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初中地理《从世界》主题单元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从世界》主题单元教学设计

来源:九壹网
从世界

适用年级 所需时间 主题单元学习概述 本单元是学习中国地理的第一章,要学好祖国地理,认识和了解祖国地理全貌,首先要学好第一章这个开篇之章,要充分认识和了解我国辽阔的疆域,众多的人口和多民族的大家庭等地理基础知识。本章内容知识面广,知识点多,需记忆的内容多,教学时不应面面俱到,但重要知识点必须点到、点透,要求学生牢牢记住,教师要多注意检查,及时查漏补缺。要充分运用地图进行读图识记,既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又提高学生空间位置的判别能力,不能一概死记硬背。 本单元教材设置了三节内容,辽阔的疆域、众多的人口、多民族的大家庭。本单元设计把这三节内容整合为三个专题,专题一:中国的位置和疆域;专题二:34个省级行政区;专题三:中国的人口和民族。专题一——“如何描述中国的地理位置?”,以研究性学习的形式,学生借助网络、PPT软件等多种信息工具,对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通过展示、交流,掌握我国的地理位置、我国领土的范围和面积;知道我国濒临的海洋、邻国及隔海相望的国家。专题二——“如何描述你的户口所在地?”,通过描述学生的户口所在地,让学生学习我国的省级行政区的名称、位置、简称、行政中心等。专题三——“我国是人口大国吗?”,运用地图、资料等分析说明人口分布的规律、民族分布的特点,培养正确的人地协调的观点、正确的人口观、对我国民族的正确认识,理解有关基本国策等等。 预期学习成果:提高学生从各种图表、媒体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通过认识我国辽阔的领土和优越的位置,激发学生爱国之情、兴国之志,增强改革开放的意识;了解、澳门和都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使学生树立祖国统一大业必定实现的信念,培养学生维护祖国统一、保护祖国领土完整的神圣责任感。通过学习众多的人口,使学生树立正确对待人口问题的态度和价值观,树立科学的人口观。 提高学生对我国民族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初二 课内共用5课时;每周2课时;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 主题单元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其特点、国土面积和邻国。 2.学会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3.了解我国的人口数量和人口国策,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 4.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及其形成原因。 5.了解我国各民族的风土民情,运用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初步掌握阅读“我国省级行政区图”“我国人口密度图”“我国各省级行政单位的人口与面积柱状图”“中国民族分布图”的程序和方法 2.学会运用图文资料对比分析我国“地理位置、国土辽阔”的优越性,学会运用“我国人口增长统计图”分析我国人口的增长情况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比评价“位置优越和国土辽阔”,激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增强保卫祖国、保卫人民的责任感; 2.认识我国有辽阔的疆域,培养维护祖国统一、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捍卫国家领土完整的责任感; 3.提高学生对我国人口和民族的认识。 对应课标 1. 疆域与行政区划 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说明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在我国行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2. 人口与民族 说出我国人口总数,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说出我国的人口国策。 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 运用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特征。 1.如何描述中国的地理位置?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2.如何描述你的户口所在地? 3.我国是人口大国吗? 专题一:中国的位置和疆域 (2课时) 专题划分 专题二:34个省级行政区 (1课时) 专题三:中国的人口和民族 (1课时) 专题一 中国的位置和疆域 所需课时 课内2课时 专题一概述 本专题学习“中国的地理位置”和“中国辽阔的疆域”两方面的内容,是后面两个专题学习的基础,也是本单元学习的重点。 