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基于NSSE的高校本科生学习情况调研分析——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为例

基于NSSE的高校本科生学习情况调研分析——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为例

来源:九壹网
教学研究 基于N S S E的高校本科生学习 情况调研分析 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为例 圈沈强靳振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总强调“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创新 进行分析,力图在完整呈现学校本科生学习情况整体面貌的同 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当 时,也能够根据各年级之间的差异对比进行有针对性地专门分 ,高等教育发展已经进入以注重内涵发展和全面提升办学质 析,以期既能从整体上掌握学校本科生学习和生活的基本情 量为主要特征的“质量时代”,人才培养已经成 高等学校的根 况,了解其在校期问的学习经历和体验、学习投入与努力程度 本任务,本科教学成为高校经常性的中心工作,如何提升本科 及其学习满意度,又能分析和比较各年级学生群体对于学习环 教育质量已经成为当前高等学校面临的重要课题,准确了解和 境的不同感受以及学习投入和努力度,总结其变化趋势,为改 把握学校本科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及时发现本科人才培养过程 善不同阶段本科生的学习质量提供有益借鉴。总的来说,本科 存在的问题,进而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规范办学行为,提升 生学习情况呈现出以下特点: 本科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迫在眉睫。 1 学习兴趣未体现高度一致的认同感 “全美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National Survey of Studex11 调查显示,高校本科生对于学习目的的基本态度和认识是 Engagement,NSSE)”在美国大学本科教育质量评价中使用广泛, 明确和清晰的,基本上都能认识到学习对于自身知识获得和能 对提高美国本科教育质量做出了重要贡献『】1。本文开展的调研 力养成的重要意义和独特价值,但在学习兴趣方面并未体现高 以NSSE为基础,参考“中国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 度一致的认同感。大多数学生对学习具有相当兴趣,能够获得 (NSSE—China) ,结合实际,抽样调至了涵盖学校各个学院、专 强烈的满足感。但也不难发现,26.59%的学生认为自己未能从 业、年级的4309名本科生,取得一手资料,采集数据具备较强 学习中获得满足感,26.11%的学生缺乏对自己所学内容充满期 的代表性。 待,35.74%的学生不是基于对学习本身的兴趣来投人和参与学 习,37.46%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学的东西没什么意思”。这表明 调研方法 仍有三分之一左右的本科生对学习兴趣不足,缺乏积极参与和 投入学习的动力。 本文采用的调研方法将学习投入度作为理论基础,更侧重 在各年级学生群体差异性方面,无论是基于兴趣学习,上 学生的“学”,直接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行为对学习质量和收 课提问老师的欲望以及缺乏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大二和大三学 获的重要作用,将一切有可能影响学生学习投人和努力度的因 生呈现出消极负面情绪的人数比例均超过大一大四学生。在学 素统筹考虑【3】。问卷设计过程中考虑学校学风 教学方式、课外 习导致自身满足感的问题上,相对于大一、大二和大三徘徊在 活动、师生交流、同学关系、学校等各因素,问卷由五部分 70%左右的相对平稳趋势,大四在人数比例上猛增到80.78%。 构成:学生的背景信息(个人基本信息、家庭基本信息)、学生行 在对待自身学习是否因为对学习有兴趣时,大四比例居各年级 为(对学习的认识、在校时间分配、人际关系情况、学习习惯和 之舀‘,达到75.52%。这也表明,如何能够保证学生从人学到毕 方式、互联网使用情况)、院校行为和要求(教师行为和要求、课 业都能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尤其是重新提振和激发大二大三 程教育目标达成、课程对学生学习严格要求程度)、学生对院校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值得我们关注。 行为和要求的反应(学校满意度、毕业选择)、学生收获。 2学习策略不够科学 学习策略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有效的学习 二调研结果分析 规则、方法、技巧及方式。它表现为“学生在校时间分配”和 “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式”。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学生每周投人 本次调研结果分别从两个层面依次对所获得的基本数据 在学术活动的时间和投入到校内外工作的时间多集中于少于 基金项目: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J(A1334) 72 ・高教跑坛2015I()3 教学研究 10小时或l0~20小时,比例高达90%以上。这表明,绝大多数 本科学生对各类活动投入的时间分配不均,投入和参加学术 活动、校内外工作和图书馆自学的时问则明显过少。同时也可 以看出,本科生的学习习惯和方式主要集中于课堂听讲和上 自习两类。这一点从学生上课的高出勤率和上自习的较高频 学教育,本次调研中所暴露的师生梳理问题需要高度重视。 