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护理分析
目的分析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护理及其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80例,用抽签的方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临床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一系列针对性的临床护理。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两组的临床护理有效率比较,观察组95.0%,对照组82.5%,满意率比较,观察组85.0%,对照组62.5%。由此可见,观察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护理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有利于患者尽快康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标签: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临床护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一種不可逆的慢性肺部疾病,包括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两类。患患者数日益增多,病死率也有升高的趋势。呼吸衰竭分为Ⅰ型和Ⅱ型两种,两者都伴有低氧血症,但Ⅱ型呼吸衰竭还伴有二氧化碳的潴留,Ⅰ型呼吸衰竭则不伴有。呼吸衰竭时发病迅速,容易发生低血氧症和高碳酸血症等,造成临床上的病死率较高,因此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同时,还应注意临床护理。我院为研究临床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效果,现作如下研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80例,并用抽签的方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其中观察组有男性28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48.3±2.7)岁,体重53~82kg,平均病程(4.7±3.1)年,有25例患者伴有Ⅰ型呼吸衰竭,15例伴有Ⅱ型呼吸衰竭;对照组有男性24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46.9±3.1)岁,体重54~79kg,平均病程(4.2±3.7)年,有26例伴有Ⅰ型呼吸衰竭,14例伴有Ⅱ型呼吸衰竭。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病程及所伴有的呼衰类型等方面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患者发生呼吸衰竭时:①保证患者呼吸道的畅通:清除口腔内异物及分泌物。②增加通气量并减少二氧化碳的潴留: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使用兴奋呼吸中枢的药物,增加患者的通气量;给予患者化痰药物和呼吸道平滑肌松弛药如氨茶碱,地塞米松必要时使用。③给予患者适当的呼吸机吸氧,改善患者的低氧血症,若经过如上治疗病情仍未缓解,则要采取必要措施如作气管切开术采用机械通气。④注意纠正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防治各种并发症[1]。
1.2.2护理方法
1.2.2.1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接受上述常规治疗,纠正患者的低氧血症及可能伴有的高碳酸血症,促进患者排痰,监测患者的各项体征,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1.2.2.2观察组除进行与对照组相同的常规治疗外,还要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具体护理方法如下:①日常护理:每日帮助患者进行个人卫生的维持,帮助其完成自身的清洁工作;每日按时清洁及更换治疗用导管、面罩等,定时检查患者口腔,保证日常吸氧工作的正常进行;协助患者及家属定时更换衣物、被褥及床单被罩等,保持患者所处医疗环境的清洁卫生。②体位姿势的护理:定时对患者进行翻身拍背等动作,可以帮助患者排痰,保证呼吸道的通畅,改变体位也可以防止患者体内的体液淤积,预防肺不张的发生。③病房内护理:除了保持患者病房内的环境清洁卫生之外,还要保持病房内的声音等不宜过高,使患者有一个安静的治疗环境。④呼吸机及患者体征的监测:给予患者呼吸机吸氧时,护理人员要严密监测患者的吸、呼气水平,观察吸气水平、潮气量以及压力上升的时间等指标,注意监听呼吸机是否出现异常的运转声音,如遇异常情况则应及时采取措施应对;观察患者自主呼吸的频率和节律是否与呼吸机同步;对患者进行动脉血气的分析,并根据所测结果对呼吸机的通气量、氧浓度及压力等进行适当的调整;对每天测得的数据都要进行存档,时认真与人员进行核对[2]。⑤心理干预:医护人员在治疗时对待患者要亲切、友好,给予患者热情的关怀及尊重,让患者对治疗增强信心,消除对治疗的恐惧心理,积极应对疾病。⑥用药护理:根据医嘱准确地使用抗生素来控制感染,时刻观察药物的作用和引起的不良反应,控制药物的输入速度。呼吸兴奋剂要在保证呼吸道通畅的前提下应用,但不能长期应用,注药速度也不能过快,在用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幅度和频率以及神志的改变。对烦躁的患者谨慎使用镇静剂,防止呼吸抑制的发生。在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时候预防细菌和真菌的双重感染。⑦营养支持:由于呼吸衰竭的患者摄入的热量不足、发热、机体本身呼吸做功的增加等原因,导致了机体消耗的热量增加,处在负代谢的状态,机体的免疫能力下降,使得感染不能很好的控制、呼吸肌过度疲劳,导致呼吸衰竭的症状更加严重。应当鼓励患者食用富含大量维生素的食物,进行有较高热量和较高蛋白的饮食。
