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通用技术 课堂教学使用“案例分析”的辩证法

通用技术 课堂教学使用“案例分析”的辩证法

来源:九壹网


通用技术课堂教学使用“案例分析”的辩证法

作者姓名 王建平

作者单位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中学

摘要:使用“案例分析”可以解决学生在技术学习中的许多难题。但是,也不是越多越好,要辩证地应用“案例分析”,掌握合适的尺度,并且能有效地将各种有特色的教学手段整合起来使用,找到最佳的比例,共同发挥作用。与多媒体课件结合会使“案例分析”更有生命力,但要注意以学生为中心,应将“案例分析”课件设计成学生学习的导航器,增强“案例分析”的交互性和人性化。用“案例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思考问题,给学生以一定的启发,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进行铺垫。但是,应该遵循启发性原则,促使学生动脑动手,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切不可越俎代庖,使“案例分析”成为灌输学生的又一工具。

关键词:课堂教学 案例分析 辩证法

“案例分析”是苏教版通用技术教材的一大特色,它在课堂教学中起了非常重要且关键的作用,教师可以用它来说明技术问题,学生可以用它来理解技术内容,已经成为学生重要的学习材料,成为教师重要的教学工具。在很多的通用技术课堂上,都可以看到“案例分析”的身影,在学生理解教材困难时,在新知识学习时,在碰到重点、难点时。特别是当“案例分析”通过多媒体来进行演示讲解时,图、文、影、声并茂,形象生动,教学效果积极,课堂氛围热烈,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但是,也有些教师不能正确理解“案例分析”的作用,不能辩证地使用“案例分析”进行教学,违背新课程教学理念,违背素质教育的规律,反而造成负面教学效果。

一、我们提倡在课堂多使用“案例分析”,但决不能“全面占领”

使用“案例分析”可以解决学生学习技术中的许多问题,我们要提倡在课堂教学中大力使用,并

且肯定会取得了好的效果。但是,使用“案例分析”也不是越多越好,在课堂教学中有不少教师过分依赖“案例分析”,无论是否需要,把教学的各个环节都植入了“案例分析”,甚至包括让学生练习的习题,将“案例分析”“唯一化”,忽视了其他许多优秀的教学手段,如学生讨论、学生的制作实践、老师的示范、学生的练习等等,这些都是学生技术素养培养的重要渠道。

内容丰富的“案例分析”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技术历史、现状、未来等信息,可以更细致地刻划技术,帮助学生掌握技术、应用技术。但是,我们也不能错误地认为“案例分析”内容越多越好,有些教师错误地认为,信息时代的学生接受能力强,课堂教学应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于是,一味追求“案例分析”的容量,造成“信息过载”,令学生应接不暇。起初学生可能会很感兴趣,但是时间一长,身心便会处于一种疲惫状态,思维渐渐休眠,思想上呈现惰性和依赖性,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

比如,在讲“设计的一般原则”这一内容时,有的老师不仅每个原则下都放上了一个“案例分析”,甚至为了说明不同段落的内容,不只放上一个“案例分析”,还将教材中的“阅读”、“讨论”、“思考”、“小资料”都扩展成了“案例分析”,结果学生糊涂了,几节课下来,学生搞不清楚谁是谁了。其实,我们只要精选一个案例就可以达到同样的目的,如用“多功能台灯”作为案例,可以从创新原则、实用原则、经济原则、美观原则、道德原则、技术规范、可持续发展等多个方面分析它。我们还可以让学生讨论分析这几条原则在“多功能台灯”中的相互关系,这个恰恰是这一节内容的亮点。

因此,我们要辩证地应用“案例分析”,掌握合适的尺度,在恰当的情况下使用“案例分析”,并且能有效地将各种有特色的教学手段整合起来使用,找到最佳的比例,共同发挥作用。这也许是我们通用技术教师要掌握的最重要的技术。我们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分析问题,在最恰当的时刻,用“案例分析”呈现、分析最有效的教学信息,充分发挥“案例分析”的教学作用。

二、我们提倡用多媒体课件来展示 “案例分析”,但决不能“千篇一律”

与多媒体结合会使“案例分析”更有生命力,比如,无论怎样口述“汽车的碰撞”,还不如来一段汽车碰撞的视频能说明问题,多媒体还包括动画、电影、录像、声音、图片、文字等,表演内容极为丰富。但是,常有一些教师为图方便,将多媒体“案例分析”课件设计成线性结构,上课时只按一键,让“案例分析”像放电影一样按顺序自动播放下去,教师是解说员,学生是观众,整堂课既没有互动,也没有思考,即使学生有异议,教师也要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路引到课件的播放流程上来,严重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化思维。

