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上海培育成长性企业和细分行业小巨人企业研究

上海培育成长性企业和细分行业小巨人企业研究

来源:九壹网
上海培育成长性企业和细分行业小巨人企业研究上海培育成长性企业和细分行业小巨人企业研究乐嘉昂(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200235)摘要:上海培育科技型成长性企业要把培育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摆在首位,要尊重市场规律、

尊重科技创新规律、尊重企业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注重发挥实 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四位协同”对于企业成长的促进作用,营造具有独特 领先优势的创新生态系统,推动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同步发展,突破传统结构框架,塑造先发

优势,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推动城市经济蓬勃发展。关键词:成长性企业科技小巨人细分行业科技创新中图分类号:F269.22.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 - 1309(2019)05 - 0017 - 011一、上海成长性企业和科技小巨人

人工程专注于以创新引领企业发展,实现质量和

企业的发展现状近年来,上海科技型中小企业增长速度较快, 企业总量居全国前列。截至2018年5月,上海累

效益双跃升,培育行业“冠军”,共有6187家

符合条件的企业参与,1798家企业(含611家科 技小巨人企业和1187 家科技小巨人培育企业,获

得市区两级支持。总体而言,科技小巨人工程支持的企业创

计参与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的企业共10359

家,居全国第4位,取得入库登记编号的企业

10127家。上海科技型中小企业中具有高成长性

新成效突出,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大。据不完全

统计,约占上海企业总数0. 1-的科技小巨人 (含培育)企业,2016年实现主营收入3004. 5亿

的企业一般认为有两类,一类是小巨人企业(含小

巨人培育企业),另一类是独角兽企业。(一)上海成长性企业之小巨人企业发展现状元,贡献了全社会生产总值的6. 2%、出口创汇 的10. 3%、研发投入的26. 2%;全要素生产率 提高显著,立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达22.9%、增

1.上海小巨人企业发展总体现状。2006年,

上海在全国率先实施“科技小巨人工程”。经过

10多年的发展,上海涌现出一批行业特色强、创

速高达43.8%,申请未立项企业的全要素生产 率为10. 8%、增速达10% (全要素生产率综合

新活力足、质量效益佳、行业影响力大的科技小巨 人企业,它们正成为支撑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反映企业技术进步、制度创新、组织创新等因 素,能够使企业在市场上获得较多的资源配置, 从而提升整体经济效率)。引领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新生力量”。科技小巨

基金项目: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重点课题(编号2018-A-019-A) %作者简介:乐嘉昂,管理学博士,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战略规划研究室副研究员。本文参与撰写人员:巫英、张晅昱%17第\"6期 2019年5月□=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Os扩大初创期企业规模0=推进创新升级发展和创新型城市建设销售收入过1亿元企业超过200家0=□S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0=3年内发掘优秀创新创业项目3000个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趙成规企迹帧长推动壮大期企业做大做强培育科技小巨人1000家©©以■取胜,2016年达3800家口培育346家企业,但仅有少数收入过亿111精准扶持,打造\"冠军\"口每年新増小巨人企业1500家

以扶持创业团队、初创期科技企业为主图1 全国小巨人发展历程当前,科技小巨人已成为上海产业创新发展 的重要力量。科技小巨人企业既有在新兴产业中

电子信息技术次之,约为31. 4%;新材料技术约

为12.9%。这些高技术企业在技术创新的道路 上砥砺前行,践行着科创中心的产业战略。2011—2015年,上海科技小巨人立项企业和

成长壮大的“新力量”,也有在传统产业中转型升

级、做大做强的“老面孔”。他们以技术创新为引 领,以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为核心,实 现企业自身快速发展,成为上海经济转型升级的

申请未立项企业的收入规模分布基本一致。小巨

人企业的规模优势比较显著,其中超过80%的小 巨人企业和42. 3%的小巨人培育企业的收入规 模在1亿〜10亿元之间,在中小企业中具有一定

新动能。2.上海细分行业小巨人企业发展现状。科技

小巨人工程的立项企业和申请未立项企业的行业 分布基本相同,并且基本都集中于高新技术产业。

的规模优势。相比于其他类型的企业,10亿以上

区间收入规模的小巨人企业的比重更高,达到

9. 4%;小巨人培育企业则更多地处于3000万〜1

其中,科技小巨人工程立项企业主要分布在制造 业,占比接近80-,而服务业(高技术服务业)仅

亿元区间,约占47.1%。这表明多数的小巨人企

占3.2%,说明科技小巨人工程资助的大部分是 具有硬技术的制造业企业。而在制造业当中,先

业具备成为卓越创新企业的潜质,如果在创 新服务上发挥“扶上马、送一程”的助力,这些企业 有较大的概率成为优秀的创新企业。33.1%32.7%进制造与自动化技术行业的比重最高,达33. 1%;

