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福建省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大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福建省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大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来源:九壹网
高三阶段性考试

语 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细读”是被普遍使用的批评方法。往久远了追溯,中国古代的诗文评话语系统大都可以算作“文本细读”。从批评模式上看,这些批评实践虽然有着不同的文本聚焦点,但都可以统称为“文本批评”。王先需、胡亚敏主编的《文学批评导引》中写道:“‘文本批评’指一种立足文本、分析和阐释文学文本各要素的批评方法,文本成为这一批评的出发点和归宿。\"受这一批评范式的影响,中国的文学批评实践在总体上经历了一次大的转型:在此之前,文学批评主要奉行的是社会历史批评,批评家主要关注的是作品与社会人生的关系、作品蕴藏的现实意义。后来,批评家越来越关注文本内部研究。作品被看作存在的世界。对文本全部内容的阅读、阐释、评判,才是批评的首要职责。这一转型是一场“静悄悄的”,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本批评”模式及其所采用的细读法经常遭受的质疑是:割裂文本与外部的联系是不合理的。美国文论家韦勒克作为英美新批评的后期代表人物,对此亦有反思。他在《批评的诸种概念》中写道:“我曾将对文学作品本身的研究称为‘内部的’研究,将对作品同作者思想、社会等等之间的关系的研究称为‘外部的’研究。但是,这种区分并不意味着应忽略甚至是蔑视渊源关系的研究,也并不是说内在的研究不过是形式主义或不相干的唯美主义。”这就是说,韦勒克把文学研究与批评分成“内部的”研究与“外部的”研究两种形态,而二者又是潜在地、深刻地联系着的,内部研究要顾及外部关系,外部研究要隐含内在的文本。文学文本是作家在特定的时代、环境、心理下创造出来的,必然带上写作者的主体性特点,与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有着或隐或现的联系。尽管“文如其人”未必是绝对真理,也常常有“文”与“人”不一致甚至矛盾的时候,但“以文证人”或“以人证文”,依然是有效的文学研究路径。在细读式批评中,联系作家本人、社会背景,对深入、准确地理解文本,是有益而无害的。

事物的发展往往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人们意识到“文本批评”模式存在的问题之后,就纷纷跑到接受美学、意识形态批评、文化批评的怀抱中去。他们在分析文学作品时,不太关注文本自身的内在逻辑,而是更加关注其中暗含的“倾向性”。这时候,文学作品的文学性、对作品自身逻辑的细读,在批评实践中受到忽略了。这是我们在当下呼吁重建文学性、加强文本细读的一个重要背景。因此,在批评实践中,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需要双向运动,形成一种互动、互生的立体运行。只有这样,批评家才可能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作品。

文本细读以文本研究为基础,又融入了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分析学等方法,似乎更吻合读者的口味。它以“内部批评”为中心,又承袭了既往的社会历史批评,成为一种兼容并蓄的细读式批评。这正如陈晓明所说:“试图从小说艺术、思想特质以及历史语境三个维度来展开对文本的解读,由此来突显当代中国小说的艺术变革所创造的新型的文学经验。”细读法首先对文本内部研究有用,但也适用于外部研究。之所以我们关注外部的某个因素,是因为文本内部有一定的“触发点”,正是这一点引导评论家去进行相关的外部研究。从这个意义上讲,细读法可以很好地连起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

因此,好的文学批评,对于解读对象,既要“入乎其内”——精读作品,又要“出乎其外”——跳出作品,即从个别、特殊走向普遍、共性。坚持以作品为本体、为核心、为“属地”,批评可以引入社会、人生,引入作家、读者等维度,但须在文本相关的范畴内,不能话题无边、“喧宾夺主”。理想的做法是,在解读文本的进程中,渗透或者暗示出外在的部分和必要的背景来,而不损害对文本的关注和解读。优秀的、杰出的文学作品往往是对世界与人的隐喻、象征,要通过细读找到文本内外诸多因素的复杂关联。因此,文本解读要跳出作品中的有形时空,努力进入文本中蕴含的无形境界——形而上王国。

这其实需要批评家有更丰富的知识、学养和出色的感觉、才华。一个批评家要懂得多种文体的艺术规律。当下很多评论家介入文学创作,这是很好的事情。这样的评论家在细读、批评作品时,才容易深

