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全国高一高中语文同步测试带答案解析

全国高一高中语文同步测试带答案解析

来源:九壹网
全国高一高中语文同步测试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画线的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愆期(qiān) 垝垣(huán) 孔疚(jiù) 尔卜尔筮(shì) 熏陶渐染(jiān) B.涉淇(qí) 夙兴夜寐(sù) 咎言(jiū) 自我徂尔(cù) 匪夷所思(fěi) C.不遑(huánɡ) 象弭(mǐ) 归聘(pìn) 雨雪霏霏(yù) 风靡一时(mǐ) D.桑葚(shèn) 棠棣(dì) 嗟叹(jiē) 咥其笑矣(diē) 载歌载舞(zài)

2.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体无咎言 踟蹰 嗜草 夙兴夜寐 B.糜室劳矣 矛戟 泣涕 乘彼垝垣 C.自我徂尔 狁 采薇 于嗟鸠兮 D.泣涕涟涟 送子 涉骐 渐车帏裳

3.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愆:延误 B.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遂:于是,就 C.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爽:差错

D.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贸:买,交易,交换

4.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C.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B.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D.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5.下面各句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B.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C.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D.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6.下列各句中,画线词语使用不当的一句是

A.这一年来多少在外务工人员辛苦奔波,夙兴夜寐。随着春节脚步的临近,他们终于可以放下这一年中的苦与累,踏上归乡的路程。

B.去年为首尔FC队队员的德扬也信誓旦旦,要用本场比赛向恒大复仇。因为首尔FC在去年亚冠决赛中输给了恒大。

C.苏有朋首先分享了做导演的感受,称不仅要事必躬亲,处理各种意想不到的麻烦,而且为了电影,还推掉了今年所有的商演。

D.香皂买回来后,屡试不爽,气得我奔向商店,找到那个售货员,大呼:“退货!退货!”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通过学校举行的“我读《诗经》”比赛活动,使我们锻炼了组织能力,增强了集体意识,彰显了青春活力,提升了诗歌鉴赏水平。

B.“两让两争取”这一办学思路的提出,目的就是切实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争取社会的广泛认可,使我们学校真正成为全省乃至全国一流的名校。

C.根据各种民调显示,人们高度钦佩的反腐勇气,坚决拥护对所有贪官开展调查的决定。

D.加快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坚定不移地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要求我们的努力加强执政能力和水平,为中原经济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8.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诗经》是诗,不是经,这在今天是很明确的。但___________。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___________,另一方面则用于___________,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拿来做教化的工具 ②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

③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被当做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④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有些人看到国君或官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作诗献给他们 ⑤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被当做表情达意的工具 A.①⑤③④② B.③⑤④②① C.②④①③⑤ D.①③⑤②④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犹可说也 说:解脱 B.无与士耽 耽:沉溺 C.自我徂尔 徂:往 D.渐车帷裳 渐:渐渐地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桑之未落 太子迟之 B.士贰其行 吾其还也 C.以尔车来 具告以事 D.言既遂矣 静言思之

【3】下列关于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运用了赋的手法,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悔恨和警醒。 B.“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运用了比和兴的手法,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 C.“士之耽兮,犹可说也”,从技巧上看,它与下文“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构成了对比。

D.“女也不爽”意思是女主人公并无差错,她对感情忠贞,多年来甘心贫苦,日夜操劳,对得起丈夫了。

【4】下列对本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一个被遗弃女子的自诉,她叙述了自己从恋爱、结婚到被遗弃的过程,对负心的丈夫充满 着怨愤,最后她从痛苦中醒悟过来,表示要坚决地同他一刀两断。

B.本诗大体按照事件发展的顺序,采用概括叙述与细节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把恨与悔的感情熔铸于叙事、议论之中,较细腻地刻画了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并展现了她坚强的性格。

C.运用对比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诗歌通过女主人公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以及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对比的运用,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D.本诗三次写到淇水,有实有虚,贯穿全诗,淇水是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见证,诗歌通过淇水水流的变化揭示了人物悲剧命运的必然性,可谓构思精巧,匠心独运。

