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凄楚仕途与伟大贡献董鹏昭
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地方志办公室
摘要:苏轼年轻入登仕途,先后两次入朝做官,又先后对新旧两党变法颇有异议,皆遭排斥无奈外调,任多地知州,以至于以讥斥朝廷罪入狱,被营救或一贬再贬,终被流放遇赦北归客死常州。苏轼秉性刚直,心念国家人民,政绩卓著。苏轼的散文雄视百代,垂范千古。苏轼的诗名,当时已声震天下。苏轼为我国文学史上“词”的开派者,他的词风格多种多样,形式溢彩流光,既有雄壮豪放的词章,又有细腻婉转之作品。他的词作,最终确定了“词”为高级的特殊诗体,及在北宋文坛上的霸主地位。苏轼多才多艺,才华横溢,令百代文人叹为观止,亦令其后的文人骚客仅可望其项背。即使于漫长的中国文学史上,亦很难找到这样多才全能的文学家、文艺家。关键词:仕途凄惨;文诗卓绝多艺;开创词派;词坛霸主;伟大贡献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人,生于书香之家。其祖父亦为诗人;父苏洵(1009~1066),北宋散文家、古文家,文章著名于世,曾任秘书省校书郎,霸州文安县主薄。其文语言明畅,笔力雄健;与子轼、辙合称“三苏”,旧时俱被列入“唐宋家”。苏轼出身于一个颇具文化修养的寒门地主家庭,母亲程氏能教其读《汉书》,家庭的熏陶,使苏轼少年乃学习勤奋,读书颇多,20岁已“博通经史,属文曰数千言”。嘉佑元年(1056),苏轼21岁随父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苏辙同榜中进士;且深受主考官、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1007~1072)之赏识。随即任官时母丧回乡守孝。嘉家祐六年(1061)经朝廷制科应试,授予苏轼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始入仕途。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方还朝任职。苏轼的凄楚仕途苏轼尚年轻,乃朴素地形成了唯物辨证法的思想理念,他针对北宋王朝“财之不丰,兵之不强,吏之不择”(《思治论》)的积弊,提出了课百官、安万民、厚货财、训兵旅等项主张,表现出苏轼强烈的为政为民之心和要求改革的政治家风度。他提出的这些改革政治的主张和要求,在其30岁前的《进策》诸文章中,亦多有反映。治平四年(1067)英宗病逝、神宗赵顼继位,起用王安石大刀阔斧、雷厉风行的改革措施,推行新法。苏轼对其剧变颇具异议,他不仅于诗文中流露出某些不满情绪,且更于《再上皇帝书》中提出了批评。苏轼的改革思想与王安石的变法有诸多不同:他强调察乎民心,不赞成过于强化皇权;他侧重择吏任人,反对“以立法更制为事”(《策略》第三);他主张“节用以廉取”,反对“广求利门”(《策略》十八);他认为改革应稳步施行,“自可徐徐”,反对“求治太速”(《上神宗皇帝书》)。正因如此,苏轼对王安石变法持有不同政见,亦因此受到新党的排挤。他被认为站在了旧党一边,成了反对派,为当政者所恶,只好自请外调,离任朝廷。苏轼的为政为民之心及他的政治改革主张未能如愿,这为他做官后的首次政治打击,亦为他被迫首次离别朝廷。熙宁四年(1071)冬,苏轼凄恻地离别京城,出任杭州通判,至熙宁七年(1074)移知密州,熙宁十年(1077),复移知徐州。两年后,即元丰二年(1079)三月,又改知湖州,四月到任。七月,御史李定、舒禀、何正臣等以苏轼的诗作“谤讪朝廷”之罪名,下令逮捕了苏轼,下御史台(又称“乌台”)狱中,这即有名的“乌台诗案”。后得张方平、范镇诸人极力营救,苏轼幸免于大难,释放后贬为黄州(今黄冈)团练副使,且以“犯官”之身份,于黄州看守居住了5年。乌台诗案的致命政治打击,却使苏轼于广阔的社会生活中,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触劳动人民,这对他形成自已的政治及文学新坐标,促成他于文学上的光辉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元丰八年(1085)神宗去世,哲宗赵煦继位,改元祐纪年,起用旧党司马光、程颐诸人,且开始废除新法。