第1页/共10页

入肌理、细部、空白处,进而达到对整个作品的宏观把握。由于打通了创作与批评,他们的思维也不局限于作品,他们往往更关注广阔的社会人生。这其实也有助于推动文学批评的发展。在批评实践中,还需要评论家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细读式批评,着力的是对文本的剖析、阐释,批评家的判断、评价,就包含在述评中。你不能把一般作品说成是优秀作品,把优秀作品拔高到伟大作品,坚持艺术标准是至关重要的。这使人想到马克思、恩格斯对斐·拉萨尔历史剧本《济金根》的评价。他们一方面充分肯定了剧本,认为故事情节让人“惊叹不已”“比任何现代德国剧本都高明”,另一方面坚持“最坦率”的批评,指出了剧中人物身上的“席勒式”的概念化倾向。由此,他们还升华出一系列文学理论问题。马克思主义者对经典作家的批评实践,值得我们很好地研习与借鉴。 (摘编自段崇轩《用细读法贯通文学的内外部研究》)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细读”也称为“文本批评”,是被普遍使用的批评方法,可追溯到中国古代的诗文评话语系统。

B. 把批评的首要职责放在对文本全部内容的阅读、阐释和评判上,这种做法被质疑为割裂了文本与外部的联系。

C. 文学文本是作家在特定背景下创作的,研究作品同作者思想、社会等等之间的关系有助于理解文本。

D. 文学作品是对世界与人的隐喻、象征,因而我们在解读文本时,要努力进入文本中蕴含的无形境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引用《文学批评导引》的内容,阐述了文本批评的概念,指出该概念对我国文学批评的影响之大。

B. 文章阐述了“文本细读”这一方法在文学批评中的发展过程,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论述。 C. 文章结构严谨,采用提出观点、分析观点、提出方法和要求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也是逐层递进的。

D. 文章末段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对《济金根》的评价,是为了论证批评家要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

3.下列对文本的解读,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用细读法贯通文学的内外部研究”的观点的一项是

( )

A. 对《再别康桥》“沉淀着彩虹似的梦”一句,有同学提出\"梦\"是无形、无重量的,怎么可以沉淀?这显然是矛盾的。

B. 《林黛玉进贾府》中,黛玉对“念了什么书”前后的回答完全相反,从中可看出黛玉的聪慧和小心谨慎。

C. 《荷塘月色》的标题是偏正结构还是并列结构?学完课文后,同学们认为把标题理解为并列结构更为适宜。

D. 《念奴娇·过洞庭》中“表里俱澄澈”一句不仅写景,也写品格之美,是词人对自己因被谗而免职的申诉。

4.中国的文学批评经历了哪些变化发展?请简要说明。 5.怎样才能做出好的文学批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加利维拉县有名的跳蛙①

马克·吐温

一个朋友从东部来了信,我遵他的命去拜访了好脾气、爱絮叨的西蒙·威勒,打听我朋友的

第2页/共10页

朋友列昂尼达斯·斯迈雷的下落。

我见到西蒙·威勒的时候,他正靠着安吉尔酒馆吧台旁边的炉子打盹。我注意到他是个胖子,秃脑门,一脸安详,透着和气、朴实。

他站起身来问了声好

我告诉他,朋友托我来打听一位儿时的密友,这人叫列昂尼达斯·斯迈雷,听说这位年轻的福音传教士曾在安吉尔屯子里住过。

西蒙·威勒把我逼到墙角,拿自己的椅子封住我的去路,然后讲了一通下面那些枯燥无味的事情。他脸上不露一丝笑意,从第一句起,他用的就是四平八稳的腔调,没有变过。

他收不住的话头里透着认认真真、诚心诚意的感人情绪,把讲故事当成一件要紧事来办。我听凭他按照自己的路子讲下去,一直没有打断。

列昂尼达斯神父——嗯,这里从前倒是有过一个叫吉姆·斯迈雷的。

别的不说,要比谁最古怪,他算得上天下第一。只要能找到一个人愿打赌,他就陪着,碰上什么就赌什么。

要是他看见一只屎壳郎朝哪里开步走,他就跟你赌它几天才能到——不论到哪儿都行。只要你接茬,哪怕是去墨西哥,他也会跟着那只屎壳郎,看看它到底去不去那儿,路上得花几天的时间。

