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说吧,文本——关于拉康式精神分析批评

说吧,文本——关于拉康式精神分析批评

来源:九壹网
第34卷第4期 河池学院学报 Vo1.34 No.4 2013年8月 JOURNAL OF HECHI UNIVERSITY Aug.2013 说吧,文本 ——关于拉康式精神分析批评 陈景兰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桂林541006) [摘要] 由拉康创立、被后世演绎得千姿百态的精神分析批评中的“奇葩”——拉康式批评已经成为当今 备受关注的批评流派,以“镜像”、“欲望”为主题,从不同角度对拉康式批评进行阐释并以之为基础展开文本分析, 以期读者对拉康式批评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关键词]拉康式批评;欲望;主体;镜像 [中图分类号] 1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9021(2013)04—0029—05 [作者简介] 陈景兰(188一),女,广西贺州人,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2011级文艺学研究生。 一、关于“拉康式”精神分析批评 相有重叠的欲望三角结构,信作为“漂浮的能指”, 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1901—1981),生于 在这些结构中滑动,不断引发了无意识中的欲望与 法国,或许是弗洛伊德之后最重要的精神分析学 对文本本身赋予意义。 家。他宣称回到弗洛伊德,对弗洛伊德著作进行重 在拉康看,分析师之于被分析者,处于一个“无 新阐释,让已在自我心理学影响下逐渐迷失的精神 所不知的主体”之位,但这里分析师所承担的“真理 分析学归位与实现了创造性的发展,从而开创了 传授者”角色,仅是被分析者的一种移情式幻象,精 “拉康派”(尽管拉康本人否认这一点),并在文艺界 神分析的任务不是告知真理,而是引导被分析者向 催生了主要自拉康及拉康继承者的理论衍生的拉 其自身的欲望接近,并最终重构支离破碎的叙事体 康式精神分析批评。该批评对女性主义、超现实主 系,于“半知半解”中触摸欲望之真。故拉康式批评 义、意识流等影响颇深。 也可看作是一种“为了不说的说”,通过对文本的阐 拉康式批评思维难度很大,批评的主要方式是 释,让阅读者在文本中发现各自与其相交互的一 文本阐释,或日以文本细读为支撑的论述,这也是 面,重建原初的叙事结构,从而对那些未被说出的 精神分析批评的传统。拉康及其阐释者所著批评 “真理”有所领悟。这就是其“症候转向”的特征。 文论中,对于文学、文化原理与观念的创新并不算 事实上,拉康式批评往往将文本中虚构的人物 多,使其特色鲜明的,笔者将其概括为两点:“结构 设为真实存在的人,对其进行精神分析。路德维希 转向”与“症候转向”。 ・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道:“对于不可言 “结构转向”即“拉康式”批评不同于传统精神 说的事物,要保持沉默。”拉康则指出:即便沉默,也 分析批评着重文本框架与修辞的做法,引入结构主 是一种言说。意义就在它们未被“说出”的地方,拉 义语言学与“无意识”(tlllCOrlSeiOUS),重估语言的作 康式批评文本也是可以被再阐释与质疑的,其仅仅 用,通过文本中人物心理与其相互关系来提炼某种 提供了一根能够对“斜目而视”的参考轴。拉 “欲望结构”。如在《关于<被窃的信>的讲演》 康在其著述中不断提醒后人,越觉得自己领悟了真 (Seminaire on the Puloined Letter)中,拉康并不关心 理,我们就越发呈现“愚蠢的主体”的症候。这也是 爱伦・坡的修辞手段,而是将那封被窃的匿名信指 拉康式批评经久不衰,总能溢出更多可能性的 认为一个能指,而文中围绕这一能指形成了两个互 原因。 29 河池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ECHI UNIVERSITY 自然,对拉康式批评的批评自其诞生便一直存 在,其中也并不是乏善可陈。