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技术

33.1% ■电子信息技术

新材料技术

31.4%12.9%i^^^M

6.6% 3.5% ■ 3.2% ■

12.8%8.3%生物和医药技术

资跡境技术 高技术服务 新能源及节能技术

4.0%2.9%2.6% ■ 2.0%现唸业技术

现代交通技术

航空航天

13% ■ 13%0.6% I 1.0%0.2% I 0.6%0.2% 0.2%4.4% ■ 1.0%海洋技术

其他■立项企业■申请企业图2 科技小巨人细分领域的分布18上海培育成长性企业和细分行业小巨人企业研究2011-2015年,小巨人企业的研发费用约为

在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方面,小巨人企业

2019万元,小巨人培育企业则约为713万元,都明 的户均收入为2. 43亿元,高于一般规模以上企业

0.74亿元的平均收入。小巨人企业高新技术产

显高于一般规模以上企业(约425.9万元\"在研

发费用占主营收入的比重上,小巨人企业为7. 9%, 小巨人培育企业为9. 9%,不仅远高于一般规模以

品服务收入占比73%,小巨人培育企业占比

71%,都远远高于一般规模以上企业20%的占

上企业1. 2%的水平,也大大超过国际上公认的

5 %的创新企业水平,国际经验表明,在此阶段,企

比。显示出小巨人企业创新成果的市场价值,也 体现其不俗的创新产业化能力。(二) 上海成长性企业之独角兽企业发展现状业将会迎来创新的大发展。小巨人企业未来的创

新发展潜力巨大,是上海创新发展的生力军。图3 小巨人企业研发费用(万元)及其占比在从事科研活动人员数量方面,所有小巨人

企业的户均人数为137人,小巨人培育企业约为

55人,远远领先于一般规模以上企业21人的平

均水平。在从事科研活动人员的比重上,小巨人

企业为37. 5% ,小巨人培育企业为36. $% ,也显 著高于一般规模以上企业& 2%的水平。可见, 无论在研发资金投入还是在创新人力资本投入

上,小巨人企业的表现均优于其他企业。图4 小巨人企业从事科研活动人员数量及其比重一般而言,独角兽企业的标准是创业10年以 内,企业估值超过10亿美元。其中,估值超过

100亿美元的企业被称为超级独角兽。根据前瞻

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中国独角兽企业研究报

告》,201$年上海独角兽企业为41家,与2017年 相比增加5家,独角兽企业总量仅次于北京,居全

国第2位。上海独角兽企业分布在电子商务、互 联网金融、互联网教育、物流等行业领域。上海独

角兽企业中具有“硬科技”特质的企业明显增多, 独角兽企业的科技含量越来越明显。(三) 上海发展成长性企业的成效当前,上海科技型成长性企业已成为提供高

端科技供给,发展创新型经济最为重要的创新主 体之一,为上海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打响

“四大品牌”,推动科创中心建设发挥着不可替代

的市场主体作用。上海发展成长性企业的主要成

效体现为以下几方面:1.涌现出一批引领细分行业发展的“工匠”企

业。上海存在一批“吨位”不大,却长期默默无闻、 专注在某一细分领域精耕细作,成长为细分行业 的领军企业。近40%的企业在其细分行业处于 领先地位,近30%的企业在细分行业排名第1

位,近20%的企业具有国际影响力。例如,在海

洋装备领域,美钻能源是目前国内唯一成功实现 海洋水下油气生产系统装备国产化并已系列投入 水下油气生产运行的企业。该公司研制的国内首 台水仙管道连接器打破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垄断,

成功应用于我国南海。在芯片设计领域,芯原微

电子可为移动互联设备、数据中心、物联网、汽车、 工业和医疗设备在内的广泛终端市场,提供全面

的系统级芯片和系统级封装解决方案,是我国第

1位、世界前10位的芯片设计服务提供商,目前19第!26期 20 %年5月在全球共设有5个设计研发中心。在传统制造领 技术、新能源汽车、高技术服务等科创中心“核心

域,人本汽车轴承是一家专注专业生产轮毂轴承 单元的企业,其产品广泛应用于郑州日产、长城、

产业”,超过50%的科技小巨人企业集聚在上海

科创中心“六大承载区”。此外,在新兴领域涌现

上汽通用五菱、吉利等汽车企业,轴承产销量连续

9年在国内排第1位。出一批创新活力和潜力很强的“独角兽”企业。例

如,喜马拉雅FM致力于音频平台技术研发,在打 造“新声活”音频生态圈的同时,开展车载、穿戴、

2.形成了关注创新、执着于创新的标杆群体。

上海存在一批以科技小巨人企业为代表的企业群 体,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把创新与创业相融合,专 音响等智能设备研发,喜马拉雅FM在国内音频 市场占有率达73%。合合信息在OCR(光学字符 注创业、持续创新,敢在研发和人才上“花血本”,

不断提升企业发展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以科 技小巨人企业为统计样本,相关企业平均研发投

入强度超过8%,高于上海规模以上企业1 37% 的投入强度,高于欧盟对高研发强度企业(5%以 上)的统计标准;企业户均科研人员占职工人数比

重达40%,这一比例是上海规模以上企业的4 倍。跟踪研究显示,企业在获得科技小巨人工程 支持的后3年,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近40%。 例如,港湾集团从事围海造地,完成新加坡樟宜机

