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8.一轮复习《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8.一轮复习《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来源:九壹网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基础落实案)

【课程标准】

1.中外历史纲要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2.选择性必修

1.1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选必1第8课)

2. 1了解劳动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以及历史上劳动工具和主要劳作方式的变化。(选必2第4课) 2.2知道古代疫病的流行及其影响,了解中医药的主要成就。(选必2第14课) 3.1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选必3第1课)

3.2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选必3第2课)

【考情分析】

古代中国法律与教化是新课标新增内容,高考尚未涉及。魏晋至隋唐文化、古代生产工具与劳作、中医学的发展及其影响、传统思想的内涵全国卷和地方卷考察较多。

【时空框架】

【概念清单】

三教并行 三教合归儒 儒学复兴 律令儒学化 玄学 禅宗 石窟艺术 【知识梳理】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1.儒学的发展

(1)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儒学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 (2)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为主流统治思想的儒学自身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3)隋朝: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4)唐中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①背景: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②特点: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2.道教的发展

(1)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道教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

(2)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 3.佛教的发展与挫折

(1)魏晋南北朝时期:外来宗教佛教在中国盛行,佛教也吸收儒、道的精髓,渐趋本土化。

(2)唐朝:武则天时,佛教在社会上也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其中禅宗的传播和修行比较简便,对后世影响最大。

(3)反佛灭佛

①原因: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的钱财,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的财政收入 。

②表现

A.南朝无神论思想家范缜是最杰出的代表。他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

B.北魏、北周及唐朝统治者先后4次灭佛。

③结果: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特别提示】三教合一并未动摇儒学的正统地位:魏晋时期,道教、佛教思想盛行,一度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隋唐时期出现了三教合一的局面,但并不表明儒学失去了封建正统思想的地位。

【资料卡片】律令儒家化

律令儒家化是指封建法律制度在以法家思想为主导的战国、秦朝法律制度基础上,逐步吸收儒家思想并最终成为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法律制度的历史过程。封建法律儒家化的过程是“礼制”与“刑律”的互动过程。

【资料卡片】唐律的编纂

以礼为指导原则;条文大多源自礼;实施在相当大程度上为礼左右。礼是唐律的灵魂,唐律是礼的法律体现。 二、文学艺术

1.魏晋南北朝文学:从东汉末年开始,先后出现了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文学、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风格各异的流派。

2.唐朝诗歌: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流传下来的有2 000多位诗人创作的近5 万首诗歌,李白、杜甫的诗作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水平,他们分别被誉为“诗仙”和“诗圣”。

3.书法

(1)书法在东汉末年成为一种艺术。

(2)魏晋南北朝时期,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 (3)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

(4)隋唐时期的书法艺术,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颜真卿气势雄浑的颜体和柳公权骨力遒劲的柳体最为有名。

4.绘画

(1)魏晋南北朝时期,成就斐然。东晋开始出现知名的专职画家,以顾恺之为代表。他提出“以形写神”,所画人物栩栩如生,《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是他的代表作。

(2)隋唐的画坛,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人物画注重表现人的形态,山水、花鸟也成为绘画主题。唐朝的吴道子被尊为“画圣”。

5.石窟

(1)背景:魏晋至隋唐时期,佛教广泛传播的影响。

(2)代表: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都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

【资料卡片】石窟艺术

石窟艺术是卓越的艺术珍品,它凝聚了深厚的宗教情感,体现了鲜明的时代风尚,展示了一段完整的历史画卷。

三、科技

1.数学: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 592 6~3.141 592 7 之间。 2.农学:北朝贾思勰著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3.地理学:西晋杰出地图学家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4.建筑: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期。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5.印刷术、火药、天文学

(1)唐朝已经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

(2)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3)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的长度。 6.医药学

(1)医学家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

(2)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特别提示】天文与历法

天文与历法是紧密联系的,但二者不能混淆。天文侧重于观察天象,记录天文现象及变化;而历法侧重于指导农业生产,为农业生产服务。历法是在观察天文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并发展而来的。

