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部编初中七年级 上册语文诗歌鉴赏及解析(1)

部编初中七年级 上册语文诗歌鉴赏及解析(1)

来源:九壹网


部编初中七年级 上册语文诗歌鉴赏及解析(1)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 诗歌鉴赏练习

1.阅读诗歌《次北固山下》,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下列对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题“次北固山下”中的“次”是“游览”的意思,表明诗人写诗的地点。

B.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

C.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的颔联颈联对仗非常工整,这是律诗的一个重要特征。

D.尾联的“乡书”“归雁”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乡思愁绪。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被人称道,对这两句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B.“日”和“春”作为新生事物的象征,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C.“生”与“入”用了比喻的方法,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D.两句诗对仗工整,明人胡应麟称它“形容景物,妙绝千古”。

(3)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认为,“阔”是本诗的传神之笔,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

(4)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A

(2)C

(3)同意。“阔”字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阔”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

(4)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对诗歌的字词理解、词句赏析、词语作用、主要内容、诗歌主旨都要有一定的理解,才能轻松做出选择。次:旅途中暂时停宿,这里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三面临水,倚长江而立。故选A。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妙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生”字“入”字使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故选C。

(3)本题考查炼字。“潮平两岸阔”,“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采。“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

(4)本题考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诗中诗人借景抒情,细致地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流露出诗人乡愁乡思的真挚情怀,也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和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故答案为:(1)A;(2)C;(3)同意。“阔”字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

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阔”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4)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

【点评】(1)据此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答题时应注意,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来赏析。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妙处。答题时应注意,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可以从字的词性或运用的修辞或其他方法入手,然后根据运用的方法来分析该词表达的效果,最后表达出作者的情感。“生”字“入”字使用拟人。

(3)本题考查炼字。答题时应注意,理解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阔”字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江面广阔浩渺。“阔”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意已浓的景象。

(4)本题考查体会诗歌抒发的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通读全诗,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抒发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

2.阅读诗歌《观沧海》,回答问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下列选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何”六句,诗人从大处落笔,浓墨重彩地描绘大海浩瀚壮阔的景象,着力烘托山岛的高峻和草木的丰茂,使人感到海边景色的壮丽多姿。

B.“日月”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从两个“若”字可看出写的是虚景,即通过诗人的主观感受,写出了沧海之大,描绘出了一幅吞吐日月、包孕群星的图景。

C.这首诗通过描写沧海赞颂了祖国壮丽的河山,表现了正处于事业最高峰的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D.诗人运用了大胆的夸张、丰富的想象、借景抒情等手法使意象瑰丽、意境开阔,全诗感情奔放,思想含蓄,显出雄浑苍劲的诗风。

(2)下列与本诗中所描述的季节相同的一项是( )

A.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B.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C.乱花渐入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D.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3)诗中用一“观”字统领全文,采用借景抒情的写法,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________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一句中“若”字用得好,试评析。

【答案】 (1)A

(2)B

(3)自己的雄心壮志

(4)这一句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用“若”字表明写的是虚景,是诗人的主观想像,体现了诗人阔大的胸襟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内容写法和感情。 A项,“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轮廓。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突出大海,而不是“着力烘托山岛的高峻和草木的丰茂”。

(2)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和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都是描写秋季景色。“秋风、红叶黄花”都是秋季的标志。

(3)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感情。“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4)本题考查分析诗歌遣词的妙处。“若”字在前面的描写的基础上,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故答案为:(1)A;(2)B;(3)自己的雄心壮志;(4)这一句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用“若”字表明写的是虚景,是诗人的主观想像,体现了诗人阔大的胸襟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点评】(1)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各个选项的说法,再和原文相关词句比照,字斟句酌归纳辨析正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样子;“何”,何其,今言“多么”,是叹美之词。“澹澹”而加叹美,那沧海的辽阔苍茫气象便可想而知了。

