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20出版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工具与技术》全单元教案设计

2020出版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工具与技术》全单元教案设计

来源:九壹网


【新教材】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部分《工具与技术》全单元教案

目录

第三单元《工具与技术》 3.1《紧密联系的工具和技术》 3.2《斜面》 3.3《不简单的杠杆》 3.4《改变运输的车轮》 3.5《灵活巧妙的剪刀》 3.6《推动社会发展的印刷术》 3.7《信息的交流传播》

3.1《紧密联系的工具和技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列举生活中的工具和技术。了解工具和技术之间的联系。

科学探究目标:在取岀核桃仁的活动中,能正确操作使用工具,能对使用工具的过程做出评价。

科学态度目标:感受工具和技术对生活的影响,产生认识工具和技术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知道工具可以给工作带来便利,技术和工具都是不断改变、不断进步的。

教学重点:

能够正确操作使用工具,能对使用工具的过程做出评价。 教学难点:

了解工具和技术之间的联系 课前准备:

PPT课件、木棍、轮子、砖块、铁锤、核桃夹、核桃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创设情境:我们学校里的凳子松动了,一颗钉子从凳子腿旁伸了出来,老是想要修好凳子,大家猜一下我需要拿什么去修理凳子呢?

学生猜测,邀请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锤子可以帮助我们把钉子钉进木头里。其实生活中像锤子一样的工具还有很多,大家都知道哪些日常使用的工具呢?

学生讨论并发言,教师归纳总结并出示各种工具图片。

二、认识工具与技术

通过观察工具图片,帮助学生设想不同工具的用途。 活动1:观察图片。

活动2:讲解什么是工具什么是技术。

我们工作时所用的器具都可以称之为工具,比如剪刀、铅笔、自行车等等;而在我们活动中用到的所有的方法和手段就是技术。

活动3:聚焦话题,我们是如何发明和改进工具与技术的?哪些工具与技术对我们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呢?

三、感受工具带来的方便与快捷 活动:取出核桃仁

(1)不用任何工具,借助身体的力量尝试用各种方法取出核桃

仁。

(2)借助一些工具,如木棍、轮子、铁锤等,分别尝试取出核桃仁。

(3)借助核桃夹取出完整的核桃仁。

在学生剥核桃的过程中,感受工具带来方便、省时、省力的同时思考工具与技术谁的作用重要?通过实例帮助学生分析工具与技术之间的关系。

四、工具与技术的关系的认识 教师提出四个问题,学生分组讨论。 问题1:使用工具与不使用工具有什么区别? 问题2:不同的工具使用方法相同吗? 问题3:工具的使用效果怎么样?

问题4:使用合适的工具后,解决问题的速度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

小组汇报交流成果。 教师归纳总结:

人使用工具,技术是人使用工具的方法与实践。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同时,科学技术能够提高人们的知识和劳动技能,改进劳动工具,扩展劳动对象,对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升具有性的飞跃促进作用。

工具和技术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 五、素质拓展

请同学们说一说,你认为工具和技术有什么关系?

加入生活中突然没有了通讯工具,对你的生活会有什么影响? 请同学们下课后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工具与技术的应用。 六、课堂小结

工具的概念:工作时所用到的器具都可以称之为工具,如:剪刀、铅笔、自行车、时钟等等。

技术的概念:生活中用到的所有的方法和手段就是技术。 工具和技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

3.2《斜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利用斜面滑道从上往下搬运物体十分省力; 2.利用斜面从下往上搬运物体比直接搬运物体要省力。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利用器材搭建一个斜面,完成特定的搬运任务;

2.能正确操作测力计,准备测量利用斜面搬运物体和直接提升物体所用的力的大小;

3.能根据提供的指标完成工具的测试和评价。 科学态度目标:

1.与同伴合作探究时,互相协作,关系融洽; 2.愿意倾听其他同学的表达,乐于分享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相当广泛,给生产、生活带来了便利。 教学重点:

利用塑料槽、木板搭建斜面,并进行模拟测试活动。 教学难点:

在模拟测试过程中发现斜面的作用并运用到生活中去。 课前准备:

PPT课件、木板、砝码、测力计、袋子、抹布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李明是一名货车司机,有一天他开车去榨油厂拉食用油,发现装油的铁桶又高又大,又没有搬运工,一个人怎么才能搬到车上呢?这可把他急坏了。