场、迪拜世界岛等500多个重大项目,专利技术输 出30多个国家,已成为拥有海外10多家企业的

集团,主编中国《吹填土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参编印尼《地基处理》国家规范,实现我国岩土界 首次向海外输出标准。网宿科技拥有遍布全球的

1000多个CDN加速节点,其每年的平均研发投

入约占营业收入10%,主导制定5项行业标准, 申请国内和国际发明专利近300件。卡斯柯信号

是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行业中,首家凭借

自主创新技术和产品走出国门的企业,其

TRANAVI系统成功应用于埃塞俄比亚首都第

一条轻轨项目。微创医疗的产品在全球有逾

5000家医院使用,覆盖了亚太、北美、南美及欧洲

等主要市场,推出的全球首个药物靶向洗脱支架 系统使其在冠脉支架领域完成了从追随者到引领

者的跨越。卓越的创新成长能力,使科技小巨人 企业成为资本市场关注焦点。3•孕育了一批产业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

当前,相当比例的科技型成长性企业处于战略型 新兴产业,比例高于一般规上企业。尤其以科技

小巨人企业为例,超过90%的科技小巨人企业从 事高端装备及智能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信息

20识别)、人工智能、手写识别、图像处理及自动图像 增强等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核心产品“名片全

能王”“扫描全能王”全球下载用户均超3亿人,

“启信宝”平台整合全国1 1亿家企业120多个维

度的300亿条企业征信大数据。前隆金融基于移

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从事 信用评估、风控系统等金融科技服务,与蚂蚁金服

旗下芝麻信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基于双方大数 据共同开发信贷评分体系。虎扑文化传播是国内

领先的综合性体育类垂直媒体企业,致力于在互 联网、移动互联网和线下平台运营和推广体育赛

事,为用户提供一站式体育营销整合服务。4•成为上海技术创新体系的支撑者。一大批

科技型成长性企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引领 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推动产业创新发展能级 提升,目前上海80余家市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中,1/3以上联盟由以“小巨人”为代表的科技型

企业牵头发起成立。例如,金发科技、普利特、日

之升、杰事杰等7家科技小巨人企业,联合华东理 工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化工院、国家火炬青浦新 材料产业基地等产学研优势力量#在2010 年发起 成立“上海改性塑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

进产业发展、产学研合作、产业链协同,推动上海 改性塑料产业规模增长近4倍,产值超过200

亿元。二、北京和深圳培育成长性企业

的主要经验(一)北京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北京培育科技型成

长性企业的成效显著。目前,中关村拥有高新技 术企业近2 万家#其中独角兽企业6+家#占全国上海培育成长性企业和细分行业小巨人企业研究—半左右,在全球仅次于硅谷。1. 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企业成长提供高端技术

经构建成海淀高精尖产业的自主创新集群。同

时,双创平台建设实现新突破,以英特尔、微软、毕 马威等为代表的巨头,航天科工、大唐电信等 央企,联想、+AT等行业骨干企业纷纷搭建开放 创新平台#以大企业为代表的产业力量正在成为

供给。借助最新推出开放国际人才引进使用的

20条,中关村着眼于打造优质的“类海外”

“超海外”环境,探索依托外籍领军人才建立新型

研发机构的模式,为创新发展人才提供施展才能 海淀双创新势力。3 创新为企业成长提供高端人才供给

的平台。北京拥有全国最多的咼校和科研院所。2016

近年来,以中关村为代表的科技园区与美国硅谷、 年,在京两院院士约766人,约占全国的1/2。在 京各类科研院所412家,居全国第1位。国家重 点实验室120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7家,

分别约占全国的1/4和1/5。2016年,北京认定

登记技术合同74965份,成交额3940. 8亿元。

2015年,北京高被引论文数占全国比重为

28.6%,比居第2位的上海高出13.8个百分点;

基础研究经费占全市研发经费的比重为13.8%,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 7个百分点,高于上海5. 6 个百分点;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61 3件,比全 国平均水平多55件。2. 新一代科技园区为企业成长提供高浓度的

创新生态系统。近年来,以中关村核心园为代表

的科技园区深入整合科技型大企业、创业孵化机

构、高校和科研院所等优势资源,形成创新驱动发 展的新格局和高精尖经济结构,成为全国创新创

业氛围浓郁、创新创业要素完备、创业者和创投机 构高度聚集区。2016年冲关村核心园所在的海 淀区全年新注册企业约3. 3万家,平均每个工作 日诞生130余家,其中90%以上的是民营企业,

1.9万余家属于科技、文创企业。与此同时,中关

村科学城建设4项任务、33个项目陆续启动,网

络安全领域国家实验室、百度获深度学习技术及 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重大项 目纷纷落地海淀;北京石墨烯产业创新中心、中科

大北京研究院、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技术国家工程 实验室、北京脑科学与智能技术研究院、中关村前

沿技术研究院、北京精准医疗与健康研究院等一 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持续推进;百度“面部支付”、

旷视科技“刷脸支付”技术等一批前沿、核心技术

取得突破;小米、百度、普天、博康智能、网智天元、 千方科技和航天信息、匡恩网络、百分点等企业已

以色列等地建立了跨区域人才交流的互动机制,

同时建立了多家海外联络机构,聘请一批海外院 士专家担任中关村海外顾问,吸引和集聚了大批 来自硅谷的以留学生、以色列人和美国人为 主的创业者和投资者,从而带动了技术、资本、人