(2)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答题时应注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B项和《观沧海》都是写秋季景色。

(3)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感情。答题时应注意,诗歌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

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

(4)本题考查分析诗歌遣词的妙处。答题时应注意,“若”字,描写日月、星汉都仿佛是从海中升出,如此浩瀚的景象,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怀与抱负。其胸中容纳的是浩大的景象,自然能反映出其心胸之宽广、博大.体现出其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胸襟。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春兴

(唐)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1)诗中“________”一词写出了杨柳的枝繁叶茂;“________”一词写出了梦境的一再出现。

(2)这首诗的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 (1)阴阴;又

(2)思乡。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要仔细阅读每一句内

容,了解诗句的意思,明确描写的对象,并能够概括其特征。“阴阴”写的是“杨柳”的特点,“又”字写出了梦境的一再出现。

(2)这类题主要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任何一首诗歌都是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感情而写的,所以字里行间一定充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体现。做此类题最重要的一点是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文章的中心思想来理解句子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

故答案为:(1)阴阴 又

(2)思乡。

【点评】“柳”谐音“留”,汉人送客至灞桥,折柳赠别。在古代诗歌中是典型的意象,多表达怀人思乡,惜别留恋之意。比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等等。另外,柳还可以是美好家园的象征,如“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幂无重数”。

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这首诗反映出来的季节是________季,从“________”词句中可以看出,理由是________。

(2)下面对这首诗歌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对偶句发端,点明诗人出行的方式及途经的地点。

B.颔联“阔”写出春潮水涨之景,“悬”描写了舟顺风而行之态。

C.颈联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代胜过一代的人生哲理。

D.全诗写景逼真,叙事确切,抒情真挚,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答案】 (1)春

;归雁洛阳边

;春天到了,大雁飞回到北方去了

(2)C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鉴赏的辨析。本题涉及的考点有理解诗歌内容、把握情感和理解写作手法。“江春入旧年”的意思是: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归雁洛阳边”的意思是: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信到洛阳去。由此可以判断出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季。

(2)本题考查了对诗歌语句的赏析能力。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C项有误,颈联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

故答案为:(1)春;归雁洛阳边;春天到了,大雁飞回到北方去了;(2)C。

【点评】考查对诗歌语句的赏析能力。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

5.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

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诗中画线句描绘了大海怎样的景象?有何用意?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主要写作特色。(写出两点即可)

【答案】 (1)描绘了大海宏伟的气势,或辽阔无边,或壮观景象,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2)①情景交融:借大海的宏伟广阔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②虚实结合:写景为实,想象为虚。③动静结合:水的动,岛的静;树木百草的静,秋风洪波的动。④运用夸张和对偶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宏伟气势。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诗歌意象的把握。描绘时要抓住出景象和表达的情怀。这四句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2)分析写作特色要从多角度考虑,把自己感受深刻的一面写出来。由“日月之行,若出其中……”可知是虚实结合。

答案(1)描绘了大海宏伟的气势,或辽阔无边,或壮观景象,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2)①情景交融:借大海的宏伟广阔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②虚实结合:写景为实,想象为虚。③动静结合:水的动,岛的静;树木百草的静,秋风洪波的动。④运用夸张和对偶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宏伟气势。

【点评】描述画面要与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起来。写作特色包括:象征、烘托、托物言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欲扬先抑、对比等

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友人

(唐)薛涛

水国蒹葭①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注】①蒹葭:芦苇。

(1)分析诗歌前两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2)赏析“离梦杳如关塞长”一句的妙处。

【答案】 (1)前两句是景物描写,描绘了秋天月夜凄凉的景象,渲染一种悲凉的气氛,突出表现离别感伤的情绪。

(2)这句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对友人的思念(离梦)比作长长的关塞一般遥远、深长,生动含蓄地写出对友人依依惜别之情。