本专题是学生了解中国人文环境的第一课。该课主要是介绍我国的基本国情,因此,教师教学中要借助学生探究祖国河山的好奇心,利用读图竞赛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学习知识、借助地图获取信息的能力。 学习重点:我国的地理位置及优越性。 学习难点: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和课后活动。 学习活动: 1. 小组合作:利用世界地图、中国地图找出中国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利用地图找出中国的邻国、临海。 2 .研究性学习:中国、俄罗斯、巴西、日本的地理位置有何优势;分析我国东西部、南北端景观差异的原因。 学习成果: 1.通过对我国面积、四至的介绍及对我国东西、南北距离的量算,感受祖国疆域辽阔的事实。 2.通过模拟实践活动,了解我国的15个陆上邻国、6个隔海相望的国家、四大海及两大岛的位置。 3.通过与其他国家的海陆位置比较,知道我国海陆兼备位置的优越性。 4.通过本课的教学,激发爱国主义激情,强化民族自尊心,形成保卫祖国领土的神圣责任感。 专题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阅读地图,使学生记住我国的面积、濒临的海洋,主要岛屿、海峡,知道我国的陆疆、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并能正确表述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能力目标:在中国政区图上找出我国的四至点,并在图上量算出我国东西和南北之间的大致距离,巩固学生的比例尺相关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我国疆域辽阔、地理位置优越等基本国情的认识,激发爱国热情,增强保卫祖国领土完整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责任感。 1.如何描述中国的海陆位置、纬度位置、相对位置? 专题问题设计 2.中国的地理位置有什么优越性? 3.如何描述中国辽阔的疆域?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投影设备,主题资源包 常规资源 教材、地图册 教学支撑环境 网络教室 其 他 相关教学资料 学习活动设计 第一课时:预习课 活动一:优越的地理位置 1.情境导入,提出问题 播放歌曲《歌唱祖国》同学们,你们一定非常熟悉这首歌曲,每当听到这歌声,我们就会感到无比的自豪,因为我们有一个伟大的祖国。从这学期开始,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我们国家的基本情况。首先来看一下我国在世界中的位置。 2. 学生查阅课本得到答案,并结合地理图册,找出中国。 3. 小组合作学习:请学生读“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 (1)读出我国所跨的经度范围(73°E—135°E)和纬度范围(4°N—53°N),说出我国的半球位置(东半球,北半球)。 (2)根据刚才所读出的数据,包括哪几个热量带(北温带和热带,其中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这样的纬度位置对我国的气候和农业等方面有什么影响? (3)说出我国位于哪个大洲?与哪个大洋相临?与它们的相互位置如何(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4)这样的海陆位置对于我国的气候、海洋事业的发展、与海外各国的交往、与陆上邻国交往等方面有什么好处? 4. 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探讨下列问题。 (1)与俄罗斯、加拿大、巴西相比,我国的纬度位置有什么不同,说说我国纬度位置的优越性。 (2)与蒙古、日本相比,我国的海陆位置有何不同,说说我国海陆位置的优越性。 (3)补充课本4页的表格,说明我国地理位置的优点。 活动二:辽阔的疆域 1.情境导入,提出问题 “头上顶着黑龙江,脚踏曾母暗沙岛;嘴喝两江汇合水,帕米尔上摆摆尾。”请问,这句歌谣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学生查阅课本知道中国疆域辽阔。 2.小组合作学习:请学生读“中国的疆域示意图” (1)找到我国的四至点,并由教师具体介绍四至点所在的位置。(最南端在4°N附近的曾母暗沙;最北端在漠河以北、53°N附近,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最东端在135°E多的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主航道汇合处;最西端在73°E附近,的帕米尔高原上。) (2)请学生用直尺量一下最东端到最西端的距离,并根据比例尺计算一下实际距离。(约5000千米) (3)纬度相差1°,距离相差110千米,请学生计算我国南北的距离。(约5500千米) (4)从你量算的结果来看,你最直接的感觉是什么(我国的范围很大)?你能说出我国的面积吗?我国在面积上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于世界第三位,相当于整个欧洲的面积。 