许多批评者,如不少 女性主义者将矛头指向在他们眼里拉康及其追随 者们与弗洛伊德殊涂同归的一个缺陷:阳具中心主 义。但在拉康那里,作为主能指的“菲勒斯”(pha1. 1us)不是解剖学意义上的阳具(penis),甚至也不是 符号意义上的“男性中心标志”,而是一种就原始创 伤而言的回溯性、建构性称谓,一种“效果”。有些 较为“高端”的批评者如雅克・德里达指出拉康的 “菲勒斯中心”论仍然未脱离西方哲学自柏拉图以 降的“逻各斯中心”主义。有意思的是,这场争论非 但没有给拉康带来损失,反而为其理论更为广泛的 传播充当了“垫脚石”。 拉康行文艰涩难懂,要系统性阐述“拉康式” 批评谈何容易。本文试拟拈出“镜像”、“欲望”两个 向度对“拉康式”批评进行阐述并将其运用于具体 文本。但“拉康式”批评并非仅是单向度的运作,往 往同时涉及“镜像”、“欲望”、“主能指”、“真实界”、 “凝视”等。笔者在此进行了简化处理,每节均将重 心放在其中的一个向度上,以便理解。 二、《轻舔丝绒》:镜像之迷 “镜像”(the milTO/"image)的形成可以认为是婴 儿在他者(主要是母亲)的指示下,对镜子中自己各 部分协调统一的映像产生某种认同,从而摆脱之前 源于支离破碎的身体与心理经验的自我体验,获得 自我的完整感与可支配感。自然,“它(镜像阶段) 可能根本与镜子无关,而是指将自己等同于他人或 看做他人的能力,即将自我置于意义游戏中的能 力。”…弱将其与镜子相联系,实则是一种隐喻性、故 事性的描述。这种认同,其实是一种“误认”。镜中 的身体再完美,也非“我”所寄居的那个身体,我所 迷恋的“自我”,一开始就是一个他人。“自我”自诞 生之日便蕴含了某种他性,主体从来都是“的 主体”,悲剧的种子在镜像阶段(the mirror stage)便 已埋下。拉康还指出,这里的“自我”仅是一种想象 性投射,一种预期,此后即便进入符号秩序,的 主体整个一生都会寻找并培养一种理想自我的、想 象性质的完整性。往更深处说,主体在整个生命过 程中,都是“被构成的”,处于他者的“凝视”之下,但 也不乏成功跃入符号秩序而与主要被想象构成的 “童年”保持距离的例子。现举英国女作家萨拉・ 沃特斯(Sarah Waters)的小说《轻舔丝绒》(Tipping the Velvet)说上两句。 30 在《轻舔丝绒》中,叙述者南希在遇见凯蒂-巴 特勒之前完全可认为是处于某个“镜像前期”,其虽 早非婴孩,但真正的“自我”尚未形成。对她的描述 是“脸色白净、长相平凡的苗条女孩”、“衣袖卷到手 肘,平直的头发不断戳人眼睛,口中则不断哼唱街 头艺人的音乐厅的歌曲”,这样的女孩太过平常,这 里,南希是不具备一符号化身份的。她的家,“破旧 的小屋”,“阴暗、低矮而且充满香味”,处于某种无 序与被忽略的状态,与精神分析中婴儿初生时“海 洋般的自我”(oceanic self)即无序、无固定自我的状 态颇有相似之处。在这里,南希仅仅是一个“不是 女孩的女孩”,她的存在无法填满“女孩”这一身份, 是被爱丽丝(南希姐姐)这样“具有性别的主体”所 排挤的,不具备将自己符号化的能力。这正如婴儿 于镜像阶段前的混沌与晦暗。 但命运之幕徐徐拉动,南希在艺宫邂逅了凯 蒂。凯蒂一出场,叙述者便对她的外貌与表演进行 了相当细致的描述,并特别点出“她的体型正如男 孩般修长”、“她还是能像男孩般迈步”,乃至“当她 开始唱歌,发出的是男孩的声音,千真万确”,仿佛 一个断言、一声惊叹:“天,她具有一个身份!’,而这 里,栖息着南希的欲望之真。她无处安放的力比多 (1ibido)系数投射在了凯蒂身上:凯蒂成了她的“镜 像”。自然的,这个“镜像”比南希这个尚未符号化 的主体完美太多,后者几乎是怀着一种宗教式的热 情去接近她。而凯蒂送给南希的玫瑰,则可理解为 一种“力比多的反向流动”,正是这种“恩赐”,给予 了南希身份感。凯蒂将南希称作“美人鱼”,彷如一 个启示,将她从混乱的“牡蛎生活”拉了出来。“自 从我认识你,我便醒了过来,这才算活着!”南希无 法抑制的兴奋感与其说是将要与凯蒂“双宿双飞”, 不若说是之于符号化陡然降临的喜不自胜。 但这种“符号化”是想象性的,南希并没有因此 进入真正的符号体系,她仍然是一个被动者,一个 黑格尔意义上的“奴隶”,一个附属品、“半”符号。 “半”的意义在于她自欺地领悟到自己获得了某种 身份——凯蒂的服装师、朋友与情人,从而由观众 席进入了舞台,尽管仅是处于一个角落。