【解析】【分析】(1) “水团莱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水国之夜是笼罩在凄寒的月色之中的,寒冷的月色与夜幕笼罩中的山色浑为一色,苍苍茫茫。通过“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等词语,写出了了一种秋天月夜之景的苍凉。为全诗奠定了离别感伤的感情基调。

(2) “离梦杳如关塞长”离别之梦遥远的如同边塞那么长。把“离梦杳”比作“关塞长”,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离别的忧伤之情。

故答案为:⑴ 前两句是景物描写,描绘了秋天月夜凄凉的景象,渲染一种悲凉的气氛,突出表现离别感伤的情绪。

⑵ 这句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对友人的思念(离梦)比作长长的关塞一般遥远、深长,生动含蓄地写出对友人依依惜别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句的作用,注意注意分析诗句描写的内容,分析渲染的氛围,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⑵诗词赏析一般从内容鉴赏、手法赏析三个角度来赏析,从诗句中理解内容,并分析情感。

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这首诗写了哪两个时间?哪两个空间?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时间:分离的现在和会面的将来;空间:诗人独处的巴山与亲人团聚的北方(长安)。

(2)全诗表达了游子漂泊异乡的孤寂伤感和盼望归期的思乡之情。

【解析】【分析】(1)诗只有四句,却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既包含空间的往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跳跃。时间,夏秋之交,即分离的现在;而“何当共剪西窗烛”是写会面的将来。空间,“巴山夜雨”为诗人独处的巴山;想象中营造出了一个温馨浪漫的场面,即与亲人团聚的北方(长安)。

(2)读懂诗句的大意是作答的关键。面对巴山的凄风苦雨,诗人想象到什么时候能够还乡,和友人夜坐西窗之下,共剪灯芯烛花,畅淡中又提起现在在巴山夜雨中的孤苦心境。这情景是想象中的回味,这回味又慰藉了眼前巴山夜雨中孤苦的心。真是虚实相生,情景交融。创设了一个与友人团聚的欢乐情景,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心情的郁闷、孤独、苦寂。

故答案为:⑴ 时间:分离的现在和会面的将来;空间:诗人独处的巴山与亲人团聚的北方(长安)。

⑵ 全诗表达了游子漂泊异乡的孤寂伤感和盼望归期的思乡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内容的理解,要求考生熟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句进行回答。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中诗人的思想情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

理解诗歌的内容,理解诗人表达情感的方法,抓关键语句进行分析理解。

8.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观沧海》是曹操诗《________》的第一章,诗中“________”字起统领全诗的作用。

(2)请对本诗画线的句子作简要分析。

【答案】 (1)步出夏门行;观

(2)运用夸张和想象的表现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创造了开阔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

【解析】【分析】(1)《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观沧海》是后人加的,原是《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这首诗是曹操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行军到海边,途经碣石山,登山观海,一时兴起所作。诗文所描绘的景色都是登山观望的所见所想,所以全诗用“观”字来统领全诗。据此理解作答。

(2)诗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创造了雄浑开阔的意境。此时正值诗人北征乌桓得胜回师之时,看到这景象,以大海自比,以景托志,更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⑴ 步出夏门行;观

⑵ 运用夸张和想象的表现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创造了开阔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线索和基本常识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抓关键语句进行分析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名句的理解和分析,要求考生在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情感基础上进行分析,注意诗句运用的表现手法和在诗歌中的作用理解。

9.阅读诗歌,完成下列题目。

又呈吴郎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1)本诗的作者是唐朝的著名诗人________。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作者过去放任邻妇扑枣,因为这位妇人没有吃的、也没有儿女;其实是暗示吴郎应该让她打点枣。

