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基础设施工程项目建设建议书

基础设施工程项目建设建议书

来源:九壹网


基础设施工程项目建设建议书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基础设施工程

第一章总论

一、项目概况

(一)项目名称:XX市XX镇大型区块(仰山小区)基础设施工程(二)项目建设单位:XX市XX镇城建开发投资有限公司

(三)项目建设地点:拟定于XX大型村

(四)项目建设内容:本项目大型区块(仰山小区)涉及总用地面积为198766平方米(折合约298亩),自建两联排房约300户,本项目建设为联排房基础设施工程,主

要包括建设道路、绿化、雨污水工程、桥梁、广电、通讯、道路照明等管线综合基础设施。

(五)项目固定资产投资:1191.48万元,建设资金全额由XX市XX 镇城建开发投资有限公司自筹解决。

二、建设单位概况

XX镇位于钱塘江北岸、XX市西部,北邻桐乡市,西南接壤杭州市余杭区。沪杭铁路、沪杭高速公路、01省道、杭浦高速公路(在建)穿境而过,均设站点或出入口;320国道、杭东绕城公路出口处分别距镇区6公里、2公里。

XX是饮誉江南的文化古镇,始置于初唐。宋代至今,一直是南来北往的交通要道。境内的“回头潮”是钱江潮系列景点之一。江南

名刹觉皇寺始建于唐代,坐落于镇区。“汉画像石墓”被列为省重点文保单位。仰山书院系清代名士沈毓荪所创建。

XX是全国重点镇、省级中心镇和海宁“副中心”。境内设有省级农业对外综合开发区。全镇总面积91.9平方公里,辖20个行政村,8个社区,镇辖区总人口122652人,户籍人口77546人,外来人口45106人(包括农发区)。2007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8.02亿元(包括农发区),农民人均纯收入10160元(按样本户测算), 三次产业结构比为5:63:32。先后获得省文明镇、省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示范镇、省教育强镇、省体育强镇、省东海文化明珠镇、省级生态镇、浙江省卫生镇、嘉兴市双拥模范镇、省综治工作先进集体等称号。

农业形成花卉、苗木、特种水产、优质水果四大特色产业块。拥有“XX”、“康艺”鲜切花,“牧港”河蟹,“海宁桑”,“圣品”葡萄等农产品品牌。以XX花卉园区为龙头,全镇共种植花卉280余公顷,是浙江省最大的鲜切花生产基地,嘉兴市首批农业休闲观光基地,鲜切花连续五年被评为浙江省农博会金奖。

工业形成成品沙发、皮件制革、五金制锁、印刷包装、丝绸纺织五大行业结构。以雪豹集团为龙头的皮革沙发业占全镇经济总量的50%以上。小五金颇具规模,是全国最大的指甲钳和锁具生产基地之一。

城镇建设日新月异,15平方公里的城镇框架已经形成,建成区面积已达5.6平方公里。配套功能日趋完善,境内建有10万吨级地面水厂和22万伏、11万伏变电所;各大金融机构均设有分行或分理

处;商贸、餐饮、宾馆、娱乐业初具规模;高等学府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已入户我镇,教育、文化、卫生、通信等事业辐射带动全市西部地区。

XX镇城建开发投资有限公司是XX镇下属国有独资公司,将承担本项目的建设管理工作。公期承担XX镇区范围内的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建设,如城西路、城北路、XX路等项目,项目管理能力强,管理经验丰富。

三、编制范围

项目建议书主要阐述项目建设的背景和提出的理由,项目建设对进一步优化土地资源要素配置,提高节约集约用地。项目的实施对增强XX镇地块优势、商业开发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对进一步加大、加快城市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对其功能

设置进行分析,提出建设规模。同时,根据场地的条件,提出项目的初步建设方案,估算投资,并提出项目有关建议和意见。

四、主要结论

(一)必要性。项目的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二)工程方案。项目建设包括道路、绿化、雨污水工程、桥梁、广电、通讯、道路照明等管线综合基础设施。

(三)总投资。经初步估算,项目总投资1191.48万元,其中:基础工程费用:1075.70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81.38万元(其中建设