【资料卡片】古代农业劳动工具的演进

耕地农具:汉代长直辕犁;唐代曲辕犁(中国古代传统步犁定型) 农田灌溉工具:三国翻车;唐代筒车(完全利用水力) 【资料卡片】

【资料卡片】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地位与影响

(1)特点 :①科技思想:注重实践,讲究天人合一,尊重自然。

②科技内容:应用性强,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 ③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法。

④科技使用: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遏制了科技有效地转

化为生产力并成为科技进一步发展的动力。

(2)地位:中国古代科技13世纪前一直领先世界,是中国科技的辉煌时代,明清时期逐

步走向停滞,未转化为近代科技。

(3)影响:中国古代科技推动了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四大发明推动了西方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四、中外文化交流

1.佛教向中国的传播及影响 (1)表现

①从东汉到北朝,陆续有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 ②东晋的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

③唐朝的高僧玄奘,在贞观初年也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他在天竺佛教中心钻研多年,又到许多国家周游讲学,成为公认的佛学大师。

(2)影响:伴随佛教东传而来的异域文化,在很多方面对中国产生深远影响。 2.中国佛教的发展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1)日本、新罗等国常常派学问僧来长安求法,日本的高僧空海回国时携带了许多佛经和诗文集。

(2)唐朝高僧鉴真6次东渡,历尽艰险最终到达日本,传授佛法。 3.其他方面文化交流

(1)唐都城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2)新罗、日本两国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响。它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有的留学生还在唐朝考中进士。

(3)唐朝后期,不少经海路来华的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南方港口城市定居。 【总结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艺术的特点

(1)思想界异常活跃(2)体现民族融合(3)带有割据的烙印 隋唐文化的特点

(1)全面繁荣(2)兼收并蓄(3)世界领先(4)影响深远

第1讲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素养提升案)

〖素养提升1〗参考课本44页上面的图片思考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文艺成就达到高峰的原因是什么?

〖素养提升2〗结合课本43、44页的内容,总结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艺术的特点。

〖素养提升3〗通过文物解说词,考查学生的综合素养。

“宾阳中洞”。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右图为洛阳龙门石窟宾阳中洞及洞内

佛像。宾阳中洞始建于公元500年,是北 魏宣武帝为其父孝文帝做功德而建。

北魏时期在山西大同开凿的云冈石 窟造像比较粗犷,在服饰方面是贴体透 肌,衣服短而窄,双脚外露,表情较严峻。

龙门石窟宾阳中洞后壁的本尊是释迦牟尼的坐像,衣服垂于方 座前面,衣袖宽大下垂,面相略长而清秀,表情厚重,温和并作微笑状,右脚压在膝下。

———摘编自何养明《洛阳龙门北魏石窟艺术的特点》 结合所学,为宾阳中洞撰写一份解说词。(要求:多角提取信息,分析全面,解释合理,不少于150字)

〖素养提升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史学界一般认为,“中华文化圈”是指受中华文明影响,具有中华文化特征的区域性文化体系。从空间上看,“中华文化圈”以中国本土为中心,波及东亚乃至更远的范围;从内容上看,其要素包括汉字、儒教、典章制度、科技和中国式的宗教(如中国化的佛教)等方面;从时间上看,“中华文化圈”的整体格局是在隋唐时期形成的,因而也称为“唐文化圈”。

材料二:有的日本学者认为:“唐文化圈”的形成是因为“构成国家的主要民族,采用军事的、政治的和文化的种种形式,对领域外的其他民族国家,建立一种君臣关系” 材料三:我国学者认为:“唐文化圈”的形成是因为“……先进的文化国,以其特有的文化

吸引着周边国家。这里既包含着先进国家向后进的周边国家传播文化,又有落后的周边国家对先进文化的向心力,这种向心力的产生,不是由于采用军事的、的高压手段,而是由于彼此之间的文化的明显差距。唐王朝的强大和文化的隆盛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周边各国的统治者和人民,他们为缩短与唐王朝文化上的差距,不遗余力地把唐文化吸入本国,并结合本国特点,有选择地加以消化和吸收。”

(1)上述两种关于“唐文化圈”成因的观点,其核心区别在哪里?