三、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狁之故。不遑启居,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遑启居 不遑:不害怕 B.忧心孔疚 孔:很

C.彼路斯何 斯:语气词,无实义 D.靡使归聘 聘:问

【2】下面关于诗歌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本诗通过一个戍卒归途中的自述和回顾,描写了当时征夫的生活。 B.诗篇真实地描写了远征生活的苦难,征人久戍思归的凄楚心情。 C.本诗意蕴丰富,情感深沉,交织着抗敌卫国和思家恋乡的矛盾。 D.本诗主旨在揭露和控诉统治者穷兵黩武、不顾百姓安危的残暴统治。

【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几句历来为评论家所赞赏,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题。 出 关① 徐 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题。 《诗经》:乌托邦的风俗画

三千年前的先民们生活在疆域不明的土地上,西周的日头落下后,春秋的繁星又缀满天际。在文明勃兴的源头,我们的祖先种庄稼的同时漫不经心地种植了最早的诗歌,收割下来,堆成一小堆叫“诗经”的粮食。

总怀有一种近乎“花痴”的向往之情回看先秦历史。先秦之中,尤爱春秋。那时名教和权术还在肚子里,文化本身顺乎自然因而光风霁月,劳动、杀伐、喜乐、歌哭,一切合于其本质。到战国时候,人心已是不古,再后来分封制崩溃,集权产生,虽然客观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同时带来的士阶层精神的丧失和整个社会自由思想的湮灭,却无疑给“君子国”画上了句号。于是成书于最后的原始乌托邦的《诗经》,也格外的洁净和美好,令人珍惜。

少读诗书,一向喜欢浪漫主义的狂想,不中意现实主义的枯燥,而溯至诗歌的源头却恰恰相反:热爱《诗经》的朴素清新,厌倦《楚辞》的佶屈聱牙。《诗经》如玉,天然无须雕饰,那些一唱三叹的字句里倾注了古老的歌者们对生命真挚的思考和感触。

比如描写一个女子在昏暗的天色里等待她的情人:“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一个征战多年的

士兵踏上了回家的路途:“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一个孤独的哲学家说:“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最好的诗歌令人读之无言,无法解释,亦无复增益。尝于闹市街头见老夫老妇携手过街,彼时落照煦暖,空气中尘埃飞扬,恍然忆起《诗经》中“死生契阔”句,呆立半晌,默念再三,唯有怆然。

诸经之中,只有《诗经》是真正的艺术,和真正哲学的《易经》共同得以不朽。相对于制度和历史平庸的本质,它们闪耀着珠玉般经世弥久的美好光辉。然而无论什么,一旦沦为“经”,就会遭受不可避免的歪曲和利用。在作为“经”的《易经》中,原本混沌一片的阴阳有了主次之分。而对《诗经》的曲解就更加离谱,朱熹解《关雎》一篇为“颂扬文王教化,赞美后妃令德”,不知他私下里是否也觉得有那么点儿“不着调”。后人自己变得奴性了,也恨不得给他前面的所有东西染上奴性的色彩。

而《诗经》的美中,自有一份坦然,穿越层层烟雾和喧嚣,直指人心。它就是民歌甚至童谣,后人的阐释越艰深,那些字句越显得单纯。我们忽略掉浩浩荡荡的校注来阅读诗歌本身,会惊异地发现它们在如许岁月中竟然纤尘不染。也许有一天我们将不知道“卷耳”是什么植物,甚至不知道“马”是什么动物,“兕觥”更是早已成为传说中的容器,但人们将永远了解一个诗人的心情,他在异乡惨淡的空气里借酒聊以自慰,说道:“维以不永伤……” 春秋的风在《诗经》中一路吹到现在,把永恒的歌声刮进我们每个人的骨头里。 【1】作者在第一段运用哪种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2】作者为什么说诸经之中,只有《诗经》是真正的艺术?

【3】文中第三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回答。

【4】如何理解“《诗经》:乌托邦的风俗画”这一标题?