第一课时作业:1.比较中国和俄罗斯、巴西的纬度位置有何不同? 2.比较中国和日本的海陆位置有何不同? 要求:选择一个问题进行调查,将调查结果制成PPT演示文稿。要充分利用地图,分析中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最后筛选整理图文、视频等素材,按一定的层次制成演示文稿。 第二课时:展示课 课前公布这节课两个活动的任务和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以小组为单位充分展开组内、组间交流,为展示做好准备。 活动一:指图说出中国的地理位置和疆域 活动提示:要求学生指图对问题进行描述和分析。 活动组织与指导:课下各学习小组先进行交流,进行修改,课堂上老师随机抽取一个小组展示,并评价。 活动二:展示制作的中国疆域PPT 活动提示:要求学生对PPT进行解说。 活动组织与指导:课下学习小组内进行交流、修改,选出一份优秀作业准备代表小组展示,课堂上老师随机抽取一个小组展示,并评价。 活动三:总结建模,形成对中国辽阔疆域的全面认识。 可评价的学习要素: 1. 阅读中国在世界中的位置图。 评价方法:小组根据学生讲解的内容评价 评价工具:课堂学习评价表 评价指标:(1)能准确的指出中国的位置。 (2)能指图说出中国的海陆位置、纬度位置、相对位置。 (3)能说出中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评价要点 2.学习辽阔的疆域 评价方法:学生根据PPT交流 评价工具:课堂学习评价表 评价指标:(1)指图说出中国陆上国界线和14个邻国。 (2)指图说出中国的海岸线和6个隔海相望的国家,以及临海。 (3)PPT演示文稿直观、美观、生动,解说准确、情感真实健康。 (4)结论完整正确 专题二 所需课时 专题二概述 34个省级行政区 课内1课时 在上一专题认识中国的地理位置以及辽阔疆域的基础上,本专题选择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描述自己的户籍,来认识34个省级行政区。既要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的三级行政区划,还要辨认34个省级行政区的相对位置,在教学上是个难点,其难不在“深”而在于“多”。因此,必须合理安排,多花心思,采用一些方法教学生巧记、妙记,记得有趣、记得牢固。 学习成果:能够能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专题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我国行政区地图上准确的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过程与方法: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识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我国34个行政区的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1.如何描述你的户口所在地? 专题问题设计 2.你能从地图上找出你所在的省级行政区的位置吗?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投影设备,主题资源包 教材、地图册 多媒体教室 相关教学资料 常规资源 教学支撑环境 其 他 学习活动设计 我们晚上都看过电视台的天气预报,这里报的是哪些城市?你熟悉这些城市吗?我们试试看(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展示这几个城市)。 学生通过查阅教材第10页的表格找到这些城市。 活动一:这些行政中心所在的省级行政区是哪里? 鲁、豫、新、京、藏、内蒙古、沪 指导学生找到各省级行政区的简称,并带领学生按照不同类型熟悉它们。 提问:这些简称一般应用于什么地方? 活动二:找找看,这些简称都是谁?(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学生抢答) (教师出示:辽B—257、鲁A—758、川人百味、湘绣、黔驴技穷、蜀犬吠日、晋冀鲁豫野战军) 游戏:拼图(中国政区图),并且让拼得快的学生说出拼图的窍门 这么多省级行政区,怎样能够很快掌握它们的空间分布呢?告诉学生:方法有很多,只要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方法。 看看老师的方法是否能够帮助你 活动三:介绍几种省级行政区的记忆方法 方法一:分片记忆法 1、最大的——维吾尔自治区(新) 2、黑吉辽,京津冀 3、(黄河)青甘川宁内蒙古,陕西山西豫和鲁 4、(长江)从青入藏经川滇,渝鄂湘赣皖中间,最后苏沪在海边 5、浙闽粤贵(桂),港澳台琼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条,就要指导学生在图上找到本条的内容。第三条和第四条可以让学生在图上描出黄河和长江的干流,并指图说出它们经过的省级行政区。 方法二:形状记忆法 教师和学生一起想象某些省级行政区的形状,如黑龙江省、云南省、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辽宁省、湖北省等。