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师如何完成一节好的教学活动
同样一节教学活动,不一样的老师会呈现出不一样的效果。那么究竟怎样才能完成一节好的教学活动呢?从以下几个方面我们来了解和学习:
一、教师方面
1.教态亲切、自然、大方,语言生动简练、适中、不啰嗦,并注意与幼儿进行沟通和交流交流。
2.多运用并恰当运用表扬和鼓励;
3.加强对幼儿的常规管理,不放纵幼儿的不良行为,并及时、巧妙地进行制止。
4.课前进行充分地准备。
(1)内容的选择。内容要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孩子所感兴趣,要让孩子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挑战性,但也不可以太难,即跳一跳就可以得到。
(2)教材的分析。当我们拿到一个教材的时候,要知道这个活动的难点和重点,要明确这个活动教师主要是让孩子学什么,或者说得到什么,做到心中有底,切忌漫无目标。同时更重要的是要知道孩子的原有水平,分析孩子,做到知根知底。
(3)分准备教学具,制作实用的教具。
二、幼儿方面
好的教学活动,离不开幼儿园在课堂上的表现。在活动中,教师要做好自己的定位,是一个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而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指挥者。教师要及时回应孩子抛过来的球,可以用眼神、肢体、语言等鼓励孩子,让孩子乐意参与活动,体验快乐活动。
三、课程设计方面
教学活动,常常依赖于教学活动设计。活动设计得新颖、独特、有趣,符合幼儿年龄特征,引起幼儿的兴趣,是完成一节教学活动的前提。因此,我们在设计活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活动设计的主次要分明,一般分为开始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三大部分,并合理分配各部分时间,把握重点,注意目标达成度。
2.导入新颖,能够吸引幼儿的目光,抓住孩子的心理特点及年龄特点。可采用直接、间接、情景表演、图片导入、实物或谜语等等与课程有关的导入方式进行导入。但时间要把握在2分钟以内,因为我们的主要目的是为接下来的课程做准备。
3.目标明确,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及接受能力。
4.教学过程,各环节联系紧密,语言连贯,流程清晰。符合《幼儿园指导纲要》精神。
5.一定要有游戏的环节。幼儿园的课程多数是借助游戏的形式来实现的教学目标,因此,游戏一定是为辅助教学内容而准备的,我们要为目标而游戏,不是为游戏而游戏。可以通过游戏或分组游戏的方式检测孩子掌握的程度,从而了解孩子的接受能力,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进行个别辅导。
6.把握好孩子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小班幼儿一般是10-15分钟,中班幼儿一般20-25分钟,大班和学前班孩子是30分钟左右。把握好孩子的最佳接受状态,也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
7.完成一节幼儿园教学活动,还要借助一些相关的教具,由于幼儿的接受能力和认知特点的局限性,就需要我们老师在生活实际中,搜集与课程有关的材料作为教具,来帮助幼儿理解,从而加深孩子的印象。 此外,幼儿园课堂组织,要紧凑,不拖沓;教学活动注意面向全体、因材施教;教学要有主线,要一气呵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