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政治月考试题
命题人:胡明利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30=60’)   2006年我国废止了农业税,这标志着延续了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已成为历史。运用相关知识,回答1-2题。 1、税收的特征有  ①强制性  ②无偿性  ③固定性  ④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废止农业税
①可以减轻农民负担,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 ②可以增强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③可以节约能源资源,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④可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好“三农”工作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2005年第22期《半月谈》载文指出,免课本费、免杂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的“两免一补”的,现在已经惠及3600万农村学生。为做好这项工作,会投入更多的财力。到2010年,在全国农村地区全部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上述材料表明财政  A、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B、可以巩固国家政权
C、可以有力地促进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
D、可以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推进财政税收改革。完善和省级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据此回答4-5题。
4、财政税收都是国家宏观的重要工具。推进财政税收改革  A、是发挥市场调节作用的要求
B、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需要
C、有利于发挥财税经济的杠杆作用
D、有利于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
5、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A、是按价值规律办事的要求
B、是实现根本目标的要求
C、是增加积累、扩大投资的需要
D、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需要
2005年11月4日,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指出,对待《再就业优惠证》人员从事个体经营的,在规定限额内依次减免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运用所学知识,完成6-7题。
6、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是
A、税收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
B、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征收的
C、税收是国家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向纳税人征收的货币 D、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三个基本特征 7、上述材料中的事实充分说明
A、税收是国家进行宏观的重要手段 B、我国的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新型税收 C、国家通过税收可以促进经济技术进步 D、市场调节具有固有的缺陷
“十五”期间,一年年北京的蓝天多了,河流清了,绿地面积扩大了;一岁岁地铁长了,道路宽了,奥运场馆“长大”了;数码科技“火”了,太阳能、风能利用多了,绿色科技深入人心了;京骂少了,礼让多了,老百姓学说英语了;市民富了,生活丰富了,全民健身的热潮兴起了。四年多来,奥运为北京乃至全国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据此回答8-10题。
8、“一岁岁地铁长了,道路宽了,奥运场馆‘长大’了”,从经济上看,这意味着  A、积累的增加
B、消费的增加
C、财政收入的增加
D、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9、“市民富了,生活丰富了,全民健身的热潮兴起了”,这表明举办奥运会有利于  A、实现国家宏观
B、体现市场经济的平等性特征
C、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D、增加劳动者的社会保障
10、“京骂少了,礼让多了,老百姓学说英语了”,这表明举办奥运会具有  A、保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作用  B、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
C、传播科学理论的作用
D、培育民族精神的作用
财政部金人庆12月20日表示,2006年财政预算新增用于农业、农村的资金将超过330亿,高于预算的增长,来支持发展农业生产,支持农村市场经济的建设,以生产来提高农民增收的能力。据此回答11-13题。
11、关于预算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财政预算是国民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
②财政预算是国家宏观的重要手段
③经过审批的预算方案是国家的重要立法文件  ④财政预算可以反映活动的范围和方向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2、上述材料体现的财政的作用是  A、促进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B、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C、巩固国防
D、实现经济监督
13、财政每年都支持农业的发展,2006年还将加大支农力度。这些反映了
A、认识到了农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B、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C、农业依然滞后
D、我国可耕地少,人均资源占有量少
2005年10月27日下午,十届全国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高票表决通过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修改后的个人所得税法把工资、薪金所得的起征点从以每月收入额减除费用800元上升到1600元后的余额,同时加强了对高收入者的税收征管,从而遏制差距持续扩大的趋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回答14-15题。 14、把个人所得税的个税起征点由800元提升到1600元,这意味着
A、改变了税收的固定性的特点   B、扩大中低收入者的收入 C、降低了国家宏观的能力
D、鼓励高收入者依法纳税
15、国家修改个人所得税法,发挥其在调节收入、遏制差距方面的作用,是属于  ①经济手段  ②国家的宏观  ③法律手段  ④行政手段