用多媒体展示“案例分析”可以让学生从多种感官接受信息,丰富多彩的内容以及各式各样的展示方式可以变单调为生动,甚至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一些学生不可能亲临的现场,进行一些学生不可能进行的试验。但是,多媒体也有它的不足,不能一用到底不回头。图片、影像总归不如实物展示效果好,电影、电视总归不如亲临现场效果好,虚拟、模拟总归不如学生亲自操作效果好,动画、录像总归不如教师亲自示范效果好。

比如,在讲“设计中的人机关系”这一内容时,有的老师准备了许多“案例分析”内容,如门的图片、电梯的录像、椅子的动画等等,结果学生还是没有什么感觉。其实,人机关系到处有,而且一写要让学生体验一下,要让学生有感性认识。可以让学生现场开关一下教室的门,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乘一下电梯,椅子就在学生的屁股下,更加没有必要放入“案例分析”中!有条件的还可以上街去看看盲道的设计,去建筑工地去体验一下“铁锹的作业效率”,甚至可以通过同学间互换衣服、文具、桌椅感受一下不同的“机”。

运用现代化技术的前提是必须以现代化教学理念为指导,要以学生为中心,将“案例分析”课件设计成学生学习的导航器,充分考虑各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反馈情况,增强“案例分析”本身的交互性和人性化,使“案例分析”流向能根据教学需要进行调度。我们应该辩证地分析运用多媒体“案例分析”的条件、时机,灵活机动地进行应用,合理地进行变化,合理根据校情、教情、学情进行施教。

三、我们提倡用“案例分析”来解决重点、难点,但决不能“无的放矢”

用“案例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思考问题,给学生以一定的启发,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进行铺垫。但是,有些老师用“案例分析”代替了学生思考,甚至代替了学生的动手操作。我们经常见到有的教师将本来应该让学生思考的内容,用“案例分析”进行解答,本应让学生琢磨的事情,用“案例分析”进行解释。有些“案例分析”只是一些十分简单的与教材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图片或录像资料的堆砌,这种“案例分析”替代了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直接获取形象的过程,降低了学生对技术与设计的理解和欣赏能力,阻碍了学生对技术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体验。

用“案例分析”可以轻松地突出重点、解决难点,甚至一些难以表述的内容,老师与学生间也可以通过“案例分析”来进行交流与沟通。但是有的教师选择的“案例分析”针对性不强,“案例分析”不仅不能起到到相应的作用,甚至还会起反作用。不合适的“案例分析”包括内容太浅,学生不用思考;内容太深,凭学生现有的水平无法很好理解;内容错误,科学性的错误误导学生;内容的相关性不大,学生不清楚要说明什么问题;学生不熟悉的内容,不是学生身边的、学校的案例,学生没有相应的知识以及生活经验等等。

比如,在讲“设计的道德原则”时,有老师用“市场上卖注水牛肉”作为“案例分析”的内容,用来说明是一种不道德的设计。其实这是很不确切的,“市场上卖注水牛肉”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并不是一种不道德的设计,这样的“案例分析”会将技术设计“矮化”、“泛化”,如果什么东西都可以当作技术设计,会让学生产生不信任技术设计的情绪。又比如,在讲“纸粱制作”时,有老师收集了各种石拱桥、铁桥、斜拉桥、悬索桥进行“案例分析”,用来说明,其实这也是不确切的。首先,“纸粱”不是“纸桥粱”,不能用桥来代替粱,其次,纸质材料与石头、钢筋材料性质完全不一样,石头、钢筋的结构不一定可以照搬到纸质材料上,重要是分析材料的不同特性,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制作、试验。

运用“案例分析”时我们仍应该遵循启发性原则,促使学生动脑动手,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切不

可越俎代庖,使“案例分析”成为灌输学生的又一工具。运用“案例分析”要强调针对性、适用性,要看准目标,有的放矢。只有“好钢用在刀口上”,才能“势如破竹”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

总之,我们在应用“案例分析”进行教学时,要辩证地、全面地看问题,找到或编著合适数量和质量的案例,在适当的时机和场合使用,并且要结合其他多种教学方法,充分拓展“案例分析”的效果,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真正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