单位管理费10.30万元);预备费用34.40万元。

第二章项目建设的背景及必要性分析

一、项目提出的背景

近年来,为了进一步优化土地资源要素配置,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切实改善农村住房条件和人居环境,促进农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根据、省加快农村住房改造建设的有关要求和嘉兴市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总体部署,结合XX市实际,推进村庄集聚,加快建设现代新城市和城乡一体新社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围绕加快“三市”建设,实现“两个率先”目标和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任务,以新市镇建设为抓手,以新社区建设为载体,以土地节约集约为重点,按照“政

府可承受、农民可接受、发展可持续”的要求,坚持规划先行,农民自愿,引导,循序渐进,着力推进村庄集聚,落实和完善农村环境长效管理工作机制,促进农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不断提升新城市和新社区建设水平。

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城市经济整体实力,加强服务配套,建设XX 新市镇配套基础设施工程,美化城市空间,打造新型新农村;保护生态环境,落实节约经济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创新管理和机制,使土地资源得到合理有效利用,在注重社会效益的同时,兼顾经济效益。

随着XX镇及科教新城开发建设的进展,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社会事业得到扎实推进,社会秩序保持和谐稳定发展。同时区

域内承担的作用也在日渐升温,从现状的农村环境提升到城市环境的高度。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根据嘉委(2008)36号、嘉委办(2008)50号和海委(2009)8号、海委(2009)76号文件精神,XX镇承担XX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建设工作。XX市XX镇新市镇(XX镇大型村)配套建设基础工程正是响应上级有关文件精神, 作为海宁西部重点镇对提升海宁经济及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长期深远的意义。

(一)推进村庄集聚、加快“两新”工程建设是顺应潮流,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大势所趋。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特别是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和非农收入比例均达到80%以上,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但与此不相适应的是,城市化进程明显滞后于工业化进程,我市实际上的农村户籍人口占23,绝大多数人还居住在

农村,生活方式的转换与生产方式的转换相背离。目前我市的纯农业劳动力基本上是老年人,农民的二代、三代不会还是农民,不愿意再被束缚在土地上,而是要求和城市居民一样享受现代文明。先发达地区的实践经验已经证明,城市化、现代化具有规律性,不可逃脱、不可违背,是历史的必然。我们必须顺势而行,不能逆势而动。推进村庄集聚,建设现代新市镇和城乡一体农村新社区,是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率先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一个关键环节、一条必由之路,是一场,就是要改变传统城乡关系,打破城乡二元结构,

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就是要推进农村居住布局从自然松、散、乱形态向科学规划布局转变;就是要加快农业生产方式的改进,真正让农业从传统中走出来,使农业按工业的生产方式进行,走现代化、规模化、工业化道路;就是要把农民从土地上出来,彻底改变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加快推进我市的现代化进程。

(二)推进村庄集聚、加快“两新”工程建设是造福于民,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民心所向。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是我们推动改革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一方面,要靠提高农民收入来实现。要提高农民收入,鼓励就业创业,提高工资收入固然重要,通过村庄集聚和“两分两换”,把农民的承包地从生产资料逐步转变为资产,通过土地流转取得财产收入,也是一条重要途径。同时,现在农民住房资产的空置、闲置率比较高,潜在收益远远没有发挥。而推进村庄集聚,将农民住房跨行政区域建在新社区甚至是新市镇,就可以有较为可观的租金收入,而且随着集聚度的提高,土地级差会更大,房子的租金也会提高;另一方面,还应当关注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的消费逐步由生存型向发展型、精神体验型提升,对社会公共服务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特别是越来越渴望居住在设施齐全、配套完善的生活家园,拥有碧水蓝天、洁净优美的生态环境,享有城乡一体、区域均衡的文化权益和社会保障水平。而在农村居住相对分散的现实条件下,要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配套

