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中考语文复习资料(5)
一、基础部分 1 2
古诗默写部分,出的题目往往是千古名句或者是容易错的字。
鉴赏往往是出卷人的自己的臆测,所以觉得有几项都有问题,找错误概念大的,例如朝代
等;课内文言文部分词解与翻译句子往往是一些字词不是原本的解释,换成一种完全不相关的解释,翻译句子时应画出那些字词,注意翻译。 3
课外文言文翻译时词解往往是学过的意思,翻译后代入句子翻译,如果问文章主旨或者是人物品质类的,一定要注意,回答两点(或以上),两点往往是一点概念大的,一点概念小的,如果有很多,则选择自己最有把握,从文中的一些词能直观看出来的、例如标题(课内文言文同)。有些回答问题注意是用自己的语言回答还是文中语言,回答错则不给分。 二、记叙文 1 2
句式: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祈使句 修辞:
生动形象的写出了XX所具有XX的XX特征,也表达了作者XX的情感 生动形象的写出了XX的XX特征,也表达了作者XX的情感 增强语势、强调了XX(主人公),也表达了作者XX的情感 加强语气,强烈的表达了作者XX情感
提示下文,引起读者思考或注意,突出了作者XX的情感 增强感染力,生动形象的写出了XX,表达了XX的情感 通过XX和XX对比,突出了XX作者XX的情感
(祈使句往往是命令或请求,感叹句比较单一) 比喻 拟人 排比 反问 设问 夸张 对比 3
记叙顺序:
顺叙 交代事情清楚有条理
倒叙(只看一节)产生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与后文叙述形成对比,结合中心回答) 插叙 避免平铺直叙,补充交代(时间概括),表现了人物XX 4 5
人物描写:
(生动形象的写了XX【人物XX情感和XX品质】,体现了XX【中心】)
环境描写的作用:
肖像、语言、动作、心理 (1) 渲染XX的气氛
(2)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XX背景  (3) 为下文写XX作铺垫 (4) 烘托人物XX的心理 (5) 表达XX中心  6 7 8 9
(第一项必答,之后选答,一般最多三条)
标题的含义:浅层含义(内容)和深层含义(写作目的,写作情感) 标题的作用:结构上(串联全文的线索),内容上(深层含义,即中心)
节的作用:内容上(概括)结构上(为下文做铺垫或【承上启下】或【照应开头或标题】) 标点符号的作用: 省略号  破折号  双引号  冒号
引文省略或列举省略、说话断断续续、语句未完,意思未尽、转移话题 解释说明、转移话题、声音的延长
直接引用、特殊含义、反语讽刺、表示强调、特定称谓
提起下文、解释说明
10 表达方式:描写、议论、抒情、记叙、说明
11 表现手法(写作手法):借景抒情、对比反衬、托物言志、直抒胸臆 12 照应句子:正照或反照 三、议论文 1 2
把握论点(标题,首段,尾段,提示性词语:因此,所以,我认为,应该) 开头的作用:
(2)增强可读性,引发读者阅读兴趣
[论点都是陈述句,如果需要概括论点,必须找出意思相近的句子,将修辞成分换成原来的意思] (1)(事例、名言、诗句)引出...论点或论题  △(3)充当下文的论据 3
论据的分类和作用:
事实论据 用事实有利的论证了.....【观点】((提示性:X人做了X) 理论论据 引用名言等有力地论证了...【观点】(著作等) 4
论证方法和作用: 举例论证 举了...事例具体而有力地论证了...
引用论证 引用了...有力的论证了...
对比论证 通过...和...地对比,有力的突出了... 比喻论证 把...比作...有力的突出了...
5 6 7 8
概括文章论据 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 为文章补充一个论据并分析 论证结构(选择居多)
层进式
对照式
总分式(注意审题,是说全文还是选节)
议论文语言:
(理论论据:引用古诗词,事实论据:X做了X结果如何) 并列式
例:能否删去 步骤: ①能或不能  四、说明文 1
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 以时间为顺序依次介绍... 空间顺序 以空间方位为顺序依次介绍...
逻辑顺序 按照由浅入深,由主到次,由表象到本质等顺序介绍 逻辑顺序: 由主到次  2
说明方法:
用数据说明了...  通过对比说明了...
吸引读者、增强文章可读性 吸引读者,增强文章可读性
举例子
通过...的事例说明了...
由表及里
由现象到本质
由一般到个别
由原因到结果
列数字  作比较  3 4 5
由整体到局部
由特性到功能。
②解释加点词
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④如果删去的与事实不符
⑤不符合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说明文开头作用: 描述性语段表达作用: 说明文语言:
引出文章的说明对象....
通过写...更好地说明了...  例:能否删去 步骤: ①能或不能
②解释加点词
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④如果删去的与事实不符 ⑤不符合说明文语言准确性
小作文 五写
感受:感点、论述、结合实际、强调感点 鉴赏:受罚、联系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