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现代农业理论与实践油菜菌核病菌对多菌灵抗性茵系生物学特性、交互抗性、遗传稳定性研究张勇,孙明娜,王梅,段劲生,高同春(安徽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安徽省农作物品质改良重点实验室,合肥230031)摘要:以江苏、安徽等地区采集的油菜茵核病菌为试验茵株,采用茵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对多菌灵的敏感性,结果表明,部分茵株已对多茵灵产生低抗。经室内诱导获得4株抗性均高于自身1倍的油菜茵核病菌,抗性倍数最高达34.3倍。抗多菌灵菌系与敏感亲本相比,其菌丝生长速率、茵丝鲜重、产茵核能力有一定的差异。多茵灵抗性菌系与酮、烯唑醇、福美双和丙环唑等4种药剂分别产生了567.3、80.3、20.5和13.2倍交互抗性。野生敏感菌株有较好的遗传稳定性;抗多菌灵菌系随着在无药平板上转接次数增加,其抗性水平逐渐提高。关键词:油菜茵核病菌;抗药性;交互抗性;遗传稳定性油菜菌核病(Sclerotiniasclerotiorum)是油菜上的重要病害,尤其雨水多的年份,发生较重,轻者减产20%~30%,重者减产50%以上,严重影响着油菜的产量与品质。长期以来一直使用以多菌灵为主的苯并咪唑类杀菌剂,据报道,在江苏部分地区,S.sclerotiorum已经对多菌灵产生抗性,且田间抗性菌株分布较培养基:200g马铃薯、20g蔗糖、15g琼脂、1000mL水。依据杨敬辉等对油菜菌核病敏感性划分标准结果,即当某菌株的Ec∞值小于0.5恤∥mL,为敏感菌株(S);当EC5。值大于等于0.5p,g/mL,小于5斗g/mL时,为低抗菌株(LR);当EC,。值大于等于5p。g/mL,小于50¨g/mL时为中抗菌株(MR);当EC,。值大于等于50斗∥mL,为高抗菌株(HR)¨1。1.3油菜菌核病菌抗药突变体诱导方法将所采集的油菜菌核病各菌株经25。C培养2d后,于菌落边缘制成5mm的菌碟,接人含多菌灵50斗g/mL的PSA平板,距离25W紫外灯250mm处,照射120广¨’21。笔者使用采自安徽、江苏部分田块油菜菌核病菌,通过室内诱导,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突变菌株,研究其对多菌灵的敏感性、生物学特性、对其他杀菌剂交互抗性和遗传稳定性等,为评价该菌系抗多菌灵的风险性以及如何科学使用农药提供依据。S,然后置于25℃黑暗培养4d,挑取在平板上生长1材料与方法1.1供试材料菌株:JSl采集于南京,江苏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提供;JSM7、JSrl7、JSMl2、HMl0、HM3、HM25分别采集于江苏通洲、海门,南京农业大学杀菌剂实验室提供;AHl、AH2、AH3、AH4分别采自于安徽合肥、长丰、太湖、霍山等地。杀菌剂:98.00%多菌灵原药,江苏靖江农药厂生产;95.20%酮原药,江苏建农农化有限公司;97.00%丙环唑原药,张家港七洲农药化工厂;95.28%戊唑醇原药,张家港七洲农药化工厂;85.00%腈菌唑原药,宜兴生物化工厂;93.80%烯唑醇原药,江苏长青农化股份有限公司。96.22%扑海因原药,江苏快达农药有限公司;98.20%福美双原药,镇江第二农药厂。1.2油菜菌核病菌对多菌灵敏感性测定采用菌落直径法测定各菌株的EC,。值。供试PSA出的菌株菌丝,进行纯化与敏感性测定。1.4生物学特性测定抗性菌系的生长量测定:将野生菌株JSl7和室内诱导获得的低抗菌株JSrl7一LR,制成5mm菌碟,在PSA平板上25cC培养,测定12、24、36、48h的菌落直径,重复3次。菌丝鲜重:将JS耵和JSl7一LR菌株菌碟放人装有30mL液体PSA培养基的三角瓶中,20℃130r/min振荡培养3d,菌丝过滤清洗后,测量鲜重,重复3次。抗性菌系产菌核测定:将JSrl7和JS,17一LR菌株,制成5mm菌碟,在PDA平板上25℃培养,测定菌核出现时间、形成时间、没皿菌核数量及菌核重,重复3次。抗性菌系菌核萌发测定:取相同大小JS,17和JSrl7一LR菌株所产的菌核,置于PDA平板,25℃培养,观察菌核萌发时间,重复3次。种植业科学与技术1171.5交互抗药性测定分别制成含系列浓度的酮、丙环唑、戊唑醇、腈菌唑、烯唑醇、扑海因、福美双等药剂的PDA培养基平板,利用菌落直径法测定对野生菌株JST7和低抗菌株JST7一LR的EC50值。1.6抗性菌系遗传稳定性测定将野生菌株JST7和Jsrl7.LR接种到无药平板上,连续转接12次,分别测定0、3、6、9、12次转接菌对多菌灵的敏感性。敏感菌系(19个/IIIL)、(0.36g/皿)小,同时抗性菌系所产生的菌核较大,而敏感菌系产生的菌核较小。抗性菌系菌核萌发时间(1d)较敏感菌系菌核萌发的时间(3d)短。表2抗多菌灵茵系与敏感菌系的菌丝生长速率比较2结果与分析2.1油菜茵核病菌对多茵灵的敏感性2.4抗多菌灵菌系的交互抗药性抗多菌灵菌系对酮、烯唑醇、福美双和丙环唑等药剂均产生很高程度的交互抗性,和敏感菌系相比,其交互抗性倍数分别为567.3、80.3、20.5和13.2倍;对腈菌唑、扑海因和戊唑醇交互抗性不明显,抗性倍数仅为2.5、1.8和1.1。