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答案
1.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米斯是一位年仅11岁的意大利少年。他被穷苦的父母卖给了一个马戏团。( )受不了那种非人的折磨,( )他逃了出来,乘船回家。在船上,三个游客乘着酒兴,对遍体鳞伤的米斯产生了怜悯,给了他少许的银币和大把的铜币。
那三个人继续喝酒,最后竟露骨地攻击米斯的祖国。“哗”,一大把银币、铜币像冰雹一样飞掷到那三个人的脸上。米斯愤怒地挥舞着他那枯瘦的胳膊,对着那三个旅客大声吼道:“拿回去!我不要说我祖国坏话的人的东西!”
(1)选择一组合适的关联词填到文中的括号里。 只要……就…… 因为……所以…… 一……就…… (2)给带点字选择合适的解释。 乘:①坐 ②就着 ③一种计算方法 A.他乘船回家。________
B.乘着酒意,他诗兴大发。________
(3)用横线画出文中表现米斯非常气愤的句子。 (4)填空。
米斯当时遍体鳞伤,他肯定需要________,但当他听到________,立即把钱币飞掷到那三个人的脸上,这说明了米斯是一个________的孩子。
(5)给文章加上一个合适的题目。 【答案】 (1)因为;所以 (2)①;②
(3)“哗”,一大把银币、铜币像冰雹一样飞掷到那三个人的脸上。米斯愤怒地挥舞着他那枯瘦的胳膊,对着那三个旅客大声吼道
(4)钱;有人攻击自己的祖国;爱国,有尊严 (5)勇敢的米斯
【解析】【分析】(1)考查关联词的运用。解答时要先理解分句前后表示的是何种关系,再根据句子的意思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写。此题分句前后是因果关系。故选“因为……所以……”;
(2)这是一道“一字多义”的练习题。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要把字放在语境中去理解。
(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4)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5) 考查拟定标题。阅读短文,梳理段落,就可以概括出短文的主要内容,再进一步提炼标题。
故答案为:(1)因为;所以 (2)A①B②
(3)“哗”,一大把银币、铜币像冰雹一样飞掷到那三个人的脸上。米斯愤怒地挥舞着他那枯瘦的胳膊,对着那三个旅客大声吼道
(4)1、钱 2、有人攻击自己的祖国 3、爱国,有尊严
(5)勇敢的米斯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关联词语的使用。理解句子,分清分句前后之间的关系。然后再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使句子连贯。
(2)主要考查学生对多义字的理解,正确理解字的语境意义需要在积累的基础上仔细揣摩。
(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4)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5)此题主要考查提炼文章标题的能力。
2.重点段落品析
“不,妈妈。如果我忘记了这件事,明天见到她时,可以道歉;可是我并没有忘记,我不能失信。”
宋庆龄仰起脸回答道:“一个人在家是很没劲,可是,我并不后悔,因为我并没有失信。”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忘记——________ 失信——________ (2)分别用划线的词语造句。 如果……可是…… ________ ……因为…… ________
(3)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对“一个人在家是很没劲,可是,我并不后悔,因为我并没有失信。”理解。
【答案】 (1)牢记;守信
(2)如果今天下雨,你不用来了,可是,今天没有下雨呀!;小刚的学习成绩进步很快,因为最近他学习非常刻苦。
(3)生活中,我和朋友之间也会一些约定,也会有不能及时履行约定的事情发生,自己会是给坚守承诺的人,不管对方能不能及时履行约定,要做个“说到做到”的人。
【解析】【分析】(1)反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反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反义词。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
(2)考查运用词语的能力,学生要在明确词语意思的前提下,会用词语造句,语言表达要准确,简洁,语句完整、通顺没有错别字。 “如果……可是……”是假设关系;“……因为……”是因果关系。
(3)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根据词句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义。要特别注意,这类试题,往往不是要问词句的表面意义,如果简单地理解为词句的表层意思,就容易理解偏差。
故答案为:(1)牢记;守信;(2)如果今天下雨,你不用来了,可是,今天没有下雨呀!小刚的学习成绩进步很快,因为最近他学习非常刻苦。(3)生活中,我和朋友之间也会一些约定,也会有不能及时履行约定的事情发生,自己会是给坚守承诺的人,不管对方能不能及时履行约定,要做个“说到做到”的人。
【点评】(1)主要测试学生对反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反义词就容易了。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2)主要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说完整的话,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养成熟练的语感。
(3)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3.重点段落品析。
老师傅习惯用一把老掉牙的推剪,它常常会咬住一绺(liǔ lǔi)________头发不放,让小沙吃尽(jìn jìng)________苦头。这还不算,老师傅眼神差(chà chāi)________了点儿,总把碎头发掉在小沙的脖子里,痒得小沙哧哧笑。你想想,这一会儿痛一会儿痒的,跟受刑一样。