B.颔联紧接一二句,叙述邻妇扑枣是因为生活太贫困,目的是希望吴郎能够多多体谅,对邻妇更加亲善友好。

C.尾联看似与诗歌主题无关,实则欲借邻妇的诉苦,揭示当时百姓贫困的根源,表达诗人对苛政与战争的痛恨与不满。

D.本诗具有律诗的形式美、音乐美,在委婉曲折的夹叙夹议中展现诗人的心理和情

感,语言沉郁顿挫而又不乏幽默。

【答案】 (1)杜甫

(2)D

【解析】【分析】(1)《又呈吴郎》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通过了劝吴郎让寡妇打枣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对贫苦百姓的深切同情和关爱。

(2)D项,“不乏幽默”错误,选项对诗歌的语言风格理解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⑴杜甫;⑵D。

【点评】⑴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10.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草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诗中的一二句一个“________”字透露出人们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急切心情;“________”二字写出了“见草芽”时的情态,极其传神。

(2)诗的后两句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答案】 (1)都;初惊

(2)这两句移情于物(运用拟人手法),“却嫌”“故穿”把春雪刻画得美好而有灵性;白雪颇解人意,有意地“穿庭树”化作飞花装点春色。

【解析】【分析】(1)首句中“新年”即阴历正月初一,这天前后是立春,所以标志着春天的到来。新年都还没有芬芳的鲜花,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人们分外焦急。一个“都”字,流露出这种急切的心情。第二句“二月初惊见草芽”,说二月亦无花,但话是从侧面来说的,感情就不是纯粹的叹惜、遗憾。“初惊”字最值玩味。它写出了诗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的惊喜神情。

(2)考查对诗句的赏析。最后两句表面上是说有雪而无花,实际感情却是:人倒还能等待来迟的春色,从二月的草芽中看到春天的身影,但白雪却等不住了,竟然纷纷扬扬,穿树飞花,自己装点出了一派春色。真正的春色(百花盛开)未来,固然不免令人感到有些遗憾,但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也照样给人以春的气息。诗人对春雪飞花主要不是惆怅、遗憾,而是充满了欣喜。一个盼望着春天的诗人,如果自然界还没有春色,他就可以

幻化出一片春色来。这就是最后两句的妙处,它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可谓神来之笔。“却嫌”、“故穿”,把春雪刻画得美好而有灵性。

故答案为:⑴ 都 ; 初惊

⑵ 这两句移情于物(运用拟人手法),“却嫌”“故穿”把春雪刻画得美好而有灵性;白雪颇解人意,有意地“穿庭树”化作飞花装点春色。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和感情的把握,注意通读 诗中的一二句 ,找出重点字词加以理解,体会表达的作者感情。

⑵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注意首先明确诗句所用修辞方法,然后分析写出的内容,体会表达的感情。

1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诗人通过哪些景物表达离别伤感的愁绪?

(2)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中,诗人运用了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作用。

【答案】 (1)杨花、子规、明月、风。

(2)示例1:拟人修辞,把明月当作使者,表达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

示例2:奇特的想象,把无知无情的明月,想像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

【解析】【分析】(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即可。诗歌意思为: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暖的月亮,希望它能随着风一直陪着您到夜郎以西。可以看出: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景物。

(2)结合题干的提示“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任选一个即可。如:情景交融,寄情于景,“愁心与明月”写出了对朋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如拟人:诗人把明月拟人化,说是要明月把自己的思念与牵挂带给朋友,生动形象的表现了作者对朋友的深情厚意。

故答案为:⑴ 杨花、子规、明月、风。

⑵ 示例1:拟人修辞,把明月当作使者,表达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 示例2:奇特的想象,把无知无情的明月,想像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理解,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句的意思理解意象。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表现手法的理解和分析,要求考生仔细阅读诗句,理解诗句的意思,按照题干的要求辨析、理解诗句运用的手法。

12.诗歌鉴赏。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这是一首抒写________的五言律诗。

(2)下面对这首诗歌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对偶句发端,点明诗人出行的方式及途经的地点。