和精神文化需求,社会成本和工作难度也越来越大,迫切需要我们通过推进村庄集聚,加快“两

新”工程建设这项改善和保障民生、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实事工程、民心工程,努力在增加农民的工资性、财产性等非农收入的同时,更加积极有效地统筹城乡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让全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三)推进村庄集聚、加快“两新”工程建设是抢抓机遇,激活经济发展活力的发展所需。从拉动内需保增长的角度看,在当前经济形势下,、省提出了以农村住房建设为突破口拉动农村消费,并带动在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XX市23的人口在农村,启动农村市场消费无疑是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长久之计;从要素优化配置的角度看,推进农房建设和村庄集聚,是一次要素重新优化配置的过程,不仅能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有效增加耕地面积,促进农业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还能盘活农村宅基地,拓展经济发展空间;从促进服务业发展的角度看,散居在田野中的村庄,无法形成现代服务业,只有集聚到新市镇、新社区,才能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繁荣提供土壤。另外,从目前XX市推进村庄集聚和“两新”工程所处的时机来看,目前恰逢农民住房升级期,沿江百里长廊、沪杭高铁、嘉绍高速等诸多重大项目的实施,也迫切需要加快推进村庄集聚,可以说机遇难得,为此我们一定要抢抓机遇,切实抓好村庄集聚,加快推进“两新”工程建设,为当前甚至长远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综上所述,XX市XX镇新市镇(XX镇大型区块仰山小区)基础配套工程建设的时机已经成熟,项目的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第三章项目选址与建设条件

一、项目选址

(一)建设位置

项目建设地点位于XX市XX镇大型村

(二)选址优势

1、交通便利

本项目建设地块处于XX镇大型村,周边有01省道、杭浦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交通联系便捷,区位优势明显,有利于项目施工建设。

2、符合城市发展总体规划

项目建设地块为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项目选址与XX镇总体规划相匹配。

3、用地条件较好

建设地块内建筑性质单一,多为农户民房,拆迁安置内容并不复杂,地块较为规整,周边配套设施条件较好,有利于项目建设。

综上所述,项目选址优势明显,能较好地满足建设需要,也符合相关规划要求,选址合理可行。

二、建设条件

(一)自然环境条件

1、地理位置

项目建设地XX市位于浙江省东北部,东邻海盐县,南濒钱塘江,与上虞市、杭州市萧山区隔江相望,西接杭州市余杭区,北连桐乡市、嘉兴市秀洲区,距上海125公里。沪杭铁路、杭浦高速、01省道杭

沪复线东西横贯市域,沪杭高速公路、320国道越过北境,杭州绕城公路东线穿行西部。以“两横六纵”为主框架,市、镇、村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定级内河航道有46条,主干航道与京杭大运河相连。

2、地质地貌

海宁位于长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地形狭长,东西长51.65公里,南北宽28.94公里。地势平坦,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面高程4米~8米(吴淞高程,下同)。古陆残屿与低丘集中分布在境东北和东南部。

3、气象气候

海宁属北亚热带海洋性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较丰,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常年平均气温15.9°C,年均降雨量1187毫米,日照2002.9小时,无霜期233.5天。因地处中纬度,冷暖空气经常在此交会,有旱、涝、风等灾害性天气出现。

4、水文及其他

海宁属太湖流域水网地带,境内有上塘河和运河两个水系,河道总长1865.4公里,河网率为5.1%。水资源以河网径流量为主,外来水利用率高,地下水控制开采,水资源总量6.62亿立方米,能满足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需要。海宁地居钱塘江河口北岸,境内岸线长55.92公里,水域21730公顷;海塘长53.6公里,占北岸海塘总长的33.5%。“海宁潮”是世界著名的自然景观,黄湾镇大尖山附近江面是涌现“海宁潮”的起点。

(二)基础设施条件

本项目紧邻01省道,有杭浦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便于项目建设、运行中利用周边基础设施,地块内水电可接入到位,项目建设具有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能较好地满足项目建设的需要。

三、地质灾害影响分析

按照《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项目建设地XX市属于我省“浙北沿海平原地面沉降防治区”中的“地质灾害次重点防治亚区”,主要地质灾害是地面沉降。本项目在建设过程中,要严格执行相关规划,并由具有相应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资质的单位,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对建设项目诱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建设项目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险性作出评估,提出防治地质灾害的措施,从源头防治地质灾害的发生。只要思想重视、措施得当,可以很好地解决地质灾害对项目建设的影响和危害。

