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来源:九壹网
大家晚上好,我代表我们小组跟大家探讨一下“国”这个话题。 首先我们考虑一下这个话题的由来: 2010年全国财政收入83101.51亿元,全国土地出让金2.7万亿人民币。 今年,9月13日,财政部公布今年前8个月全国财政收入74286.29亿元,同比增长30.9%。我国最新外汇储备31974.91亿。 这些年,我们国家富得太强势和惹人注目了,以至于前两天法国戛纳举行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六次峰会上,欧洲媒体称呼胡为救星。的确:奥运会、世博会、长江三峡、航天工程、京沪高铁我们的手笔越来越大,群众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放眼望去,处处建高楼,省省在拆迁房价却越来越贵。 2010年6月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自3%一路攀升至2011年6月的6.4%,鲜猪肉价格再创新高,6月份猪肉价格同比上涨57%,最高达到26.22元/公斤。 但是,房奴、蚁族、孩奴,新的名词越来越多。 说明什么呢? 说明一个基本事实,通过30年改革开放和快速发展积累的大量社会财富,并没有真正实现“”,发展成果也没有真正实现“人民共享”,这就是一些专家指出的为什么百姓日子比以前好过了,但民怨却比以前更深了;社会比以前进步了,但却比以前更凶了;物质比以前丰富了,但矛盾却比以前复杂了;比以前强大了,但批评也比以前更多了”的基本原因。 令我们欣喜的是: 十七届五中全会要求,“十二五”规划要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使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长,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以民生为本,以民众利益为出发点和最高目标,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五中全会的精神,标志着从我国“十二五”开始,中国历史将告别国强民弱、国的千年传统,走向一个民富民强的新时期、新天地,在民富的基础上实现国富。 那么公众是如何看待国的呢? 观点1:否定国 持此观点的多为官方人士!比如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王朝才,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民穷‟谈不上,只能说国民收入分配比例稍微小一点。”财经大学税务学院副院长刘桓,他认为应该“否定”掉“国”的说法。 观点2:国富民不太富 “国”这种说法确实不讨喜欢,容易将国家和人民对立起来。不过,“国富”是毫无疑问的,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预测今年全国财政收入将超10万亿元;“民穷”倒是值得商榷一下,说“民不太富”或许更准确一点,因为国家富得太强势和惹人注目了。“国”之所以说得多,事实上代表着一种情绪,一种希望可以更多分享经济福利的情绪。对此视而不见,如一些专家强说是“国不富,民不穷”,以为这是在帮忙,实际是在添乱。 观点3:国 财政部日前公布数据显示,前8个月全国财政收入74286.26亿元,同比增长30.9%。由此推算,今年财政收入将突破10万亿。财政收入30%左右的增速全年超过10万亿已成定局。这使很多人担心我国财政收入的增速过快,可能会抑制居民和企业的积极性。并导致国。多位专家呼吁,减税应当成为未来税制改革的目标。 那么哪一种观点比较贴近实际呢 我们的观点:国不富而民较穷 为何说民穷: “民富”与“民穷”是相对的,如何衡量?国际上有一个大家普遍认为客观的指标:恩格尔系数,即居民的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恩格尔系数低于 30%的家庭,在国际上都是比较富裕的,属于中产阶层偏上;如果达到40%,就是刚刚达到中产阶层,万一遇到意外极可能被扫落到底层;恩格尔系数为50%者,一般就属于低收入阶层;若到了60%,那就确实是贫困者了。 2009至2010年,中国所有的城镇居民月收入低于1000元者,必须把60%左右的钱财用于购买食品。那么这部分城镇居民,肯定是国际意义上的穷人。