这个斯迈雷有一匹母马——小伙子们都管它叫“一刻钟老太太”。因为它慢慢吞吞的,不是得气喘、生瘟热,就是有痨病,他们总是让它先跑两三百码,可等到了终点跟前,它就抖起精神,撒欢地蹶子,四只蹄子到处乱甩,弄得尘土飞扬——赶到裁判席前头的时候,它总是比别的马早一个头。

他还有一只小斗狗,光看外表你准以为它一钱不值。可是,一旦在它身上下了注,它转眼就变了另一条狗:它的下巴颏往前伸着,就像火轮船的前甲板,下槽牙都露了出来,像煤火一样放光。别的狗抓

它,咬它,接二连三地给它来背口袋,可安得鲁·杰克逊——那条狗的名字——老是装着没什么不自在的,一直到再没钱往上押了。这时候,它就一口咬住另一条狗的后腿,咬得死死的——光咬,叼着不动——直到那狗服软,哪怕等上一年也不要紧。

唉,这个斯迈雷呀,他还养过拿耗子的狗、小公鸡、公猫,都是这一类的玩意儿,不论你拿什么去找他赌,他都能跟你兵对兵、将对将,让你赌个没完没了。

有一天,他逮着一只带回家去,说是要好好训一训。足足有三个月,他什么事都不干,光待在后院里头教那只蹦高,果不其然,他把训出来了。

只要他从后头点一下,你就看吧,那像翻煎饼一样在空中打个转,然后稳稳当当地爪朝下落地,就像一只猫。

他还训那逮苍蝇,勤学苦练,练得那不论苍蝇飞出去多远,只要瞧得见,回回都能逮得着。

嘿,我就瞧见过他把丹尼尔·韦伯斯特③——那叫丹尼尔·韦伯斯特——放在这儿的地板上大喊一声:“苍蝇,丹尼尔,苍蝇!”

快得让你来不及眨眼,就噌噌地照直跳起来,把那边柜台上的一只苍蝇吞下去了,然后像一摊泥“扑嗒”落在地上,拿后腿抓耳挠腮,没事人似的。

从平地往上跳是它的拿手好戏。它比你见过的所有都跳得高一个身子。只要比这一项,斯迈雷就一路把注押上去。斯迈雷把他的看成宝贝。

斯迈雷拿一个小笼子盛着那,时不时地带着它逛大街,设赌局。有一天,一个汉子——他是个外乡人——到屯子里来,正碰上斯迈雷提着笼子。

那汉子拿过笼子,仔仔细细地看了好半天,才还给斯迈雷,慢慢吞吞地说:“我也没瞧出来这比别的能好到哪儿去。”

“我赌四十块钱,敢说这比加利维拉县随便哪一只都蹦得高。”那汉子琢磨了一会儿,说:“要是我有一只,准跟你赌。”

这时候斯迈雷说话了:“好办——好办——只要你替我把这笼子拿一小会儿,我就去给你逮一只来。”就这样,那汉子拿着笼子,把他的四十块钱和斯迈雷的四十块钱放在一起,坐下等着了。

这汉子坐在那儿想了好一会儿,然后从笼子里头把拿出来,扒开它的嘴,自己掏出一把小勺来,给灌了一肚子火的铁砂子——一直灌到齐了的下巴颏——然后把放到地上。

第3页/共10页

斯迈雷呢,他上洼地的烂泥里头稀里哗啦趟了一气,到底逮住个。他把抓回来,交给那汉子说:“行了,就把它跟丹尼尔并排摆着,我喊个号。”

然后他就喊:“———二——三——蹦!”

