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初中地理_《世界的气候》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世界的气候》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来源:九壹网


《世界的气候》复习教学设计

复习目标:

1、掌握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

2、利用气温曲线图与降水量柱状图,学会判读气候类型及其特点

学习方法:小组合作、注意读图分析问题 学习过程:

一、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读图3.28认识世界气候的分布规律 (一)、热带主要气候类型 小组合作探究:

1、热带的气候类型有哪些?

2、各气候类型的具体分布地区是什么? (二)温带主要气候类型 探究问题:

温带西岸、东岸、内部的气候类型有哪些? 具体分布地区是什么?

(三)、寒带气候是如何分布的?

(四)、还有哪一种特殊的气候?它主要分布在哪里?

练一练:读亚洲气候分布图回答

1、说出数字代表的气候类型 2、亚洲缺少什么气候? 3、总结亚洲气候的特点

二、 世界气候类型的特点

利用气温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分析记忆主要气候类型的特征

分析总结各种气候类型的特点(小组合作)

三、 气候类型的判读

以温定带

热带 最低月均温>15℃ 亚热带 最低月均温0 ℃ -15 ℃ 温带 最低月均温< 0 ℃ (温带海洋性气候> 0 ℃ ) 寒带 最热月均温< 15 ℃ 以水定型

年雨型: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少雨型:热带沙漠气候、温带性气候、

亚寒带性气候、极地气候。 夏雨型: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冬雨型:地中海气候 练一练

一. 读下图回答问题

(1)图1中字母表示的四种气候类型都为______带气候,判断的依据是它们都主要位于______________。

(2)比较图2中甲与丁两种气候,相同点:___________ 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

(3)图2中甲、乙、丙、丁四种气候与图1中A、B、C、D四

种气候的对应关系 二、读下图回答问题

1、下图中甲、乙、丙、丁、戊各代表哪种气候类型与上图中哪些气候类型相同?(填序号),它们各自有什么特征 甲:___,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___,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 丙:___,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 丁:___,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 戊:___,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半年的地理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读图方法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对地理有一个大概的简单了解,但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空间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地图作为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在地理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目前需要加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地图掌握的情况,以及地图信息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贯穿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所以读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判读气候类型,是本节的难点,学生需要一定的时间去理解掌握。

效果分析

通过本节课内学习以及当堂检测,我发现本节课教学效果较好。 用“多哈亚运会开幕式前的招待会上,有记者提问:有什么防雨措施?全场哄堂大笑。”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思维,深入思考问题。

在学习“气候类型的分布”中,通过亲身体验—探险新路线,让学生动起来,活动中掌握气候类型的分布,效果很好。

“气候类型的判读”环节,学生先自主尝试解决问题,而后小组交流合作,代表展示,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判读步骤,学生再次解较有难度的题目,从而提升其能力,巩固知识。

最后的当堂检测,通过学生展示,师生共同订正答案,可以看出学生掌握知识较好,读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大方自信的展示,这些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世界的气候》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以学完气温和降水两个气候组成要素基础上,从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出发,使学生理解气候有关知识。教材借前两节课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大,另一方面使学生了解了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情况,教材通过对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影响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的分析,来说明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在依据教材内容设计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各因素对气候的影响。本章最后一个标题“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与开头的“天气及其影响”首尾呼应,从中强化人地关系这一主题。教材在该内容上主要抓住两个方面:以实例分析说明,一是不同地区气候差异导致人类活动的差异,以培养学生地域观念;另一方面是同一地区气候异常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培养灾害意识。教材注重以活动为主、讨论气候变暖为题,使学生认识人类活动也能对气候产生负面影响。总之,《世界的气候》一节既作为对全章内容的归纳、

综合,又是对全章内容的总结,居本章的核心地位。本节内容的学习,更为今后学习区域地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 内容组成

本节内容包括四个方面的教学内容: ①气候的地区差异 ②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 ③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④气候与人类活动 二、 本节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认识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大及其复杂多样。 2.学生能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地区。3.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来引起学生兴趣,通过学生对图片、地图、图表、阅读材料、搜集的谚语、诗词等地理信息的提取,教师引导学生以描述、对比、实例分析说明、推理、归纳、讨论等形式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要善于运用已学知识去分析解决新知识的综合能力。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地域观念、灾害意识及环境意识。2.通过阅读景观图片和资料体会自然的创造力,树立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观。