全国高一高中语文同步测试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画线的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愆期(qiān) 垝垣(huán) 孔疚(jiù) 尔卜尔筮(shì) 熏陶渐染(jiān) B.涉淇(qí) 夙兴夜寐(sù) 咎言(jiū) 自我徂尔(cù) 匪夷所思(fěi) C.不遑(huánɡ) 象弭(mǐ) 归聘(pìn) 雨雪霏霏(yù) 风靡一时(mǐ) D.桑葚(shèn) 棠棣(dì) 嗟叹(jiē) 咥其笑矣(diē) 载歌载舞(zài)

【答案】C

【解析】A项,“垣”应读yuán;B项,“咎”应读jiù,“徂”应读cú,D项,“咥”应读xì。

2.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体无咎言 踟蹰 嗜草 夙兴夜寐 B.糜室劳矣 矛戟 泣涕 乘彼垝垣 C.自我徂尔 狁 采薇 于嗟鸠兮 D.泣涕涟涟 送子 涉骐 渐车帏裳

【答案】C

【解析】A项,“嗜”应为“蓍”;B项,“糜”应为“靡”;D项,“骐”应为“淇”。

3.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愆:延误 B.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遂:于是,就 C.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爽:差错

D.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贸:买,交易,交换

【答案】B

【解析】B项,“遂”是顺心、满足的意思。

4.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C.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B.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D.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答案】B

【解析】A项,“至于”,古义:到,到达。今义:表示达到的程度;引出另一话题。B项,“往”,古今义均为“去,到(某地)”。C项,“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D项,“雨雪”,古义:下雪。今义:雨和雪。

5.下面各句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B.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C.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D.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答案】D

【解析】A项,“莫”通“暮”/无;B项,“泮”通“畔”/无;C项,无/“匪”通“非”;D项,“于”通“吁”/“说”通“脱”。

6.下列各句中,画线词语使用不当的一句是

A.这一年来多少在外务工人员辛苦奔波,夙兴夜寐。随着春节脚步的临近,他们终于可以放下这一年中的苦与累,踏上归乡的路程。

B.去年为首尔FC队队员的德扬也信誓旦旦,要用本场比赛向恒大复仇。因为首尔FC在去年亚冠决赛中输给了恒大。

C.苏有朋首先分享了做导演的感受,称不仅要事必躬亲,处理各种意想不到的麻烦,而且为了电影,还推掉了今年所有的商演。

D.香皂买回来后,屡试不爽,气得我奔向商店,找到那个售货员,大呼:“退货!退货!”

【答案】D

【解析】屡试不爽:经过多次试验都没有差错。不合语境。A项,夙兴夜寐:形容勤劳。使用正确。B项,信誓旦旦:誓言诚恳可信。使用正确。C项,事必躬亲:不管什么事,一定亲自去做。使用正确。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通过学校举行的“我读《诗经》”比赛活动,使我们锻炼了组织能力,增强了集体意识,彰显了青春活力,提升了诗歌鉴赏水平。

B.“两让两争取”这一办学思路的提出,目的就是切实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争取社会的广泛认可,使我们学校真正成为全省乃至全国一流的名校。

C.根据各种民调显示,人们高度钦佩的反腐勇气,坚决拥护对所有贪官开展调查的决定。

D.加快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坚定不移地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要求我们的努力加强执政能力和水平,为中原经济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答案】B

【解析】A项,缺少主语,“通过”与“使”删去其一。C项,句式杂糅,删掉“根据”或“显示”。D项,搭配不当,不能说“加强执政能力和水平”,可改为“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

8.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诗经》是诗,不是经,这在今天是很明确的。但___________。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___________,另一方面则用于___________,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拿来做教化的工具 ②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

③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被当做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④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有些人看到国君或官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作诗献给他们 ⑤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被当做表情达意的工具 A.①⑤③④② B.③⑤④②① C.②④①③⑤ D.①③⑤②④

【答案】D

【解析】通读语段,可知第一空应填的句子与“但”前面的语句为转折关系,故①句应为首句。由⑤句中的“表情达意

的工具”及第三空后的句子可知第三空应填⑤句。由③句内容与⑤句内容形成并列关系,可推知第二空应填③句。②句与“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一句联系紧密,故第四空填②句;④句是对⑤句的举例说明,可作为尾句。故正确的排序应为①③⑤②④。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犹可说也 说:解脱 B.无与士耽 耽:沉溺 C.自我徂尔 徂:往 D.渐车帷裳 渐:渐渐地

