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联合用药治疗ACI的疗效评价

联合用药治疗ACI的疗效评价

来源:九壹网


联合用药治疗ACI的疗效评价

【摘要】 目的 对ACI患者实施依达拉奉联合rt

PA治疗,分析其治疗效

果和患者预后。方法 选取62例发病6 h入院治疗ACI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除常规治疗外,辅以依达拉奉联合rt组仅采用rt

PA治疗,对照

PA治疗。治疗后对患者进行ESS及BI评定。结果 治疗组在实施

治疗后7 d、14 d、21 d的ES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三个月后两组总有效率治疗组(85

2%),高于对照组(60

4%)。两组患者凝血功能、不良反应检查,无

PA疗法快速、安全,对患

显著差异。结论 对ACI患者采取依达拉奉联合rt者预后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 rt1 资料与方法 1

PA;依达拉奉;溶栓;ACI

1 患者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住院治疗的62例脑梗

死患者,经颅脑CT确诊与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相

吻合。将患者随机平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男17例,女14例,年龄58~73岁,平均年龄66岁,平均初始ESS评分为(37

36±4

26)分;前循环

梗死12例,部分前循环梗死19例;伴高血压15例,糖尿病7例,冠心病6例,

慢性支气管炎4例。对照组:男16例,女15例;年龄59~76岁,平均年龄67岁,平均初始ESS评分为36

84±6

49;前循环梗死13例,部分前循环梗死18

例;伴高血压14例,糖尿病10例,冠心病5例,慢性支气管炎7例。两组患者

在性别、年龄、平均初始ESS﹑伴发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

2 实施溶栓要求 发病时间不超过6 h;CT诊断未发现脑出血;患者意

识相对清醒;瘫痪肢体肌力≤Ⅲ级;血压保持在24/14 kPa;年龄低于70岁;患者或家属同意手术。

1

3 否定溶栓标准 患者出现活动性出血或有出血倾向;近期出现脑梗或

心肌梗死发病情况;已经应用抗凝剂;患者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患者心、肝、肾功能低下;血小板不足100×109/L;孕妇及不合作者。

1mg/kg rt

4 方法 同时对两组患者进行rt

PA静脉溶栓治疗,取0

7~0

9

PA,先行1 min静脉推注1/10剂量,剩余部分在随后1 h持续静脉泵

入。溶栓过程中治疗组采取静脉滴注依达拉奉30 mg,早晚各一次,时间为两周。

其他措施如降颅压、脑保护剂使用、康复治疗不变。分别在24 h、7 d时对患者凝血水平、肝肾功能、颅脑CT进行检测。

11

5 药物疗效评定: 5

1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疗效评定 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治疗后24

h、14 d、21 d由本院神经内科医师依据双盲评分法各按ESS 评分1次,3个月时进行日常生活能力指数(BI)评定。疗效分为∶临床治愈∶ESS评分>96分,BI为100分,可正常上班或参加劳动者;显效∶ESS评分>85分,BI>90分,生活可以自理者;有效∶ESS评分>50分,BI>70分,治疗后病情有明显进步者;无效∶ESS评分<50分,BI<70分,治疗后病情无明显改善或恶化者;

11

55

2 治疗后24 h、7 d复查头颅CT来判断脑内有无出血;

3 治疗前、治疗后24 h和7 d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

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血小板计数(Plt)。

1

6 统计学分析 应用PSS13

0统计软件处理所得数据,计量资料用x±s,

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2 结果

2

1 两组治疗前后ESS评分比较 治疗后24 h的ESS评分,治疗组和对

PA组(P<

照组无明显差别。治疗后14 d、21 d,治疗组ESS评分优于单用rt0

05)。 2

2 总有效率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

2%,对照组为60

05)。

4%,治疗组

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2

3 凝血功能对比 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 d和7 d的

05)。

PT、APTT、FG、Plt,差异性均无统计学意义(P>0

2

4 不良反应比较 治疗组发生颅内出血2例,均为出血性脑梗死,死亡

1例。对照组发生脑出血3例,其中脑实质出血2例,出血性脑梗死1例,死亡3例。4例死亡患者均为大面积脑梗死,其中两例年龄为75岁。两组均无因过敏、休克和肝肾功能损伤而停药。不良反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

3 讨论

ACI容易造成患者致死、致残,需在发病时对患者缺血脑组织的血流灌注进行改善,避免再灌注损害。溶栓治疗必须迅速有效,溶解血栓,再通闭塞的脑血管,及早复原缺血脑组织的供血通道,避免缺血脑组织坏死,最大程度的保护脑

功能。脑梗死研究表明,患者发病需在3 h内采取09 mg/kg剂量的 rtPA

溶栓治疗。溶栓时间的控制要根据缺血半暗带的变化,在脑组织从缺血半暗带发展至不可逆的缺血坏死这一过程中,多种因素共同影响,需根据MRI或多普勒超声检查选择性的调整溶栓时间。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也是溶栓治疗需要考虑的因素,需通过严谨的CT或MR筛选,适当辅以神经保护剂,拉长溶栓时间窗(3~6 h),提高安全性。

对ACI 患者进行缺血再灌注过程中,出现过多的氧自由基、兴奋性神经介质、炎性介质,这些产物会造成缺血再灌注损伤。其中自由基可以对体内脂质、蛋白质、核酸起到过氧化作用,对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会对神经细胞膜造成损伤,引发神经细胞肿胀和死亡,甚至能够诱导神经细胞凋亡造成继发性脑损伤。所以必须及时使用依达拉奉,该药物具有清除自由基、抗氧化等作用,分子量小,亲脂性强,血脑屏障的通透性高于60%。依达拉奉的作用原理是对脑缺血后产生的毒性自由基进行清除,避免自由基氧化多聚不饱和脂肪酸,对细胞磷脂膜造成损伤;对黄嘌呤氧化酶和次黄嘌呤氧化酶活性起到抑制作用,促进生成前列环素;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抑制脑内花生四烯酸代谢系统激活所引起的脑水肿和脑组织损伤;减少炎症介质白三烯的生成,缩小缺血半暗带发展成梗死的体积,并抑制迟发性神经元死亡;还能防止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本组对ACI患者溶栓治疗同时辅以依达拉奉,24 h后两组结果无显著差异,随后在14 d、21 d分别对ESS、BI进行对比,治疗组总有效率(85组(60

2%),对照

4%),有统计学意义。对ACI 患者的早期溶栓治疗采用依达拉奉联合rt

PA,一方面可以第一时间修复缺血脑组织灌注,另一方面可以降低自由基造成的再灌注脑损伤,较好的保护患者的神经功能。治疗后对患者CT检查,5例患者由于大面积脑梗死死亡,其中治疗组1例,对照组4例,高龄患者(年龄>70)3例。其他检查如再出血、凝血功能,治疗组和对照组结果无显著差异。患者治疗后均未出现肝肾功能降低、过敏及休克等药物不良反应。由此,依达拉奉联合rt

PA治疗ACI快速、安全,对患者预后有积极作用。

参 考 文 献 [1] 邢海波,李刚友好医院学报,2006,(05).

依达拉奉多器官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新进展.中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