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从《荷塘月色》看“美在意象”

从《荷塘月色》看“美在意象”

来源:九壹网


从《荷塘月色》看“美在意象”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美”在意象。审美活动就是要在物理世界之外构造一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这个意象世界就是审美对象。审美活动的核心是审美意象,作为“美”的意象世界只有在审美活动中才能产生。意象就是物的形象,也是美的本体。本文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为例,来论述以“美在意象”为主题的美学思想。

标签:荷塘月色; 美在意象; 情感; 景物

众所周知,要研究以“美在意象”为主题的美学思想,就要理解“美在意象”一词的含义。因此,首先就要理解什么是“美”。叶朗先生认为,美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美,是指“美的”东西;广义的美,是

“包括一切审美对象”的东西。“意象”是叶朗先生从中国古典美学中提出的一个基本概念。叶朗先生认为,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意象”是美的本体,也是艺术的本体。中国传统哲学给予“意象”最一般的规定,是

“情景交融”。他说:“对于我来说,‘意象’是情和景的内在统一,是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的统一,是一个完整的﹑内部有意蕴的感性世界”。叶朗先生认为,

“美在意象”存在于审美活动中。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融合在一起,人心照亮万物,从而创造出栩栩如生的美的意象世界。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在结构上采用了移步换景、情随景生的方法。随着作者来到荷塘,观赏荷塘月色的美景,之后被其所吸引,陶醉在这荷塘美景之中,逐步展开作者内心的体验和感受,与这荷塘美景融合在一起,从而构造了一个完整、充满意蕴的意象世界。下面分析《荷塘月色》这篇散文所体现的意象美。

一、情感的变化之美

在《荷塘月色》中直接写作者心情的句子并不多,开头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给人一种悬念,又揭示了世事变幻莫测的道理。作者的心里不安静,是险峻的形势所致,是可以理解的。那时反动派发动了“四一二”反政变,很多的者遭到了,全国沉浸在新白色恐怖之中。这使他在精神上受到了很大的打击。此时作者想摆脱现实困境的愿望很强烈,但是又很无奈。所以,作者想借在荷塘赏景的时候暂时忘记这些事情,实现精神上的暂时超然。“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十分明显,这是作者的一种超越,是内心烦恼的暂时忘却。此时,作者背手独步,诗意大发,悠悠然地陶醉在這无边的月色中了。作者在荷塘赏景的过程中,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对采莲的联想是从对“荷塘月色”中获得审美共鸣的情感基础上产生的。感情随着意象翱翔,但情思

忽又被现实拉回:“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一声叹息。但叹息归叹息,渴望还是有的,表现出内心的缠绵,于是又想起《西洲曲》里的句子:“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想起《西洲曲》里的句子首先是和采莲有关。其次,它抒发的是思妇对游子的思念之情。在《西洲曲》中,对采莲一事的描绘,虽然不是一个物理的实在,但是却是一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其中融入了他对江南的思念和无限的爱。有追忆,有留恋,有惋惜,这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就是美。

在这荷塘美景中,作者的精神了,自由了,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境界,以至于“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在这里,作者的自由精神伸展着,回旋着,获得了审美的满足、愉悦、超脱。从上面可以看出,作者能屈能伸,在一开始心情的颇不宁静中寻求解脱的方法,即到荷塘赏月以获得暂时的超然,并沉浸在这荷塘美景当中,精神逐渐,思想不断地驰骋,这时他已和客观物体融合为一,以至到了家门前都不知道。这就是作者丰富的情感变化所体现的意象美。

二、景物的和谐之美

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描写景物的句子很多,这些句子当中有的体现了明暗结合的色调,有的体现了动静结合的色调,正是由于这些色调的巧妙结合使得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种和谐美。比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此时荷塘周围一片静谧,但月光却如涓涓而动的流水,静静地倾泻下来,笼罩着四周,“流水”“泻”和“笼罩”又将月亮写得极具动感。这时荷塘的“静”和月光的“动”形成鲜明的对比,二者的巧妙结合构造了一幅和谐的荷塘月色图。又如“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荷塘的四周被葱葱郁郁的树木尤其是杨柳围绕着,月光在几段空隙的树梢上倾泻下来,使得本来静悄悄、暗暗的荷塘忽然有了一点光芒;虽然树缝里透着一两盏路灯,但也是暗暗的,给人一种死气沉沉的感觉,但树上偏偏有蝉在嘶叫,水里的青蛙也不时地发出呱呱的叫声打破了寂静的夜。巧妙搭配,构造出一幅动静结合、和谐匀称的水墨画卷。这两段对景物的描写都构造出了动静结合、和谐匀称的荷塘月色图。在这荷塘月色中,这些景物既是寂静的,又是富有动感的。本来这荷塘还是那个荷塘,月光也还是我们平常所见的那个月光,但是由于作者已经把自己的感情投入到这荷塘月色当中了,这时,他觉得荷塘的静谧、四周的环境,还有这月光赋予了他不一样的美感,他忘我地沉浸在这荷塘美景当中,才有了这一幅动静结合、和谐匀称的荷塘月色图。

三、景物的静观之美

《荷塘月色》中四、五、六段主要是对景物的描绘,从对这些景物的描绘中我们可以发现“荷塘月色”静观的意象美。比如:“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

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潺潺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作者用无声的语言画出色彩斑斓的画面,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艺术魅力。作者先把荷花比作舞女的裙,使人联想到舞女飘逸轻盈的舞姿,感受到舞蹈的动态美。然后从荷塘整体出发,把荷花比作明珠、星星,给人以“光”与“色”的感受,那珠玉璀璨,星光灿烂的情状,也颇富于工艺美术的特色。接着把荷花必作美人,给人以亭亭玉立、自然端庄的淑女形象,从而获得人体美的艺术魅力。最后,使用比喻与通感相结合的手法把清香比作歌声,将这淡淡的喜悦与忧愁之情融合在这歌声当中,从而使我们由语言艺术的美感转到音乐艺术的美感。这里从一个个具体物象的把握进而到一个完整的自然空间,营造了一个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这个艺术世界给他以无限的空间感、沉郁的静谧感、亲切的慰藉感。朱自清被“荷塘月色”中的美景所吸引,不知不觉地陶醉在这自然美景当中,获得了物与

我的心灵交感,使自己和这“荷塘月色”融为一体,从而在这“荷塘月色”中构造了一个情景交融的静观图。

【参考文献】

[1]陈望衡.20世纪中国美学本体论问题[J].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2]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朱自清.荷塘月色[M].朱自清散文集,2016.

[4]何长仁.《荷塘月色》的美学思想初探[J].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

[5]祝朝洪《.荷塘月色》美学解读之阴阳相合美[J].课程教育研究,2016(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