1.2.3评价标准治疗后让患者对治疗过程中的临床护理进行评价,评价标准分为非常满意、满意、有效及无效,并对结果进行汇总比较。
1.2.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组间差异采用t检验,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中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观察组患者对临床护理的评分,有24例十分满意,10例满意,4例认为有效,2例则认为无效,有效率为95.0%,满意率为85.0%;对照组患者的评分具体为10例非常满意,15例满意,8例有效,7例认为无效,有效率为82.5%,满意率为62.5%。由此可见,观察组对临床护理的有效率及满意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17,P<0.05)。
3讨论
3.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呼吸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较多发生于于中老年人,由于该病常呈缓慢的进行性发展,因此严重地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劳动能力。患者在急性发作过后,虽然临床症状有所缓解,但患者的肺功能却仍在继续恶化,而且由于自身防御功能及免疫功能的下降,加之外界各种有害因素的影响,使该病常反复发作,由此逐渐产生各种心肺并发症,呼吸衰竭就是其中之一。如不能及时治疗则很容易会发生呼吸衰竭而导致死亡,临床上若发生呼吸衰竭则病死率一般较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会使患者的通气功能受阻,呼吸道的防御功能下降,导致缺氧及二氧化碳的潴留,若发生呼吸衰竭,这一功能障碍则会进一步恶化。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是药物治疗,能够起到缓解症状、减少并发症发生的作用,但单纯的药物治疗其效果并不显著,临床上有时还采用雾化吸入的方法进行治疗。一旦患者出现呼吸衰竭,一般病情较为紧急,若是处理不当,很容易造成患者缺氧窒息而死亡,因此,在进行治疗的同时,配合护理人员具有针对性的临床护理,可以减轻医生的负担,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对于帮助患者度过危险期,挽回患者的生命等具有重要作用[3]。
3.2临床护理研究随着社会与医疗技术的发展,临床上的护理工作,不再仅仅只是单纯的协助与辅助操作,更是以患者为中心的、积极为患者和医生服务的工作,在医疗卫生事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临床护理通过护士与患者和家属的沟通、为患者创造一个舒适温暖的治疗环境、在医疗过程中配合医生的各项工作等,达到使患者能安心地接受治疗,在患者有条件接受治疗的前提下,使医疗过程毫无阻碍的进行下去,以此帮助患者尽快康复,并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这一点在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疗中就能够得到很好的体现。如对患者进行严密的生命体征的监测,可以及时发现治疗过程中患者可能出现的各种紧急情况,缩短应急时间,保证最佳抢救时机;对患者的病房及时进行清洁、对治疗用具及时更换及清洗等,可以避免各种感染;对患者实施心理上的护理,可以让患者感受到温暖的关怀,有助于对治疗树立起积极向上的信心。此次研究中可以看出,对观察组的患者实施具有针对性的临床护理,其满意率和有效率均高于实施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并在治疗后获得了较好的效果,也得到了患者较高的评价。这说明了,体贴而周到的临床护理不仅有助于提高治疗的效果,还有助于提高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使患者对治疗做到的积极配合,从而提高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的互信度,有利于形成和谐的医患关系。综上所述,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疗时实施临床护理,可以缓解患者及家属的情绪,辅助医生进行迅速而及时的治疗,节约治疗时间,把握最好的治疗时机,为患者创造一个舒适而理想的康复环境,从而预防了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使患者及早康复出院,对于患者康复及和谐的医患关系的形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实施。
护理人员在照顾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病情的变化,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措施,能够熟练的掌握呼吸机的功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减少医疗的费用,有效保障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华梁,王薇.参麦注射液治疗慢性呼吸衰竭急性加重患者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3,22(3):486-487.
[2]郭静.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学,2013,21(4):117-118.
[3]曹云.重症呼吸衰竭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12(15):176-177.编辑/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