在对《夏 洛的网》的精神分析中,凯伦・科茨提到,“他(威尔 伯)只是她(弗恩)自恋性认同的一个符号”,“威尔 伯在符号中的位置就是弗恩的缺乏空间” 。。南 希遮住了这符号之洞,甚至创造了“两个凯蒂”的幻 景。她与凯蒂同台演出并引起轰动,过去投在凯蒂 河池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ECHI UNIVERSITY 身上的光忽然让她暴露在众人的“凝视”下:这或许 是“镜像”演绎过程中最瑰丽的一段。但南希深感 “我不是凯蒂,也不会变成凯蒂”、“我是她的陪衬、 她的回音、我是她精心投射在舞台上的影子”,这种 将她从欲望的欢愉中惊醒。然而,她也窥到了 其中更深的真实:“但是,就像影子一样,我增添了 她以前缺乏的深度。”作为“本体”与“镜像”,她们 已紧紧纠缠,以致任何一人的存在都需要对方来命 名。“我无法自拔地爱上了凯蒂,现在变成了凯蒂, 才有一点爱上自己。”L2】1 南希完成了拉康所言的 “自恋性认同”,但凯蒂这个“理想自我”是如此强 大,压抑了南希本该出现的侵略性冲动。其实这种 “压抑”可解释为由凯蒂对于南希建立“公开的情人 关系”的拒绝所致:她拒绝使她们的关系符号化,拒 绝成为“阳刚女”(tom),这就让南希与“镜像”合一 的念头遭遇了挫折,让这种关系“滞留”在衍生毁灭 前的孔隙中:欲望永恒流动,毫无归期。南希只能 兀自叹道:“我就像是纳西瑟斯(希腊神话中“水仙 花”少年,迷上自己的倒影而溺亡),拥抱着即将让 我溺毙的池塘。” 脱离与凯蒂一起时的小圈子将自己抛向陌生 之地的南希,正式身份的获得却不是一帆风顺,其 先后成为众嫖客、葛丽丝、黛安娜以及诸位“上流女 士”的欲望对象,包裹她的言语,总是或混乱不堪, 或无可理喻,欲望之真被冲刷得无可辨认,直到弗 洛伦斯的出现。弗洛伦斯“不是你会认定的美女”, 不具备凯蒂般召唤世俗欲望的魔力,但南希“确定 自己喜欢她不漂亮的事实”。后来与弗洛伦斯等一 起生活,南希与越来越多的符号相遇:“阳刚女”、贫 穷、女权、社会主义……她在“健康的”女同性恋圈 子(与黛安娜的沙龙对比)中取得认同,在其中不需 要承担社会禁忌的阉割焦虑。南希主动为弗洛伦 斯一家打扫屋子、烹调、照看小孩,创造某种秩序。 最重要的是,此时弗洛伦斯之于她,已经远非一个 “镜像”、一个处于自恋体系中的“他人”,而是一个 被“大对体”(Other)默认的欲望对象、一个爱人。 三、《吾栖之肤》:女人是否存在 拉康所谈论的“欲望”绝非日常意义上的“欲 望”。在他那里,欲望(desire)实则是要求(need)在 分化为需要(demand)时留下的残余,或日:“要求与 需要的本身。”需要是有条件的,如婴孩吸吮母 亲的乳汁,就是在需要层面得到了满足。而要求是 无条件性的,它要求他者(other)无条件地满足主体 的需要,如婴孩在吃奶的同时,还憧憬着得到母亲 毫无保留的爱。但这不可能实现,总是受到父亲的 禁止。父亲的压制其实像前面提到的一样,是一种 回溯性建构的说法。欲望可简单视为要求与需要 之差,“欲望是存在的本质”,“我们根本不知道欲望 欲望的是什么,我们只知道欲望总在欲望着”,“如 果说欲望是存在的本质,那这个本质就是匮乏”。 13 拉康有一句著名格言:“人的欲望就是他者的 欲望”(Msn desire is the desire of the Other)。需要 注意的是,这里的“他者”(Other)是作为能指场所的 他者领域,是主体表达欲望的舞台,有时又与他者 主体叠合。为什么人的欲望是他者的欲望呢?有 学者概括如下:1.欲望本质上来说是被另一个欲望 指认的;2.主体作为他者来欲望;3欲望是对他者的 欲望;4.欲望总是“对别的东西”的欲望;5.欲望最 早出现在他者(即无意识)领域。 既为“匮乏”,欲望便是如西绪弗斯运石般永无 休止,不可满足。在电影《吾栖之肤》中,欲望法则 被演绎到了极致。故事主要情节并不复杂:外科医 生罗伯为替女儿诺拉报仇,将间接杀死诺拉的文森 特绑架、囚禁,并为之实施了变性、植皮与整形手 术,使其与罗伯早年去世的妻子极为相似(本来就 是“共肤”);最终罗伯爱上了薇拉(“大变活人”后 的文森特),而在两人将行鱼水欢乐之际,薇拉杀死 了罗伯及其母亲,跑回自己的家并与母亲等相认。 不少批评者或对该片复杂多元的叙事方式津津乐 道,笔者在此践行拉康式批评原教旨,有意忽略这 些枝枝蔓蔓,就故事本身进行剖析。 