(多媒体课件展示) 方法三:特殊记忆法 教师和学生一起找出几个位置特殊的省级行政区(学生抢答) 面积最大的——维吾尔自治区 纬度位置最高的——黑龙江省 纬度位置最低的——海南省 跨经度最广的——内蒙古自治区 跨纬度最广的——海南省 邻国最多的——维吾尔自治区 邻省最多的——陕西省、内蒙古自治区 我们还可以找到其他的方法来掌握我国省级行政区的分布,同学们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 游戏:拼图 活动四、课堂收获总结 1.学生口头总结学习到的学习方法。 2.组内交流,对本专题知识点梳理。 可评价的学习要素: 1. 这些行政中心所在的省级行政区是哪里? 评价方法:学生自评,教师口头表扬 评价说明:学生互相提问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和简称。 评价要点 2.找找看,这些简称都是谁 评价方法:学生互评、教师点评 评价工具:课堂学习评价表 评价指标:1.回答的名称准确 2.在地图上查找的位置准确 3.介绍几种省级行政区的记忆方法 评价方法:教师点评,同学互评 评价工具:课堂学习评价表 评价指标:记忆方法是否可取。 专题三 中国的人口和民族 课内用2课时 所需课时 专题三概述 本专题内容主要说明了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迅速,人口东多西少。并联系社会经济发展、资源和环境,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我国人口问题的严峻性和实行计划生育国策的必要性。本节内容没有明显的难点,但是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基本观点和基本数据很多,特别是学会阅读数字资料和分析运用图表资料,了解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和人口问题及其基本国策就成为本节突出的难点。我国民族数量多,分布不均,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在衣、食、住、行、节日等方面,各民族有不同的生活习俗,使中华民族的文化绚丽多彩。这些都是中国人文社会环境的基本概况,本部分内容对学生今后的区域地理知识的学习,树立正确民族观,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热爱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学习重点: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及对策;我国民族的构成和分布特点,民族文化绚丽多彩。 学习难点: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并分析原因。 学习活动:1.小组合作:分析我国人口增长情况及对策;分析我国的民族分布及特点。 2.研究性学习:以图促思,分析原因,研究人口和民族的分布情况。 3.提交调查报告:题目——我家乡的民族(或人口)分布调查。 学习成果:1.读“中国人口增长曲线图”分析我国人口增长特点,并归纳我国人口分布特点和原因及对策。 2.读“中国民族分布图”分析我国民族分布特点。 3.每个学习小组完成一份“我家乡的民族(或人口)分布调查”调查报告 专题学习目标: 1.认识我国是个人口大国以及由此产生的人口问题。学会读人口增长的折线图并能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 2. 学会读“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分析我国人口分布特点。理解我国的人口,树立科学的人口观。 3. 知道我国民族数量、构成及分布特点;体会我国的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激发民族自豪感 1.我国的人口增长速度快吗? 2.我国的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 专题问题设计 3.我国采取什么措施控制人口增长? 4.你是哪个民族? 5.我国各民族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 信息化资源 常规资源 教学支撑环境 其 他 学习活动设计 多媒体投影设备,主题资源包 教材、地图册 多媒体教室 相关教学资料 第一课时 新闻短片:人口增长过快 世界变得越来越拥挤不堪20110505 北京您早.wmv 让学生认识到众多的人口已经成为世界难以承受的问题,点燃学生学习新课的热情。 活动一、众多的人口 1.学生自学课本找到能证明我国人口众多的材料。12.95亿(2000年资料,2010年第6次人口普查结果为13亿多),占世界1/5,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充分利用身边现有的课程资源) 展示课件:(来自网络图片资料:海边浴场、社区、医院、招聘会 让学生体会我国人口之多。) 为什么我国的人口数量如此庞大呢?这与我国的人口增长不无关系。 出示课件:人口的增长。看课件,让学生认识世界和我国的人口都在不断增长。 2.通过观察“我国人口增长图”(课件动态折线图或者课本上的图1.9),小组合作分析以下问题。 (1)从公元初到1600年(或1578年),我国人口增长速度如何? (2)从公元初到2000年,哪一段时间内人口增长最快?