而这两年全中国的恩格尔系数的平均数是40%,也就是说,中国在整体上其实刚刚脱贫,刚刚进入温饱和小康生活。 去年财政收入超8万亿,今年预计突破10万亿,增幅高达30%。国家财政丰裕,本是好事,但须和民生相比较,若锅里有余但碗里不足,就是国。 按照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最高收入的20%人口的平均收入和最低收入20%人口的平均收入,这两个数字之比在中国已达10.7倍,而比例最低的日本,只有3.4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由世界上居民收入最平均的国家之一,变成世界上居民收入差距较大的国家之一。 正因为中国在整体上刚刚脱贫,但是大部分的财富却集中到了少部分人手中。从而导致大部分人的生活其实达不到小康生活。所以说民也就是大部分群众相对于国家目前的富裕程度来说是较穷的。 为何说国不富: 国富值得商榷,中国怎么可能算富裕呢,他们虽然有着巨额外汇储备,但外汇储备与国家收入是两码事,而保管外汇储备的银行是充当的只是当铺兼保管员的角色,而我国的财政收入也不高,并且经常是赤字财政,另外还有大量的国债,国富的观点站不住脚。 一个国家的富有不富有,评价的标准应该是财政支出的强大支撑能力。8.3万亿的公共财政收入(可以再加上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收入2.9万亿),虽然从数字上 说,已经高居世界第二,仅次于最发达的国家美国(2010财年,美国联邦财政收入为2.162万亿美元),但如果说这就是国富,就是偷换概念了。 国家的公共财政,遵守的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按此财政原则,2010年全国公共财政收入11.2万亿,则当年人均财政收入仅为6200元,还不到1000美元,而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人均财政收入均在1.3万美元以上,只有发达国家的 8%左右。以这样的一种财政能力,根本无法达到民众所期望的向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保障的水平。这样的国家财政收入,何以称之为国富? 国不富是属于正常情况,因为我国尚属发展中国家。而民较穷则是属于不正常的现象。我们重点分析民为什么会较穷。 民较穷的根本原因就是利益的分配问题 分配给大部分民众的利益过少,导致他们的收入过低,所以相对于收入的过快增长才会产生国这么一个想法。 民获得的利益较少的原因主要是两方面的。 一方面是收入较低,一方面是支出过高 收入过低的原因: 原因一:垄断,以及由垄断带来的“权、贵”联姻。这是造成中国距离过大的最主要原因。由于国有经济在关键高利润行业中占绝对地位,导致财富过于集中到“国家”手中。再由于权贵联姻或权力寻租现象大量存在,导致财富95%集中到5%人的手中。 二:对工人阶级来说,利润侵蚀工资是导致看得见的收入过低的根本原因。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指出,从近十年来看,我国的劳动报酬在GDP中的比重也在下降,最近有一些研究,专门分顾三个部分:劳动者报酬和资本收入的报酬、生产税金(和国家支付的部分),生产税金那一部分不大,但是企业资本收入增加很大,劳动者报酬比重在下降。国家劳动报酬在GDP中所占的比重,1978年到2008年,大部分国家基本上都在60%以上,高时达到90%,有的是70%多。传统的计划经济条件的时候,经济发展了,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国家能控制,国家就宣布涨工资。现在随着经济的转型,市场化经济出现以后,大量的中小民营企业,不能国家宣布涨工资就涨工资。 也就是说,市场化后,国家失去了或者说放弃了对劳动者的收入水平的增长提供保障的能力,导致30多年来,劳动的剩余价值以一种资本主义初始阶段的血腥积累的方式大量聚集到了资本所有者的手中。 三:农民的收入过低的原因有很多,被中国的各种公共基础建设和建房需要的征地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去年全国共减少耕地1011万亩,垦复550万亩。垦复的生 地其肥力和产量,都赶不上原有的熟地。高速公路在外国因要征用私有土地,建设起来较难。而在我国,从1990-2005年就建成4.1万公里高速公 路,15年赶上美国30多年的建设,现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这是大量圈占农民土地的结果。 