在这伦理的情节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个主 要的欲望“三角关系”,简化后可得下图: 诺拉 / 薇拉 \ 罗伯妻子 (文森特) 显而见之,薇拉/文森特承受了罗伯的双重欲 望。首先,罗伯爱自己的女儿诺拉,除了父亲之爱 外,还因诺拉的缺失——精神问题与罗伯妻子多年 前的死息息相关。换言之,诺拉是她母亲的症候, 31 河池学院学报 JOURNAL 0F HECHI UNIVERSITY 是一个永失的身体从遥远时间里发出的“凝视”,罗 伯保护诺拉不受伤害,实际是想成为“死去妻子的 欲望对象”,诺拉是他们之间唯一的纽带。在拉康 式批评中,“借助将自身与能指相联系及再联系,他 (儿童主体)便通过认同表现在书面文字中的父权 而回应了被逐离的母亲的创伤。”¨】5 但对诺拉来 说,母亲之失不是以“回溯性”这样温柔的方式、而 是以一种极端粗暴与奇观化的方式实现:被“抹掉” 的母亲直接退入真实界中,并留下一个妖魔化的符 号躯壳。故罗伯的“父亲之名”无法改写诺拉的叙 事体系,她成了多年的轻微精神病患者。 诺拉因被文森特试图强暴而饱受惊吓,此后精 神问题加重乃至死去,罗伯的欲望链中断了。怎么 办?文森特在这一事件中特殊的位置,让他被进入 罗伯的欲望之网中。经过一系列置换,文森特成为 了罗伯的欲望对象,很快地,他被绑架和囚禁起来。 罗伯没有杀死他,原因很简单,他取代诺拉,成为了 罗伯与其早逝的妻子之间唯一的窗口,毁灭他,将 会演发灾难式的焦虑。齐泽克说过:“焦虑之所以 为焦虑,并不是因为缺乏欲望的客体一成因。导致 焦虑的,并非客体的匮乏,却是这样的危险:我们过 于接近那个客体,并会因此失去匮乏本身。焦虑是 由欲望的消失带来的。”_4I1卜地文森特之死,能短暂 地缓解罗伯失女之痛,却会让他与妻子间持续多年 阴阳相隔的欲望链毁于一旦:连缺失本身都没有 了。故罗伯“饲养”了文森特,并“建构”了又一个欲 望三角。 罗伯用医学手段与自己妻子的皮肤,重塑了文 森特,将其变成一个“地道的”女人,并且拥有传统 的男人欲望对象所拥有的一切生理特征:美丽、性 感、声音迷人……罗伯为之命名“薇拉”,并继续“饲 养”和与她“培养感情”。那么薇拉在多大程度上是 一个女人呢?精神分析指出,人更重要与更值得讨 论的不是“生理性别”而是“心理性别”及“社会性 别”。我们是不是可以说,如薇拉完全接受了自己 “女性”的身份并对罗伯以妾妇之道事之,是否可以 说薇拉/文森特就成为了一个女人?这个问题具有 相当的迷惑性与暖昧性,且让电影来说出答案吧。 薇拉对自己的新性别身份一开始充满了抵制, 后来却慢慢变得温顺,甚至为罗伯送早餐、与他同 榻而卧:这似乎绘制了一幅温馨的图景。罗伯也逐 渐被薇拉唤醒了悬置已久的对逝去妻子的爱。他 向那个象征妻子的“空壳”倾注的力比多穿越了它, 32 并尽数洒落在薇拉身上。这样,罗伯的力比多沿着 两个方向流动,并最终汇集在薇拉/文森特一个人 身上。后者也似乎与罗伯建立了某种“信息回馈”, 形成力比多的闭合流动,拉康所谓“跷跷板效应”出 现了。但罗伯忽略了两点,一即薇拉/文森特这一 主体本身的特质,二是欲望本身的不可完成。 他妄想穿越符号幻象,与冥府中的妻子交合,便对 欲望的永生不衰构成了挑战。最终,在“不可完成 的性爱”之前,薇拉借口拿润滑剂而取来了,用这 一“阳具达摩克斯之剑”完成了对罗伯的审判。有 人认为杀前报纸上载有文森特照片的新闻召唤 了薇拉/文森特的身份意识,才引发了她的反抗,但 欲望的“延宕”不可避免,越是“自欺地”融人罗伯情 人这一身份,薇拉/文森特的就越发严重,罗伯 之死是一个很好的逗号。 那么我们现在来看一下,薇拉,或者“女人”是 否可z ,。9.众所周知,拉康有两个惊人的论断:“女人 不存在”和“性关系不存在”。这显然是女性主义者 的靶中之物。“女性之性的虚空性、空洞性使得她 总是只能渴望另一性来填充她的欲望饥渴,她代表 了一种根本的欠缺,她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象征之 物来指认自己位置,使自己的欲望象征化。”“…… 她总是以‘不拥有’的形式来拥有自己的性别位置, 她是‘不拥有’……”这些论断简言之,就是指出女 性是滞留于想象界中的生物,她“生理性且回溯性 地于原初”不用有菲勒斯(the phallus)这一欲望能 指。在罗伯的体系中,作为其情人的薇拉仅是一个 由他的欲望构造出的、生理上近似他逝去妻子的对 象、一个发育不全的“他人主体”。