(2)你认为哪种观点正确?结合当时东亚最典型的一个国家的史实加以说明。

〖素养提升5〗

史料一:到东汉末年魏晋时代,国内大乱,人们生活痛苦,精神上也缺乏寄托;而当时中国传统思想的儒学,久已变成没有灵魂的空架,因此佛教乘虚进入中国思想界。……道教虽然相信神鬼……但道士的业务,诸如祈雨、治病……都是为人生解决问题;其主要理论,亦是在教人如何养生。

——傅乐成《中国通史》

史料二:唐代实行三教并重,主要从政治需要出发。统治者利用儒家君臣父子之义来巩固统治,也要用佛道来安定社会,缓和矛盾。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根据史料一、二,指出佛、道两种宗教在东汉之后获得发展及儒学受到冲击的原因。

〖高考真题1〗北朝民歌《木兰诗》在北宋时被收入《乐府诗集》。诗中描写木兰“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其中“策勋十二转”是唐代对军功的奖赏。由此能够确定《木兰诗》 ( ) A. 记载了古代政治制度的变迁 B.属于宋代文人创作的诗歌 C.在流传中融入新的历史内容 D.没有研究历史的史料价值

〖高考真题2〗有学者认为,如果说安史之乱以前,唐诗以豪放、浪漫色彩引人注目,那么

安史之乱以后,则已代之以沉郁悲壮的情调了。对这一评论理解正 确的是( )

A.社会变迁影响唐诗创作 B.盛唐气象推动唐诗演变 C.唐诗全景再现社会真实 D.安史之乱导致唐诗衰微

〖高考真题3〗敦煌莫高窟61号洞中的唐代壁画“五台山图”中有一座“大佛光之寺”,梁思成、林徽因接图索骥,在山西五台山地区发现了其实物——佛光寺。这一事例说明此类壁画 ( )

图一 敦煌壁画中的“大佛光之寺” 图二 五台山佛光寺 A. 创作源于艺术想象 B.能完整还原历史真实 C.可与文化遗存互证 D.价值来自学者的发掘

〖高考真题4〗下图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该作品体现了( )

步辇图 A. 西域风情与中土文化的交汇 B.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的杂糅 C.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 D.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

跟踪练习一

1.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政治家儒玄双修,以儒学治国,以玄学自修;道教称“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而不少高僧又有高深的玄学造诣。这反映了当时 A.儒家思想主导地位动摇 C.佛道思想社会影响扩大

B.玄学逐渐成为统治思想 D.思想文化领域碰撞交融

2.有学者品鉴古代书艺谓:“书以晋人为最工,亦以晋人为最盛。晋之书,亦犹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尚也。”晋代开始盛行并确立的书体是 A.篆书

B.隶书

C.楷书

D.行书

3.《齐民要术》记载:“其(桑)下常斸掘,种菉豆(即绿豆)小豆。二豆良美润泽益桑。”“楮,和麻子漫散之,秋冬仍留麻勿刈,为楮作暖。”这表明当时 A.农业经营模式发生改变 C.生态农学观念已经出现

B.传统经济得以实施 D.精耕细作技术取得突破

4.北魏僧统(统监全国僧尼事务的僧官)法果曾提出皇帝即当今如来,拜天子如拜佛陀。北魏文成帝曾诏令,建造佛像“令如帝身”,其后又以太祖之后的五位皇帝为原型建造了五座佛像。这表明,北魏时期 A.佛教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C.统治促进了佛教本土化