他和那汉子从后边点那两只,那只新来的蹦得特有劲,可是丹尼尔喘了一口粗气,光耸肩膀——就这样——像法国人似的。

斯迈雷又纳闷,又上火。当然啦,说什么他也想不通这到底是怎么一档子事。

那汉子拿起钱就走。斯迈雷呢,他站在那儿抓耳挠腮,低着头把丹尼尔端详了好一会儿,最后说:“真闹不明白这怎么栽了?看起来,它肚子胀得不轻。”

他揪着丹尼尔脖子上的皮,把掂起来,说:“它要没五磅重才怪呢!”头朝下,吣出满满两大把铁砂子来。

这时候斯迈雷才明白过来,他气得发疯,放下就去追那汉子,可再也追不上了。

这时候,西蒙·威勒听见前院有人喊他的名字,就站起来去看找他有什么事。他一边往外走,一边扭头对我说:“就在这儿坐着,老客,歇会儿——我一转眼就回来。”

不过,对不住了您呐,我想,再往下听牛皮糖吉姆·斯迈雷的故事,也打听不到列昂尼达斯·斯迈雷神父的消息呀,于是我拔腿就走。在门口,我碰上威勒回来了,他拽着我又打开了话匣子:

“哎,这个斯迈雷有一头独眼龙母黄牛,尾巴没了,光剩个尾巴蹶子,像一根香蕉,还有——”可我既没功夫,也没这个嗜好,还没等他开讲那头惨兮兮的母牛,我就走了。

一八六五年

(有删改)

[注]①本文创作背景是19世纪后半期美国西部淘金热时期,当时的美国处于自由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整个美国都十分热衷于商业投机,评判地位高低的唯一标准就是金钱的多少,所有人为了追逐金钱和名利相互欺骗,不择手段,丧失了作为人的基本道德准则。②安得鲁·杰克逊,美国第七任总统(任期1829—1837),此处唤作狗名。③丹尼尔·韦伯斯特,美国政治家(1782—1852),此处用作青蛙名。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的故事因“我”受托打听人而起,而讲故事的西蒙和故事中的吉姆·斯迈雷则是小说中制造笑料的主要人物。

B. 吉姆·斯迈雷是小说着力刻画的人物,作者在批评他无事不赌的痴迷表现的同时,也赞扬了他认真执着的做事态度。

C. 在跳蛙比赛中,外乡人趁着斯迈雷去逮时,给斯迈雷的灌铁砂子,这一情节反映了当时欺骗作假的社会风气。

D. 小说表面幽默轻松,实质上批评和抨击的威力巨大,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缺乏诚信、道德沦丧、危机四伏的社会状况。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用母马和斗狗的比赛的故事做铺垫,反跌出跳蛙最终失败的结局,故事在读者巨大的心理落差中产生令人捧腹的效果。

B. 小说开始时以“我”的视角讲述故事,中间换为西蒙·威勒讲故事,讲述主体的转换让情节曲折变化,增强了叙事的节奏感。

C. 作者以火轮船前甲板、放光的煤火描写小斗狗比赛时的下巴和下槽牙,此处运用夸张和象征手法,暗示狗主人的机智热情。

D. 小说以政坛人物的姓名作为斗狗与跳蛙的名字,这样是作者颇具深意的安排,表现出作者对政治和上层统治者的戏谑与讽刺。

第4页/共10页

8.小说中的反差技巧是一种通过对比和差异来创造戏剧性的手法,请简要说明小说写西蒙讲故事时含哪

些反差。

9.小说在“我”受托拜访的故事中嵌套了西蒙·威勒讲述的故事,请简要探讨这种“嵌套故事”的表达

效果。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平原君朱建者,楚人也。故尝为淮南王黥布相,有罪去,后复事黥布。布欲反时,问平原君,平原君非之,布不听而听梁父侯,遂反。汉已诛布,闻平原君谏,不与谋,得不诛。

平原君为人辩有口,刻廉刚直,家于长安。行不苟合,义不取容。辟阳侯行不正,得幸吕太后。时辟阳侯欲知平原君,平原君不肯见。及平原君母死,陆生素与平原君善,过之。平原君家贫,未有以发.

丧,方假贷服具,陆生令平原君发丧。陆生往见辟阳侯,贺曰:“平原君母死。”辟阳侯曰:“平原君母死,何乃贺我乎?”陆生曰:“前日君侯欲知平原君,平原君义不知君,以其母故。今其母死,君诚厚送丧,则彼为君死矣。”辟阳侯乃奉百金往税。列侯贵人以辟阳侯故,往税凡五百金。

