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儿童健康面临的挑战给新时代的儿童健康促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对儿童健康现状分析出发,概述了儿童健康教育的意义、内容、方法与实践情况,以及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并对新世纪我国儿童健康促进做了展望。
标签:健康;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儿童
1儿童面临的健康挑战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儿童健康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但是儿童营养、心理、早期发展、儿童保护和环境安全等涉及儿童健康方面的问题还有许多,且新的问题又在不断出现,这些都给新时代的儿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1营养问题 近年来,与儿童健康密切相关的营养问题在世界各国皆受到了普遍重视。当前我国儿童的营养状况报告显示[1],0~6 个月婴幼儿的母乳喂养率低和不正确的辅食添加是婴幼儿发生营养不良、生长发育迟缓的主要原因。由于缺乏相应的保健知识,出现了许多不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肥胖检出率也呈明显上升趋势,肥胖的增长在大中城市尤为突出,学龄儿童是肥胖的高发人群。全国城乡儿童仍不同程度存在某些微量营养素缺乏问题,维生素A亚临床缺乏是儿童中常见的营养缺乏症;缺铁和缺铁性贫血仍是困扰我国儿童的最为常见的营养缺乏病之一;我国儿童碘营养状况已得到改善,但碘的不合理添加也是 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1.2早期发展 0~3 岁是儿童早期发展的重要阶段。目前,国际社会和很多国家都极大地关注儿童早期的综合发展[2],并特别强调母亲的重要作用[3],内容主要包括:儿童健康、儿童营养、儿童教育、环境污染及儿童保护五个方面。
1.3其他 健康教育资源不足,妇幼卫生三级保健网尚不完善,人才缺乏,法规有待健全,新的心理及社会适应方面的问题相继出现等。青少年除了肥胖、贫血等营养问题外,近视、龋齿、多动及焦虑已经成了儿童健康的五大难题。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在 1999 年已跃居世界第2位,仅次于日本,主要原因是课业负担重、用眼时间过长,且近视发生年龄提前;龋齿不及时修补问题突出;焦虑等心理卫生状况也不容乐观;
2儿童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基础理论概述
2.1健康教育(health education)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和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愿地改变不良的健康行为和影响健康行为的相关因素,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其核心问题是促使个体或群体改变不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尤其是组织的行为改变。
2.2健康促进(health promotion)是通过倡导、促成、协调和多部门的行动促进人民提高(控制)和改善自身健康的过程。
3儿童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目的和内容
3.1目的是通过健康教育[4]和健康促进的活动过程,维护和促进儿童健康的发展。此目的具体体现在:①防治疾病,降低儿童的患病率和死亡率;②传授预防保健知识,提高儿童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③帮助儿童树立健康观,采取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④增强儿童的心理调节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⑤维护儿童的健康。
3.2内容儿童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经历着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和青春发育期,是人一生中生理和心理发育最快的阶段,各发育时期均有明显的特殊性。健康教育的目的和所涉及的内容,依年龄组的不同而异。
4儿童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实施方法
4.1策略儿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实施可分为两种策略 ①直接针对儿童的策略。加强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健康教育,培养独生子女的健全人格。②针对父母(或保育 者)的策略[5]:注重家长的参与和实践,通过改善父母和保育人员对儿童的态度和行为,达到改善和促进儿童健康的目的。
4.2实施方法 ①学龄前儿童:观察法、游戏法、示范法、 练习法、检查法。②学龄期儿童和青少年:开设健康教育课;组织学生参观卫生展览;组织学生观看科教声像教材;向学生推荐卫生科普读物;利用现场咨询开展健康教育;采用各种有益的活动进行教育;以及其他方法。
4.3社区的作用 国外还强调社区在儿童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中的积极作用。基于社区的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使儿童医疗保健系统发展更完善,该系统组分的结合使卫生、社会及专业实践带来广泛的改变,反过来又改善了健康行为及结果。对青少年吸烟的干预,社区保健实践有重要的意义。
5儿童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展望
儿童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离不开国家和的支持和 社会的广泛参与,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重要性日益受到国际组织和各国的关注。对于我国儿童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组织实施和实践上,国家和制定和施行了数。
参考文献:
[1]李楠,荫士安.当前我国儿童的营养状况[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5,13(1): 62-.
[2]徐勇,杨鲁静.现代环境污染对儿童健康和生长发育的影响[J].中国儿童保
健杂志,2005,13(4):344-346.
[3]戴耀华,关宏岩.儿童早期综合发展[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5,13(4):327-329.
[4]杜玉开,主编.妇幼卫生管理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96.
[5]余小鸣.青春期心理发展及健康促进对策[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5,13(4):33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