B.集权的趋势得到加强 D.佛教盛衰取决于皇帝好恶

5.居瑢在《风流蕴藉:魏晋风度的文化内涵》中写道:“魏晋风度是魏晋时期独特的审美特征,……它使人回归到了本真与自然。魏晋士人以放旷、恣意的人生态度……把作为文人知识分子对正义的理性思辨和坚守以艺术的、哲学的、人性的方式传达于世,达到了真善美融为一体的极致之境。”下列属于“魏晋风度”表现的是 A.张衡《二京赋》 C.柳永《雨霖铃》

B.吴道子《天王送子图》 D.顾恺之《女史箴图》

6.中国小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大多是记述神灵鬼怪的志怪小说,少数志人小说也多记述贵族的言行轶事,唐代传奇则大盘记载现实中的各种世态,人物涵盖社会不同阶层,主题可分为神怪、爱情、历史、侠义诸类。据此推知,唐代 A.儒释道三教已完成了融合 C.传统礼教受到了较大冲击

B.世俗文学具有一定社会基础 D.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发生嬗变

7.唐诗有丰富的地方风物意象。通过检索全唐诗库四万多首唐诗,发现包含“江”字的诗有47条,包含“舟”“船”的诗共3313条,包含“渔”“鱼”的诗共2784条,包含“莲”“荷”的诗共1827条。这反映了唐代

A.农业经济发展较快 C.江南经济文化兴盛

B.水陆交通比较发达 D.现实主义诗歌盛行

8.婆罗门曲为天竺佛教舞曲,后从西域、中亚诸国传入唐朝,经凉州(甘肃武威)都督杨敬述改制、加工,传入长安后又经唐玄宗修改、润色,更名“霓裳羽衣舞”,风靡一时。这反映了 A.民族交融助推文化趋同 C.丝绸之路成就盛唐气象

B.三教合一促进文化繁荣 D.文化交融推动艺术创新

9.唐开成三年(838年),日本僧人圆仁来到今南通如东的国清寺。此后他走遍半个中国,研学佛法,受到朝廷及地方州县的热情接待。这说明了唐朝 A.重视中外文化交流 C.实行开明民族

B.中外贸易往来频繁 D.社会生活丰富多彩

10.有学者认为,如果说安史之乱以前,唐诗以豪放、浪漫色彩引人注目,那么安史之乱以后,则已代之以沉郁悲壮的情调了。对这一评论理解正确的是( ) A.社会变迁影响唐诗创作 C.唐诗全景再现社会真实

B.盛唐气象推动唐诗演变 D.安史之乱导致唐诗衰微

11.盛唐的边塞诗有丰富的意象,较为常见的有大漠、霜雪、天山、玉门关、阴山、黄河、金鼓、旌旗、烽火、长云、羌笛、琵琶、雁飞鹰扬、马鸣风萧等。这可以用于说明当时 A.豪迈昂扬的社会风尚 C.中外文化交流较频繁

B.藩镇割据的负面影响 D.开放包容的文化

12.唐代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说:“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据此可知 A.中国古代医学重道德轻技术 C.仁德之心是医生的重要品质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B.理学精神影响古代医生的实践 D.平等的思想是从医的重要资格

史料一 这些田园风味的农村公社不管看起来怎样祥和无害,却始终是东方制度的牢固基础,它们使人的头脑局限在极小的范围内,成为迷信的信服工具,成为传统规则的奴隶,表现不出任何伟大的作为和历史首创精神。

——马克思

史料二 可是他们向来主张,研究人类的唯一适当对象就是人本身。因此,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并反对对技术做科学的解释和推广。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据史料一、二及所学知识说明影响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因素。

跟踪练习二

1.(2020·江苏省高考真题)有学者认为,如果说安史之乱以前,唐诗以豪放、浪漫色彩引人注目,那么安史之乱以后,则已代之以沉郁悲壮的情调了。对这一评论理解正确的是( ) A.社会变迁影响唐诗创作 C.唐诗全景再现社会真实