于此,苏轼被诏还朝,并升任翰林学士、知制诰。在朝廷废除新法中,苏轼仍以唯物辨证法的指导思想看待新法,他认为既不宜全盘否定新法,又不应全面推行新法,应择其积极、有用之新法而实施。如他主张继续施用抑制豪强,增强边防的新法措施。主张“校量利害,参用所长”(《辨试馆职策问答刂子》)等,受到司马光的不满和程颐一派的反对,并对苏轼施行排斥和打击,使他难安于位。元祐四年(10)七月,苏轼又被迫自请外调,离任朝廷,出任地方官。至绍圣元年(1094),历任杭州、颍州、扬州、定州诸地的知州。这时期,就苏轼一生的文学成就而言,又成为他于文学上有所建树和发展的时期。绍圣元年(1094),新党人物又再度执政,但他们已抛离了王安石变法的精神实质,专以打击“元祐党人”之能事,于是苏轼又成了新党人物的对象。该年四月,新党人物以苏轼讥斥先朝的罪名,将苏轼贬为知英州,但未于贬地,又贬惠州。绍圣四年(1097),已无生还之望、且62岁的苏轼又被流放至荒远的海南岛儋耳,直至3年后(1101)徽宗赵佶继位,苏轼遇赦北归,翌年乃客死常州,后葬于汝州郏城(今河南郏县)。苏轼刚直不阿,在政治上不改变自己的见解,不阿谀奉迎,于新旧两党的夹缝中受尽了挤压与,但他的悲剧命运却始终撼动不了他的为民、亲民之心。如他于密州目睹贫苦农民因饥困弃子后,乃设法召人收养,且由官府补助粮食,救活了几千幼儿;又如于徐州任上,黄河决口,洪水高二丈八尺,抵徐州城下,他督率军民日夜抢险防范,奋战两个多月,终于保全了全城百姓的生命财产;再如二次知守杭州时,先水患后旱灾,民不聊生,他请免黎民赋税,且供粮米救济;又疏浚盐桥两河和西湖,变水患为水利;即使晚年落难南荒,他仍心系于3
(神州文学
民,向农民推广新式农具“秧马”,积极解决百姓的饮水困难,论》、《留侯论》、《贾谊论》、《韩非论》等,皆为条理分明,颇为见向少数民族传播医药知识;所到之处,深受广大人民尊敬和爱解之文章。其《平王论》反对周平王辟敌迁都,消极抵御外敌,戴。千百年来,他一直受到这里人民的颂扬和怀念,如因纪念于南宋政治上起过很大影响。苏轼而取名的“东坡赤壁”;杭州西湖的“苏堤”;惠州的“东坡苏轼的杂记小品,既包括他的写人、叙事、记游的散文,亦亭”、“东坡井”;儋县的“东坡书院”等。有关他的故事和传说,包括他的题跋、书信、偶记等一切杂著。他的这类作品内容繁至今仍流传不衰。富,包罗万象,又最富独创性,艺术价值亦最高。赵用贤曾于苏轼的人生仕途,充满着辛酸和凄楚,他坎坷曲折的政治《东坡先生志林小序》中说:“其间或名臣勋业,或治朝政教,或生涯,无处不是他复杂矛盾的思想外现。苏轼的思想,主要为儒、道、佛三家思想的糅合。他自称佛家“居士”,亦确实精通禅学,喜与僧人往来;他自幼喜读《庄子》,热衷于道教的养生之术,至老不衰;他又推崇孔孟之学,有志于“尊主”、“致君尧舜”,“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怀经世治国的抱负,儒家勤政爱民,积极入世的思想,他于政治上对国为民,皆以儒家思想为引领,在生活上对自己的险恶处境,以佛、老思想为主导,这些思想贯穿苏轼一生,使其莫能忘记国家与百姓,亦使他于困境中莫能消沉。苏轼的伟大才华苏轼对我国的散文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他一生皆极力推行欧阳修所倡导的古新运动,成为继欧阳修之后当时文坛的领袖人物,亦为这一革新运动的真正完成者。他的史政论文还成为科举士子摹拟的范本,他的优美杂记更开创了明清小品文的先河。苏轼的散文,于唐宋家的散文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其散文内容宏富,形态万变,长于议论,自成意境。他的散文名篇《教战守策》、《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皆为千古佳作。苏轼的散文能摆脱陈规,随物附形,其手法之灵活多样,远超于唐宋其他古文大家。他于散文方面的成就,足可雄视百代,垂范千古。苏轼主张文章要言之有物,认为诗文的创作由内容的充实而自然表现,“有意而言,意尽而言止,天下之至言也”(《策论·总叙》);主张文章的内容应为自己的感受和认识,不能人云亦云,“忘己以循人”(同上)。他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认为文章应“有意于济世之用”。在《凫绎先生诗集叙》中称颂凫绎诗文,“言必中当世之过,凿凿乎如五谷必可以疗饥,断断乎如药石必可以伐病”。