(1)给上面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请仿写画横线的句子。 一会儿……一会儿……________
(3)结合上文,说一说小沙害怕理发的理由是? 【答案】 (1)liǔ;jìn;chà
(2)看那天上的云,一会儿变猴子,一会儿变老象。
(3)常常会咬住一绺头发不放,让小沙吃尽苦头。老师傅眼神差了点儿,总把碎头发掉在小沙的脖子里,痒得小沙哧哧笑。
【解析】【分析】(1)字音题。字形、字音题的考查只要求识记字形、字音而不要求拼写,即侧重于考查识记、辨别、确定汉字、字音的能力,准确地判断其正确与否。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侧重的是“常用字的字音”。考查主要涉及同音字、形声字、形近字、多音字、习惯性误读字、方言字、统读字、难读字等。多音字、习惯性误读字是考试的重点、形声字、形近字次之。多音字、难读字是“认读”的难点。
(2)仿写句子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参照题干所提供的句式,另写一个或多个句式相同、内容与上下文衔接的句子。
(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故答案为:(1)liǔ;jìn;chà;(2)看那天上的云,一会儿变猴子,一会儿变老象。;(3)常常会咬住一绺头发不放,让小沙吃尽苦头。老师傅眼神差了点儿,总把碎头发掉在小沙的脖子里,痒得小沙哧哧笑。
【点评】(1)这道题目考查学生对汉字字音的掌握情况,是语文学习中最基础的知识。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读、多记、多写,才能够准确无误书写出来。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模仿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模仿时言之有理即可。
(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老虎驮着贼,贼骑着老虎,跑哇,跑哇,累得老虎筋都快断了,颠得贼骨头架都快散了。跑着跑着,雨大了起来。前边有棵歪脖老树,老虎想:“‘漏’真厉害,像粘胶一样,贴住我了。到树跟前,得把它蹭下来,好逃命。”
贼也想:“‘漏’真厉害,旋风一样,停都不停,一定是驮到家再吃我。到树跟前,得想法蹿上去,好逃命。”
到了树跟前,老虎把身子一________,贼顺势一________,________到树上。老虎一边往前跑一边想:“终于甩掉‘漏’了!”贼一边往上爬一边想:“终
于甩掉‘漏’了!”
(1)选择合适的词填写在文中的横线上。 纵 蹿 歪
到了树跟前,老虎把身子一________,贼顺势一________,________到树上。
(2)根据文段内容填空。
①在老虎的心里,“漏”像________;在贼的心里,“漏”像________。 ②老虎打算用________的方法逃命,贼打算用________的方法逃命。 (3)你觉得文段的哪个地方有意思?为什么?
(4)看到老虎和贼狼狈的样子,你想对他们说什么? 【答案】 (1)歪;纵;蹿
(2)粘胶;旋风;用树把“漏”蹭下来;蹿上树
(3)我觉得老虎驮着贼,贼骑着老虎逃命的情景非常有意思,他们没有弄清楚事情的,盲目地逃命,样子狼狈极了。
(4)你们各怀鬼胎,不安好心,所以才会做贼心虚,落得如此狼狈的下场。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动词的运用。应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选词填空,使句中表达更准确。(2)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解答时要带着问题快速浏览课文内容,锁定所填的范围,然后结合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3)、(4)回答这种开放性题目时需注意两点: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
故答案为:(1)歪、纵、蹿 (2)粘胶、旋风、用树把“漏”蹭下来、蹿上树 (3)我觉得老虎驮着贼,贼骑着老虎逃命的情景非常有意思,他们没有弄清楚事情的,盲目地逃命,样子狼狈极了。 (4)你们各怀鬼胎,不安好心,所以才会做贼心虚,落得如此狼狈的下场。
【点评】(1)要正确使用动词,要从意义和使用习惯两方面准确理解,这也是积累的重要内容之一。(2)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3)、(4)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生活实际。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5.阅读语段,完成练习。
不同的植物为什么开花的时间不同呢?原来,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昙花的花瓣又大又娇嫩,白天阳光强,气温高,空气干燥,要是在白天开花,就有被灼伤的危险。深夜气温过低,开花也不(适应 适宜)。长期以来,它(适应 适宜)了晚上九点左右的温度和湿度,到了那时,便悄悄绽开淡雅的花蕾,向人们展示美丽的笑脸。还有的花,需要昆虫传播花粉,才能结出种子,它们开花的时间往往跟昆虫活动的时间相吻合。
(1)选出文段括号内恰当的词语。
不________(适应 适宜) (适应 适宜)________了
(2)文段中划线点的“它”和“它们”分别指什么呢?请你选一选。(填序号)“它”指________,“它们”指________。
A.昙花 B.那些需要昆虫传播花粉的花
(3)文中画“ ”的句子以昙花为例,其作用是( ) A. 说明昙花的美丽与可爱。 B. 说明昙花开花的时间。
C. 说明昙花开花的时间的确受温度、湿度、光照的。
(4)不同的植物为什么开花的时问不同?下列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温度 B. 湿度 C. 光照 D. 土壤 E. 昆虫的活动时间
(5)借助关键句概括这段话的大意。 【答案】 (1)适宜;适应 (2)A;B (3)C (4)D
(5)植物开花的时问,与温度、湿度、光照和昆虫活动的时间有密切的关系。