【答案】D

【解析】渐:浸湿。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桑之未落 太子迟之 B.士贰其行 吾其还也 C.以尔车来 具告以事 D.言既遂矣 静言思之

【答案】D

【解析】A项,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性/代词,代荆轲。B项,代词,他的/副词,表婉商,还是。C项,介词,用/介词,把。D项,均为助词,无实义。

【3】下列关于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运用了赋的手法,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悔恨和警醒。 B.“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运用了比和兴的手法,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 C.“士之耽兮,犹可说也”,从技巧上看,它与下文“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构成了对比。

D.“女也不爽”意思是女主人公并无差错,她对感情忠贞,多年来甘心贫苦,日夜操劳,对得起丈夫了。

【答案】A

【解析】“运用了赋的手法”错误,这里运用的是“比”的手法。

【4】下列对本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一个被遗弃女子的自诉,她叙述了自己从恋爱、结婚到被遗弃的过程,对负心的丈夫充满 着怨愤,最后她从痛苦中醒悟过来,表示要坚决地同他一刀两断。

B.本诗大体按照事件发展的顺序,采用概括叙述与细节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把恨与悔的感情熔铸于叙事、议论之中,较细腻地刻画了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并展现了她坚强的性格。

C.运用对比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诗歌通过女主人公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以及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对比的运用,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D.本诗三次写到淇水,有实有虚,贯穿全诗,淇水是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见证,诗歌通过淇水水流的变化揭示了人物悲剧命运的必然性,可谓构思精巧,匠心独运。

【答案】D

【解析】“淇水水流的变化揭示了人物悲剧命运的必然性”分析不当。

三、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狁之故。不遑启居,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遑启居 不遑:不害怕 B.忧心孔疚 孔:很

C.彼路斯何 斯:语气词,无实义 D.靡使归聘 聘:问

【答案】A

【解析】不遑:无暇。

【2】下面关于诗歌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本诗通过一个戍卒归途中的自述和回顾,描写了当时征夫的生活。 B.诗篇真实地描写了远征生活的苦难,征人久戍思归的凄楚心情。 C.本诗意蕴丰富,情感深沉,交织着抗敌卫国和思家恋乡的矛盾。 D.本诗主旨在揭露和控诉统治者穷兵黩武、不顾百姓安危的残暴统治。

【答案】D

【解析】主要表达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几句历来为评论家所赞赏,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答案】这几句诗运用了对比和衬托手法,集中表现了出征时的“杨柳依依”,返归时“雨雪霏霏”。一春一冬,一暖一寒,一绿一白,形成了非常强烈的对比。“杨柳依依”以乐景写哀情,表现他春天出征时对故乡、亲人恋恋不舍的心情。“雨雪霏霏”使我们联想到他在征程中经受的许多磨难,并衬托出他在返家时满怀哀伤悲愤的心情。

【解析】赏析诗句一般从表现手法和思想内容两个角度入手,在表现手法方面,这几句诗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手法,抒情方式为“以乐景写哀情”,然后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即可。

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题。 出 关① 徐 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情作了铺垫。“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回答喜欢“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二句,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重要语句的能力。诗歌鉴赏首先要从诗歌的主题入手。本诗重点在于后面“出关争得不回头”一句,写出思乡之情。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①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②“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涵了思乡的情感。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艺术形象的能力。“马后”“马前”是关键,反映将士出关,踏马征程,关内关外截然不同的自然环境,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的对比,聚集在“桃花”与“雪”的对比上,运用象征手法,为下文表现主题作好准备。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题。 《诗经》:乌托邦的风俗画

三千年前的先民们生活在疆域不明的土地上,西周的日头落下后,春秋的繁星又缀满天际。在文明勃兴的源头,我们的祖先种庄稼的同时漫不经心地种植了最早的诗歌,收割下来,堆成一小堆叫“诗经”的粮食。