苏轼重视文章本身的艺术价值,而不把文章视为明道的工具。他引欧阳修的话说:“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贵贱也。”在表现手法上,他主张抓住事物的特征,要“求物之妙”。他崇尚自然、奔放,坚持“文辞甚朴,无所藻饰”的文风。他重视语言锤炼,叹服“古人之作,辞约而意尽”。苏轼一生的创作实践,正是他这些文学思想的体现。苏轼的散文分为两大类,一是史政论文,一是杂记小品。其史政论文包括奏议、进策、史论等,它大都为苏轼的政治生活密切相关的作品。他的政治论文如《策略》、《策别》、《策断》诸篇,皆阐述自己的政治见解,广征博引,纵横恣肆,且充满浓厚的制科气。其《思治论》及《上神宗皇帝书》最为驰名,它的政论皆一针见血。如《思治论》开篇乃为“方今天下何病哉”的尖锐提问,然后分析病因之所在,有力地揭露了朝政的混乱,多处论述治理国家要“先定规模而后从事”的主张,全篇文笔流畅,气势磅礴,颇能代表苏轼政论文的风格。苏轼的历史论文是其政治论文的补充,是借历史表达自己的政见,如《平王4
地理方域,或梦幻幽怪,或神仙方伎,片语单词,谐谑纵浪,无不毕具。而其生平迁谪流离之苦,颠危困厄之状,亦既略备。”赵用贤仅就后人辑录苏轼的极少部分文章,210多篇文章而言,即《东坡志林》的苏轼的诗,与其散文相比,亦可足见全豹一斑了。更高一筹,其题材更广泛,风格亦更多样。他忠实地继承了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诸杰出诗人的优良诗风,亦为宋代诗歌的发展开拓了新的领域。苏轼的诗名,在当时已声震天下。他的诗歌,集中反映了十一世纪后期中国封建社会广阔的生活画面。苏轼在北宋诗坛的杰出成就,深受评论家之赞誉。清代叶燮在《原诗》中言其诗:“其境界皆开古今之所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而适其意之所欲出……盛极矣!”朱自清在中赞曰:“子瞻气象宏阔,铺叙宛转,子美之后,一人而已……”,苏轼的诗歌,继承和发扬了我国古代诗创作的传统,境界雄阔,笔力豪放,风格多样。清代沈德潜《说诗目卒语》亦赞其诗曰:“天马脱羁,飞仙游戏,穷极变幻……”。关心人民疾苦,鞭挞贪官污吏,揭露社会阴暗与矛盾,是苏轼诗作的一个重要特色。旱灾给百姓酿成的苦难,水患后滞留的凄惨景象,流露于他的诸多诗作,“永愧此邦人,芒刺在肤肌;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和孔郎中荆林马上见寄》,道出了诗人心中的哀伤。但百姓受天灾之苦远无遭人祸之甚,在《许州西湖》诸诗中,他斥责并揭露了许多地方官吏无视黎民饥荒,竟动用大批贫民,为其“春游”开湖。在《李氏园》等诗中,他还揭露了官僚贵族兼并土地的罪行,在《鱼蛮子》诸诗中,描写了渔民的悲惨生活,“人间行路难,踏地出租赋”,道出了统治者无孔不入的租赋制度。苏轼的许多诗歌,还借古喻今,饱含热泪控诉统治者的罪恶,尖锐地抨击了那些以人民血汗“争新买宠”的当朝权贵,有的竟为作者当朝的前辈,而他竟指名斥责,敢笑敢骂,充分表露出他的胆识和大无畏精神。在苏诗中,还有许多忧国忧民关心国家和民族命运的作品。辽和西夏的侵扰,苏轼是主战派,他经常表示要“与虏试周旋”,“臂弓腰箭何时去,直上阴山取可汗”。他热情歌颂了那些征战沙场、九死一生的将士。每当他得知边境告捷,总要欣然命笔,抒发自己的喜悦心情。在苏轼的诗歌作品中,对后世影响最大,亦最能代表苏诗风格特色的,还是他那些抒发情怀和吟咏祖国山川的作品。苏轼的足迹遍及各地,他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每到一处,他都勤于笔耕,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美壮丽的画卷史册。他的写景诗,大都格调流畅,清新雄健,都能鲜明地抓住景物的特色,情趣盎然,给人以美的享受。苏轼的《游金山寺》、《送李公恕赴阙》、《和子由渑池怀旧》、《纵笔》等诸多诗篇,写出了自己为宦不归引发的乡思和感叹,渲染出惆怅的乡愁,这些诗章法严谨,豪放中不失规矩,平易生动中却表现出作者不入俗流的《宋五家诗钞》神州文学