支出过高的原因: 一:税收过高 中国的高税收是造成高通胀的成因之一,因为我国的税收以、营业税、消费税等流转税(间接税)为主,而西方国家以个税、房产税、遗产税等直接税为主,这样只要商品进入中国流通,就要面临层层加税,生产企业不得不把这部分税收摊薄到成本之中,致使中国的物价甚至高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所以民众一方面被高税收收取了很大一部分的利益,然后又得承受高税收带来的高通胀。 二:在民众身上的投入过少。 掌握的因为收税而取得的收入,现在有百分之三四十都用作投资了,其次为了养活庞大的机构花费了不少钱,也就是说实际上返回给老百姓的比较少。财政不是一个公共型的财政,而是一个生产型的财政,这是大问题。因为投入在群众身上的钱少,因此公共福利就不够,群众在医疗,教育,买房等方面就得更多得依靠自己的收入。 解决方案: 所以现在当务之急,就应该减少在国民财富蛋糕中的分配比重,缩小社会差距、加大财政对基本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并通过减税来完成税制改革目标,包括、营业税等税种上来说都应该减少,同样对污染环境的企业的税收则应该加大。 如何达到上诉目标呢,我想需要两刀!一个是切好第一刀,一个是切好第二刀。 如今财政收入增长过快切给的蛋糕太大,减税呼声再起,就是呼吁切好第一刀。 一方面,、消费税、营业税等间接税税率很高,成本大部分转移 到消费者身上,间接税急需调低;企业是主要的缴税主体,但成本高涨、融资难造成不少企业倒闭,对企业特别是小企业需整体减税,对其经营、创新等给予税收优惠。 另一方面,现时财产税仅20%,而工资超过5000元部分需缴最低20%最高45%的所得税,这样容易引发投机行为,因此个税整体需降低,而财产税需调高。 切好第二刀要求更高,除了大幅增加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支出,更需要将财政支出透明化,接受公众监督,让花了的钱真的产生提高社会福利的效果。今 年前8个月,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支出分别按年增长26.5%、43.5%、34.5%及68%,这样的高增长率有以前投入少基数小 的原因,但投入的高增长率下外来务工子女依然上学难、患者医疗事故仍难解决挥刀向医生的惨剧不断、保障房质量问题频发,即使其中有投入见效慢的原因,我们 也不能否认这些支出受到层层盘剥最后花到实处的所剩无几。民生支出需增大更需监督,只有钱都真的花在提升社会福利上才算是切好了第二刀。 在此之外还需要让老百姓参与财富分配决策, 在的财政收入膨胀的同时,相应的,普通公民或老百姓对于这份巨额的财富却不可以参与,这些巨额的财富名义上挂的是国有、国家控股,理论上,中国公民应该能享有日益增长的国民财富,但是大部分时候却享受不到,因为老百姓没法参与财政过程,老百姓讲不了话,不像在国外,财政受或选票影响,如果民众有困难,这些迟早会在选票上体现出来,体现出来以后,就会对财政的过程产生很大的压力,而中国目前没有这些有效的过程。 所以解决国,最重要的是,中国普通老百姓能够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可以对吸取财政的能力、数量有监控,同时,对吸取的财政如何分配,有一个持续的、透明的介入。没有这个渠道,总是发发牢骚,是没多少用的。 那在具体措施方面,如何让老百姓参与财富分配的决策过程? 财政需要公布 交代每一项钱是怎么来的,为什么是这个来路,又是如何被使用的。如果不行的话,老百姓可以用什么办法来纠正。国外用这种方法已经很多年了,英国当年的议会制就是起源于贵族监督国王,不能让国王乱征税、乱花钱,征税、花钱需要经过国会讨论。在中国,的财政应该经过、政协。 有效行使监督 透明度只是条件,目的是要增加普通民众对财政过程的参与,能对财政的做法有否决权、改进权。如果各个区县预算全部公开,至少有一监督,就要三思而后行。如果预算方案是要经过民众投票的,那么必然要求告诉民众钱是如何花的。这样就看紧了老百姓的钱袋子。 中国应该吸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以结构调整为契机,启动经济去国家化和政治过程民主化的改革进程。从长远看,民众参与国家的政治进程,对财政收支给予有效监督,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