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戏剧的调查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戏剧的调查

来源:九壹网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戏剧的调查

还记得小时候家乡人对庙会上的戏剧表演所表现出来的热情,那时候还没开戏就人们早早的在台前占位等候,戏落幕了才依依不舍得离去。但几年过去,一切也都一去不复返了,相比之下人们更倾向于窝在家里看电视或上网,而那昔日灯光曾照耀的热闹非凡老戏台也转变了其职能。在全球化不断推进的今天,我们的生活各个反方面也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在享受现代文明给自己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没有意识到我们的传统文化正在面临着巨大挑战,一些我们祖先留下来的璀璨文化已经或濒临灭绝。这里我想谈下戏剧的现状,遭到损失的原因及应采取的保护措施。

不容乐观的现状

这里有一串沉重的数字:2005年中国艺术研究院完成的《全国剧种剧团现状调查》显示,我国现存剧种仅267个,与新中国建立初期相比,减少了100多个;而在这267个剧种中,还有60多个剧种没有音像资料保存。许多地方剧种也正在走向消亡。以戏曲大省山西为例,1983年编纂《中国戏曲志》时的调查结果显示,山西有49个戏曲剧种;20年后再次调查,

存活在戏曲舞台上的剧种仅剩28个。这意味着,过去的20多年中,仅山西一地就平均每年消失一个剧种。消失剧种里不乏历史悠久、有文化价值的剧种,如形成于宋金时期,流传于山西、河北、内蒙古、陕西的赛戏;形成于宋代,流传于山西上党地区的队戏。山西的情况不是特例,全国各地许多曾承载一个地区的民族传统习俗和人民感情的剧种也已经消失或正面临消失。

调查者调查了全国200多个剧团,其中80%处于名存实亡的状态,要么被私人承包,将剧团原有剧种抛弃,进行各种商业走穴演出;要么因经费短缺,举步维艰,处于濒危状态。 原因分析

一、萎缩的观众市场

在一个电视、互联网盛行的多元时代,戏剧的观众锐减,市场极度萎缩,无法吸引高端人才进入行业。特别是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人们的审美趣味也越来越趋同,越来越相似,当我们追求时尚时内心获得了满足,孰不知这是我们这个时代少数的几家公司的杰作。为了达到最大限度的通过文化娱乐牟利的目的,在不断的制造流行与时尚,它不是一种文化行为而是一种商业行为。不可避免,它要按照

公司的经济逻辑行事,希望全世界的人同时喜欢上一样东西,不管这东西是《指环王》,《花木兰》,是麦当娜,gaga,还是《哈利波特》。

哈日风还没退去,哈韩风又随之而来,对美剧的痴迷更是让许多男男女女废寝忘食,对年轻一代的很多人来说,喜欢戏剧的人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即使喜欢也有被笑为过时,老土落伍的危险,hip-hop,RB才是他们的最爱。许多喜欢看戏曲剧的老人在遥控器面前也往往屈服于儿孙的选择,不得不放弃自己的爱好。

有专家形象的把这一现象看作是,戏剧成为圈内人的\"卡拉ok\"。多么令人悲哀啊。 二、人才的流失

观众的减少随之而来的是给戏剧发展带来的巨大阻碍。以湖南一个湘剧剧团为例,其院长说,除了额定任务外,他们每演一场戏,就要赔进去几千块钱。许多地方的剧团还在为其生计发愁,他们剧团演员的年龄偏大,剧团没有经济来源,既留不住人,更招不到人,许多会唱戏的迫于无奈去外面打工去了。“人去艺绝”的残酷现实正在不断上演。 三、戏剧创新的滞后及失败

任何文化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的,

随着经济的发展,剧团发展滞后于经济改革,表现出了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状态,许多戏曲还依然停留在几十甚至几百年前的状态,缺乏对其的创新,导致对观众的吸引力降低。戏曲是形成于农耕时代的传统艺术,现代生活的内容较少。

还有有些地方对戏剧的抛开传统的创新。有的剧团为了生存,不惜中断传统去嫁接外物,甚至以庸俗化来迎合现代观众。例如每个地方戏都有充满自身特色的乐器、曲调和表现方式,但现在许多地方戏都在向民族大乐队的方向努力,在伴奏中加上大提琴、电子琴,美其名曰“发展”。国家扶持力度较大的一些剧种甚至还花钱请话剧导演排戏,请现代剧作家写新戏,请话剧舞美来设计灯光布景,请学西洋音乐的人来配器,实际上使原本很有民族特色的戏曲变成了以地方戏音乐为素材的“歌剧”,这样的结果是地方戏曲迅速走向趋同化,抹掉自己的特色,这等于用另一种方式消灭自己。

另外还有戏改和“”对戏剧发展的影响。

应该采取的保护措施

有专家提出培养观众 ,抢救市场是保证戏剧发展的最根本的措施。对于文化市场,不能急功近

利,应该把眼光放长远。我们必须真正转变视文化为负担或工具的概念,打造有助于戏剧发展的软环境。 要加强对于下一代的关于戏剧的正确认识的教育。使其对于包括本土戏剧在内的民族文化在整个国家文化事业中的功能、地位、作用的有清晰认识,对蜂拥而入的强势外来文化影响具备认识和准备。 具体表现在:设立民族民间文化保,给予各地、各个剧种的发展历史、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恰当的定位,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把保护和发展戏曲文化遗产作为新时期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战略需要来认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各级保护和发展戏曲文化的自觉性;建立新型剧团管理机制,进一步激活艺术生产力;加大戏曲艺术后备人才的培养,实实在在地把我国的民族文化纳入基础教育范畴,并改善戏曲教育传承制度以解决传承问题;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加快抢救和保护戏曲艺术遗产,加大对戏曲理论研究、戏曲艺术创造的投入;加大戏曲文化的宣传教育,培养戏曲观众;改善和加快戏曲文化设施的建设,改善剧团的演出条件和工作环境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