B.颔联“阔”写出春潮水涨之景,“悬”描写了舟顺风而行之态。

C.颈联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代胜过一代的人生哲理。

D.全诗写景逼真,叙事确切,抒情真挚,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答案】 (1)思乡之情(乡愁、羁旅之思等)(意对即可)

(2)C

【解析】【分析】(1)考查诗歌抒发的情感。从“客路青山外”、“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等句的内容来看,应该是思乡之情。

(2)C“颈联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代胜过一代的人生哲理”错。“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意思:残夜将尽,旭日从海中孕育而出;时令虽在旧年,春意已经闯入江南。此两句为历来传诵的名句,描绘了昼夜和冬春交替过程中的景象和心中的喜悦,由此而引动末句的乡思,以归雁传书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春景和乡思和谐交融。故选C。

故答案为:⑴ 思乡之情(乡愁、羁旅之思等)(意对即可)

⑵ C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题材的把握,注意结合画龙点睛的诗句明确题材。

⑵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揣摩选项正误。

13.赏析下面的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田园乐(其四)

(唐)王维

萋萋芳草春绿,落落①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②。

(注)①落落:形容松树高大的样子。②衣冠:指士大夫的穿戴。

(1)诗句“落落长松夏寒”中的“夏寒”似乎违背了季节常理,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

(2)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 (1)不违背季节常理。这里的“夏寒”不是指气候,而是指松树长得高大、茂盛,给人一种阴凉之感。

(2)通过对绿绿的芳草、茂盛的长松、晚归的牛羊、可爱的孩童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谐、宁静的乡村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解析】【分析】(1)这道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作答时结合诗句加以理解。“落落长松夏寒”的意思是:高大挺直的松树,夏季的树荫凉爽。这里的“夏寒”意思是:夏季感到凉爽。原因是松树生长得茂盛,树阴很大给人带来清凉。

(2)这道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意思是:牛羊无需人们去驱赶,自己会回到村里的小巷子。孩子们天真烂漫,不认识达官显贵。这里主要描写了牛羊自在吃草,小孩不识官家衣服,更不识官家人,无拘无束的乡村生活。写出了田园生活的悠闲、质朴、平淡。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对官场的厌倦之意。

故答案为:⑴ 不违背季节常理。这里的“夏寒”不是指气候,而是指松树长得高大、茂盛,给人一种阴凉之感。

⑵ 通过对绿绿的芳草、茂盛的长松、晚归的牛羊、可爱的孩童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谐、宁静的乡村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需要在把握全诗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再做具体分析。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内容和写作背景理解。理解诗歌内容,结合写作背景分析。

1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唐)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①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注】①翻:义同“反”。

(1)这是一首写与故人相逢会聚的诗。标题中“________”一字点明这次相聚实出意外,诗中“________”一词暗示了相聚地点是在京城长安。

(2)有人认为这首诗伤感多于惊喜,你赞同吗?请任选一联,简要分析。

【答案】 (1)偶;城阙

(2)示例1:我赞同。能在京城与故人像在江南一样聚会,却令人怀疑是梦中相逢。由此可见相遇不易,衬托出离家在外的凄苦心境,确实伤感多于惊喜。

示例2:我不赞同。今日的相逢,恍如往日的聚会,疑在梦中。一个“疑”字,充分表现了作者在异乡与故人相会似信非信的惊喜之情。

示例3:我赞同。与故人偶集固然有一些惊喜,但客舍外秋风惊动枝头栖宿的乌鹊,寒虫在挂满露珠的草从中悲鸣,更多的是让人感受到异乡游子的漂泊之苦、思乡之切。

示例4:我赞同。漂泊在外的人但愿长醉不醒,相互挽留怕听报晓的钟声,因为酒配之后,钟声响起,就意味着分别,初时的欢愉又将变成长久的苦楚,更添伤感之情。

【解析】【分析】(1)此诗正写于作者江南入幕期间结果在一个秋天的夜晚,于江南某旅店之中,偶然遇见离别多年的同乡旧识,不觉满怀惊喜;但是相逢苦短,天亮又将分别,却不知下一次相会将在何时何地,这引起了诗人的满腹惆怅。偶集:偶然与同乡聚会。城阙(què):宫城前两边的楼观,泛指城池。标题中“偶”一字点明这次相聚实出意外,诗中“城阙”一词暗示了相聚地点是在京城长安。