三、 教学难点的处理

1、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名称及分类。(不要放过名称里隐藏的地

理信息 ) 气候类型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地中海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性气候 温带 分类 热带 从名称上得到的信息 降水多 森林 草原 气候干旱 主要分布在地中海 受海洋影响明显 位于内陆受影响明显 寒带气候气候 高原山地气候 2

特殊 海拔高 极地寒带 、世界主要气候分布规律

地理学习评价非常关注学生寻求空间有序性与规律,可以利用北半球气候分布模式图来培养学生这种归纳能力。有受纬度位置影响的南北分布规律(从赤道向两极分别是热带、温带、寒带气候)和受海陆位置影响的东西分布规律(西岸、内部、东岸体分布

)具

3、气候类型的判断(根据某地气温和降水的资料、图表资料 判断气候类型)

通常是以气温变化曲线——降水柱状图或者是图表资料等的形式给出某地气温和降水资料。由于气候类型的基本特征是由气温和降水这两大气候要素构成,不同的气候类型其气温和降水的特点是不相同的,反过来通过气温和降水的具体数据或资料等进行入手就可以分析出其气候特征,把分析的气候特点与相应的气候类型对号入座,问题也就迎韧而解了。

一线串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可让学生运用一线串的方法

高温月份—半球—温度带—气候类型,学生就能准确地确定气候类型效果特别明显。

A、第一步判断半球。根据气温的最热月和最冷月以及气温曲线的形态可以确定该地在北半球,还是在 南半球。 南北半球的季节刚好相反所以气温的变化也是相反的

第二步判断该地所属的温度带 根据最冷月或最热月的均温值确定该地温度带 (

即气候带)。

C、第三步根据资料提供的降水量(降水量柱状图上各月降水量相加)和降水量的季节分配(主要是雨季类型。

4、几种容易混淆的气候类型

A、最易混淆的热带草原气候与热带季风气候两者相比主要差别在于降水:年降水量的差异,热带季风气候多(1500—2000mm)

)最后确定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少(热带季风气候短((5—10月)半年异大(最多月达600mm

750—1000MM);雨季长短差异的

,热带草原气候长

6月—9月)4个月

;降水量季节差异:热带季风气候季节差)一年分旱雨两季,降水几乎都集中

在4个月的雨季;热带草原气候季节差异较小(最多月400mm 左右),

一年分干湿两季。

两者相比主要

B、易混淆的温带季风气候与温带性气候,

差别在于降水:年降水量差异的差异,温带季风气候多(400mm以上)温带性气候少(400mm以下)月降水量的差异温带季风气候有100mm以上的月份,而温带性气候没有;降水差异的原因是海陆位置差异,

温带季风气候位于温带东岸

(邻海),温带性气候位于温带内部(远离海洋)。

C、较易混淆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两者相比主要差别在于:

温带季风气候在0℃以下;年降水量差异(800mm以上),

温带季风气候较少(

:亚热带季风气候较多800mm以下)

1月平均温是最主要差异,亚热带季风气候在0℃以上

D、亚热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的区别:分布地区不同,虽然它们一般分布于南北纬25°—35°的东岸

,但

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亚洲东部,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分布在亚洲以外的的东部

;降水季节变化不同,由于亚洲背靠世界

上最大的亚欧,面向世界上最大的太平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降水季节变化大,而其他(南北美洲、澳大利亚)东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没有亚洲显著,季风气候没有亚洲显著,降水季节变化没有亚洲差别大,所以叫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5、 描述气候特征的方法 (1)、描述气候特征的公式 季节+气温特征 +降水特征=气候特征 (2)、描述气候特征用词 季节:

热带:全年寒带:全年温带:夏季_____冬季_____ 气温特征:

20℃以上 炎热/高温

0℃--20℃ 夏季:凉爽冬季:温和 0℃以下 寒冷 降水特征:

