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教师心理问题自我暴露影响因素探析
作者:何玲
来源:《科教导刊》2011年第10期
摘要近年来,教师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教师心理问题的现状仍令人担忧,心理问题依然高发、严重,分布依然广泛,危害呈弥散性,表现上呈现出多样性等特点。其原因在于漩涡中心的教师,自身因素阻碍了教师心理问题的暴露,如对心理问题的低水平感知,非理性认知的阻碍,意识到心理问题后的角色伪装,使得教师心理问题潜藏于身,影响心理问题的及时发现。
中图分类号:G443 文献标识码:A
Influence Factors Analysis of Self-betrayal of Teachers' Psychological Problems         HE Ling
(Educational School,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society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the teachers, present situation of teachers' psychological problems still disquieting. Its rate is still high, and situation is serious, its performance show diversity. The main reason is that their own factors hindered their exposure of psychological problems, such as low level perception, irrational cognition and role camouflage, those factors effect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discovered in time.
Key wordspsychological problems; low level perception; irrational cognition; role camouflage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不但要具备广博的知识、高尚的品格,更要拥有健康的心理。有关研究表明,尽管教师群体中多数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无论国内还是国外,不少教师存在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有的甚至已经构成了心理疾病。教师的心理问题不只是个人问题,更是社会性问题,不但对教师身体健康、人格结构产生危害,更会对教育的进步、学生的健康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1 教师心理问题的涵义
心理问题指心理异常的不严重状态,或是心理异常出现的持续时间没有达到心理异常标准所规定的时间。教师心理问题指教师在职业活动中产生的个体意识到或意识不到的主观困惑状态。可以分为三种:(1)教师心理成长问题,指教师整个人格系统健康、正常、发展良好,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但伴随着成长的需要,希望了解自己的心理能力,最大限度发挥潜能。(2)教师心理障碍问题,指教师认识能力正常,意识清楚,但在情绪反应和人格系统方面存在某些缺陷,从而不能有效地适应社会环境。(3)教师心理变态问题,教师的整个人格系统或某个重要的心理机能发生较为严重的病变,导致不能自主地控制自己的行为,无法与外界进行正常的接触与交流。①概括起来,当前我国教师主要存在认知问题、情绪问题、个性问题和行为问题这四类。         2 教师心理问题的现状
(1)高发性和严重性。许金更、许瑛国的调查发现,有58.5%的教师觉得工作中苦恼多于快乐,28.6%的教师经常有苦恼,15.2%的教师经常生气和发火。②2000年,国家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采用SCL-90对辽宁省内168所城乡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进行了测查,结果表明:51.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2.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53%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49%的教师已经构成“心理疾病”。③
(2)分布的广泛性。2000年杭州市随机抽取31所城市和农村中小学1946名教师进行心理健康和职业压力的调查。结果显示,13%的教师有心理问题,小学9%,初中15.6%,高中13.4%,心理问题教师在中小学教师群体中均占有一定比例。
(3)危害的弥散性。有调查发现,小学、初中、高中的学生分布有10%、15%、20%的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在许多情况下,教师的心理健康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社会性、人格品质的发展。教师的心理情绪问题及其导致的不适宜教育行为,常常会直接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使学生过度焦虑、压抑或抗拒,因而严重影响学生人格、情感的健康发展。④         (4)表现的多样性。吴思孝认为教师心理问题的具体表现为:适应不良;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人际交往障碍;职业压力症。⑤辽宁省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的检测报告认为教师的心理障碍问题主要集中在六个方面:自卑心态严重;嫉妒情绪突出;虚荣心理明显;焦虑水平偏高;性格忧郁孤僻;逆反心理较强。⑥         3 教师心理问题自我暴露的影响因素         3.1 对自身心理问题的低水平感知
任何人的感知觉都具有选择性,教师在感知觉上倾向于选择与教育、教学活动相关的方面。从大的方面说,教师更多的将自己的感知投注于工作压力上,如升学压力、晋升压力等。从小的方面来看,即使是教师上的每一堂课,也需要教师过多的投入自己的感知觉,如有没有学生迟到、旷课;学生对教学内容是否明白、理解,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等等。教师首先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而存在,其精力同样有限,也会注意分配不均、无法事事周全。教师将过多的感知投入到外部环境中,自然就降低了对自我内部信息的感知,如对自我行为、生理状况、内心状态的感知。教师这种对自我信息的低水平感知,降低了对心理问题的觉察,也失去了预防心理问题的先机。正是教师的低水平自我感知给了心理问题足够长的滋长、蔓延时间。即使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部分教师对自身心理问题有轻微感知,也大多将其视为无足轻重的小毛病,认为依靠自己原有认知力简单调节就能解决,其结果反而使其越来越严重,最终影响到自己的教学工作和日常生活。教师,不妨给自己多一份关注,这其实也是为教育服务。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有可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
