经 历 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大。 1948-- 1950 年,获美国普渡大学理论物理专业博士学位。 1950年10月,到中科院工作。 1958年8月,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理论。 19年10月16日,领衔研制成功中国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17日,领衔研制成功中国第一颗氢弹。 1985年8月,做切除直肠癌的手术。 1986年3月,做第二次手术。两次手术期间,与于敏共同撰写了中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 1986年5月,做第三次手术。 1986年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 (三)再读英雄,概括评价词(学习任务二) 学生观察邓稼先个人简历中的时间和事件,想想有哪些地方在细思之下是颇不寻常的,请在相应位置撰写评价词。 1.材料出示: (1)1945年,邓稼先毕业于西南联大,年仅21岁。评价词:年轻有为。 (2) 1948—1 950年,邓稼先仅用短短两年时间就完成了博士研究生学业。评价词:勤奋聪敏。 (3) 1950年10月,邓稼先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到中科院工作,参加新中国的建设。评价词:爱国心切。 (4) 19年10月16日,领衔研制成功中国第一颗原子弹。仅用六年的时间,邓稼先带领的科研团队就完成了高难度的研制工作。评价词:日夜奋战,创造奇迹。 (5) 1967年6月17日,领衔研制成功中国第一颗氢弹。距上一个重要研制成果的诞生仅仅两年多时间。评价词:日夜奋战,创造奇迹。 背景资料出示:课文没有提及的还有,邓稼先的研究团队仅用两年多时间,就完成了美国用了7年、法国用了8年、苏联用了10年才完成的工作,创造了当时世界上氢弹研制的最快速度。同时,中国的科研条件确是最差的,用算盘计算着天量且复杂的数据。在遇到一个苏联专家留下的核爆大气压的数字时,邓稼先在周光召的帮助下以严谨的计算推翻了原有结论,从而解决了关系中国原子弹试验成败的关键性难题。数学家华罗庚后来称,这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成果。评价词:日夜奋战,创造奇迹。 (6)1985年8月一1986年3月,两次手术期间,与于敏共同撰写了中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从中可以看出,邓稼先在病情如此恶劣、手术频率如此密集、离死亡如此之近的时候仍然密切关注着中国核武器的研究与发展。评价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教师小结: 同学们,面对这样的人生简历,至交好友杨振宁如何评价邓稼先的一生?没错,就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句话单独成段,掷地有声地对邓稼先的一生做了最确切的诠释。 (四)细读英雄,撰写评价语(学习任务三) 1.学生撰写评价语 邓稼先的“人员档案卡”中,需要撰写评价语来丰富展览板的内容,可以从工作能力、工作态度、为人处世、重要影响等角度出发,以课文中的叙述为依据,结合拓展材料,分别撰写150字左右的评价语。 拓展材料出示: 材料一:抗美援朝时期。“联合”司令麦克阿瑟、时任美国总统杜鲁门都公开说过要对中国使用原子弹的话。珍宝岛事件后,苏联人狂妄叫嚣道:“准备对中国进行外科手术式的核打击”。 材料二:曾说过:“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材料三:杨洁篪说:“你们(指美方)没有资格在中国的面前说,你们从实力的地位出发,同中国说话。 2.学生作品呈现 工作态度:邓稼先在工作时不惧环境的恶劣与艰难。从杨振宁引用《吊古战场文》可以看出,罗布泊是苦寒的荒漠。古代的战场在当时就是研制“两弹”的新战场,是大国较量的不见硝烟的战场。在1982年,身为核武器研究院院长的邓稼先在一次井下信号突然测不到的危险时刻,身先士卒,并说道:“我不能走。”邓稼先真正有着吃苦耐劳、信念坚定、身先士卒的工作态度与甘愿为祖国献身的精神。 工作能力:邓稼先1958年8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相较于其他国家大师云集的核武器研究所,中国研究团队的人才短缺问题非常突出。就在此时,邓稼先凭借着核武器研究工作者敏锐的物理直觉、卓绝的数学见地、勇进稳健的胆识判断,带领着团队突破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取得最后的成功。 为人处世:杨振宁先生得知邓稼先在动荡年代仍旧继续开展核武器研制工作时,用“而邓稼先竟有能力说服两派继续工作”“而邓稼先去了,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这是真正的奇迹”的话语,来评价邓稼先毫无私心。邓稼先毫无私心、只求奉献的精神,让恶劣的政治环境为之退缩,让斗争险恶的人心照见怯懦。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不同,邓稼先是最朴实、谦逊,最“纯”的人,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党的理想党员。 重要影响:近代以来,我国遭遇了帝国主义的入侵,国土沦丧,人民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时至今日,中国的综合国力有了极大地提升,国际地位日益提高。这说明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在这一巨大转变的过程中,邓稼先等元勋前辈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对历史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邓稼先就是我们心目中的大英雄! 3.写法探究小结 写评价语时,可以关注以下要点: (1)选择真实发生的典型事例,通过事例展现人物品质。 (2)使用修辞手法,如排比、对偶、比喻等,使语言生动感人,有气势。 (3)通过对比,使人物的精神品质更加凸显。 (4)夹叙夹议,高度评价人物的精神品质。 (5)知人论世,结合社会背景,加深评价语的厚度。 (五)致敬英雄,写下心里话(学习任务四) 1.教师导语: 往事匆匆付风尘。邓稼先已经离开我们快四十年了,现在的中定富强,现在的时代国泰民安。这离不开像邓稼先这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他们忠厚朴实,德才兼备,身先士卒,不怕牺牲。 但也有一些英雄,默默无闻,他们的名字不为人所知。或许就是我们身边的人民、消防员、医护工作者,是在危机突发时见义勇为的普通人……他们也是英雄。面对英雄,你的内心是否感触颇深。请联系你自己的生活写下你想对英雄们说的话。 2.写下心里话 面对英雄,你的内心是否感触颇深。请联系你自己的生活写下你想说的话。 3.学生作品呈现 戈壁滩风沙呼啸,你置生死于度外;斗争复杂,你平实无私创造奇迹;美国谣言见诸报端,你澄清谣言自强不息。你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开拓者,两弹元勋,邓稼先,你当之无愧! 新型冠状病毒的侵袭,掀起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你们是无声的逆行者,是无私的奉献者。因为你们的守护,才能换来万家的团聚。致敬白衣天使,你们无私,无畏,无惧,你们勇往直前,战无不胜!愿如约而至的不止春暖花开,还有寒冬过后的久别重逢! 滚滚的浓烟阻挡不住挺身而出的身影。熊熊的烈火阻挡不了你们抢救生命的坚定步伐。你们是火海中的英雄,是人民在绝望中的救星。你们用生命的大爱谱写当代蹈火者的荣光。 (六)课堂小结 教师寄语: 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只要是为着国家 ,为着社会,为着人民,舍小我,为大家的人都是了不起的英雄,都是我们无比崇拜敬仰的人。我们生于红旗之下,生长于春风之中。让我们一起以青春之名,书写清澈挚爱;以心中红星,献礼中华英雄。 (七)作业练习 1.【巧联妙对】 阅读课文,根据上联,对出下联。要求下联中含有“邓稼先”三个字。 上联:千载圆梦“神五”英雄杨利伟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百年回眸“两弹”元勋邓稼先 2.【小组合作】 搜集并整理我国“两弹一星”科学家资料。任选一位科学家,由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进行介绍,并结合本课所学撰写评价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