第四章工程土建方案

一、项目总体设计的原则和依据

(一)项目设计的指导思想

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和谐发展理念,以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区域整体优化为总体目标。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城市经济整体实力,加强服务配套,建设XX市XX镇新

市镇配套建设基础工程项目,美化城镇空间,打造新型新农村;保护生态环境,落实节约经济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创新管理和机制,使土地资源得到合理有效利用,在注重社会效益的同时,兼顾经济效益。

(二)项目设计的原则

1、坚持协调发展原则。XX镇新市镇配套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用地的选址、定位,紧密结合与镇区之间的综合开发及利益关系,在建设的同时,带动区域城镇化,实现城乡共同发展。

2、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在对土地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的同时,切实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注重节能减排,实现可持续发展。

3、坚持引导、企业化运作、多元化投入原则。因地制宜采用灵活多样的投资运作方式、产权和运行管理机制,不断完善以业主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投入机制。

4、坚持适度超前,灵活弹性,紧凑集约,开发有序原则。在规划设计中坚持高标准、

高起点、适当超前;同时遵循紧凑集约的发展原则,切实做到保护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三)项目设计的目标

围绕“打造海宁副中心”的城市建设目标,立足发展生产、人与自然和谐,城乡统筹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方向,通过对XX镇新市镇大型区块仰山小区工程项目的建设,达到基础设施完备、居住环境优越、服务配套的现代新市镇社区。

二、项目建设要求

本项目的设计应具有前瞻性,重点是营造合理的内在功能、良好的资源配置。因此,本项目在设计方案上应体现其科学性,具体体现如下:

1、遵照国家的有关规范、,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同时,尽量做到经济、合理,减少工程投资。根据指导、覆盖人口及服务功能确定建设规模,执行行业技术规范,做到规模适度超前、功能适用、装备适度,经济合理的原则。

2、建筑设计从满足人的需求出发,充分考虑居住的舒适性、识别性与归属性以及营造具有文化与活力的人文环境。通过建筑的风格、空间的尺度、绿化的配置、街道的线性、空间的格局、环境的氛围等塑造原则合理确定功能配置。

3、既要满足区块内功能分区的需要,又要有利于管理,强调各种功能的合理分工、有机结合,流线清楚、使用方便,避免或减少相互干扰。

4、满足建筑在朝向、通风、日照、安全、防护等方面的要求。

5、充分利用自然条件、防护间距和其他空地布置绿化,既要有集中绿地体现形象,又要强调广泛绿化方便使用,并应对绿化、装饰、建筑内外空间和色彩作综合性处理。根据项目特点,建筑设计可以考虑新、特,并与城市规划相一致。

6、符合城市规划、消防、环保、卫生防疫、园林绿化等方面有关规定和要求。

三、项目建设方案

根据《XX关于推进村庄集聚加快现代新市镇和城乡一

体农村新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海委[2009]8号)精神,本项目为进一步深化XX镇推进农房改造集聚工作,加快现代新市镇和城乡一体农村新社区建设方案。

统筹安排安置点内农户拆迁、安置点外农户自愿搬迁、宅基地复垦等工作,多途径推动农户向规划设立的现代新市镇和城乡一体新社区集聚,集聚与征迁严格区分。对新市镇安置点农户实行征迁,按XX镇新农村建设拆迁安置工作方案实施。对新市镇安置点外农户实施搬迁,按“两新”实施。

本项目的建设规划,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进行规划,充分注重到新镇区规划与新村点相结合原则,并严格按照XX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建设总体规划。

建设因地制宜,规划以人为中心,以整体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三者统一为基准点,着意刻画优质生态环境,强调区块建设的整体性,包括:功能布局、住宅分布、道路系统、绿化系统与市政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形成整体。居民塑造自然优美、舒适便捷、卫生安全的怡然栖息之地。

第五章组织机构

一、组织机构

XX镇城建开发投资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6月23日,公司注册地XX镇青年路49号,注册资本金3000万元,公司经营范围:城

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投资开发。XX市XX镇城建开发投资有限公司属XX市XX镇下属部门。近几年来,XX市XX镇下设的城建开发有限公司,每年都完成相当数量的城市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类项目,从而培养和造就了一支业务能力强,素质高的工程管理队伍,积累了丰富的项目建设管理经验,因此本项目的建设管理将由发XX市XX镇城建开发投资有限公司担任。