请同学们想想办法,帮李明解决这个难题。学生交流讨论。 李明绞尽脑汁地想啊想啊,突然他发现就在货车旁边有一块大模板,李明眼前一亮:“我想到了个好办法”!于是他把那块木板斜搭在车上,做出了一个斜面,然后沿着木板很轻松地就把油桶滚了上去。

一个小小的斜面怎么会有这么大的作用呢?全都是斜面的功劳。为什么一块看似不起眼的木板造就的小小的斜面会有这么大的作用呢?这节课就让我们来好好研究一下——斜面。

(通过故事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揭示概念,为探究做好铺垫。学生对斜面作用的认知是非常有限的,也是最容易出现争议的问题,教师因势利导引入本课的探究活动)

二、认识斜面

活动:出示教科书上介绍的活动目的和操作方法。 展示材料,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准备怎样做?

为了评价完成任务,通常我们都会设立一些指标,如完成任务所用的时间、操作的难度等等。将物体由高处沿斜面滑到低处的任务中,我们可以设立哪些指标?

小组讨论交流后,领取实验材料,进行体验。

刚才大家都自己动手制作了一个斜面,那你们能通过刚才的实验总结一下到底什么是斜面吗?学生发言,教师点评指导,并进行总结:

像这样抬起木板的一端形成的斜坡,就是一个简单的机械——斜面。

三、研究斜面的作用

师:到底斜面的作用是否真的省力?我们需要怎样来验证呢? 请同学们看老师给大家准备的材料,小组内互相讨论一下你们组将怎样利用这些材料去验证这个问题?并将讨论结果填写到表格中。 研究的问题 材料 预测 实验设计 用斜面提升重物省力吗? 学生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进行总结:既然我们要比较把“油桶”垂直抱起所用的力和把“油桶”滚上斜面所用的力,那么我们就需要用到一种测力的工具

——测力计,我们可以用木块充当油桶,用测力计测量把木块垂直提起所用的力和在斜面上拉动的所用的力。

四、实验:斜面角度和力的大小的关系

下面我就通过实验来研究一下斜面对省力的作用。在这个实验中我们还需要研究一个问题:斜坡的大小与所用的力是否有关?斜坡的大小可以用角度来表示,最后把测量的数据填在表格中。 斜坡的高度 15度 30度 45度 60度 所用力的大小(牛顿) 在木板上拉动所用的力 垂直提起所用的力 提醒学生实验注意事项:1.在使用弹簧测力计以前我们首先应该检查测力计竖直时指针是否对准“零刻度”;2.拉动物体时要匀速,并且要缓慢;3.在斜面上测力计要尽量的与斜面平行;4.在拉动的过程中读取数值,实现要与刻度保持一致;4.小组内分工合作,要让每位同学都有机会操作;5.操作员操作时,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并填写实

验记录表格;6.注意重复实验,取平均数值。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实验完成后,讨论交流实验结论。

教师归纳总结实验结论:我们发现斜面其他情况相同的条件下,坡度越小越省力。

五、生活中的斜面

自从人们知道了斜面可以省力的特点,人们就动用智慧,发明了很多利用斜面原理的小工具,给我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大家开动脑筋,思考一下生活中常见的斜面都有哪些?

学生踊跃发言,教师归纳总结:

1.拉链;2.滑梯;3.斜坡路面(高架桥的引桥、盘山公路)等; 有同学说螺丝钉、螺旋楼梯、红酒的螺旋开瓶器也是一种斜面,你们觉得这种说法对吗?如果螺丝钉上也有斜面的话,它的斜面在哪里?你能找出来吗?

螺丝钉、螺旋楼梯、红酒的螺旋开瓶器也应用到了斜面,只不过这属于斜面的另一种变形——螺旋。

六、总结延伸

相信同学们本节课的收获是很多的,我们明白了人们利用斜面制造的小工具可真不少,那你能仿照螺丝钉的螺纹自己做一个螺旋斜面吗?

