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胖读扩词,了解诗意。
2、通过瘦读,体会诗人愁的思想感情。
3、通过创读,学习不同的景抒不同的情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人愁的思想感情,学习不同的景抒不同的情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江苏的寒山寺因为唐代诗人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而名噪一时,枫桥也一跃成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那么这首诗究竟散发着怎样的魅力呢,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
二、初读,整体感知
1、指生读,正音。读古诗不仅要读的流利,还要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2、听音频,自己练读。节奏一慢下来,诗的韵味就出来了。
3、古诗的韵味很美,但更美的诗中的那幅画。同学们快速默读古诗,看看你从诗中都看到了哪些景物?圈画出来。
三、胖读,感悟诗意
同学们从这首古诗中读到了这么多的景。读古诗啊,我们有许多的方法,我们先试着把这首古诗读胖,我们叫胖读。(板书)怎么胖读呢?我可以通过扩词来给它胖读。
老师举个例子,这里写到了乌啼,那这是一只怎样的乌鸦,又是怎样地叫看呢?(想象一下,进行扩词)
好,现在进行扩词.
月( )落 乌鸦( )啼 ( )霜
( )江枫 ( ) 渔火 ( )钟声
你们看这乌鸦是___的,钟声___的, 霜是___的,听着听着,你觉得带着什么样的情感?
你们读出了这样种情感,让我们再来读一读。
这首古诗的这些景就这样传递着作者孤独寂、伤感的情感。带着这样的情绪再来试试。
那么这几种景让你想到怎样的画面呢?你能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吗啊?
同学们,通过扩词和扩句,我们不知不觉的就把这首古诗给读胖了。让我们闭上眼睛,继续发挥我们的想象,(师伴乐讲解)
江枫如火,这天黄昏,船,来到了苏州。江水睡了,船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惟有他,醒着,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败叶落余地枯树,似梁燕飞去的空巢。月亮西斜了,一副意兴阑珊的样子。有鸟啼,粗嗄嘶哑,是乌鸦。那月亮被它一声声叫得更黯淡了。江岸上,想已霜结千草。夜空里,星子亦如清霜, 在须角在眉梢,他感觉,似乎也森然生凉。
三、瘦读,领悟诗情
同学们睁开眼睛,想像在这样的时节,在这样的地方,张继此时此到在想什么?
他这么想念为什么不回去呢?
让我来看着了张继的经历。(出示张继生平)这下知道为什么不回了吧。
国家,榜上无名,他的内心十分凄凉,所以他看到的是,听到的是。原来,他是用看到的景来抒发地自己的情呐,这叫“借景抒情”。你们知道是什么情吗,“愁”.!这个愁是思乡之愁、孤独之愁、寂寞之愁。
同学们,学到这里我们又不知不觉地把这首古诗给读瘦了,叫瘦读”,读成了一个字,叫“愁”。
读到这里, 我想你再读这首诗的感觉肯定会不一样。再读读。四、创读、体会写法
读古诗词光胖读、瘦读,还不够,还可以创读。我们可以大胆地假设下,如果张继这
时身处平太平盛世,又恰逢全榜题名,那你觉得他眼里的景还会是这样吗?那会是什么?(小组讨论)(不同的景抒不同的情)
五、诵读、品读经典
1、可惜呀,当时的张继只能用这样的景抒发愁苦的情。(配乐)
2、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同学的经典的作品百读不厌.相信你们以后在不同的人生阶段还会去读到这首诗,相信你们也会有不同的感受。
六、课后作业
诵读古诗。
板书设计:
枫桥夜泊
胖读 扩词
瘦读 借景抒情
创读 不同的景抒不同的情
学情分析
这篇古诗表达愁思,孩子不容易理解。三年级的孩子处于知识探究的初级阶段,对古诗是非常感兴趣的,虽然孩子现在对于思乡之愁知之甚少,但古诗中充满愁思的语言都深深地吸引着他们,学习中要让孩子在学习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学会写作手法。
效果分析:
练习是语文课文内容精髓的提炼,能为教学提供策略、手段和方式,本课寥寥皇万岁提,是教师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设计了解学生,正确把握学习起点,存进学生的深入阅读。在新课结束后,依据教学目标,教师充分利用教材,设计与本节课知识能力相关内容得以迁移和运用,而且,本练习紧扣课堂活动,分别检测学生的生字掌握、正确读课文,关键词语的理解以及课文内容的正确把握。除了有实践性,还具有开放性和生活化。以知识与能力、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维目标检测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和语文素养的沉淀,是我们今后继续探索的方向。
因为题目和学生当堂学习活动紧密相连,又兼顾层次性,所以从检测结果看,优秀率很高
教材分析
《枫桥夜泊》是小学语文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第二首。本单元课文旨在通过文本让学生欣赏、领会大自然的求精。《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诗人借景抒发了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
感情。
测评练习:
一、直呼其名写拼音。
( ) ( ) ( ) ( )
停 泊 江 枫 对愁 眠 二、辨字组词露一手。
落( ) 啼( ) 眠( ) 船( )
洛( ) 帝( ) 民( ) 舷( )
三、解释词语。
江枫:
愁眠:
乌啼:
渔火:
姑 苏
四、填空。
《枫桥夜泊》一、二句写的是诗人( )的景色,三四句写的是诗人( )的声音,抒发了诗人在旅途中( )的思想感情。
《枫桥夜泊》课后反思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写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描绘了诗人夜泊枫桥的所见所闻。月落、霜天、江枫、渔火伴着乌啼、钟声,交织成一幅凄美的秋江夜泊图。“愁眠”是《枫桥夜泊》的诗眼,因为愁眠,诗人才看到月落、江枫、渔火,感受到霜气满天,听到乌啼、钟声。月落后,天地之间一片昏暗,江边枫树影影绰绰,江中渔火星星点点,霜气袭人、乌啼凄厉,景中无不带着作者的愁思。诗人与愁思相伴,难以入眠。或许,只有城外寒山寺悠扬回荡的钟声,才能与诗人相伴。在教学时,我从诗题入手,引出“愁眠”,在反复品读中感受诗人内心的孤独。
一、读诗文,勾画面,体味“愁”。
诗人挥不去几多愁,无法入眠。正因与愁相伴、睡不着,诗人才能看到眼前景,听到耳边声。“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诗文,把你看到的景物在诗中用‘——’画出来。” 然后,我让学生按顺序说出诗人看到的景物“月落、江枫、渔火”,并思考这些景物怎样进行扩词。感受这些景物给人的感受,相机指导朗读。学生读完,我让学生想象画面,也是学生理解诗意,感受诗情。
二、品诗文,抒情感,解落“愁”。
这个环节,我播放了一段音频音频,让学生闭眼感受。睁开眼,让学生想象张继此时的心情与不回家的理由。在此时出示张继的简介,让学生理解张继此时的处境,深刻体会张继此时的心情。把整首诗读成一个字:愁。了解借景抒情。体会愁思。同时进行读书指导。
三、创诗文,品写法,感受“愁”。
在理解诗意,体会诗情的基础上,让学生改变意向进行创作,用不同的景象抒发不同的情感。深刻体会写法。学生对学习古诗文的积极性也有提高。
不足之处:
1、在学生创作的过程中,还是显得有些乱,如何将文本、评价、品悟三者很好的融为一体,还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改进。
2、学生对文本重点诗句的理解,教师的评价应及时反馈给学生,有些词语理解的还不够到位。
总之,我将再接再励,在以后的教学中取长补短
课标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有这样一段关于阅读的叙述:“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则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我们要想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其主要途径仍然来源于语文实践。带着这样一种思考,我在教学《枫桥夜泊》时,引领学生们进行了有
益的读书实践,包括自己创作,用创作的方式帮助理解写法;领会诗情;通过扩词来理解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