酮、烯唑醇、丙环唑、腈菌唑和戊唑醇均为类杀菌剂,该抗性菌系与前3种有显著的交互抗性,而对后2种交互抗性有较大差异,其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另外,抗多菌灵菌系对福美双也产生了显著的交互抗性(表3)。表3抗多菌灵菌系对其他几种杀菌剂的交互抗性通过对采集的10株油菜菌核病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多菌灵对各菌株的EC,。值。结果表明:其中2株为低抗菌株,以HMl0的Ec蚰值最高,达2.2754Ixg/mL,其次JSM7的Ec50值为1.3919Ixg/mL;其余菌株的Ec,。值均小于0.5Ixg/mL,为敏感菌株,以JSl最为敏感,EC50值为0.0823I.zg/mL;试验中未检测到中抗、高抗菌株。2.2油菜菌核病菌对多茵灵室内诱导抗药性将油菜菌核病各菌株经过室内紫外灯的诱导,其中JSM7、JS,17、AHl、HMl0均获得了抗性高自己1倍的菌株(表1),其中,JSM7经室内诱导,EC,。值高达28.4288斗g/mL,是其诱导前EC50值的20.4倍,AHl抗性倍数达34.3倍。表1油菜菌核病菌对多菌灵的室内诱导抗药性表4抗多菌灵菌系连续转接培养后对多菌灵EC。值的变化2.3抗多菌灵菌系的生物学特性2.3.1菌丝生长比较从表2可以看出,抗性菌系JST7一LR与敏感菌系JSrl7,在菌丝生长速率、菌丝鲜重上有一定差异,但差异不显著。2.3.1产茵核能力比较抗性菌系在菌核出现和形成时间上较敏感菌系均有延迟现象,前者菌核出现和形成时间分别为7d和10d,后者则分别为5d和7d。抗性菌系产生的菌核数量(11个/IHL)、重量(0.33g/皿)较118现代农业理论与实践2.5抗多菌灵茵系的遗传稳定性室内诱导的低抗菌株JST7.LR在无药平板上连续转接后,其EC∞值逐渐升高,转接12次后,其EC。。值升高了3.8倍,抗性水平从低抗到达中抗。而野生菌株JST7的EC,。值较稳定,始终保持着对多菌灵的敏感性,表明野生菌株有较好的遗传稳定性。3讨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多菌灵因其内吸性强,防病效果好等优点,一直以来作为防治油菜菌核病的首选药剂,由于长期单一使用,致使田问选择压力增大,部分敏感菌株能转变为抗性菌株。通过对江苏、安徽等部分地区所采集的菌株进行敏感性测定表明,江苏部分田块,油菜菌核病存在着对多菌灵的抗性,有的已达高抗H1;安徽地区所采集的油菜菌核病菌均为敏感菌株,但通过室内诱导可获得抗性菌株,抗性倍数最高可达34.3倍。抗性菌系与敏感菌系在菌丝生长速率、菌丝鲜重上差异不显著,但产菌核能力要比敏感菌系强,菌核萌发时间要比敏感菌系早,说明在田间抗性菌系的适合度较强,所以要加强对田间抗性菌发展进行监测,发现抗性菌系,应立即引起重视,重视治理技术,不能单一使用多菌灵药剂。在遗传稳定性上,敏感菌系比抗性菌系趋于稳定,当部分菌株有抗性,随着时间推移,会导致抗性水平增强。同时发现,抗多菌灵菌系不仅对类杀菌剂如酮、烯唑醇和丙环唑有高水平的交互抗性(13.2~567.3倍),对有机硫福美双也存在着较高水平的交互抗性,说明油菜菌核病菌不仅对多菌灵易产生高水平的抗性,而且对其他药剂间的交互抗性范围较广,这不仅为抗药性治理带来了困难,也证明了油菜菌核病菌对多菌灵的抗性风险性较大,在对其进行药剂防治时,选用二甲酰亚胺类杀菌剂如扑海因等是治理多菌灵抗药性的有效途径。参考文献:[1]石志琦,周明国,叶钟音.油菜菌核病对多菌灵抗药性监测.江苏农业学报,2000,16(4):212—216.[2]BrennemanTB,PhippsPM,StipesRJ.Sclerotiniablightofpeanut;relationbetweeninvitroresistanceandfieldefficacyofdiearboximidefungicides.Phytopathology,1987,77(7):1028—1032.[3]杨敬辉,潘以楼,朱桂梅,等.油菜菌核病菌对多菌灵和乙霉威的抗药性机理.植物保护学报,2004,31(1):370—374.[4]潘以楼,吴汉章,杨敬辉,等.油菜菌核病(Sclerotiniasclerotiorum)抗多菌灵菌株的检测.江苏农业学报,1998,14(3):159—163.油菜菌核病菌对多菌灵抗性菌系生物学特性、交互抗性、遗传稳定性研究
作者:作者单位:
张勇, 孙明娜, 王梅, 段劲生, 高同春
安徽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安徽省农作物品质改良重点实验室,合肥 230031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Conference_6547154.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