胸襟,有很高的艺术技艺,为苏轼诗歌中最看功力的名篇佳作。苏轼的作品还有一些富于哲理的诗歌,如《琴诗》、《题西林壁》等,这类诗虽无生动鲜明的形象,但却于平凡的小事中寓出不平凡的道理,言在此而意在彼,耐人寻味,苏轼开创了这类诗在宋代诗歌的发展,它扩大了诗歌的纵深领域。苏轼的诗歌,最主要的艺术特色是自由奔放,挥洒自如。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这首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历来被认为是苏轼豪放派的代表作,该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谪居黄州时,作者途经“乌台诗案“之地,想起昔日身心遭磨难发出“人生如梦”的哀叹,但这依然掩饰不住他想为国建功立业的豪迈激情。词的发端将长江滚滚东逝与历“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这些足可以看作是苏轼理论和实践的概括。《有美堂暴雨》、《戏书李伯时画御马好头赤》、《雪浪石》、《大风留金山两日》等诗中的浪漫主义色彩的雄唱高歌,气势辉宏,撼人肺腑,“李白之后,古代大约没有人赶得上苏轼这种豪放”(钱钟书《宋诗选注》)。同时亦可看出,苏诗的这种自由奔放的风格,又是以奇异的想象、意外的夸张及多种多样的比喻而得以表现的。苏轼诗歌中又一重要特点是以文为诗,它源于韩愈,苏轼作了充分发挥。一是在古体长诗中吸收了散文中有开有合,跌宕顿挫的章法,这类诗如《王维吴道子画》、《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读孟郊诗》等。二是诗中引进散文的句式和章法,如“前有百尾羊,听我鞭声如鼓鼙,我鞭不妄发,视其后者而鞭之”(《书晁说之考牧图后》)。三是于诗中引发议论,苏诗中部分鉴赏评论文艺的作品尤爱如此。他的诗深受后世推崇,清代史学家、文学家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才思横溢,触处生春,胸中书卷繁富,又足以供其左旋右抽,无不如志。其尤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如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继李杜后一大家也”。南宋陆游称颂苏诗“援据闳搏,旨趣深远”(《施注苏诗序》)。明人袁宏道认为苏诗兼有李杜之长,“卓绝千古”(《答梅客生开府》),就苏诗的艺术成就而言,这些概括是相当准确而全面的。苏诗成名后,苏诗的注家亦随之蜂起。苏轼的词,由于历史的散失,今存约300多首,但苏轼却是我国文学史上“词”的开派者。欧阳修领导的文学革新运动打入了诗与文的领域,且取得了辉煌战绩,惟独未“革”到词的头上。到苏轼涉入词坛,方冲破晚唐五代以来专写男欢女爱、离别愁苦的“花间”词派的樊篱,“一洗香罗绮泽之态,摆脱绸缪婉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上”(胡寅《题酒边词》)。苏轼于两宋文学舞台,占据主角地位的词作方面的杰出成就,更凸显了其卓越的才华。苏轼以旷世之才及卓识,突破前人的藩篱,不仅用词抒情,且用其载道、言志。正因苏轼于词的创作上辛勤耕耘,最终确定了词在北宋文坛上的霸主地位,使词成为一种特殊的诗体,且开创了宋词“豪放派”的先河。苏词风格多样,形式溢光流彩,既有雄放高歌的诗章,亦有细腻宛转之作品。又如冯熙在《东坡乐府》序中称“东坡刚亦不吐,柔亦不茹。”王灼还于《碧鸡漫志》中盛赞苏词:“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由此可见,苏词给宋词及后世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和领域。苏轼于词的最大贡献,首先是开创了豪放派的词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代英才的更迭联结起来,接着描绘出赤壁这个古战场雄奇壮阔的景象,引出了下阙对少年英雄周瑜的赞美,从而寄托了自己报国振邦的渴望。表现同一思想的作品还有《江城子·密州出猎》,只不过前首借怀古以表情,而该首诗却直述今而达意,格调相似,异曲同工。格高、境大,色彩新鲜,笔触明快、飞扬、沉着,是苏轼豪放词的特点。苏词的第二个贡献,是扩大了词的题材,但凡诗中能容纳的内容,苏轼大都用词来表达。