总怀有一种近乎“花痴”的向往之情回看先秦历史。先秦之中,尤爱春秋。那时名教和权术还在肚子里,文化本身顺乎自然因而光风霁月,劳动、杀伐、喜乐、歌哭,一切合于其本质。到战国时候,人心已是不古,再后来分封制崩溃,集权产生,虽然客观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同时带来的士阶层精神的丧失和整个社会自由思想的湮灭,却无疑给“君子国”画上了句号。于是成书于最后的原始乌托邦的《诗经》,也格外的洁净和美好,令人珍惜。

少读诗书,一向喜欢浪漫主义的狂想,不中意现实主义的枯燥,而溯至诗歌的源头却恰恰相反:热爱《诗经》的朴素清新,厌倦《楚辞》的佶屈聱牙。《诗经》如玉,天然无须雕饰,那些一唱三叹的字句里倾注了古老的歌者们对生命真挚的思考和感触。

比如描写一个女子在昏暗的天色里等待她的情人:“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一个征战多年的士兵踏上了回家的路途:“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一个孤独的哲学家说:“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最好的诗歌令人读之无言,无法解释,亦无复增益。尝于闹市街头见老夫老妇携手过街,彼时落照煦暖,空气中尘埃飞扬,恍然忆起《诗经》中“死生契阔”句,呆立半晌,默念再三,唯有怆然。

诸经之中,只有《诗经》是真正的艺术,和真正哲学的《易经》共同得以不朽。相对于制度和历史平庸的本质,它们闪耀着珠玉般经世弥久的美好光辉。然而无论什么,一旦沦为“经”,就会遭受不可避免的歪曲和利用。在作为“经”的《易经》中,原本混沌一片的阴阳有了主次之分。而对《诗经》的曲解就更加离谱,朱熹解《关雎》一篇为“颂扬文王教化,赞美后妃令德”,不知他私下里是否也觉得有那么点儿“不着调”。后人自己变得奴性了,也恨不得给他前面的所有东西染上奴性的色彩。

而《诗经》的美中,自有一份坦然,穿越层层烟雾和喧嚣,直指人心。它就是民歌甚至童谣,后人的阐释越艰深,那些字句越显得单纯。我们忽略掉浩浩荡荡的校注来阅读诗歌本身,会惊异地发现它们在如许岁月中竟然纤尘不染。也许有一天我们将不知道“卷耳”是什么植物,甚至不知道“马”是什么动物,“兕觥”更是早已成为传说中的容器,但人们将永远了解一个诗人的心情,他在异乡惨淡的空气里借酒聊以自慰,说道:“维以不永伤……” 春秋的风在《诗经》中一路吹到现在,把永恒的歌声刮进我们每个人的骨头里。 【1】作者在第一段运用哪种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答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诗经》比喻成庄稼,从而说明了《诗经》是祖先辛勤劳动的收获,是宝贵的精神食粮,同时,也为下文做了铺垫。

【解析】本题是修辞手法的考查,第一段最后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根据第一段的内容结合比喻的作用作答即可。

【2】作者为什么说诸经之中,只有《诗经》是真正的艺术?

【答案】《诗经》闪耀着珠玉般经世弥久的美好光辉,自有一份坦然,穿越层层烟雾和喧嚣,直指人心。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想解答本题还要回到原文的语言环境中去,通过阅读文章倒数第二、三段可知,《诗经》的美好是一方面,再者是美中的坦然,直指人心。

【3】文中第三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回答。

【答案】从内容来说,体现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作者对《诗经》的喜爱;从结构来说,该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解析】对于段落作用的考查一般从两个方面考查,一是内容上,二是结构上。从内容来说,体现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作者对《诗经》的喜爱;从结构来说,该段既承接着上段,也开启了下段。

【4】如何理解“《诗经》:乌托邦的风俗画”这一标题?

【答案】(1)体现了《诗经》的价值;(2)表现了《诗经》中如珠玉般的美和那份坦然;(3)作者以此为题表现了《诗经》在精神方面给后人带来的影响。

【解析】本题是对文章主旨的考查,要解答本题需要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作者写作意图,“乌托邦”更多地指的是精神上的纯洁和无瑕。“风俗画”指的是来自民间的、各地的风俗习惯,特别是不同地域体现的民俗和文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