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唐诗解读——李白之《古风五十九首》(其二)

唐诗解读——李白之《古风五十九首》(其二)

来源:九壹网


唐诗解读——李白之《古风五十九首》(其二)

蟾蜍薄太清,蚀此瑶台月。

圆光亏中天,金魄遂沦没。

嵽蝀入紫微,大明夷朝晖,

浮云隔两曜,万象昏阴霏。

萧萧长门宫,昔是今已非。

桂蠹花不实,天霜下严威。

沉叹终永夕,感我涕沾衣。

注:蟾蜍:古人以月蚀为蟾蜍食月。薄:迫近。太清:天空。喻指朝廷。嵽蝀:虹之一种,古人以为凶兆。大明:日月,此处指日。长门宫:汉宫名。汉武帝陈皇后失宠后,曾罢居长门宫。桂蠹:寄生在桂树上的一种虫。解读:历来诗评家,如杨齐贤、萧士赟、胡震亨等人,将此诗与玄宗废后一事联系在一起。据唐载,玄宗为临淄王时,王皇后为妃,曾协助其临内难、预大计,是个意志坚强,有着较深刻政治见解的女人,是李隆基的贤内助。后玄宗登基时,立为皇后,但久无子,彼时武妃有宠,引起皇后心有不平,她寻找一切机会对武氏进行攻击,并多方笼络宫中下人,以求支持,但这引起玄宗极大反感,准备废除其皇后名号。就在这时,王皇后的兄长驸马都尉王守一为保全家地位,病急乱投医,不顾宫廷大忌,请和尚明悟作厌胜之法,把咒语与玄宗名讳刻在霹雳木上,让皇后佩带,但秘密泄漏后,玄宗以此为借口,公开废王氏为庶人,赐王守一自尽。不久王氏抑郁而终。当然也有人认为此说不靠谱。此事发生在开元十二年七月,彼时李白才二十四岁,远在蜀中,无由知此,即便知道,但不在其位,也很难谋其政,况宫闱之事,很难有所分定。如果说事后追咏此事,则天下事大都可以此诗来喻,这又是一笔糊涂账。不管怎么说,李白的这首诗中“瑶台月”“金魄”“大明”当指玄宗皇帝无疑,“蟾蜍”“嵽蝀”“浮云”当指玄宗时期的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等人。至于“萧萧长门宫”二句、“桂蠹花不实”二句,与“金魄遂沦没”“万象昏阴霏”等句意思大致相近,这些句子都是体现了诗人对玄宗朝盛世下朝政日非、君国倾危的忧虑。李白早年在蜀中的诗作,多是歌咏自然山水、寻仙访道,但其中也有因事兴感或抒发政治抱负的诗作,这首诗算得上此类诗的代表作品,体现了“虽比而实赋”的特色。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排行十二,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其先隋末窜于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出生于此。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随家迁居绵州昌隆县(四川江油)。陈寅恪先生曾认为李白其先为西域胡人,陇西李氏乃伪托。其出生地亦多异说,或谓生于条支(今阿富汗加兹尼),或谓生于焉耆碎叶(今库尔勒与焉耆回族自治县),或谓武后神功年间迁蜀而生于蜀中者。曾官翰林供奉,故称“李翰林”。贺知章誉为“天上谪仙人”,后世称“李谪仙”。在蜀中度过青少年时代,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李白出川漫游,先后隐居安陆(今属湖北)和徂徕山(在今山东)。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奉诏入京,供奉翰林。因得罪权贵,三年后,即744年赐金还山。此后漫游梁宋、齐鲁,南游吴越,北上幽燕。天宝末期,安史乱起,李白应召入永王李璘幕府,后王室内讧,李璘兵败被杀,李白受累入狱,获释后

又被定罪流放夜郞,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三月于途中白帝城遇赦,返回江夏,重游洞庭、皖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闻李光弼出镇临淮,时已届暮年,仍欲从军,半道病还,次年卒于当涂(今安徽马鞍山)。代宗即位后,曾以左拾遗召,然李白已经去世。旧《唐书》有本传。李白一生以大鹏自喻,以“安社稷”“济苍生”为己任,欲以布衣取卿相,不愿从科举入仕,然始终未能得志。其作品散失甚多,今存近千首。《全唐诗》存诗25卷,《全唐诗外编》《全唐诗续拾》补诗36首、断句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