才、信息在两地的布局,为本土科技型成长性企业 的发展带来巨大创新资源。在吸引和培育高端人

才的方面,2016年支持北京创新发展

的20项出入境措施也对中关村创新创业人

才集聚产生积极作用。其中10项为全国首 创,在中关村先行先试,主要针对外籍高层次人 才、创业团队外籍成员和企业选聘的外籍技术人 才、外籍华人、外籍青年学生等4类人才,提供永 久居留、口岸签证、长期居留许可等出入境便利。

2017年,北京发布《关于优化人才服务促进科技

创新推动高精尖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在人才的

引进、评价、激励等方面实现突破。措施明确,凡 符合北京市高精尖产业发展方向并达到一定条件 的科技创新人才、文化创意人才、金融管理人才、 专利发明者和紧缺急需的自由职业者,均可申请

引进。同时,北京在全市推广职称评审直通车,优 秀人才可直接跨级申报工程技术或科学研究系列

正高级职称。4.为企业成长提供高能级的科技服务。充足

的风险投资、媒体资源,以及高密度、多样化的社

团组织,满足了初创企业融资、品牌推广等需求, 高水平科技服务机构的集聚为“冠军”和独角

兽企业的成长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2016年,北 京“双创”指数居全国第1位,拥有创业投资/股权 投资管理机构近4000 家#管理资金总量约16 万 亿元,约占全国的50%。科技型企业累计43. 2

万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470家。全国大部分媒体21第!26期 20 %年5月(约占全国的50%)集中在北京,以虎嗅网、和讯

“人才+项目+机构”的全方位支持模式。人才支

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也大多集聚于此。(二)深圳持方面,纳入“孔雀计划”的A、+、C三类海外高层 次人才,可享受$0万〜150万元的奖励补贴,并 享受居留和出入境、落户、子女入学、配偶就业、医

深圳是我国首个以城市为单元的国家自主创 新示范区,在质量引领、创新驱动的理念下打造创

疗保险等方面的待遇。项目支持方面,对于

新型经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机构发布的 《2017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指出,在全球热点地 区创新集群中,深圳居第2位,仅次于东京,领先 引进的世界一流团队给予最高$000万元的专项 资助,并在创业启动、项目研发、配套、成果转

化等方面支持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 机构支

于硅谷。1. 运用立法进行机制突破,保障科技型

成长性企业发展。深圳充分运用经济特区立法权 进行创新性改革,大胆借鉴我国地区及国外 先进经验,敢为人先,先行先试,创设性立法。如 深圳率先建立了“宽进严管”的新型商事登记制

度,激发了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推动了职能 转变、市场监管创新,吸引并催生了如深圳网商虚

拟产业园等一大批中小网商和虚拟孵化器;深圳

根据实际进行适应性立法,并予以细化或适时变

通,如高新技术产业立法、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立 法,特别是《深圳市科技研发资金投入方式改革方

案》规范了股权有偿资助中委托投资资金的退出 机制,避免了投资失败风险由一线操作人员承担 的制度缺陷,真正实现了“拨改投”的全生命周期

设计。2. 创新要素集聚提升创新能级。受益于深圳

当地优势产业、优势技术和深圳全球领先的软硬 件一体化生态系统#深圳集聚创新要素能级在不

断提升。产业方面,涌现不少创科业领军企业,包 括华为、中兴、腾讯、大疆等。科研方面,深圳已有

4个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创新载体方面,包

括空客公司中国创新中心、英国ARM(中国)总

部、美国WeWork公司深圳创新中心、加拿大

Steve Mann教授团队可穿戴技术研究院、澳大利 亚悉尼科技大学深圳研究与创新中心等多个国际

项目落户深圳。这些都充分反映出该地区的集聚 效应以及深圳整合全球资源的能力。3 为成长性企业提供高端人才供给。 深圳实

行富有竞争力的高精尖人才培养引进和培育政

策,其中孔雀计划已成为深圳强市的金字招牌。 近年来,孔雀计划相关配套文件逐渐完善,形成了

22持方面,“孔雀计划”重点围绕深圳发展战略目标, 以培育新能源、互联网、生物、新材料等战略性新

兴产业为重点,依托集聚的一大批海外高层次创

新创业人才和团队,新建了很多新型研发机构。 此外,深圳实施杰出人才培育引进计划,计划未来

5年重点培养一批具有成长为中国科学院、中国

工程院院士潜力的人才,重点引进诺贝尔奖获得

者、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以及两院院士等 杰出人才。对深圳新当选的两院院士和新引进的 杰出人才#每人给予100 万元工作经费。 每培养

1名两院院士给予培养单位500万元奖励。支持

企事业单位设立院士(科学家、专家)工作站(室)