辟阳侯幸吕太后,人或毁辟阳侯于孝惠帝,孝惠帝大怒,下吏,欲诛之。吕太后惭,不可以言。大臣多害辟阳侯行欲遂诛之辟阳侯急因使人欲见平原君。平原君辞曰:“狱急,不敢见君。’乃求见孝惠幸臣闳籍孺,说之曰:“君所以得幸帝,天下莫不闻。今辟阳侯幸太后而下吏,道路皆言君谗,欲杀之。今日辟阳侯诛,旦日太后含怒,亦诛君。何不肉袒为辟阳侯言于帝?帝听君出辟阳侯,太后大欢。两主共幸..君,君贵富益倍矣。”于是闳籍孺大恐,从其计,言帝,果出辟阳侯。辟阳侯之囚,欲见平原君,平原君不见辟阳侯,辟阳侯以为倍己,大怒。及其成功出之,乃大惊。 .

吕太后崩,大臣诛诸吕,辟阳侯于诸吕至深,而卒不诛。计画所以全者,皆陆生、平原君之力也。

孝文帝时,淮南厉王杀辟阳侯,以诸吕故。文帝闻其客平原君为计策,使吏捕欲治。闻吏至门,平原君欲自杀。诸子及吏皆曰:“事未可知,何早自杀为?”平原君曰:“我死祸绝,不及而身矣。”遂自.刭。孝文帝闻之惜之,曰:“吾无意杀之。”乃召其子,拜为中大夫。使匈奴,单于无礼,乃骂单于,遂死匈奴中。

(选自《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有删改)

【注】①辟阳侯:审食其。②往税:前去赠送。税:赠送,特指以财务助人办丧事。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大臣多害A辟阳侯行B欲C遂诛之D辟阳侯急E因使人F欲G见平原君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善,指友好、要好,与《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中“善”的意思不同。 B. 肉袒,指解开上衣,露出身体,古人用以表示请罪或投降,本文指投降。 C. “倍”用法与《兼爱》“故盗贼有亡”中“有”的用法相同,都是通假字。 D. 而,指你们,与《<论语>十二章》“敏于事而慎于言”中“而”的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朱建曾担任过淮南王黥布的国相,但因有罪而离去,后又重新在黥布手下干事。 B. 黥布想造反时,问朱建怎样看此事,朱建极力反对,但黥布没有听从他的意见。 C. 朱建家境贫寒,连给母亲出殡送丧的钱都没有,陆生让朱建只管发丧,不必借钱。 D. 朱建的儿子后来出使匈奴,由于他对单于悖慢无礼,大骂单于,死在了匈奴。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第5页/共10页

(1)平原君为人辩有口,刻廉刚直,家于长安。 (2)今辟阳侯幸太后而下吏,道路皆言君谗,欲杀之。

14.朱建的刚正不阿、坚守道义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茂陵① 李商隐

汉家天马出蒲梢②,苜蓿榴花遍近郊。 内苑只知含凤嘴③,属车无复插鸡翘④。 玉桃⑤偷得怜方朔,金屋修成贮阿娇⑥。 谁料苏卿⑦老归国,茂陵松柏雨萧萧。

【注】①茂陵:汉武帝刘彻的陵寝。②蒲梢:古代骏马名。③含凤嘴:诗中指打猎时胶泥黏合破损的武器。④鸡翘:皇帝出巡时,侍从在车上插有用羽毛装饰的旗。⑤玉桃:传说人吃了可长生不老的仙桃。传说,东方朔曾偷玉桃。⑥阿娇:汉武帝陈皇后的小名。传武帝年幼时曾说,如得阿娇为妻,将筑金屋以藏之。⑦苏卿:苏武。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为怀古之作,多用典故是本诗的特点,用典大多与茂陵的主人有关。 B. 颔联写汉武帝休闲时刻喜欢打猎,也经常微服私访,体察下面的民情。 C. 颈联用了两个典故,分别批评了汉武帝沉迷长生不老和贪恋美色。

D. 全诗第二、八句重点写自然之景,一句生机勃勃,一句满目萧然,对比鲜明。

16.清代纪昀说这首诗“前六句一气,七八掉转作收”,请结合诗歌所抒发的感情,谈谈对本诗结构的

理解。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表明君子并非天资过人,只是他们善于利用外部条件来弥补自身的不足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

(2)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写天人合一的美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