【解析】【分析】(1)选词填空中的备选词语大多数都是同义词或近义词,通过分析、比较,会发现它们之间会有细微差别。因此,选择时我们必须结合词语所在的语言环境,体会词语的区别,认真选择恰当的词语。适宜:形容词,表达的意思是“恰当的,不超过心理预期度的,与某事不冲突的,相吻合的”。适应:动词 适合客观条件或需要。
(2)这是考查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感知文本内容,从文章中提炼和概括信息,结合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找出称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
(3)、(4)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5)考查找中心句的方法。中心句是一段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这段话中最重要的句子。“找中心句”是概括段意的一种形式,有些文章的段落就是围绕中心句写的。我们在阅读时找准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概括了段意。这段话的中心句在开头的第二句话。
故答案为:(1)适宜、适应 (2)A B(3)C(4)D(5)植物开花的时问,与温度、湿度、光照和昆虫活动的时间有密切的关系。
【点评】(1)说话和写作时要正确使用词语,注意词语的搭配和组合;正确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注意词语使用过程中的感情色彩的变化;加强对教材注释和课文后列出的字词背诵积累等。
(2)此题考查对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的把握。
(3)、(4)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掌握的能力。 (5)考查学生掌握找中心句的方法并运用。
6.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百鸟朝凤
很久很久以前,凤凰只是一只很不起眼的小鸟,羽毛也很平常,丝毫不像传说中的那般光彩夺目。但它有一个优点,它很勤劳,不像别的鸟儿那样吃饱了就知道玩,而是从早到晚忙个不停,将别的鸟儿扔掉的果实都一颗一颗地
捡起来,收藏在山洞里。
有些鸟儿说:“这有什么意思呀?这不是财迷精、大傻瓜吗?”可别小看了这种贮(zhù)藏食物的行为,到了一定的时候,它可发挥了大用处!
果然,有一年,森林大早。鸟儿们觅不到食物,都饿得头昏眼花,快支撑不下去了。这时凤凰急忙打开山洞,把自己多年积存下来的干果和草籽拿出来分给大家,和大家共渡难关。
旱灾过后,为了感谢凤凰的救命之恩,鸟儿们都从自己身上选了一根最漂亮的羽毛拔下来,制成了一件耀眼的彩衣献给凤凰,并一致推举它为鸟王。
从此以后,每逢凤凰生日之时,四面八方的鸟儿都会飞来向凤凰表示祝贺,这就是百鸟朝凤的来历。
(1)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量词。
一________果实 一________羽毛 一________彩衣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光彩夺目:________ 头昏眼花:________
(3)这个故事是( )
A. 童话故事 B. 寓言故事 C. 神话故事 D. 民间故事
(4)说说百鸟朝凤的原因。
(5)读完这个故事,你想到了什么?写一写。
7.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元宵节的传说
传说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它们四处害人和牲畜,于是人们就联合起来准备去消灭它们。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jiàng xiáng)落人间,却被不知情的猎人当作凶禽给射死了,这件事被天帝知道了。天帝十分震怒,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受难,就冒着生命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到这个消息,仿佛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有个老人家想出了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jié ji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日这天晚上,天兵往下一看,发现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就禀告天帝不用下凡放火了。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的活动,每到正月十五日,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从此,每年的正月十五日这一天就成了元宵节
(1)给文中的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降________(jiàng xiáng)落 张灯结________(jié jiē)彩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不知情:________。
(3)认真读一读画横线的句子,从这个句子中我们可以看出________。 (4)“为了纪念这次成功的活动”中的“成功”指的是________。
8.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船底鱼
在辽阔的海洋中,生活着一种中小型的鱼——䲟鱼。䲟鱼的体型长得苗条匀称,它行动敏捷,善于游泳,性格活泼,并具有吸附在大型的鲨鱼、海龟、鲸的腹部或船底的习惯,所以,人们称它为“天生旅行家”。
䲟鱼吸附在物体上,在周游的过程中,遇到饵料丰富的海区或者见到它的“船主”——大型鲨鱼捕食时吃剩的一些残食,就悄悄地离开自己所乘的“船”,去吃上一顿可口的美餐。然后,再寻找一条新“船”,继续前进。一旦找不到“船”,它便吸附在附近的礁石等固定的物体上,作短暂休息。这时,它的细长的尾巴,似海藻随海流飘动,以此引诱鱼类,待有良机,它便继续吸附在新“船”上。
䲟鱼在大海中乘“船”周游,不仅省力气,而且还靠着船只和鲨鱼等的威力免受敌害侵袭,真是一举两得的美事!
