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论坛国际科技合作促进自主
东北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穆晓森
一、国际科技合作面临重大战略调整建国以来,国际科技合作活动一直是我国外交工作和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时期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建国初期,对外科技合作工作以社会主义国家为主要合作伙伴,坚持从社会主义建设任务出发,促进了500多项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也为巩固社会主义阵营做出了贡献。1961~1966年我国国民经济陷入困难面临调整,对外科技合作工作及时做出战略调整,提出自力更生、政治挂帅、坚持原则、强调纪律的基本方针,采取不同国别,以推进技贸结合、文化交流的方式,活跃同西方国家的民间科技合作交流,在解决农渔业和工业生产技术问题,为从西方、日本引进技术做前期准备方面取得了成果。1972年恢复文化大期间基本停顿、中断的国际科技交流,提出在自主、自力更生基础上,贯彻“洋为中用”的方针。这期间,不仅从发展中国家学到一批适用技术,也从发达国家了解到科技前沿信息和各行业的先进技术知识和管理经验,培养了一批人才。1978年至今,我国国际科技合作方针进一步调整为:为科技发展计划服务,为振兴地方经济服务,为引进人才与技术和输出人才与技术服务。这一方针促进了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国际科技合作局面的形成和多边合作的迅速发展,不仅引进了一大批新技术,促进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而且引进了先进的理念、经验与管理方法,推进了科技立法、高技术园区建设等工作,还促进了技术与技术产品出口。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竞争由政治冷战转向经济热战,我国也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针。十多年来,不仅一些经济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得到解决,而且找到了高技术领域国际合作的有效途径,在机器人、微电子、高清电视、CIMS等技术上取得了重大进展,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方面也出现了海尔、联想等一批成功的典型。历史回顾表明,国际科技合作在为国家中心任务服务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我国国际科技合作工作的曲折历程也表明我国国际科技合作工作尚缺乏一个长期稳定的战略方针和目标。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从而提出了建设创新国家的任务。国际科技合作也将面临着重大的战略调整,需要把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目标方针。这一战略调整的意义将远远大于历来的各次调整。究其原因,不仅仅是因为我国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经济转轨,社会转型,为摆脱资源与环境约束,必须通过自主创新来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和谋求可持续发展;更重要的是只有自主创新才能提高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位置,提高经济、科技和国家的竞争力,在知识经济时代占据有利地位。因此,这一战略调整将是历史性科技成果纵横2006/1
纵横论坛的,是治本之举。二、国际科技合作有助于自主创新
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对于科学技术及管理的信息、知识和经验的传播十分有效。具体技术的传播与转移,虽然属于技术转移范畴,并不是自主创新,但在解决现实技术问题的同时,提高了我们现有的生产技术,缩小了同先进技术的级差,为进一步吸收以及在此基础上开展研发、改进与创新,提供了可能性。例如中—意合作的“农林废弃物气化发电与综合利用”项目,通过人员培训和设备的共同设计,使我们提高了生物质气化技术水平,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在燃烧器和气化气净化工艺方面进行创新,开发了2个系列6种产品,实现气化装置产品的国产化。在高技术领域,通过国际合作,不仅可以获得先进技术信息与研究经费、扩大影响和促进技术出口,还有助于在较高水平上开展我们的自主创新。863计划与20多个先进国家开展的技术项目合作,就促成了实质性国际科技合作和我国的技术发展。合办研究开发机构作为深化国际科技合作的一种方式,对提高创新意识与能力具有突出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有20余国的公司、科研机构与大学在我国合办或独办研发机构。1997年9月国家科委还专门发布了关于合办研发机构的暂行规定来推动这一活动。我国还通过支持在中国建立国际性或区域性研究中心及在国外创办研发机构等方式,积极利用国外先进设备与智力资源,促进科技创新。委托与合作设计、研发已成为我国企业利用国际科技资源、获得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方式之一,产生了如沈阳华晨金杯汽车公司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华牌轿车等成果。国际科技合作中那些具有全球性、需多国科学家参与的大科学研究项目,具有科技平台的作用。参加研究的科技专家大都已成为国内有关学科的带头人和自主创新的推进者,我国空间技术与遥感技术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就是通过国际科技合作和随后的自主创新而取得的。总之,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为我国造就了一批信息灵、联系广、科技知识先进、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较高科研管理水平的人才队伍,他们的身体力行,不但持续不断产生着创新成果,而且带动了创新意识、创新氛围的形成和传播。更为重要的是,国际科技合作对我国科技、管理、战略研究、发展预测、国土资源综合开发、产业振兴、技术进步、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贸易等方面,都提供了许多当代先进的理念、思想、方法,使我国在科技、规划和管理方面迅速跟上国际潮流。诸如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园区、风险投资、技术创新的提出和推广,便是在这类软科学方面的合作研究中得到启发的。三、自主创新支撑国际科技合作
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在早期主要用于科技知识与技能的转移,作为技术先进国家扶助后进国扩散技术和实现产业国际化的手段。即使在那个时代,自主创新也是国际科技合作的支撑点。只不过在当时的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中,真正原创科技成果的交流只是少数,大量的科技合作与交流项目是二手的技术转移。在当代,新的技术正在产生一批划时代的高科技新成果,它们在产业领域的应用将形成一批新兴产业部门,从而改变经济社会的面貌,甚至改变世界经济结构。知识经济与全球一体化的进展,使高科技方面的创造与创新只有在世界范围内是原创的,才能带来竞争优势。因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就成为参与国际竞争各国关注的战略重点。知识的创新扩散已成为内涵式增长新经济部门发展的基础,自然也成为科技关注的重点,并随之成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重要内容。这意味着在当代,那些与传统产业部门相关的公共科学知识和二手技术的转移与扩散,开始在国际科技合作中降到次要地位,逐渐变成经由常规的经贸活动中附带进行的活动,而与新经济成分发展相关的创新知识扩散与创新能力提高,日渐成为国际科技合作的方向和目标。一般而言,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能够持续进行,是由于合作各方都可由合作交流得到收获。当各方都有或可能有自己独创的知识技能成果时,合作交流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和前提,双方的收获也可以期待。反之,单向的科技知识技能的提供,通常要靠科技合作以外的因素如国际关系、国际义务、外交策略等来带动与支持,往往难以持久。所以,在当代,自主创新不但是国际科技合作、交流的目标,也是其顺利地发展的保证。以己之有易己之无,以己之长补己之短,合作交流各方的自主创新能力与成果,便为国际科技合作交流提供了合理性保障。□责任编辑郭晓岩
创新
2006/1
科技成果纵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