(3)《论语·里仁》中,孔子用“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两句表达了对见到“贤”与“不贤”之人的两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极简主义风格为更多年轻人所接受。以“淘旧物”为特征的循环青年,也有着类似的行为:在城市的犄角旮旯捡回掉漆的桌椅板凳、斑驳的旧沙发,在精心修饰后变为兼备颜值和① 的个人独有物件——用有限的成本去换取不被经济负担所限的快乐。

循环青年对二手物件的② ,是他们选择循环的重要原因。“买二手物并不是买它的今生,而是在买它的前世。”有人这样说道。一条剪标的二手领带讲述着一段从意大利到中国漂洋过海的故事,一台过时的数码相机还保存着陈旧的旅行记忆,一本泛黄折页的旧书标记着十几年前的读书思绪……每一件旧物都是一则关于历史的记述,蕴含着旧主的前尘往事,承载着新的人生故事,在循环的链条中形成

第6页/共10页

层层代代的人生嵌套,这正是时过境迁、岁月流痕的魅力所在。

在大多数循环青年眼中,破旧耗损的外表和被丢弃闲置的境遇不能定义其美学价值,他们看中的是旧物经改造后所可能拥有的未来。少了几个抽屉的桌子,经过改造变成复古味浓厚的书柜;早已爬上青苔的青灰色墙砖,被摆放在书桌上,散发出时间的氤氲……( ),在新的场景中获得崭新的生命,循环青年闪烁着智慧的光辉,③ 着劳动创造带来的充实和喜悦,赋予旧物新的可能性,也阐释着独一无二的个人生活。尽管是二手的货物,但毕竞有一手的人生。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词语。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化“腐朽”为“神奇”,当一件件旧物“复活”,变“不能用”为“可以用” B. 当一件件旧物“复活”,化“腐朽”为“神奇”,变“不能用”为“可以用” C. 变“不能用”为“可以用”,化“腐朽”为“神奇”,当一件件旧物“复活” D. 化“腐朽”为“神奇”,变“不能用”为“可以用”,当一件件旧物“复活”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个人应该懂得畏惧。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 ① 。”天命指老天爷赐予的命运;大人指有地位、有号召力的人;圣人之言,指古往今来那些道德高尚的人所发表的言论。孔子所说的“君子三畏”是否适用于今天的社会生活,我们姑且不去讨论,但对于他“人要知畏惧”的主张, ..

② 。在现代社会,我觉得人应该“怕”的事物至少有两种:一是应该“怕”法律,就是要遵守基本的法律与规章制度,用古人的话说,叫“畏法度”; ③ ,也就是那些虽不违法,但明显违背社会道德、会被人戳脊梁骨的事绝对不做。那些因为图一已之欲、逞一时之快而无视法律和道德的人,当他们为自己的“无所畏惧”痛悔不已的时候,不也正是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我们敲响警钟吗?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

个字。

22.文中加点的词语“姑且”“至少”删去后,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故宫博物院,网络预约,放票即空;陕西历史博物馆,预约门票日均点击量超过60万;成都博物馆,“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特展,一个多月吸引观众逾40万人次……这是当下博物馆热最真实的写照。

博物馆热,与其说是一种文旅现象,不如说是一场文化寻根。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D “文学作品是对世界与人的隐喻、象征”错误 2.B “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论述”错误。

3.D ABC三项都只对作品进行了内部研究,就是只对作品本身进行了研究,没有进行外部研究;只有D

项既对作品中句子进行了分析,同时渗透或者暗示出外在的部分和必要的背景。

4.①最初,中国的文学批评主要奉行的是社会历史批评,主要关注作品与社会人生的关系、作品蕴藏的现

第7页/共10页

实意义;后来,批评家越来越关注文本内部研究。

②“文本批评”模式及其细读法受到质疑后,人们纷纷接受美学、意识形态批评和文化批评,忽略了文学

作品的文学性和对作品自身逻辑的细读。

5.①解读对象既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坚持以作品为本体、为核心、为“属地”。在解读

文本的进程中,渗透或者暗示出外在的部分和必要的背景来,而不损害对文本的关注和解读,努力进入文本中蕴含的无形境界。

②批评家要有更丰富的知识、学养和出色的感觉、才华,在批评实践中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坚持艺术