3.3《不简单的杠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利用杠杆可以帮助我们撬起一些重物;

2.改变支点的位置、支点的高度会影响杠杆的作用效果。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利用杠杆完成撬动大石块的任务; 2.能用画图的方式记录杠杆装置的使用情况。 科学态度目标:

1.能对杠杆产生探究的兴趣,乐于和同学合作完成模拟测试; 2.尊重事实,如实记录大石块的移动距离,准确地画出杠杆装置; 3.愿意倾听其他同学的表达,乐于分享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杠杆也是一种简单机械,在生活中应用广泛,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教学重点:

能够利用杠杆完成撬动大石块的任务,并用画图的方式记录撬动大石块时杠杆的装置样式。

教学难点:

能够尊重事实,如实记录大石块的移动距离,准确地画出杠杆装置。

课前准备:

PPT课件、木尺、大小石块若干、格子纸、小方块(支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出示图片:大人和小孩子玩跷跷板。

同学们,看到这幅画面你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小孩子怎么能撬得动大人呢?

同学们的问题问得很棒,跷跷板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不简单的杠杆(板书题目)。

二、通过游戏初步认识杠杆。 PPT出示游戏要求

教师: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利用你们的橡皮、直尺将文具盒撬起来,想一想:在这个活动中,有哪几个点的作用是非常关键。

学生边进行游戏边思考,邀请学生说一说都有哪几个点的作用比较重要。

学生回答,预设:1.手指用力的地方是非常重要的;2.橡皮也是

重要的一个点;3.直尺和文具盒接触点也很重要。

教师总结记录。

刚才我们用直尺、橡皮、文具盒组装的工具,在科学上有个名称叫做杠杆,引出杠杆概念:杠杆是一种简单机械,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是杠杆。

刚才我们在游戏中所认识到的三个重要的点,在科学中,它们也有各自的名字。

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 用力点:使杠杆转动的力的点。 阻力点: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的点。

杠杆中除了这三个点,还有两部分叫做动力臂与阻力臂。 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三、研究杠杆的秘密

刚才我们做出的直尺杠杆,你们觉得有什么用?(省力) 拿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能省力呢?怎么样的杠杆才能省力呢?我们可以借助杠杆尺进行研究。

出示杠杆尺,说说它有什么特点(围绕支点转动,静止时是平衡

的,两边有小格距离相等)

现在老师在杠杆尺左边挂上重物,这个位置就是(阻力点)。如果要使杠杆尺平衡,我们要在右边用力,这个点就是(用力点),用肉眼是开不出老师用了多少力,但是我们可以用钩码来表示,请同学们猜一猜要在右边挂几个钩码,杠杆尺才平衡。

请同学们领取实验器材,小组合作进行实验验证。

提出实验要求:1.左右两边的钩码数一样多的,比较简单,每组只能出现一次;2.杠杆尺两边都只能挂一串钩码,不能在一边挂好几串;3.杠杆尺平衡了才算完成一种挂法,要记录在实验记录表内。 阻力点重量用力点距离及所需重量 与距离 10cm,20g 15cm,15g 5cm 10cm 15cm 20cm 学生分组实验展开小组讨论,并完成讨论题:1.杠杆是省力还是费力?2.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杠杆费力?3.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杠杆省力?4.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杠杆既不费力也不省力?

是否省力 动力臂小于阻力臂 动力臂等于阻力臂 动力臂大于阻力臂 小组汇报展示,教师归纳总结:

1.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省力。 2.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费力。 3.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既不费力也不省力。

四、生活中的杠杆

我们知道了杠杆的秘密,那么我们就可以利用杠杆的原理制作一些工具来供我们使用,同学们你们知道生活中都有哪些利用了杠杆原理的工具呢?邀请学生回答

预设:1.跷跷板、;2.刀;3.板子;4.撬棒;5.钓鱼竿等。

五、拓展延伸:阿基米德与杠杆的故事

在埃及,公元前1500年,就有人使用杠杆来抬起重的东西,但是人们不懂得其中的道理,阿基米德细心地研究了这个原理。

阿基米德指出,在支点远端的一小物体,会与支点近端的一大物体平衡,而且指出该物体的重量和离支点的距离成反比。这一原理解释了为什么一大块顽石能用铁棍橇起的原因。因为铁棍正是一种杠杆,铁棍远端的力与铁棍近端的重物的力相平衡。

有一次,阿基米德对叙拉古国王说:“如果有一个站脚的地方,我将移动地球!”国王听了非常吃惊。于是命令他去移动放在海岸边的一条大船。这条大船体积大,相当重,很多人都因为拉不动而感到束手无策。