以词来描写乡村的田园风光,这是前所未有的,苏轼打开了这扇门,而且获取了可喜的成果,这类词如《浣溪沙·徐门石潭谢玉道上作五首》等。这些词,作者紧紧抓住乡村风光的特点,反映了农民繁忙而又得其所哉的生活,皆有声有色,生动如画。这类词诗人多描绘山川景物,如“犹自带岷峨雪浪,锦江春色”的长江;又如“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的西湖;再如“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的密州”,还如“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的富春;皆达到了苏轼写景词的水平,其境界,同样是前人诗中所未有的。苏词的第三个贡献是以诗为词,以文为词,冲破了韵律的束缚,使词摆脱了以附乐曲而存在的形式,成为可发展的新诗体。为此,苏词曾受到后世历代所谓“正统”词家的排斥和非难。亦正如此,苏轼的词风于南宋形成了强大流派,且于发展中壮大了,并确立了自己于我国文学史上的首创地位。苏轼的词亦并非一味豪放,婉约之作亦不少,如《蝶恋花》等。其回环的语词,缠绵的意境,正是婉约词风的特点,于此足可见苏轼词风的多样性。苏轼于文坛上,其朋友之多,交友之广,亦为少见。为此,苏轼在世时,乃对文坛产生了巨大影响,其诗文已广泛流传。他在《与陈传道书》中说:“某方病市人逐利,好刊某拙文,欲毁其版,矧欲更令人刊耶?”在《答刘沔都曹书》中亦说:“世之欲蓄诗文者多矣,真伪相半,又多为俗子所改窜,读之使人不平。”苏轼离世不久,朝廷乃明令禁止三苏文集,但这岂能阻止苏轼诗文的流传。南宋初,还更有了“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根”(陆游《老学庵笔记》)的民谚。苏轼多才多艺,才华横溢。翻开中国书画史卷,其宋代书法家最驰名的首推北宋四大家,即蔡襄、苏轼、黄庭坚、米芾。无论是蔡书的玉润,黄书的丰筋,还是米书的豪放,皆难撼苏书的秀伟超逸。苏轼认为:“凡世之所贵,必贵其难;真书难于飘逸,草书难于严重,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要写好字,必须艰苦实践,他指出“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既献之,笔秃千管,墨磨万锭,不作张芝作索靖。”苏轼早年书艺取法二王,兼学徐浩,故其书姿媚。中年后,专师严真卿,晚年喜李邕,因转豪劲。虽出二王之畛域,而不见其辙迹;周旋于颜李之间,而飞扬韵胜。能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5
神州文学
妙理于豪放之外。其书,肉丰而骨劲,态浓而意淡,藏巧于拙,瘼,政绩裴然。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说:“中国古时特为秀伟。从现存碑帖中我们还可足以领略到苏轼书法之精侯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妙绝伦,如《黄柑帖》骨法凝重,而肌肉骨妍。《乳母铭》为其亲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剥削阶书于石者,以故比之他书,尤淳古遒劲。他的《天际乌云帖》更级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苏轼的宦途生涯,充是后世诸多书法家摹拓的典范本。苏轼不仅精于书法,他还满着不尽的辛酸和凄楚,谁能不为他的官场仕途的凄惨遭际,擅长绘画,其画笔墨纵横雄健,造形简练质朴,色彩鲜明势烈,而深感一代伟人的巨大悲壮?苏轼为中华民族的文学、艺术亦堪称画师杰作。苏轼才学兴趣广泛,他还于金石学、佛学、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的巨著与英名永垂青史,而谁能说他的死音律、膳食诸多方面的研究亦足可称名。不重于泰山,不为伟大?纵观苏轼作为文人的一生,他犹如一条奔流不息的江河,参考文献:虽历尽曲折坎坷,不改其百折不回之气概;虽寒霜雨雪俱下,[1]张思恩,《简明中国古代史》,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不改其壮阔奔涌之波涛,浩浩荡荡,过之睹之人,叹之敬之。