标准。

6.B “也赞扬了他认真执着的做事态度”错误

7.C “运用夸张和象征手法,暗示狗主人的机智热情”错误

8.①西蒙讲述的内容与“我”的打听意图形成反差。“我”打听的是列昂尼达斯•斯迈雷,他却强行讲述

吉姆•斯迈雷的故事,产生戏剧性。②西蒙的讲述神态与故事内容之间形成反差。他一本正经地讲述,故事内容却是赌徒的滑稽可笑,造成喜剧效果。③西蒙的讲述态度与“我”的表现形成反差。他严肃认真,把讲故事当成要紧事,而“我”却毫无兴趣,只想逃离,使小说具有幽默感。

9.①提高情节的复杂性。嵌套故事的形式有利于创建复杂的情节结构,使故事更具吸引力。②有利于表现

人物的特点。各小故事相对,便于展现其中角色的性格,突出主故事的人物形象。③增加讽刺效果。让角色讲述各种荒诞故事,加大对社会和人性弱点的讽刺力度。④增强主题的深广度。多个小故事的嵌套,反映多元主题,使主题更加深刻和广泛。 10.BDE

11.B “本文指投降”错误,本文中的“肉袒”指请罪,而不是投降。句意:您为什么不脱了上衣为辟阳

侯向皇帝说情呢?

12.D “由于他对单于悖慢无礼”错误,应该是由于单于悖慢无礼,他大骂单于,死在了匈奴。 13.(1)平原君朱建这个人能言善辩,口才很好,同时他又刚正不阿,恪守廉洁无私的节操,在长安安了

家。

(2)现在辟阳侯受宠于太后,却被逮捕入狱,道路上的人都说是您说的坏话,想杀掉他。

14.①朱建劝黥布不要造反,黥布不听,朱建没有参与造反的阴谋活动。②辟阳侯审食其品行不端,他很

想和平原君交好,但平原君就是不肯见他。③孝文帝派遣官吏去逮捕朱建,朱建不想连累家人,自刎而死。 参考译文:

平原侯朱建,是楚国人。原先担任过淮南王黥布的相,因有罪离职,后来又侍奉黥布。黥布想造反时,问过平原君,平原君不赞成,黥布不听而听梁父侯的话,于是造反。汉朝杀黥布后,听说平原君劝阻过黥布而且没有参与阴谋,得以免被诛杀。

平原君朱建这个人能言善辩,口才很好,同时他又刚正不阿,恪守廉洁无私的节操,在长安安了家。他行事不随便附和,讲求道义而不曲意讨好取悦于人。辟阳侯品行不端正,得到吕太后的宠幸。当时辟阳侯想结交平原君,平原君不肯见他。等到平原君母亲去世。陆生素来和平原君交好,去拜访他。平原君家境贫穷,没有钱办丧事,正在借发丧所需的器物用品,陆生让平原君发丧。陆生去见辟阳侯,祝贺说:“平原君的母亲去世了。”辟阳侯说:“平原君的母亲去世了,有什么好祝贺我的呢?”陆生说:“前些日子您想要结交平原君,平原君重义而不跟您结交,是因为他母亲还活着,现在他母亲去世了,您如果能送他一笔厚厚的丧礼,那他便能为您去死了。”辟阳侯便送上一百金作为丧礼。其他列侯贵人因辟阳侯的缘故,前去送礼吊丧的不少,送礼金五百金。

辟阳侯特受吕太后的宠幸,有人在孝惠帝面前说辟阳侯的坏话,孝惠帝大怒,把辟阳侯交给司法

第8页/共10页

审讯,要杀他。吕太后心里有愧,不方便讲话。大臣大多厌恶辟阳侯的品行,也想就此杀了他。辟阳侯很着急,便派人去见平原君。平原君推辞说:“案子风声很紧,我不敢会见您。”接着平原君就去求见孝惠帝的宠臣闳籍孺,劝他说:“您得到皇帝宠幸的原因,天下没有谁不知道。现在辟阳候因为受宠于太后而被交付法官,外边都说是您说了他的坏话,想杀掉他。今天辟阳侯被杀,明天太后有气,也会杀您。您为什么不脱了上衣为辟阳侯向皇帝说情呢?皇帝听了您的话放出辟阳侯,太后很高兴。太后、皇帝都宠幸您,您的富贵就更为加倍了。”于是阂籍孺十分害怕,听从了平原君的主意,向皇帝进言,果然放出了辟阳侯。辟阳侯被关起来,想见平原君的时候,平原君不见他,辟阳侯认为他背叛自己,十分生气。等到平原君成功救出他,这才大吃一惊。