传帮带培养创新人才,符合条件的给予50万〜

100万元开办经费资助。4 •为成长性企业提供完善的科技金融供给。 201+年以来#深圳根据科技创新活动不同阶段的

具体特点,建立了无偿与有偿并行、事前与事后结 合、稳定支持与竞争择优相结合的财政科技多元

化投入机制。深圳积极改革创新投入机制,通过

银政企合作、科技保险、天使投资引导、股权有偿 资助等支持方式,全面撬动银行、保险、证券、创投 等资本市场各种要素资源投向科技创新。以银政

企合作项目为例,累计入库项目917项,累计对入 库企业予以5000多万元贴息支持,200多家入库

企业获得合作银行贷款,合作银行发放贷款总额

40 多亿元。5.为成长性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营商环

境。深圳不断健全科技管理机制,率先构建 了统一开放透明的科技管理信息系统。通过该系 统的“一体化”办事平台,所有科技项目实现了网

上征集、申报、受理、评审、评估、考察冶同签订以 及资金拨付程序的“一站式”办理,减少了项目管

上海培育成长性企业和细分行业小巨人企业研究理的自由裁量权和人为因素,提高了行政效

近年来,伴随着大量高端创业者和其他创新要素 从央企国企、公司以及买办经济溢出,逐步形

能和科技经费使用效率,促进了科技管理与决策 的规范化、法治化。依托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建立 了统一开放、互联互通的科技资源共享机制,8000 余台大中型科研仪器设备向社会开放共享,有效

成了上海发展新经济、培育成长性企业的主要动 能和重要源头。上海一旦真正扶持好高端创业

者,支持高端创新蓬勃发展,上海的新兴产业会有 很大的发展前景。2. 上海在基因上有信息产业的基础。上海的

解决了科技项目重复研究和科技资源“孤岛”问

题,提高科技资源使用效能。6. 全力呵护创业氛围。对未在社会

经济体量和城市经济结构发展阶段决定了上海具 形成共识的新生事物,敢于为创新创业者担当,留

出企业、产业成长的空间。如在华强北发展 之初以“敏捷制造”替代“山寨”宣传,保护华强北 的发展;维护并不断营造“来了就是深圳人”和草

根创业的城市文化氛围,为来深圳创新创业的年 轻人提供优厚条件。此外,深圳对于创业者和成

长性企业支持的战略定力极大地促进了小巨人和 独角兽企业的成长,比如华大基因、光启、A8等

业内知名企业都离不开全链条支持和服务。7. 协同创新塑造世界级创新集群。根据世界

知识产权组织等机构联合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报

告》,2017、2018连续两年,深圳一地区在全球 “创新集群”中仅次于东京一横滨地区,超过硅谷地 区,排名第2位。华为、中兴、腾讯等创新巨头企业

在深港的创新崛起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这说明该地 区具备了世界级的创新生态环境,在制度、人才、创 新网络等多方面具有竞争力。更为重要的是,深

圳一依托各自优势,凭借数字通信领域的专利 优势,联合激创新动能,以深港为核心,背靠珠三

角,构筑起庞大的产业体系,可以让发明创新迅速 实现产业化;以深圳华强北为代表的庞大的产品交 易体系,从零部件到整机串起整条产品链,创新成

本相对偏低;深港两地发达的资本市场,为科技链 和产业链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也让很多产业基

金、风投通过资本市场获取收益$三、上海培育成长性企业的

优势和问题(一)上海培育成长性企业的基础优势1.上海在源头上有大量高端创业。上海处于

率先从工业化后期向后工业化发展的产业发展阶 段,经济主体占用了大量创新资源及产业要素。

有成熟的信息产业以及信息产业相关技术人才。

在智能化时代即将到来前期,上海已拥有本土明

星企业和平台,孕育形成了较好的产业基础。如

果上海在基于数字化、智能化的信息产业转型上 力度更大一点,将会培育出更多具有行业显示度 的成长性企业。成长性企业离不开科技金融的助力3. 上海具有发达的科技金融体系#科技金融成。当前培育

为判断科技型成长性企业发展环境的重要条件。

上海是亚太地区重要的金融中心,有着多层次资 本市场,有着较为充裕的金融产业资本,尤其是成

熟的创业投资运作机制,在科技金融方面具有较 大优势。4. 上海在组织上有发达的平台经济。平台型

经济形态具有较强的平台衍生、产业组织、产业整

合、产业带动能力,成为抢占制高点、主导权、主动 权的战略手段。平台企业数越多,独角兽企业数

量越多,马太效应越强。上海有不少平台企业,平 台经济基础雄厚,但基于互联网的超级平台不多,

这也是制约上海平台衍生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二)上海成长性企业创新环境的现状及问题

与国内外创新先进城市相比 上海在培育科

技型成长性企业以及推进科创中心建设过程中 仍有多方面短板亟待重视和改善。特别是,上海

在上一轮互联网经济中没有出现科技型龙头企

业,且多年来上海科技型民营企业普遍存在长不 大、留不住的问题。1.对新兴产业的高端创新要素供给存在不

足。一是以人工智能、精准医疗为代表的新兴产 业的高端人才供给存在不足。近年来,涌现了以

人工智能、精准医疗为代表的新经济产业形态 相 关领域的爆发式增长是基于性技术引爆的。23第!26期 20 %年5月然而,受到高校学科设置、产业发展成熟度等因素

影响,相关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总体上存在供给 不足的问题,特别是高端研发人才极度缺乏,很大 程度上影响新兴产业的发展。以人工智能产业为