为什么? 3、从70年代末以来,我国开始实施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我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开始下降。到1999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为0.88%。 对比中国、叙利亚、阿曼,思考为什么我国自然增长率最低,而年净增人口却最多? 出示课件:(统计图、漫画、图片做成的PPT)人口众多且增长迅速对我国社会带来什么影响? 4、如何应对我国的人口问题,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登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官网浏览我国的人口,学生课后还可以登录网站及时了解我国人口的相关信息) 5、思考:如何控制人口数量呢,看活动2,读图体会“晚婚5年,100年可少生1代人。”学生交流自己的爷爷奶奶、父母那一代是几个兄弟姊妹,自己呢? (老师提供全家福照片,新老照片对照) 通过这一环节,学生体会实行计划生育后,我国的人口增长得到控制,增长速度有所减慢。 活动二:人口的分布 回顾人口密度的定义、计算公式,读“我国人口分布图”、“我国各省级行政单位的人口与面积比较”,完成以下问题 1.我国哪些地区人口密度在400人/平方千米以上?哪些地区人口密度在10人/平方千米以下?人口密度不足2人/平方千米的图例是什么颜色?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2.在图上描画黑河腾冲线,说出该线东、西部人口密度的差异。 3.计算四省区的人口密度。 4.归纳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原因。 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点拨明确答案。 第二课时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前音乐:歌曲“爱我中华”MTV。 在学生课前欣赏了“爱我中华”优美的旋律和各民族风情的情景中导入新课:“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华,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美丽动听的歌曲把我们带入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 活动一:多民族的大家庭。 【趣味活动】同学们,你们身上带了钱吗?请大家拿出人民币的纸币,互相对比观察,辨认纸币上的民族头像和文字: 1.在人民币上,除了汉字,还有其他文字吗?如果有,是哪些民族的文字?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2.人民币上有很多不同民族的人像,你知道他们分别是哪些民族吗? 【学生讨论】通过和其他学生的交流,亲身体会到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 活动二:56个民族 展示:中国民族分布图及各民族人口统计表。 读图提问:(1)分布最广、人口最多的是哪个民族? (2)计算汉族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 (3)根据这些数据画出汉族和其它少数民族所占比重的扇形图。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读图抢答: 人口超过400万的少数民族是哪几个民族? ②找出人口最多和最少的少数民族。 ③哪个少数民族散居各地? ④少数民族最多的省区? ⑤福建的主要的少数民族有哪些?、海南呢? 活动三:民族的分布 展示:《中国民族分布图》,分析归纳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 1、汉族主要分布在哪里? 2、读图在表中填出主要少数民族的主要分布地区。把写有九个人口超过400万的少数民族名称的小图片粘贴到他们主要的分布区。(把少数民族送回家) 3、按地理方位说出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地区? 3、在汉族集中的地区有无少数民族?是否存在没有汉族人分布的省、市、自治区? 4、少数民族与汉族在分布上有什么关系? 5、这体现了我国民族分布具有什么特点? 6、这种分布特点有哪些有利的方面? 可评价的学习要素: 1. 众多的人口。 评价方法:小组自评、组组互评、教师点评。(学生对照资料获取信息,教师多媒体展示答案,先自评,最后教师点评。) 评价工具:课堂学习评价表 评价要点 评价指标:(1)阅读“中国人口增长曲线图”,能准确分析我国人口增长现状。 (2)结合中国地形图、气候分布图、能够总结出地形、气候、经济发展水平等要素影响我国人口分布情况。 2.多民族的大家庭。 评价方法:小组自评、组组互评(学生发言精彩处由其他同学点评) 评价工具:课堂学习评价表 评价指标:能根据照片识别不同的民族,说出民族的分布情况。 3.调查报告 评价工具:课堂学习评价表 评价指标:(1)搜集家乡人口或民族图片。(3张以上) (2)结合气候、地形等因素分析人口或民族与环境的关系。(2条以上) (3)每个小组都能合作完成一份调查报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