B.盛唐气象推动唐诗演变 D.安史之乱导致唐诗衰微

2.(2020·天津高考真题)北朝民歌《木兰诗》在北宋时被收入《乐府诗集》。诗中描写木兰“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其中“策勋十二转”是唐代对军功的奖赏。由此能够确定《木兰诗》 A.记载了古代政治制度的变迁 C.在流传中融入新的历史内容

B.属于宋代文人创作的诗歌 D.没有研究历史的史料价值

3.(2020·全国高考真题)唐代书法家张旭曾说:“始吾闻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得笔法之意。后见公孙氏舞剑器,而得其神。”据此可知,张旭书法呈现出 A.书写结构的严整性 C.书写笔画的繁杂性

B.书写气象的灵动性 D.书写技法的内敛性

4.(2020·浙江省高考真题)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如图所示之东汉字砖,有学者研究认为系行书之滥觞肇迹,盛行于晋代。据此判断

A.行书介于篆书与草书之间 C.行书之体介于楷书与草书

B.行书肇自甲骨金文并吸收草书之长 D.行书兼具隶书之对称与楷书之方正

5.(2018·浙江省高考真题)有学者品鉴古代书艺谓:“书以晋人为最工,亦以晋人为最盛。晋之书,亦犹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尚也。”晋代开始盛行并确立的书体是 A.篆书

B.隶书

C.楷书

D.行书

6.“沙(2013·海南省高考真题)唐玄宗时,令宫女为前方将士缝绵衣。一兵士于短袍中得诗:

场征战客,寒苦若为眠。战袍经手作,知落阿谁边。蓄意多添线,含情更着绵。今生已过也,结取后身缘。”玄宗得知后,将作诗宫女嫁给该兵士,这一故事主要反映的是当时 A.佛教因缘观念影响深入 C.官营手工业因战争衰败

B.诗歌成为表达爱情的方式 D.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7.(2017·全国高考真题)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同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在提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8.(2017·北京高考真题)唐代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虽仕途失意,但在唐宋时期,他的思想和文学成就均得到极高评价。明代“唐宋家”提法出现后,世人则多将他视为文学家,对其思想成就关注较少。据此得出的认识,正确的是 A.对其思想评价受明代通俗文学左右 B.政治成败决定了对其文学成就的评价 C.对其成就评价受制于特定历史条件 D.明代对其成就的评价比唐宋更加全面

9.(2018·浙江省高考真题)韩愈谈到人生“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时,提到一些文人往往通过一种书体挥洒性情,某书法大家作品被其誉为“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堪称一代法书。韩愈所赞誉的书体是 A.小篆

B.楷体

C.行书

D.草书

10.(2012·浙江省高考真题)某外国学者在研究唐代人口时,引李白诗句“邯郸四十万,同日陷长平”,证唐代邯郸人口殷盛。有学者则指出李白用的是战国时秦赵长平之战,秦人胜,坑杀赵兵四十万的典故。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 A.李白以激情与浪漫著称,其诗不足为信 B.历史研究可以以诗证史,但必须详加考辨 C.外国学者以诗证史,研究方法令人耳目一新 D.李白是唐代著名诗人,意见具有权威性

11.唐长安城是当时中国乃至世界最繁荣的城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人、突厥人(狼卫)、粟特人、波斯人、昆仑奴……国际化的人员构成,搭配长安封闭式的坊市、宵禁等中世纪“禁欲系”的城市制度,这样的长安充满了无限可能。……打开狼卫偷来的长安舆图,方正的城市布局恢弘而有序。……西汉的都城在长安,隋唐的都城也在长安,却已不是一个长安了。

——摘编自《长安十二时辰》网络剧评

材料二: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假如其身至今尚在,奉其国命,来朝京师,陛下容而接之,不过宣政一见,礼宾一设,赐衣一袭,卫而出之于境,不令惑众也。况其身死已久,枯朽之骨,凶秽之馀,岂宜令入宫禁?