(1)在短文中找出下面各词的反义词。 笨拙——________ 长久——________ (2)按短文填空。
䲟鱼的体型________,行动________,性格________,尾巴________。 (3)䲟鱼在大海中乘“船”周游,真是一举两得的美事!“一举两得”指的是什么?请用“________”在短文中画出来。
(4)根据短文内容判断正误。
①䲟鱼喜爱旅行,所以被称为“天生旅行家”。 ②䲟鱼的“船主”指的是大型的鲨鱼、海龟、鲸等。 ③䲟鱼有时候离开“船主”是为了得到休息。
9.【答案】 (1)老祖宗、各种花样、高明等;一齐咳、四重奏、盖住等;林第一的咳嗽更有特点;特别、野风、奥秘等
(2)原指音乐发出的声音节奏。本文指我们四人一起咳嗽发出的声音。;从“好像咳嗽也要休息”,体会到了林第一的咳嗽是装出来的,写出了有趣,突出了他的调皮性格。
(3)①眨巴着眼睛,可怜巴巴地。②死死拉着绿裙子老师的袖子。
【解析】【分析】(1)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2)这道题考查的是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解答时要联系文章上下文及主旨来思考。
(3)考查补写省略的内容,一般要注意补写的内容与所给出的内容一致,要联系上下文,注意语句通顺。
故答案为:(1)老祖宗、各种花样、高明等;一齐咳、四重奏、盖住等;林第一的咳嗽更有特点;特别、野风、奥秘等
(2)②原指音乐发出的声音节奏。本文指我们四人一起咳嗽发出的声音。②从“好像咳嗽也要休息”,体会到了林第一的咳嗽是装出来的,写出了有趣,突出了他的调皮性格。
(3)①眨巴着眼睛,可怜巴巴地。②死死拉着绿裙子老师的袖子。 【点评】(1)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2)这种词语的意思是语境临时赋予的,具有特殊的表情达意的作用。注意,做这样的题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解释,不能借助字典等工具书照
抄照搬下来。
(3)此题考查补写省略的内容的能力。
10.【答案】 (1)和煦 ;雪白 ;轻盈
(2)美丽、可怜。你看,那白茸茸的……几乎像丝一样细的脚。
(3)我弯下腰,小心翼翼地把蝴蝶捏起来,放在手心里。我用口呵着气,送给它一丝丝温暖,蝴蝶渐渐苏醒过来。
(4)B
(5)它表现出的是寻求者非凡的勇气。作者要赞美它坚强、勇敢、不畏艰难的精神。
【解析】【分析】(1)词语搭配就是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得当,能将意思表达得更好,更准确。这道题从结构上看是“形容词(或词)+的+名词”,横线上应填上形容词(或词),应按照语言习惯合理搭配即可。
(2)、(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4)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5)考查概括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是对一篇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做出的确切、扼要的说明,简单说就是作者的写作目的或者作者要告诉人们什么。
故答案为:(1)和煦;雪白;轻盈
(2)美丽、可怜。你看,那白茸茸的……几乎像丝一样细的脚。
(3)我弯下腰,小心翼翼地把蝴蝶捏起来,放在手心里。我用口呵着气,送给它一丝丝温暖,蝴蝶渐渐苏醒过来。
(4)B
(5)它表现出的是寻求者非凡的勇气。作者要赞美它坚强、勇敢、不畏艰难的精神。
【点评】(1)从给出的词语中找规律,掌握词语的结构,做题就容易了。平时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积累好词好句。增加词汇量。
(2)、(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4)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掌握的能力。 (5)此题考查对短文中心思想的能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