A、②③④
B、①③
C、②④
D、①②③
16、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既要坚持“效率优先”,还要注重“兼顾公平”,为此必须  A、拉开收入差距
B、坚持按劳分配
C、充分发挥财政和税收的作用
D、处理好积累和消费的关系
近两年来,我国和其他一些国家相继出现了禽流感疫情,据此回答17-18题。 17、2005年11月,我国财政将从今年预算总预备费中安排20亿元作为防禽流感基金。这20亿元人民币属于
A、消费基金
B、积累基金
C、个人消费
D、公共消费
18、2005年11月,我国湖南、湖北部分地区出现了禽流感疫情,当地对疫区3公里以内的禽类进行捕杀,对受损失的农民给予补贴,这说明  A、在我国,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不存在利益差别  B、在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出现矛盾时,应牺牲国家利益,保护个人利益  C、索取和奉献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同等重要
D、在我国,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国家应创造条件保护人民利益
19、漫画《可变数字》告诉我们
①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②在经济活动中应提倡诚信
③偷税是纳税人用欺骗手段获得国家税收优惠的行为 ④诚实信用是现代市场交易活动的灵魂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④
社会保障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支柱。据此回答20-21题。
20、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社会保障基金由企业、个人和共同承担。由承担的社会保障基金既属于______,又属于______。
A、财政支出  国民收入中的公共消费 B、财政收入  国民收入中的公共消费 C、财政支出  国民收入中的社会物资储备 D、财政收入  国民收入中的社会物资储备
21、社会保障基金的一部分要由劳动者个人承担,每个劳动者要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金。这要求公民在社会保障方面应  A、考虑长远利益    B、认真行使权利
C、自觉履行义务
D、先履行义务才能享受权利
2005年12月19日全国财政工作会议在京召开,预计2005年全国财政收入将突破3万亿元大关,比上年增收近4000亿元。据此回答22-24题。 22、导致我国财政收入增长的根本原因是  A、国民收入分配进行了重大调整
B、经济发展速度快,综合经济实力不断提高  C、实行了积极的财政
D、坚持了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
23、财政的作用是巨大的,为了使其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关键是  A、大力增加财政收入   B、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
C、调整好分配
D、加强国家宏观调整
24、国家用于经济建设等各项事业的支出也同步增长。这说明
A、财政应保持大量节余
B、财政收入是财政支出的目的  C、合理的财政支出能够增加财政收入
D、财政是国家实现其职能的物质保证
25、一外国旅游者在深圳购买了我国发行的社会福利彩票,并中了一等奖,他去兑奖时,彩票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员提醒他交纳个人所得税。但这位旅游者认为他是境外人士,不应交纳个人所得税。对这位旅游者是否应该纳税,认识正确的是  A、应该依法纳税,因为他是在我国境内取得的收入  B、不应该纳税,因为他不是我国公民  C、不应该纳税,因为中彩是一种偶然所得  D、是否要纳税,应该由工商管理部门依法裁定
26、骗税是纳税人用欺骗手段获得国家税收优惠行为。下列行为属于这一行为的是  ①某企业虚列出口货物数量 ②将销售收入不记帐 ③虚报出口货物价格 ④拒绝接受税务机关的依法检查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7、对个人所得税的正确认识应该是
①个人所得税对调节个人收入、增加财政收入有重要作用 ②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③每个有正当收入的公民都应缴纳个人所得税 ④每个公民的所有收入都在纳税范围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8、2005年11月29日至12月1日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全面取消农业税,但同时,要采取措施,确保税收总额的增加。这体现的税收的作用是  A、税收是国家实现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  B、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  C、税收是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D、税收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措施
针对我国此前的经济情况,2005年我国实行了稳健的财政和稳健的货币。据此回答29-30题。
29、运用这两种的共同目的是  A、控制投资增长,抑制过热消费
B、调整生产力布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C、解决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的矛盾
D、实现经济总量平衡,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30、实行稳健的财政,主要是
①适当削减赤字和公共投资 ②积极增收节支 ③加大农业税减免力度 ④大量发行
国债加大投资力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8分)2005年8月23日,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提交中国最高立法机关进行首次审核。本次修改主要涉及两项内容:将工资所得减除费用标准从800元提高到1600元;要求高收入者自行申报。9月27日,全国举行立法听证会,讨论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问题。这是全国及其常委会立法中举行的首次听证会,也是全国及其常委会工作历史上的第一次听证会。
运用经济常识相关知识,说明国家调整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经济意义。
32、(12分)2006年1月4日《经济日报》报道,近几年来,我国经济稳步增长,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为财政投入的增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国家财政一直保持较高的增幅,2005年突破3万亿元大关。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又有力地支持了扩大内需,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1)经济发展水平与财政的关系是怎样的?
(2)“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因此有人认为财政收入越多越好。对此,你是怎样认识的?