在罗伯眼里,薇 拉无疑是美丽而崇高的,然而齐泽克指出:“她(作 为欲望对象的女人)根本不存在,她只是他的偏执 理念”、“客体的崇高性并不是客体固有的,而是它 在幻象空间中所占位置产生的效应”、“它(客体)只 能在阴影中……一旦我们驱散阴影,直面实体,崇 高客体就会烟消云散,剩下的只是普通客体的残 渣。”薇拉/文森特又怎会发现不了自己处于罗伯的 “幻象位置”呢?唯有顺从,“假装成为女性”,才能 沿着罗伯的欲望指令“俘获”他。在表演的帷幕之 下,作为女人(Woman)的薇拉是不存在的。 “‘女人’作为能指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能指,而 是超越菲勒斯以外的,是他者之欠缺的能指,是‘非 一’存在的能指,该能指的关键特征就在于它没有 一个确定的意义所指可以缝合到主体身上或可以 河池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ECHI UNIVERSITY 让主体的欲望得以凝定。”作为生理意义与“半心 理”意义上的“女人”,薇拉像大多数真正的女人一 样,完全是被男性欲望“制造”出来的,只是薇拉的 诞生源自手术实行的“阉割”,而真实女人在男性中 心话语的“阉割”中产生。女性本身无须“阉割”,这 样说只是表述了那构成性的欠缺,而社会叙事体系 开始便对“作为女性的女人”进行了剥夺,使其将 自身的叙事写入社会体系并与之保持一致,最终形 成了“作为欲望对象的女人”。 薇拉/文森特严格意义上连“作为欲望对象的 女人”都不是,而只是“是想象,是魔法,她的名字作 用只在于将她写入一个她仅部分存在其中的秩 序”¨I9 。作为“文森特”的一部分纠缠着薇拉,将她 一出来的一个不分对象,而不是他者的‘整一”’,所 以,“性关系不存在。” 不管怎样薇拉/文森特逃脱了,并可能与自己 之前暗恋的女人制造一段恋情。这会不会意味着 种新的性别出现?也许这个问题更应该留给伦 一理解答。 参考文献: [1]凯伦・科茨.镜子与永无岛:拉康、欲望及儿童文学中的主 体[M].赵萍,译.合肥: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0. [2]萨拉・沃斯特.轻舔丝绒[M].林玉葳,译.南昌:百花洲文 艺出版社,2010. [3]吴琼.雅克・拉康:阅读你的症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社,2011. 拽出罗伯的欲望之网。所谓“作为表征的女人”只 是一个自欺的幻象,所以,“女性不存在。”而罗伯 “享受的只是自己在幻象中无意识地和想象地投射 [4]斯拉沃热・齐泽克.斜目而视:透过通俗文化看拉康[M]. 季广茂,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of the Mirror Image and Desire of Lacan CHEN Jing-lan (College of Liberal Arts,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Guilin,Guangxi 541004,China) [Abstract]Lacanian Critique,an important branch of Psychoanalytic Criticism which was founded by Lacan and flourished by his successors,has already become a significant genre of Criticism now.Taking the novel Tipping the Velvet and the movie The Skin,live In as examples,the paper analyzes two keywords in Lacanian Critique: “the Mirror Image”and‘‘Desire”. [Key words]Lacanian Critique;Desire;subject;the Mirror Image 收稿日期2013—06—25 [责任编辑阳崇波] 3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