需要制定者改变单一的资金扶持方式,更多 地提供高水平差异化的精准服务#从而进一步提

高效果。 二是支持成长性企业发展的体 系有待完善。虽然围绕科技型企业成长全生命周

例,领英《全球AI领域人才报告》指出AI领域人 才需求量急速增长,包括软件、算法、机器学习等

期创新需求,建立了 “创业团队#小微科技企业#

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培育企业#科技小巨 人企业#卓越创新企业”的扶持与服务链,但 是支持科技小巨人进一步成长的卓越创新企业计

基础层研究的高端人才缺口最大,而计算机视觉 和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等技术层研究人才需求量同 样较大,而处于风口的机器人行业对于应用层的 人才需求量最大。二是支持成长性企业发展的科

技金融供给相对匮乏。首先,支持成长性企业发

展的创业引导基金规模和运营仍待增强。近 年来我国各地引导基金呈“井喷式”发展。其 中,上海的创业引导基金目标规模虽排名第

3位,但仅为北京的1/4。与此同时,上海的

创业(天使)引导基金的管理运营方式也有待改革 创新,例如引导基金既要向市场让利,又要实现保 本经营,两个目标在实际运营中存在冲突;引导基

金一。4 年内向创投基金合伙人让利的方式比较单其次#支持成长性企业发展的创业投资

创新有待完善。 上海在发展科技创业投资方面一 直走在全国前头,并制定出台了相应的创新。 但发展早期投资,需要监管方式、财税等辩证 施治、系统施策。2.支持成长性企业发展的创新供给存在

不足。一是以科技小巨人为代表的供给侧创新政 策有待进一步完善。首先,尚未形成符合新一代 科技型企业成长规律的遴选标准。科技小巨人政 策以企业研发占比和主营收入作为遴选标准一标准适用于传统领域科技型企业#但在新经济,这

领域,科技型高成长企业往往在初期有大量研发 投入和研发成果,并获得较高的市场认可和估值, 但在很长时间里是没有营业收入的。这造成以生 物医药、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经济领域的硬科技 企业#受到科技小巨人支持较少。 其次#尚未 形成针对各类小巨人企业的高水平差异化服务。

小巨人企业在规模、行业和技术领域的不同决定 了其发展诉求不尽相同。如制造业企业重点体现 在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上,服务类企业则体现在业 务的深耕和多样化服务供给上。这些差异化诉求

24划推出时间较短,目前该遴选标准较高,收益企业 的范围还较小,且以授予荣誉为主,尚未有实质性 资金和服务支撑。3 在支持构建新兴产业生态上存在不足。 一

是新兴领域行业标准缺失 造成产业生态无序。 近年来,以基因检测、精准医疗、网约车、自动驾

驶、共享单车为代表的新经济形态不断涌现,但相

应的行业标准和规范的制定往往落后 这导致包 括上海在内的新兴领域市场上出现“劣币驱逐良 币”现象,阻碍本土优秀成长性企业健康发展。二 是对于新兴领域成长性企业发展所需的应用场景 供给与支撑存在不足。 以独角兽为代表的科技型

成长性企业大多处于跨行业、跨领域的交叉产业,

这类企业往往通过新技术、新模式消费市场 和公共服务领域的产品与服务。 培育科技型成长

性企业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是向市场提供性技 术和模型创新的应用场景 并在支持下进行

示范应用。 三是对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 和数据支撑存在不足,不能满足成长性企业发展

的需求。伴随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信息 网络、生物科技、清洁能源、新材料与智能制造等

领域呈现群体跃进态势,性技术不断涌现,产

业发展“拐点”显现,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 模式。 新的产业形态和经济模式需要以互联网为

基础的产业基础设施全方位提升 其中数据开放

越来越成为新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4 •在支持成长性企业发展的创新服务上 存在改善空间。 一是行政主管单位对新兴产业的

监管和服务仍然存在不足。近年来涌现出网约 车、共享单车、电子产品回收、自动驾驶等新经济 形态,上海亟须健全包容和支持创新发展的管理 机制、建立更加开放透明的市场准入管理模式、构

上海培育成长性企业和细分行业小巨人企业研究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监管和服务模式。二是科技

成就或活跃在创新创业一线的基石人物和高端人 才来沪工作;以引进基石机构载体为抓手,以全球 视野主动对接全球最优秀的研究机构和团队,打

园区对于新兴领域成长性企业的服务能力存在不

足。科技园区是成长性企业最重要的承载空间, 也是为企业提供区域创新生态和创业服务最重要 的提供者之一。当前科技园区对于新兴领域成长

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事业发展平台,集聚相关领

域的领军人才,构建全球人才网络。(2) 着力支持成长性企业开展技术研发,增加

性企业的创新组织形式和价值创造模式的认知存 在不足,而对于满足新一代成长性企业所需的创

高端技术供给。加快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建

新空间供给、创新资源接入、创新环境塑造等服务 设,提升功能型平台为科技型成长性企业提供研 上存在明显短板。三是支撑成长性企业发展的营

商环境尚待提升。近年来,上海在简政放权、 探索建立符合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要求的营商