33、(8分)总理在十届全国三次会议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快减免农业税步伐。在全国大范围、大幅度减免农业税,使我国农民告别了交纳“皇粮国税”的时代。
阅读材料回答:从经济常识角度说明农村税费改革的重大意义。
34、(12分)新华网2005年11月29日报道,初步预计,今年中国财政收入将达3万亿元左右。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从2000年的不到13%预计提高到今年的20%左右。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使得国家能够“长袖善舞”:可以拿出更多的钱支持农村和西部地区,在解决吃饭问题的同时,可以有更多的本钱搞建设。
(1)试从国民收入分配角度说明国家财政收入的来源。
(2)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使得国家能够“长袖善舞”,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高一政治月考试题
答 题 卡
命题人:胡明利
一、选择题:(2’×30=60’)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8分)2005年8月23日,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提交中国最高立法机关进行首次审核。本次修改主要涉及两项内容:将工资所得减除费用标准从800元提高到1600元;要求高收入者自行申报。9月27日,全国举行立法听证会,讨论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问题。这是全国及其常委会立法中举行的首次听证会,也是全国及其常委会工作历史上的第一次听证会。
运用经济常识相关知识,说明国家调整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经济意义。
32、(12分)2006年1月4日《经济日报》报道,近几年来,我国经济稳步增长,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为财政投入的增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国家财政一直保持较高的增幅,2005年突破3万亿元大关。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又有力地支持了扩大内需,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1)经济发展水平与财政的关系是怎样的?(4分)
(2)“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因此有人认为财政收入越多越好。对此,你是怎样认识的?(8分)
33、(8分)总理在十届全国三次会议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快减免农业税步伐。在全国大范围、大幅度减免农业税,使我国农民告别了交纳“皇粮国税”的时代。
阅读材料回答:从经济常识角度说明农村税费改革的重大意义。
34、(12分)新华网2005年11月29日报道,初步预计,今年中国财政收入将达3万亿元左右。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从2000年的不到13%预计提高到今年的20%左右。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使得国家能够“长袖善舞”:可以拿出更多的钱支持农村和西部地区,在解决吃饭问题的同时,可以有更多的本钱搞建设。
(1)试从国民收入分配角度说明国家财政收入的来源。(4分)
(2)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使得国家能够“长袖善舞”,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8分)
高一政治月考试题 参
一、选择题:
1、A  2、D  3、C  4、C  5、B  6、D  7、A  8、A  9、C  10、B 11、D  12、A  13、B  14、B  15、D  16、C  17、B  18、D  19、A  20、A 21、C  22、B  23、A  24、D  25、A  26、C  27、A  28、B  29、D  30、B
二、非选择题:
31、①可以减轻工薪阶层的纳税负担;②有利于扩大需求、增加消费,从而拉动经济增长;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低收入阶层人们的收入,调节我国国民收入的分配,从而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平衡运行。
32、(1)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是相辅相成的。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的影响是基础性的,是源与流、根与叶的关系。要增加财政收入,必须努力发展经济,增强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而财源的扩大,财政收入的增加又会有力地促进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
(2)为了使财政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关键是大力增加财政收入。如果财政收入过少,会直接减少财政的经济建设支出,降低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能力,最终将不利于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但是,国家财政收入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对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最终也将阻碍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所以,必须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综合考虑,在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基础上,实现企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可见,认为财政收入越多越好的观点是片面的。
33、①农村税费改革正确处理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关系,既减轻了农民负担,又照顾了国家和集体利益。②税费改革进一步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了农村生产力,能够促进农村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③税费改革使农民增加了收入,既能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又能扩大内需,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34、(1)在国民收入总量中,一部分要归国家占有,以便在全社会范围内集中分配和使用。但是,国家本身通常不直接从事生产活动,它必须凭借自身拥有的政治权力,强制性地征收一部分社会产品,形成国家掌握的收入。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形式可以分为税收收入、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也可以概括为税、利、债、费四种形式,其中税收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最主要、最稳定可靠的形式。
(2)财政是实现国家职能的物质基础,国家通过财政可以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可以为巩固国家政权提供物质保证。
高一政治月考试题 参
一、选择题:
1、A  2、D  3、C  4、C  5、B  6、D  7、A  8、A  9、C  10、B 11、D  12、A  13、B  14、B  15、D  16、C  17、B  18、D  19、A  20、A 21、C  22、B  23、A  24、D  25、A  26、C  27、A  28、B  29、D  30、B
二、非选择题:
31、①可以减轻工薪阶层的纳税负担;②有利于扩大需求、增加消费,从而拉动经济增长;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低收入阶层人们的收入,调节我国国民收入的分配,从而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平衡运行。
32、(1)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是相辅相成的。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的影响是基础性的,是源与流、根与叶的关系。要增加财政收入,必须努力发展经济,增强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而财源的扩大,财政收入的增加又会有力地促进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
(2)为了使财政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关键是大力增加财政收入。如果财政收入过少,会直接减少财政的经济建设支出,降低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能力,最终将不利于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但是,国家财政收入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对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最终也将阻碍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所以,必须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综合考虑,在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基础上,实现企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可见,认为财政收入越多越好的观点是片面的。
33、①农村税费改革正确处理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关系,既减轻了农民负担,又照顾了国家和集体利益。②税费改革进一步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了农村生产力,能够促进农村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③税费改革使农民增加了收入,既能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又能扩大内需,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34、(1)在国民收入总量中,一部分要归国家占有,以便在全社会范围内集中分配和使用。但是,国家本身通常不直接从事生产活动,它必须凭借自身拥有的政治权力,强制性地征收一部分社会产品,形成国家掌握的收入。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形式可以分为税收收入、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也可以概括为税、利、债、费四种形式,其中税收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最主要、最稳定可靠的形式。
(2)财政是实现国家职能的物质基础,国家通过财政可以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可以为巩固国家政权提供物质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