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1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概念学案(第一课时)   知识目标 (1)理解复数的基本概念(2)理解复数相等的充要条件(3)了解复数的代数表示方法 在问题情境中了解数系的扩充过程,体会实际需求与数学内部过程与方法 的矛盾(数的运算规则、方程求根)在数系扩充过程中的作用,感受人类理性思维的作用以及数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情感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转化思想(通过两个复数相等的充要条件把复数问题转化为实数问题)的应用,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引进虚数单位i的必要性、对i的规定、复数的有关概念 实数系扩充到复数系的过程的理解,复数概念的理解. 三导式教学设计 一、数系的扩充 1、导学:                                                     你能概括出对数集因生产和科学发展的需要而逐步扩充的过程  吗?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2、导疑: 问题1:类比引进2,就可以解决方程x220在有理数集中 无解的问题,怎么解决x210在实数集中无解的问题呢? 问题2:把实数和新引进的数i 像实数那样进行运算,并希望运算时有关的运算律仍成立,你得到什么样的数? 二、复数的概念 1.导学: (1)虚数单位:数__叫做虚数单位,具有下面的性质: ①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数:形如__________叫做复数,常用字母___表示,全体复数构成的集合叫做______,常用字母___表示. (3)数的代数形式:_________,其中____叫做复数的实部,___叫做复数的虚部,复数的实部和虚部都是___数.          认  真 思考,大胆探索,温故而知新!  1
(4)复数a+bi(a,b∈R)的分类: 当且仅当_____时,它是实数; 当_______时, 叫做虚数; 当_______时, 叫做纯虚数; (5)复数相等的定义:如果两个复数的____分别相等,那么我们就说这两个复数相等    自 主  探 究  合 作 交 流! 这就是说,如果a,b,c,d∈R,那么a+bi=c+dia=c,b=d  (6)i的周期性:i4n+1=i, i4n+2=-1,  i4n+3=-i,  i4n=1  2.导疑:  (1)复数集C和实数集R之间有什么关系? (2)复数集、实数集、虚数集、纯虚数集之间的关系,可以用韦恩图表示出来吗? (3)如何对复数a+bi(a,b∈R)进行分类? (4)任何两个复数都不能比较大小”对吗? 三、归纳总结、提升拓展 例1实数m分别取什么值时,复数z=m+1+(m-1)i是(1)实数?(2)虚数?(3)纯虚数?  解:      例2已知(2x1)iy(3y)i,其中,x,yR,求x与y. 解:     理解复数的分类与实部和虚部之间的关系! 自主探 究   成果展 示  2
四、导练:反馈训练、巩固落实 1、下列数中,哪些是实数,哪些是虚数,哪些是纯虚数?并分别指出这些复数的实部与虚部各是什么? ①2+7,       ②0.618,       ③ 2i/7 ,    ④ 0,  ⑤i2,         ⑥i(13),     ⑦5i+8,     ⑧ 3-92i 2、设集合C={复数},A={实数},B={纯虚数},若全集S=C,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A∪B=C   B. CSA=B   C.A∩CSB=  D.B∪CSB=C 3、判断下列各题是否正确 (1)虚数单位i是一个数,且i2=-1(  ) (2)复数集与虚数集是同一个集合(  ) (3)1+3i<3+4i(  ) 4、以2i-5虚部为实部,以5i+2i2 的实部为虚部的新复数为____________。                                        5、复数z=(m2+1)-(m-3)i的实部与虚部相等,则实数   m=___________. 6、若(x+y)+(5x+y)i=-4+16i(x,y∈R),则   积极巩固    x=_________y=________. m(m2)7、设m∈R,复数z=+(m2+2m-3)i,当m为何值时, m3  8、(2005年湖南卷)复数zii2i3i4的值是__________  9、已知a-1+2ai=-4+4i,求复数a.  五、归纳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虚数单位i及它的两条性质,复数的定义、说说你的实部、虚部及有关分类问题,复数相等的充要条件等等.。本思想总结吧! 是:利用复数的概念,联系以前学过的实数的性质,对复数的知识有较完整的认识,以及利用转化的思想将复数问题转化为实数问题   (1)z是实数 (2)z是虚数 (3)z是纯虚数  六、作业布置:优化设计P38-39  七、教学反思: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