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来源:九壹网


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任何知识均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也不例外。新修订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由此可见,数学教师要要多挖掘教材内容中的生活素材,寻找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机联系的切入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一、结合生活实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的确,在课堂教学中,导入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导入是架设在师生间的第一座桥梁,成功的导入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又像打开了殿堂的大门,诱 拉开的序幕, 促使学生不眨眼的观看精美的布景,又像打开了殿堂的大门, 发学生竟相登堂入室。因此,我们就应该尽量使问题更实际,更贴近生活,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走进课堂,这样不但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的内驱力,而且可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例如: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选用同学们熟悉的动画片“喜洋洋与灰太狼”为背景,利用动画中的人物喜洋洋和暖洋洋分月饼来引出分数中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和八分之一等知识点。整个过程中,同学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引导学生认识分数,了解分数。学习二

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时,买门票“闯数学广角的大门”,五角钱一张的门票,有几种不同的付款方式:1角各五张、2角两张

和1角一张、3角的一张和2张一角的、5角的一张,有四种付款方式。选取贴近学生的事例--买门票,引导学生初步有顺序地进行简单地组合思想,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二、 联系生活实际,灵活使用教材。

灵活运用新教材,主要指教师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特别是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灵活处理,及时调整教学活动。例如一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和第五单元的“6-10的认识和加减法”两部分内容,教材编排时并未连在一起,而是中间隔着第四单元“认识图形”,但是“6-10的认识和加减法”是以“1-5的认识和加减法”为基础的,两者联系紧密,而“认识图形”部分比较,所以教学时进行了调整,将第三单元和第五单元连起来教学,第四单元放在其后教学,实践表明效果还是不错的。

三、 联系生活实际,适当补充教材。

社会中的许多例子和我们的数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我们有必要补充一些新的内容。特别是一些社会实践内容。例如、有关饮食与健康、生活中的购物问题等等。使我们的数学教学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原则,以崭新的内容和形式,为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提供了空间,使整个教材体系更趋向于科学化、人文化。但毕竟不同地区学生的生活环境、知识背景、活动经验以及思维方式不尽相同,再完美的教材也不可能适合所有地区的学生,所以教学时我们教师应将教材作为基本素材,善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使用教材,实现教学内容的动态化。

数学教材是《新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但教育的超前性与教材的落后性永远是一对矛盾。因此,教师应大胆摒弃教材为“圣经”,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旧的“教材观”,在深刻领会编者编写意图的前提下,基于学生经验的基础,不断调整、充实学习材料。只有合理挖掘教材,优化教学内容,就能为新教法的实施打好基础,也就能通过提高课堂上“教”的质量来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四、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教育家皮亚杰认为:“活动是认识的源泉,智慧从动手开始,孩子的智慧生长在手指尖上。”对这些抽象思维长于形象思维的学生来说,听过了,就忘了,看过了,就明白;做过了,就理解了。他们最深刻的体验莫过于自己的双手实践过的东西。因此,我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从实践中去从事观察、实验与交流,获得知识,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如教学“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时,先让学生带上纸和笔走出教室,观察各种实物,如三角板,红领巾、自行车的三角架,梯子,伸缩门等等,用笔在纸上画基本轮廓。这样学生轻而易举地就能初步辨认哪些是三角形,哪些是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同时,还可让学生动手拉一拉自行车的三角架和伸缩门,感觉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谁更牢固,通过生活实践提取出来的数学知识,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践证明,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实践体验,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应用生活知识,解决数学问题。

新的教学大纲指出,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数学教师要鼓励和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如:在学习分数时,我从羊村村长分月饼入手,从分4个月饼到两个,再到分一个,复习平均分的概念时得出每只小羊分得2个、1个、半个。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 然后出示分数二分之一,这样对于分数的认识放在了一个宽广的背景下来学习,学生体会到任何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一个1/2来表示。

六、运用生活实例,编制练习题。

平时的练习习题训练也应着眼于\"生活化\"。这是指把练习题与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懂得生活中的一般道理,再去理解数量关系,理解了的数量关系再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教了“两步计算应用题”后,教师在教室里面布置了一个简易的蛋糕店,标上“草莓蛋糕3块12元,奶油蛋糕4块20元,巧克力蛋糕5块40元,”问:老师想买7块奶油蛋糕,可是只带了30元,你们说老师带的钱够吗?那你们能帮老师想想办法吗?老师又想买一盒又好吃又实惠的蛋糕去看病人,请你帮老师设计一个买蛋糕方案。此时,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增,学习兴趣高涨。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它让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知识的快乐,掌握了技能,激发了他们的自主创新意识。

七、在生活中,寻找数学“原型”。

让学生寻找生活原型,走向成功。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能都能找到其原型。如果我们能把生活中的问题,变为数学研究的对象,学生就会感到亲切,产生数学情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例如,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今年几岁啦?多高呀?身体有多重?比一比你和你的同桌谁重……这些都是小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而要准确地说出结果,就需要我们量一量、称一称、算一算,这些都离不开数学。再如,生活中常用的各种知识像按比例分配水电费、计算储蓄利息、日常购物问题均发生在身边,我们买东西、做衣服、外出旅游,都离不开数学。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数学走向生活。

总之,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要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教师要善于捕捉、获取、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把数学教学“生活化”,现实问题“数学化”,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学会用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这样也使学生能够在一种互动与发展的氛围中想学、乐学、学会、会学,学生才会更加热爱数学、真正做学习的主人。数学课堂教学也将事半功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