月降水量100mm:多雨 50mm:湿润 10mm:干燥

评测练习

一、读亚洲气候分布图回答

1、说出数字代表的气候类型 2、亚洲缺少什么气候? 3、总结亚洲气候的特点

二.读下图回答问题

(1)图1中字母表示的四种气候类型都为______带气候,判断的依据是它们都主要位于______________。

(2)比较图2中甲与丁两种气候,相同点:___________ 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

(3)图2中甲、乙、丙、丁四种气候与图1中A、B、C、D四种气候的对应关系

三、读下图回答问题

下图中甲、乙、丙、丁、戊各代表哪种气候类型与上图中哪些气候类型相同?(填序号),它们各自有什么特征 甲:___,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___,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 丙:___,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

丁:___,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 戊:___,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反思

本节课内容知识难度较大,趣味性差,理论性强,需要记忆和理解分析的比较多,学好这一节不仅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基础,而且还要求学生具有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能力和运用能力。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认真设计问题,教学过程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顺利地完了本节教学。具体反思如下:

首先,成功点主要表现在:

1.知识的学习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利用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新课程理念,让学生充分感受地理与生活的联系,增加学生的兴趣。例如:导入环节利用亚运会开幕式上记者的提问,联系实际生活,引导学生思考。

2.多媒体利用效率高:课件中使用了大量的图片和地图,比如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各种气候类型的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等,这大大优于传统教学方式。各种气候类型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和空洞的,利用图片可以让学生能感受到该气候的气温和降水的情况,加深对气候类型的认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注重三维目标的落实:通过学生自主读书、读图,了解世界气候类型名称、分布;通过分析气候中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学会描述气候特点的方法,突出重点。通过判读家乡的气候特点,了

解山东省的气候特点,学会判读气候类型的方法,并能根据方法举一反三,再次练习巩固知识,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 不足之处表现在:

1、总结性的内容仍需给学生机会。为了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常常出现预期的答案就赶紧总结出结果,比如,气候的特征、世界气候复杂多样,气候特点“以温定带、以水定型”等等,学习的主动权没有完全还给学生,对本节教学留下了遗憾。

2、教学内容的前半部分很顺利,但后半部分进行的有些慢,我说的稍有些多,学生活动不如之前多,以后不能因为进行的慢而减少学生的活动时间。

课标分析

《课程标准解读》指出世界气候的学习目标是“认识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初步学会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认识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相互关系,形成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1、认识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初步学会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区域性是地理学的一个基本特点。区域性特点的形成就是因为存在着区域差异。而影响区域差异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气候。一个地区的气候特点,影响着该地区的水文、植被、土壤等因素的特点。在课程标准中,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既是作为地理环境各要素地区差异的一个典型案例,也把它当作相当于地理环境地区差异来学习。

气候包括多种因素,如气温、降水、气压、干湿度等。气候的地区差异是由这些因素的地区差异所综合形成的。另一方面,气候是长期天气的平均状况。为此,课程标准安排了天气、气温、降水三方面内容,以及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以使学生认识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一个地方的气候特点是由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而形成的。这些因素包括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大气环流等。在认识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的基础上,课程标准要求能初步学会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以使学生理解世界气候地区差异大的原因。

课标要求掌握世界气候的地区分布 ,要求学生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每种气候分布地区,也就是能在图上指出、判断主要的气候类型。根据新课标,地理学习评价非常关注学生对地理位置、地理空间结构、区域差异的理解状况

,有必要记忆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

分布。(对该记的基础知识还是要记忆)。同时培养读图能力以及通过读图获得相应地理知识的能力。

2、认识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相互关系,形成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气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人类活动对气候也存在着一定的影响。以人地关系思想为指导,学习气候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认识气候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这种相互关系一般可理解为:气候对人类活动的有利或不利影响;人类活动对气候的正面或负面影响。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负面影响,产生了许多大气环境问题,如大气污染、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等。正视这些大气环境,规范人类活动,保护大气环境是人类的必然选择。因此,在认识气候与人类活动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形成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就成为进一步的学习目标。这也是培养环境观的一个重要方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