1988;苏轼作为一个文人,一个全才的文艺家,他于文学艺术方面所[2]詹子庆,田泽滨、《中国古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取得的杰出成就,在漫长的中国文学史上,很难找到第二个这1986;样全才多能的文艺家,他令之后的千年文人叹为观止,令其后[3]何祖建,《大学生文化名著导读》,高等教育出版社,的百代文人骚客仅可望其项背。即使融入祖国历史长河,他1998;和其作品仍不失为一颗耀眼的明星。苏轼于朝廷、地方任职[4]陈迩冬、郭隽杰,(北京)《语言文学自修大学讲座》任官,不畏权势折腰,心念国家、劳苦民众,励精图治,关注民(22),地质出版社1983;(上接第2页)蝴蝶;钟鼓;孔雀;丁香;仙桃;翠娥;樱桃;玉葱尖;春尖笋;金莲;粉颈;玉臂双横;海棠经雨;绣帏;绣衾;绣带;金扣;纱橱,罗襦;锦绣衣;莲花枕;鸳鸯枕;翡翠衾;销金账;同心鸾带。这些名词确很平常,依其功用分动物、人体和衣住日用物品。孤立看就是一个名称对应一件物品,但经组合后其意义就变得非凡,请看“丁香送入樱桃口”“莲花枕上调琴瑟,翡翠衾中咏好逑”。一二个名词不就变为鲜活的爱恋过程了吗。2、成语典故类:云雨;巫山云雨;携云握雨;云情雨意;巫峰;阳台;武陵春;桃花源;咏好逑;关关睢鸠;河洲新赋;乌鹊填桥,鹊桥初渡;鹊桥春;牛女星横;蓝桥双星;温存;温香软玉;温存款曲;偎红倚翠(玉);烛影摇红;带绾同心;轻怜浅惜;仙槎;于飞;凤凰于飞:广寒折桂;美景良宵;上林春色;并蒂莲花;成语典故本身就是一个个故事,内涵深藏,如再经组合,释放的情感可任人想象。在这里我们简析一个常用典故:“云雨”。众所周知,“云雨”一词出自宋玉的“高唐赋序”原指古代神话传说中巫山神女兴云降雨的事。神女说: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云雨可谓神女之名。换个说法,“云雨”:就是云与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男女之欢,如胶似漆,上下翻滾,欢也。因其荐枕席于楚怀王,其名顺之成为男欢女爱的形象词;因此“巫山云雨;携云握雨;云情雨意;巫峰;阳台”也成为同意义的代名词。一个成语典故的内涵就这么丰采,如再与他词组合,其内涵不就爆炸了吗。3、情感交融类:绸缪;绻缱;邂逅;缠绵;颠鸾倒凤;山盟海誓;表达情感交融的词汇很多,但有意味的是“绸缪;绻缱;邂逅;缠绵”等词,均表示男女间情深意切,和合爱悦,水融,难舍难分,每个词意境是如何,这四词的区别与关联又如何界定,请读者思之。从上可知,这些词汇本意平常,但一经组合,其涵意即爆发,给读者提供了无限想象的空间,一篇没有淫词烂调的干净文字,爆发出任人想象的询丽多彩的婚恋影象,谱写出独有的绿色洁本,这正是李桂玉的妙笔生花之关键,朋友们,你们说是不是!参考文献:[1]《榴花梦》,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年10月[2]《榴花梦》,萨兆寅〈,人民画报〉1962年第12期[3]巨著《榴花梦》,字数有多少,邱俊峰《,神州》2013年第33期[4]榴花异梦再垂编《,榴花梦》文稿浅议,邱俊峰《,神州》2014年第3期[5]巨著《榴花梦》,人物知多少,邱俊峰,邱林《,神州》2014年第20期[6]诗体小说《榴花梦》,诗中有诗诗套诗,邱俊峰,邱林《,神州》2015年9月中期[7]《榴花梦》主题初探,为巾帼树碑立传,邱俊峰,邱林《,神州》2015年10月中期[8]“杂体诗”多而雅《,榴花梦》书独特,邱俊峰,邱林《,神州》2015年11月中期[9]“群芳仙界”显神威《,榴花梦》书再创奇,邱俊峰,邱林,《神州》2015年12月中期作者简介:邱俊峰:1938.12.28出生;男;祖籍:山西省武乡县丰州镇漆树坡村。他爱文艺,喜读书,六十年代初《榴花梦》发现的报道,引起他的关注;九八年《榴花梦》出版发行,实现了他拜读的梦想;他三复其帙,精心阅读,为该巨著的特色所倾倒;他觉得当今对该巨著的注重不力,便不辞劳苦对《榴花梦》的字数、人物进行了研究。如今他与“夕阳”赛跑,决心要为该书的研究尽点微薄之力。邱林:邱俊峰之子,1976.12.16出生,悉尼大学研究生毕业,武汉某环保公司总经理。承父之好,参与《榴花梦》的探研服务。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