三对策与建议 1加强学业导航 针对本科生学习兴趣不足的问题和所学专业非第一志愿 比例偏高的现状。首先,要开展切实有效的专业教育,从而激 率可以看出。总体而言,学校学生的学习策略不甚科学,表现 在学习时问的分配不均和学习习惯和方式的单一。 在各年级学生群体差异性方面,在每周投入课程准备的 时间方面,从大一到大四出现了逐年递减的现象,这种随着在 发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自豪感。其次,要开展通俗易懂的课程 导航。帮助学生加深对课程重要性和课程之间关联性的深刻 认识,提高学生对课程学习兴趣。再次,要紧密联系职涯规划, 校年限的推移而逐渐减少投入课程准备的时间的现象,可能 使学生能够较早的根据自身爱好和特点规划自己的职业生 与当前高校中普遍存在的大四“教学虚化”的情形直接相关。 如何防止大四出现“教学虚化”,根据大四量身定做符合其年 级特性的课程教学和培养计划,亟待我们思考。 3课堂体验存在差距 课堂体验是指学生在课堂教学环境中所体验到的主观感 受。包括学生感知的教师的教学观念与行为、感知的课程教育 目标达成以及感知课程对学生学习要求的严格程度三方面。 调查显示,60%以上的学生认为教师能够按照符合教学基本规 律的观念与行为来处理和把握课堂教学,但也存在相当比例 的学生缺失良好的课堂体验,44.23%的学生不能经常感受到 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同学进行小组讨论,54.72%的学生感觉自 己经常难以理解教师上课所讲的内容,35.35%的学生认为老 师不允许自己用不同的方式来完成课程作业。课堂教学是人 才培养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部分同学良好 课堂体验的缺失将直接影响其学习质量,也着本科教育 质量的整体水平。 在各年级学生群体,大一到大四分别有94.92%、95.04%、 95.42%和92.68%的学生偶尔或从未在课堂上做过口头报告, 大一到大四分别有71.30%、75.55%、72.59%和72.54%的学生 偶尔或从未在课堂上与同学进行讨论和合作。这一普遍存在 于各年级学生的现象表明,大部分任课教师还未认识到以学 生为主体,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理念对于提升课堂教学 质量和学生个体发展的重要意义和独特价值。 4师生疏离形势严峻 我们发现,分别有91.90%、95.54%、95.22%、95.38%、 95.89%、96.19%、96.21%、92.69%、92.95%、95%的学生偶尔或 从未与老师进行过面对面交流、通过邮件与老师进行交流、利 用即时聊天工具与老师进行交流、参加过教师的课题研究、与 教师一起参加课程之外的各类活动、与教师讨论过自己的职 业计划、与教师讨论过人生观和价值观问题、就自己的学习情 况进行及时反馈和交流、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计划给予指导。值 得注意的是,在学生整体缺乏与教师的互动背后,大二和大三 学生仍然首当其冲地成为最高比例的两个群体。无论是师生 面对面交流、师生讨论课程内容、师生一起参加课外活动以及 师生交流人生观和价值观,大二和大三学生都高于大一和大 四学生。显然,学校本科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极不乐 观,令人堪忧,亟待改善。大学的本质就是师生互动存在的学 术共同体,缺失师生良好互动很难形成充满活力和生机的大 涯,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源动力。 2深化教学改革 针对本科生学习策略不合理、课堂体验有差距的实际情 况,必须优化课程设置和规模,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形成制度 化、层次化的教师教学能力培训机制,分类分层次修订课程标 准,建立课程调整退出机制,从而保证教学水平和课程质量; 改革考评模式,强化学习效果的过程监控,建立灵活多样的考 试方式,完善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评价方式;积极改进教 学方法和手段,采用启发讨论、问题探究、案例实践、科研训 练、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 生的参与度,增强学生的课堂体验。 3优化课外活动 改善学生的学习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投入,还要依赖丰 富多彩、引人人胜的课外活动。要构建覆盖范围广,活动普及 度高的大学生课外实践创新活动的层级化体系,避免活动参 与的“二八现象”。同时,要注重开展师生共同参与的各类活 动,以增进师生交流,充分发挥师生良性互动对于学生潜移默 化影响的积极作用,以教授特有的学识和人格魅力,帮助学生 修身立志、明德守礼,博闻躬行,从而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4完善制度建设 建立提升本科教育质量的长效机制需要理念的转变,有 力的举措,但更需要科学的制度。应当建立知名教授讲授基础 课、前沿科技知识和新生研讨课制度;实施新开课、上新课试 讲制度;建立教学准人制、助教制、教学质量评价办法等制度, 切实保证教育教学的质量、提升课堂吸引力;建立本科生参与 教师科研课题制度,从制度上优化本科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 策略。建立本科生学习导师制、研究生助教制,构建多方协同 合作的学生学业帮扶体系,解决师生疏离的现实问题。 参考文献 …海蒂・罗斯,岑逾豪.国际比较视野中的高等教育测 量——NsSE—China工具的开发:文化适应与信度、效 度报告叽复旦教育论坛,2009(7). [2】彭亚华,盂琳琳,杨晓瑜.NSSE视角下大学生学习性投 入实证研究——以北京的M大学为例Ⅱ】.民族育研究, 2013(5).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5103 7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