环境制度体系方面取得突破,但总体上与全球城 市尚存较大距离,特别在工商注册、股权变更等审

批事项的服务上有待进一步简化。四、上海培育成长性企业的

总体思路和对策建议(一) 总体思路上海培育科技型成长性企业要把培育企业科 技创新能力摆在首位,要尊重市场规律、尊重科技 创新规律、尊重企业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 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注重发挥实体经济、科技创

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四位协同”对于企业成 长的促进作用,营造具有独特领先优势的创新生 态系统,推动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同步发展,突破

传统结构框架,塑造先发优势,培育新增长点,形 成新动能,推动城市经济蓬勃发展$(二) 对策建议1.着力完善对科技型成长性企业高端创新要

素的供给。(1)吸引新兴领域的高端人才,为成长 性企业提供高端人才供给。全球以人工智能为代

表的人才聚集和流动具有明显的“头部”效应,少 数领先的研究机构、大企业以及技术驱动型创业 企业正在加速聚集高端人才。建议加快推进上海

人才高峰建设,借鉴国际通行的遴选机制,探索形 成“量身定制、一人一策”的引人机制,突破解决高 端人才个性化问题#系统化解决高峰人才的各项

需求,吸引在生命科学与生物医药、集成电路与计 算科学、脑科学与人工智能、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

等重点领域和产业,取得国内外同行公认的突出 发、检测服务的水平,鼓励企业与平台合作开展关 键共性技术研发,为提升成长性企业创新能力、保

持企业竞争优势提供服务供给;支持科技型成长 性企业与科技型龙头企业、技术驱动型创业企业、

科研院所围绕产品开发进行跨学科、跨领域的集

成创新,开展相关领域性技术的前沿探索,为

培育以技术驱动型独角兽为代表的成长性企业提

供高端科技供给。(3) 着力增殖创新资本,放大科技创新财富效

应。不断完善科技与金融的融合机制,提升金融

产品与工具融合的深广度,统筹安排银行、证券、 保险、风险基金等各类主体在科技金融领域的功

能定位,形成财政科技资金、科技信贷、创业投资、 担保基金、开发性金融、商业保险以及多层次资本 市场等各类金融工具的广泛连接、协同联动,打造

科技金融生态 为上海科技型成长性企业提供更 好的创业服务。与上海证券交易所建立联动机

制,为上海本土科技小巨人、卓越创新企业等科技 型成长性企业提供上证主板、科创板快速审核上 市的渠道,增殖上海企业家的科技创新财富效应。2.完善培育科技型成长性企业的创新供

给。(1)增强对本土成长性企业支持的战略定力。 更加重视对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优秀创业者的发

掘,加大对优秀创业者的支持力度,支持创业者进 行连续创业;要进一步明确上海产业发展方向,特

别是在面向未来的新经济领域发掘具有培育潜力 的科技型企业,在科技金融、示范应用、人才

等方面给予其持续稳定的扶持和高质量服

务 体现对于重点产业优秀企业持续支持的

战略定力。(2)完善科技小巨人。探索完善科技小

巨人企业(含培育)的遴选机制,改变以单一营收25第!26期 20 %年5月指标为标准,引入市场估值等市场化认定标准,支 持更多新兴领域科技型成长性企业发展。完善科

供给上的支持力度。积极支持本土成长性企业运

用新技术、新模式,打造AI +制造,AI +家居,AI

+交通,AI +医疗,AI +政务等应用场景,为企业

技型企业管理库,建立健全科技小巨人的“发现一 引育一遴选一服务一跟踪\"的全链条服务机制,为 项目实施周期内的小巨人企业提供科技金融%高 端人才推介、项目合作磋商、采购优先等服

激活前沿技术商业化路径提供示范应用的场景,

推动本土成长性企业进行技术和产品的快速迭 代,形成面向全球市场引领示范效应。积极运用 采购、首台套等#优先采购本土成长性企

务,提升“科技小巨人”项目的服务黏性和品质。 提升小巨人企业在项目实施周期后的跟踪、监测 业提供的产品和技术解决方案,推动城市公共领

与服务#小巨人企业在项目实施周期内通过项目

评审的,可延长科技“信用贷”授信额度的使用期 限。鼓励和支持通过项目评审的科技小巨人企业

积极申报卓越创新企业计划。(3)落实和完善卓越创新企业计划。探索设

立卓越创新企业培育计划,增加重点培育销售规 模5亿元人民币以上或市场估值超过5亿美金的

硬科技企业,补齐从小巨人企业到卓越创新企业 间的空档。进一步扩大科技“信用贷”的覆盖 面,给予项目实施周期内卓越创新企业“信用贷”

授信额度。将卓越创新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纳 入采购目录,优先采购卓越创新企业的产品 与服务。将卓越创新企业作为打造上海制造品牌 的重点推荐企业,借助各类国际性展会推介至国

