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需要回归生活
本次研修学习,观看了六位老师的课我受益匪浅,结合以往的学习,我将自己的一些思考分享出来:看过几位老师的课后,我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数学来源于哪儿?
“数学来源于生活”这是共识,最早的数学原本就存在于生活之中,这是最基础的、普遍的数学知识。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强调: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应该体现基础性、普及型和发展性,实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认为:小学数学教育应依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从他们自身生活经验出发,把生活带进课堂,让数学回归生活, 才能使他们能乐意数学学习,从而使他们获得对数学的真正的理解。
一、数学课堂回归生活符合知识生成的规律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情境中处处蕴含着数学知识。情境教学理论强调要为学生营造贴近生活的学习情境。在新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也有相关的要求:“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再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等。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应该为学生创设贴近生活的学习情境,需要时我们甚至可以直接带领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
二、数学课堂回归生活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 数学教学强调以学定教,这一观点来源于需要学习理论。我们的学生面临的最大的学习障碍不在于学习态度,也不在于学习习惯,而是因为学习内容不是他们需要的。这一阶段的学生他们希望融入的社会生活中去,参与家庭的生活。但是这些需求往往不被满足,直接造成学生的知识学习缺乏生活经验的支撑。满足学生生活实践需求的数学课堂是快乐的,我在看过杨茜老师执教的《克和千克》深刻体会到这一点。用手掂量硬币、洗衣粉,苹果和盐这些物品,这些活动是学生在生活中所欠缺的,杨老师在课堂上进行了这些实践活动,反而使这节课学生学习的更加轻松和愉快。
在教师创设性的设计课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上,用一个孩子的眼光去审视课程内容,积极地的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注意积累,在需要时及时补充进课堂教学中;有时,又需要我们适时的为学生创造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机会。
三、数学课堂回归生活可以丰富学生的感受性 课堂回归生活不只是数学课的需求,这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学生走进生活参与社会实践在生活中丰富经验,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在程红梅老师《对称》一课中,情境导入的《变脸》为学生呈现了艺术生活的数学,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积极的动手操作“手撕对称图形”、“美图欣赏”学生深深的感受到了对称的特点和对称的美。
在教授一些符号化、概念化的数学知识时,我们不妨在课中多引入一些生活道具,引导学生通过看又看、摸一摸、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动,在头脑中对这些事物和概念产生一个模糊的认识,之后,再进行更深教学活动就会非常容易。杨茜老师在《克和千克》中经这一方法运用的十分娴熟。
数学课堂如何向生活回归呢?我认为应该做到:坚持以学生中心,贴近学生生活,满足学生需求,有利学生发展。做远远比说重要,我们在教学中会一直坚持这些理念。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尝试加入一些生活元素,让学生在学习之余多去参与生活、感受生活,学生的生命才会逐渐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