近几年来,在上级部门及XX镇领导下,XX镇城建开发投资有限公司先后成功建设了一批城市基础设施项目,从而培养和造就了一支业务能力强,素质高的工程管理队伍,积累了丰富的项目建设管理经验。根据分工需要,项目管理将分设工程科,综合科等科室。工程科具体负责项目现场工程质量、进度、安全等方面内容;综合科具体负责项目前期工作、招标采购、合同和财务管理、后勤服务等方面内容。

第六章项目建设进度

一、项目建设进度

本项目分前期决策、设计、施工、交付使用四个阶段。自编制项目建议书起,至竣工日止,在各项工作开展顺利的前提下,项目建设周期约为12个月。项目各阶段实施进度

具体见表6-1。

表6-1 项目建设进度表

第七章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一、投资估算

(一)编制依据

本项目的投资估算以国家现行有关费用定额及费率标准为依据,参照省内及国内类似工程的费用水平,并考虑物价水平、建设地市政基础设施条件对本工程造价的影响等因素而编制的。

(二)编制说明

本项目建设投资主要为道路工程、给排水和污水工程、广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工程,具体工程量按照工程建设方案的技术指标。

1、基础设施工程包括场地平整、道路以及随道路敷设的管线工程等。

2、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包括勘察设计及咨询费、建设单位管理费

等。

3、预备费用包括基本预备费和涨价预备费,基本预备费按工程费用及其他费用之和的3%估算;根据目前国内实际情况,暂不考虑涨价预备费。

(三)建设投资估算

经初步估算,项目总投资1191.48万元,其中:基础工程费用:1075.70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81.38万元(其中建设单位管理费10.30万元);预备费用34.40万元。详见表(7-1)

XX镇大型区块(仰山小区)配套建设基础工程项目投资估算表

表(7-1)单位:万元

二、资金筹措

根据项目建设单位的意见,本项目建设资金由XX市XX镇城建开发投资有限公司自筹解决。

第八章财务及社会效益初步分析

一、社会效益分析

本项目能拓展城乡规模,提升区域形象,完善城乡功能,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为开发建设用地创造条件,按市场化操作的公益性项目,通过收支平衡原则进行建设,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社会效益分析如下:

(1)有利于拓展城乡发展空间。该项目有利于农业的规模经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促进二、三产业发展,有利于优化城乡土地、人口、产业布局。增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后劲,尤其是为农民创新、创业拓展空间。为吸纳农民在城镇有比较稳定的就业和定居创造条件,促进农村人口的梯度转移,加快城镇化、城乡一体化进程。

(2)有利于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该项目丰富了农村宅基地复垦的内涵,其中的宅基地置换由农村到城镇,平均每户可以节约用地0.5—0.7亩,可有效的解决XX市在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情况下实

施占补平衡,缓解城乡建设用地压力。

(3)有利于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发展高效现代农业。通过承包地流转和宅基地整理复垦,既保证了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减少,又可以有效提高土地集中连片的程度,突破农户传统分散生产方式,促进土地规模经营,增强粮食生产能力,以园区化、专业化基地为主要形式,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粮经比例优化。显著提高土地产出率,形成效益型经营体系,是发展高效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

(4)有利于加快农民转移就业、提高收入。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社会保障,一方面获得了土地流转收益,另一方面使农民安心离开土地进城务工,进一步提高收入。

(5)有利于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过去,农村居住点分散,各项城市基础

设施和公共服务难覆盖难到位。如今,农民新村的供水、供电、供气、排污、有线电视、宽带网络等设施与城市一体化布局,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设施也得到完善,农民的生活环境和质量将得到极大改善。

(6)有利于带动沿线土地的开发利用,同时能贯通乡镇道路、省道,提高道路的利用率。土地的价值除受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影响较大外,土地周边基础设施的完备程度、周围环境质量状况等对土地价值也有着决定性影响。本项目的建设将带动周边地价的升值。

(7)有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增强本区域的辐射与集聚能力,开辟新的地域空间,全面提升新农村经济建设。同时项目本身的建设可以拉动内需,创造较多就业岗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