际市场。3.着力构建面向未来的产业生态,支撑本土

成长性企业发展。(1)加大对成长性企业推广行

业(技术)标准的支持力度。支持成长性企业申请 制定技术标准#支持有条件的科技创新企业在行 业细分领域申请制定行业标准。研究和分析技术

出口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适用、出口审核批

准等具体措施,为成长性企业推动海外标准申请 等事项提供切实服务。(2) 围绕重点产业链布局高端创新资源,形成

高水平产业协同效应。着重选择人工智能、智能

网联汽车、精准医疗等新兴产业,主动对接全球最 优秀的企业和研究机构#吸引相关企业和机构落

户上海,促进其与上海本土企业形成产业联盟,围 绕产业链形成战略合作机制。围绕人工智能、智 能网联汽车等领域的技术驱动型科技型企业#形

成多元主体共生发展的产业生态环境。(3) 加大对本土成长性企业在产业应用场景

26域和产业升级领域的应用场景向科技型成长性企 业开放#吸引成长性企业集聚和发展#推动区域成 为新技术价值网络的核心节点。(4)完善服务新经济产业的城市基础设施。

上海要加快完善服务新经济产业的城市基础条

件,特别是加快部署支持数据感知、传输、运算、共 享的基础设施,着力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建议完 善公开数据的法律法规,在《上海市信息

公开规定》的基础上,增加数据开放的强制性 规定,参照“负面清单”原则,只要不涉及国家安

全、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数据,应当向社会

开放。借助上海市大数据中心建设,摸清上海在 消费、教育、医疗、交通、房地产等许多与民生相关 的城市基础数据#加快建立各领域公共数据公开、 共享的操作管理机制#有序向企业开放部分公共

数据#为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的发展提供支撑 与保障。4.着力完善支持科技型成长性企业发展的政

府创新服务。(1)建立科技型成长性企业的监测 体系。完善科技型企业评价、入库、监测制度,形 成上海科技型企业完整数据库。制定科技型成长

性企业的认定标准,形成以销售收入一销售增长

率、市场估值一估值成长率相结合的认定标准,并 在科技型企业评价入库制度基础上,形成科技型

成长性企业的评价、入库、监测制度,在全市高新 区、经开区等设立科技型成长性企业监测服务点#形成科技型成长性企业统计的服务体系。将企业

的营收、纳税等数据相关指标纳入科技型成长性 企业入库评价系统,并基于企业财务数据做好跟

踪、服务工作。同时,形成对科技创新的新业态、 新模式最为包容的社会治理体系。(2)提升科技园区对于成长性企业的服务能

上海培育成长性企业和细分行业小巨人企业研究级$独角兽企业和科技小巨人企业大多集聚在 园区,科技园区已成为科技型成长性企业的主

技型企业进行全球范围内的创新协作提供链接 可能性;完善科技园区内的营商环境,为企业提

要聚集区。鼓励科技园区进一步把握好新兴产 供超越一般空间供给的创新服务,减低企业在 园区内的交易成本,使科技园区成为优秀企业 的向往之地,成为企业增加商业信任的润滑

业的发展趋势和规律,加快围绕产业价值链布 局创新资源,特别要通过小尺度的空间组织安 排,提升产业空间的资源密度和临近价值,为科参考文献:[1] 吕峰,张仁江,云乐鑫.组织原型、创业领导力与科技创

剂。口演化分析[J]管理学报,2018,15(1):151-15 &[6] 刘江鹏.企业成长的双元模型:平台增长及其内在机理[J].中国工业经济,2015,6148- 160.业企业成长路径及内在机理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

管理,2016,37(6):99- 111.[7] 曾国屏,苟尤钊,刘磊.从“创新系统系统”到“创新生态

[2] 张敬伟.新企业成长过程研究述评与展望[J+外国经

济与管理,2013,35(12):31 -40.[3] 祝振铎,李新春.新创企业成长战略:资源拼凑的研究

系统”[J].科学学研究,2013,31(1): 4-12.[8] 邹爱其.企业网络化成长——国外企业成长研究[J].

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27(10):10- 17.综述与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6,38(11):71 - 82.[9] 洪银兴.科技创新中的企业家及其创新行为---兼论 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J]. 2012,6:83-93.[10] 赵驰,汪建.技术不确定条件下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成

[4] 李万,常静,王敏杰,朱学彦,金爱民.创新3.0与创新 生态系统[J+科学学研究,2014,32(12):1761 - 1770.[5] 樊霞,贾建林,孟洋仪.创新生态系统研究领域发展与

长机制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14,28(2):108 - 113.责任编辑:陈恭Fostering Growth Companies and Small Giants in the Industry in ShanghaiLe JiaangAbstract: Shanghai fosters science and technology-oriented growth enterprises should put the cultivation of enterprises,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in the first place,respect the

law of the market, respect the law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respect the law of

enterprise development,give full play to the decisive role of the market in resource allocation,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real economy. The \"four synergie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modern finance and

human resources will promote the growth of enterprises,create an innovative ecosystem with unique

leading advantages, promote the simultaneous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mstitutional innovation, break through the traditional structural framework, and shape the first-

mover advantage and foster New growth points,the formation of new kinetic energy,and promote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economy.Keywords: Growth enterprise ; Technology giant ; Segmentation ; Technology innovation2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