(2)这首诗的首联和颔联写相逢,并交代了相聚的时间、地点。首联交代了时间(秋夜)和地点(长安),一个“满”字,写出了秋月之状。颔联则极言相聚的出其不意,实属难得。诗人作客在外,偶然与同乡聚会,欣喜之中竟怀疑是在梦中相遇。“还作”和“翻疑”四个字生动传神,表现了诗人的凄苦心情。这两句充分表现了诗人惊喜交集的感情。颈联和尾联伤别离。颈联描写秋月萧瑟的景象。这两句紧紧围绕“秋”字写景,秋风吹得树枝飘摇,惊动了栖息的鸟鹊;秋季霜露很重,覆盖了深草中涕泣的寒虫,到处都能感觉到秋的寒意和肃杀,在渲染气氛的同时也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生活的凄清,以及身世漂泊和宦海沉浮之痛;诗人借用曹操的《短歌行》中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含义深刻,写出自己与故友分别之苦,表现了诗人客居中的辛酸之情。故友的异乡羁旅生活都很凄苦,相逢不易,于是一起欢聚畅饮,长夜叙谈。尾联二句,诗人又以害怕天亮就要分手作结。这二句中的“长”和“畏”二字运用得极为恰到好处,“长”字意谓宁愿长醉不愿醒来,只有这样,才能忘却痛苦,表现了诗人的颠沛流离之苦;“畏”字意谓害怕听到钟声,流露出诗人怕夜短天明,晨钟报晓,表达了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的心情,这一切充分表现出诗人对同乡聚会的珍惜和同乡深厚的友情。据此理解作答,赞同与不赞同均可。

故答案为:⑴偶;城阙;

⑵示例1:我赞同。能在京城与故人像在江南一样聚会,却令人怀疑是梦中相逢。由

此可见相遇不易,衬托出离家在外的凄苦心境,确实伤感多于惊喜;示例2:我不赞同。今日的相逢,恍如往日的聚会,疑在梦中。一个“疑”字,充分表现了作者在异乡与故人相会似信非信的惊喜之情;

示例3:我赞同。与故人偶集固然有一些惊喜,但客舍外秋风惊动枝头栖宿的乌鹊,寒虫在挂满露珠的草从中悲鸣,更多的是让人感受到异乡游子的漂泊之苦、思乡之切;

示例4:我赞同。漂泊在外的人但愿长醉不醒,相互挽留怕听报晓的钟声,因为酒配之后,钟声响起,就意味着分别,初时的欢愉又将变成长久的苦楚,更添伤感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15.诗词阅读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从生,百草丰茂。

________,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截,歌以咏志。

(1)诗中“竦峙”的意思是________

(2)对这首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全诗借大海雄伟壮丽的景象;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积极进取精神。

B.东临石”两句以“观”字总领全篇,点名了观沧海的地点。

C.“水何澹滄”两句,动静相村,写出了大海的全景。

D.“日月之行”四句具体描写了大海吞吐日月星汉的真实景象。

【答案】 (1)高高耸立

(2)D

【解析】【分析】(1)考查对诗句中重要词语含义的理解。一定要把词语放入诗句或语境中解读。“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竦峙:高高耸立。竦:通“耸”,高。

(2)“‘日月之行’四句具体描写了大海吞吐日月星汉的真实景象”错。“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所以“真实景象”错。故选D。

故答案为:⑴高高耸立;

⑵D。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诗歌关键词句的把握,注意要首先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理解词句;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参】***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 诗歌鉴赏练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