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功能与人性

功能与人性

来源:九壹网
功能与人性

李江 邓吕洁

广东东软学院,广东佛山,528200

摘 要:人性作为人这一物种的先天自然因素和后天社会因素相互作用所塑造的结果,不是一个常量,而是社会发展水平的函数。本

文基于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三段式,分法并结合产品设计来探讨功能与人性的历史性变迁。关键词:功能;人性;人性化;产品设计

人类发展到今天,显示了巨大的造物能力,石器时代人从劳动过程中发明了工具——最初的产品设计。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创造、改进、利用工具的能力是区分人与动物的一个重要标准。换句话说,潜在人类心灵深处的设计意识从人类故事的开始,就成为情节发展的必要条件。人对人本性的认识,同人和人性的历史发展相互适应,功能的历史发展路径也是紧跟着人性和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关于人性的流变和定义,不同时期的哲学家、社会学家有不同的阐释,本文旨在从人性化设计的角度来探讨不同历史时期人性与人对功能需求的嬗变。

前工业社会时期的设计,就像人类的所有发明创造一样,总是抱着改天换地、方便生活的目的产生的。在这一时期,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小的范围和某一领域发展,且水平低下。

世界上最早的石器发现于非洲的坦桑尼亚,距今有300万至50万年,现藏于伦敦大英博物馆,它们体现了一定程度的标准化,这既是为了适应使用要求,也是由于要适于当时的技术和材料所限定的条件。与后来的石器相比,这些石器显得较为粗糙,但已表明了原始人类对于石料的特点以及打击成形方法的清楚认识。可见这一时期人对于功能的需求层次相对较低,设计产品只需要满足最基本的生存和生理需求即可。从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来说,这一时期人遵循自然法则,具有自然力、生命力、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身上,是最基本的生存本能,而产品的的功能性也必然要受到人的生存生理需求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

工业社会时期,生产力急速发展,功能性成为产品的主要坐标系。马克思主义认为,这一时期是人的个性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机械化大生产、劳动的分工使得生产最终社会化,人获得了空间以及支配自己劳动的权利,人所具有的社会性和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但是,当工业把社会推进资本主义阶段时,使得一切以商品交换为目的,社群交往的需求大大提升,人性化设计也迎来了发展契机。工业带来了生产的发展和思想的,也是平民化设计思想的催化剂。英国工艺美术运动领导者威廉·莫里斯和理论先驱约翰·拉斯金将这一思想提上议程。伴随着平民化的设计思想的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日新月异,设计开始关注产品之间的共性——功能性。

如果前工业社会满足了人最基本的生存生理需求,那工业时期的设计则是为了满足社群交往的需求,在人的需求和生产力的双重刺激下工业产品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形态:蒸汽机、火车、汽车、飞机、电话等,功能主义已融入到设计师的血脉之中,成为人性化设计的基石。沃尔特·格罗佩斯于1927年设计的包豪斯校舍和1930年设计的“阿德勒”小汽车是20世纪20年代功能主义的典范,他认为:”一辆车美的标准不取决于外在装饰,而取决于整个有机组织的和谐和功能的逻辑性。所有的部件都是一

个完整的有机组织,这样的造型才是美的表达,正如技术机器的功能性一样。这种纯造型是有意识地克服了不必要的能源、材料、及装饰浪费的结果。”在这种原则指导下,马塞尔·布鲁尔设计的钢管椅子,玛丽安·布兰德1924年设计的茶壶、台灯都散发着功能主义的理性气息。

功能主义确实性地将为人设计的设计产品拉到了人性化的道路上来,满足了广义上人类的基本需求。但事实证明,市场不仅仅需要实用的产品,也需要美观、独特的产品。产品设计的人性化道路除了继续延伸“功能性”这条纵轴之外,还需要横向发展出另一个广度,即个性化审美。基于此,美国出现了流线型设计、样式主义、有计划的废止制度、斯堪的纳维亚设计以及有机风格的确立。在设计理论上,人体工程学这一边缘学科逐步兴旺,设计师亨利·德雷夫斯于1960年发表著作《人体度量》,为设计在人体工程学方面提供了重要数据资料。20世纪60年代维克多·巴巴纳克设计伦理观的提出成了人性化设计的理论根基。

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人对于功能的需求不同于前工业社会和工业社会,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性的外延和拓展。大众媒介、远程通讯、电子技术的普及,标志着社会开始呈现非物质的文化态性,因此称之为非物质社会,而它的存在恰恰是因为雄厚的物质基础的支撑。这一时期,人对于功能的需求层次从原先基本的生存生理需求、社群交往需求转向满足个性审美的需求。个性审美的满足不仅仅是基于视觉意义上的审美,更多的是情感的上的交流与满足。后工业社会的设计不再是一种有形的物质产品,而越来越关注抽象的“关系”,尤其是人机交流。这种关注,比工业社会中人机工程学的研究更进一步,人机对话的关系使得人与机器融为一体,并在高技术的社会中赋予人类最大的自由。以电子电子邮件为例,1987年9月14日21时07分,北京市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发往德国的一封电子邮件,经确认是我国发出的第一封电子邮件,邮件的内容是“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纸质邮件的物质影子已经烟消云散,人们只看到了功能(信息传递),其中的运行机制是看不见的、摸不着的网络世界。最终产品摆脱了视觉屏障,转而成为纯粹的“超功能”。形式的非物质化和功能的超极化,逐渐使设计摆脱物质层面,向纯粹精神领域靠近。

设计的初衷从前工业社会时期的实用性,到工业社会时期功能性,再到后工业社会的交流与审美,每个时期都在随求不同的东西,这是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设计将来会是什么样的形态不得而知,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它必将追随人对于功能的需求的转变而转变,抑或说更趋于人性化。

参考文献:

[1]何晓佑,谢云峰.人性化设计.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2]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设计艺术与理论丨学术平台丨15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