——韩愈《谏迎佛骨》

注: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唐宪宗遣中使杜英奇押宫人三十,持香花迎佛骨于宫内,供养三日。此事件在全国引发一场浩大而狂热的礼佛风潮,社会各阶层趋之若鹜。王公士庶,奔走舍施。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韩愈时任刑部侍郎,上此表加以谏阻。

材料三: 唐代诗人笔下的长安是多样的,王维写它“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李白中意它“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孟郊有感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杜甫则伤感于安史之乱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摘编自唐代诗歌

阅读上述所有材料,结合所学,有两点认识可供选择讨论:①盛唐气象是中国古代繁盛的旗帜和标杆,试从文化角度概括盛唐气象出现的原因和表现。②“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韩愈的谏诤与杜甫的忧患都是士大夫社会责任感的突出体现,试以孔孟、朱熹、顾炎武的思想为视角加以阐述。

素养提升1参

①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为文艺成就达到高峰提供了物质基础。

②选官制的发展与官僚政治的成熟为文艺成就达到高峰提供了人才基础。 ③安定的社会环境为文艺成就达到高峰提供了社会条件。

④民族交融及开放包容的外交为文艺成就达到高峰提供了多元的文化基因。 素养提升2参 ①思想界异常活跃:道教系统化,佛教和反佛教斗争激烈,佛儒道三教开始出现合流的迹象,文学、绘画、石窟艺术等打上了佛教的烙印。

②体现民族融合: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和成就,体现不同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格。

③带有割据的烙印:此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割据的状态下,不同的地域文化,带有不同的特点,具有明显的差别,尤其是南北文化差异很大,南北民歌风格迥异。 素养提升3参:

龙门石窟宾阳中洞建于北魏时期,是宣武帝为其父亲孝文帝做功德而建。窟内佛像与云冈石窟相比具有典型的中原文化特点,衣袖宽大,面目表情慈祥。

宾阳中洞造像之所以具有上述特点,是因为北魏孝文帝改革,改变鲜卑旧俗;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大力学习中原文化,在语言、服饰等生活习俗方面向汉族学习。宾阳中洞造像即当时北魏改变旧俗、学习汉族文化的体现。

宾阳中洞的开凿,有利于洛阳地区佛教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当时的文化认同和北魏统治的巩固,有利于民族交融及北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宾阳中洞是中国古代民族交融的见证,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 素养提升4参 (1) 日本学者认为“唐文化圈”的形成是因为唐帝国采取了军事、政治和文化上的强制手段;我国学者认为“唐文化圈”的形成是由于唐朝的先进文化对周边文化落后国家的吸引,而不是用强制的手段。

(2)我国学者的观点正确。最典型的国家就是日本,日本在唐朝先进文化的吸引下,主动向唐朝学习,如先后13次派遣唐使和留学生到长安考察学习;仿照唐朝制度实行大化改新;仿照唐都长安的建筑样式建筑都城;吸收汉字因素创作日本文字;社会生活及文化上崇尚唐风。

素养提升5参

魏晋时期政权更选,社会动荡,人们缺乏精神寄托;儒学自身存在没有关注人生终极目标的缺陷;佛教和道教注重解决人生的现实问题,关注人的精神需求;统治者借助佛教、道教巩固自身统治;等等。

高考真题

1、C 2、A 3、C 4、C

跟踪检测一参 1.D 2.D 3.C 4.C 5.D 6.B 7.C 8.D 9.A 10.A 11.A 12.C 13.①政治环境及社会环境。②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③思想观念及统治者的科技教育文化。④对前代科技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等。

跟踪练习二答案

1.A 2.C. 3.B 4.C 5.D 6.D 7.C 8.C 9.D 10.B 11.

选择一:原因:唐代文德治国,崇儒尊孔;科举制推动封建文化向高峰发展;对外来文化兼

容并包。表现:唐代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王维开创文人画时代,草书楷书各具艺术魅力

选择二:孔子认为君子要兼济天下,孟子提出大丈夫精神。朱熹认为仁者应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儒家应干预政治“正君心”达到国治天下平。顾炎武推动经世致用,主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