吕太后去世,大臣们杀死了诸吕,辟阳侯和诸吕关系很深,但最终没有被杀。为他谋划保全他性命的,全靠陆生、平原君出力。

孝文帝时,淮南厉王杀了辟阳侯,是因为他和诸吕的关系。文帝听说辟阳侯的门客平原君曾为辟阳侯出谋策划,就派遣官吏去逮捕他,要治他的罪。听说官吏上门,平原君想要自杀。他的几个儿子和(负责逮捕他的)都说:“事情究竟如何还不知道,为什么早早就自杀呢?”平原君说:“我死去祸患就到此为止,连累不到你们身上。”便自杀了。孝文帝听说之后,感到很可惜,说:“我并没有打算杀了他。”孝文帝于是召见平原君的儿子,任命他为中大夫。出使匈奴,匈奴首领单于无礼,他便大骂单于,最终死在匈奴中。 15.B “体察下面的民情”错误。

16.①诗歌的前三联是针对汉武帝生前事迹委婉抒发感情的,没有“悲”的意味。

②尾联用典和写景相结合写出人们只能看到潇潇雨中的松柏,而不见有作为的君主,倍感凄然。 ③所以,诗歌的结构可以说是“前六句一气,七八掉转作收”。

17.①. 君子生非异也 ②. 善假于物也 ③. 悠然心会 ④. 妙处难与君说 ⑤. 见贤思齐焉

⑥.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8.①实用;②偏好;③体验。

19.①三个结构相同的句子构成了一组排比句,增强了语势,使节奏明快,情感表达更加强烈。

②三个句子列举了三则例子,强调了旧物所具有的历史价值和魅力,也结合具体的例子解释了旧物受欢迎的原因。 20.C

21.①畏圣人之言 ②我表示赞成 ③二是应该“怕”道德

22.①“姑且”表示暂且、暂时地,作者有意转换讨论的话题,“姑且”一词对话题的转换起着舒缓语气

和时间的作用。如果删去“姑且”一词,表达的语气显得很生硬。②“至少”表示最少,作者认为人应该“怕”的事物有两种以上,“至少”一词的运用使表达的意思更为准确。如果删去“至少”一词,说法就太绝对了,不符合作者要表达的意思。 23.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试题所给材料是一则新闻素材,也是当下的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材料出自2023年8月11日《人民日报》上刊发的陈世涵的文化类评论文章《博物馆热,升温更要“保温”》。从原标题可以看出两点重要信息:一是当前国内出现了一种博物馆热,无论是北京还是地方,国人参观博物馆的现象已经升温,这是一种很好的现象,说明国人对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由衷地热爱,这种热爱是自发的也是自觉的;二是作者所表达的观点,那就是这种文化现象应该持续,不应该是一时的热浪,而应该是永久的热潮。从材料第二段文字看,阐述了作者的观点,那就是关注历史文化,寻求文化根源和民族源头。说到底,那就是中华民族已开始从“崇洋媚外”的病态心理中走出,从历史虚无的症结中清醒。中国人认识到中华民族自身的伟大,认识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增强了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第9页/共10页

从写作的角度看,这是一道思辨性的材料作文题。考生在写作时应思考如何看待这种文化现象,表达自己的理性态度。对此,可以赞扬这一现象代表的传统文化复兴,也可以对此热现象进行冷思考。比如,可以结合材料最后一句话,说明博物馆热不仅仅代表的是一种旅游现象,更是人们想要通过游览博物馆,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找到自己的文化之根的历程。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针对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来展开,说明我们应该积极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自己的文化自信。若选择进行冷思考,则可进一步指出想要实现文化寻根,促进文化自信,不能仅仅只停留在“博物馆热”这一单一现象上,更应追求多元化、全面性的保护等等。无论选择哪一种观点,都要做到清醒地认识,理性地分析。

立意:

1.博物馆热体现的是一种文化情结。 2.走进博物馆,感受民族历史文化。 3.看历史文化,寻民族之根。 4.博物馆热,升温更要“保温”。

第10页/共10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