3.2 对心理问题的非理性认知
非理性认知是指歪曲现实,丧失客观性的认知,常常是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来源。         (1)将心理问题严重化。精神病是指精神障碍中为数不多但情况较为严重的几类疾病,如精神症等。⑦如未接受过心理学相关知识的培训,一般人很难准确的将心理问题与精神病区分开来。心理问题是一个更宽泛的概念,在生活中使用“心理问题”一词时,常常指不严重的心理不正常状态,也包括严格意义上的心理异常,即精神病,也就是说精神病只是心理问题较为严重的一种特殊情况。但在日常生活中,一些教师因为工作的特点,较少关注外部环境,较少关注除了与本学科相关的以外的知识,容易将心理问题笼统的理解为精神病,谈“病”色变。即使是社会中的一名普通人,如果患有精神病,也会受到来自周围人的压力与疏远,更何况承担教书育人这一特殊任务且备受关注的教师!将一般心理问题视作精神病的错误观念,使得一些教师根本不可能自觉感知自己心理是否健康,是否存在心理问题。即使有所觉察,也恐惧地不敢向人倾诉,使其心理问题隐匿在“表面健康”的掩盖之下,阻碍了心理问题的自我暴露。
(2)将心理问题道德化。道德品质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为中的体现。同人的其他品质相比,道德品质高度凝结着个人自觉的意志和信念。教师道德品质不仅是教师自身的行为规范,更是教师教育教学成功的保障。在《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中,就将“遵守教师职业道德”纳入教师资格规范中,由此可见,教育对师德的看重,师德对合格教师的重要。随着媒体对一些教师道德败坏事件的报道,社会、学校、家长,教师都将目光转向教师道德品质上面。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教师的道德意识,但同时也成为阻碍教师心理问题自我暴露的影响因素之一。一些教师由于对心理健康知识缺乏系统的学习和了解,难以将心理问题与道德问题做出区分,将心理问题道德化,认为心理有问题就是道德品质不好。有的甚至更加错误的将心理问题与社会中发生的教师猥亵学生,因体罚、虐待学生而导致学生自杀或自我伤害等事件联系起来,增加其心理负荷。处于这种状况下的教师,将其对心理问题的自我暴露存在的阻抗转化为对道德品质的错误认识,因怕受到社会对其道德的谴责而将心理问题掩盖起来,独自承受心理困扰。
(3)将心理问题职业化。许多教师在头脑中保持着 “好教师神话”,使得内心中教师的自我形象与现实脱节,认为教师就该完美,而且必须超脱人性的弱点,心理问题更不该出现。因此,除了将心理问题严重化,道德化外,一些教师还将心理问题职业化,认为心理一旦有问题则是不称职的表现,那么就不可能继续留在教师队伍中。所以,即使意识到自我心理健康可能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存在问题,也会立即否认掉,暗示自己是健康的,是完美的,是称职的。由于社会的发展,就业压力的增加,教师因其稳定性而成为一门炙手可热的职业,使其内部竞争极其激烈,因此,面对就业的压力,一些将心理问题与教师不称职相等同起来的教师,更不会主动将自己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自我暴露出来,而是独自默默承受。不但未能得到任何缓解,反而随时间的延长而严重,最终弄巧成拙,将自己逼退出教师行业。         3.3 角色伪装的阻碍
当人们以各种话语称赞教师时,似乎忘了教师也只是一名普通人,其所承载的东西也是有限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角色越来越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过多的角色身份及各种角色所赋予的责任和要求已严重影响到教师的身心健康,使教师因角色负担而产生角色间冲突。角色冲突会产生诸如紧张、焦虑、压力等许多心理问题。因此,有研究者认为由多种角色而引起的角色间冲突是造成教师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当心理问题产生时,一些教师却有意或无意的加以回避或掩盖,否认其存在,小心翼翼的尽职尽责的“扮演”社会赋予他的角色,以转移他人的注意力,使其发现不了已经存在的异常情况。此时的“扮演”早已带上了严重的伪装成分。这是一种典型的“否认”自我防御机制,教师将心理问题事件加以“否定”,当做它根本没有发生来获取暂时的安稳,将自己隐藏在努力“扮演”的光辉形象背后。这一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减轻或去除焦虑、紧张,但对教师个人的心理问题,并未能有效解决,问题依然存在。否认的过度使用,有时反而会造成更大、更多的问题。因此,当自我知觉到心理问题时,教师应当卸去自己的角色伪装,表现出真实的自我,找出有效的解决办法。
王登峰对心理健康标准作了解释,其中有两条就是,正视现实,接受现实;了解自我,悦纳自我。所以当教师产生心理问题时,首先要做的不是自我逃避地否认其存在,而是承认并接受它已发生的事实。只有正面直视它才能客观分析问题及其严重性,找到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然后才能积极改进,保持较好水平的心理健康。                  注释
①张大均,江琦.教师心理素质与专业性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87.         ②许金更,许瑛国.小学教师心理状况的调查研究[J].教育科学探索,1996(5):23-24.         ③周国韬.教师心理学[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147.
④刘艳.大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教育探索,2005(2):99-101.         ⑤吴思孝.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及调整策略[J].教育探索,2003(5):82-84.         ⑥王加绵.辽宁省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检测报告[J].辽宁教育,2000(9):23-24.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⑦张亚林等.精神病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