于是阿基米德设计了一组装置,用钩子钩住一组做成滑轮形式的杠杆。阿基米德非常舒服地坐在椅子上,毫不费劲地用一只手就把一艘满载货物的大船从港口一直拉到岸上。

六、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说说本节课的收获,课后找一找生活中的各类杠杆。

3.4《改变运输的车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车轮属于轮轴,也是一种简单机械; 2.用有轮的推车运送物品比较省力、灵活。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利用平板或者推车完成运送物品的任务;

2.能运用时间、用力、安全、灵活、损耗等多个指标来评判运输过程的效果。

科学态度目标:

1.能遵守规则,与小组成员互相配合,积极协作共同完成探究任务;

2.愿意倾听其他同学的表达,乐于分享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轮子的发明和改进,改变了人类的运输历史,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教学重点:

参与、体验用平板和水推车模拟搬运物品的活动。 教学难点:

能运用时间、用力、安全、灵活、损耗等多个指标来评判运输过程。

课前准备:

PPT课件、不带轮子的木板、水推车、标志点、适合当运输物的重物(石块、砝码)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又是一年开学季,我们班现在要去后勤处领取新学期的书本,课时现在只有两名同学有时间去领书,新书又比较多,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引导学生回想一下本单元之前学过的工具能不能用来搬书:斜面、杠杆都不太适合搬书,所以今天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工具——拥有车轮的平板车。

二、探索轮子的奥秘

在寻找适合搬书工具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平板车。平板车为什么适合搬运新书呢?接下来我们通过实验来进行研究。

实验介绍:应用的材料有:平板、手推车、课本、水盆、标志点

等。

实验过程:

1.用平板和手推车分别运载书本,从标志点A到标志点B. 2.再将两盆水分别用平板和手推车沿曲线从标志点C到标志点D. 3.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填写实验记录单。 任务目标 工具 搬运物体 平板 手推车 是否完成 完成时间 用力情况 其他 从不同的角度,对比观察两种工具的性能。 学生分组进行试验,教师巡回指导。

提醒学生注意评价指标:用力情况、完成运输的时间、物品的完整性等。

学生分组讨论对车轮进行测评。 三、研讨

各小组分享测试记录并做交流汇报。 集体交流。

师提问:你如何评价两种工具的运输方式?

提醒学生:依据数据,测试过程中的感受进行评价,比如:车轮运输省力、灵活、速度快;平板运送比较费力、速度慢等。

师提问:你认为车轮在运输过程中有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总结: 1.支撑运载物品的全部重量;

2.在运输过程中使平板转向灵活; 3.可以缓震,保证运输物品的完整; 4.使运输物品的时间减少。 四、拓展延伸 1.车轮的改进和发展

最早的轮胎是由木头制造的,这从我国古代的战车上和国外的绅士马车上都能看出。

后来,当探险家哥伦布在1493-1496年第二次探索新到达西印度群岛中的海地岛时,发现了当地小孩所玩的橡胶硬块。后来他把这个奇妙的东西带回了祖国,若干年以后,橡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车轮也逐渐由木制变成了硬橡胶制造。但这时的橡胶轮胎却还是实心的,走起来还很不舒服,而且噪声也很大。

直到1845年,出生于苏格兰的土木技师R·w·汤姆生发明了世界上第二条充气轮胎,同年12月10日第一条充气轮胎诞生。

初期的充气轮胎,使用的是用涂有橡胶的帆布当胎体,因为帆布的纵线和横线互相交叉,行走时由于轮胎的变形,导致线的互相摩擦,这样,线就很容易被磨断,这时的轮胎只能跑200-300km。

1903年,J·F·帕玛先生发明了斜纹纺织品,这种斜纹纺织品的发明促成了交叉层轮胎的发展,使轮胎的寿命向前跨了一大步。因为斜叉的胎体不会再因轮胎的行走而引起摩擦,帘线不容易被磨断,所以寿命大大加长。

1930年米其林制造了第一个无内胎轮胎;1946年又发明了举世

闻名的子午线轮胎。子午线轮胎的诞生,标志着轮胎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它开创了轮胎发展史的新纪元。

因此,轮胎的发展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程,在这漫漫长夜里,不知有多少代人为之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和高超的智慧。

小结:车轮的形状、基本构造没有变,车轮的材料、车轮的辐条、加工技术、制造技术、轮胎材质发生了改变。

2.认识轮轴

车轮是一种轮轴,由半径较大的轮和半径较小的轴组成,轮轴也是一种简单机械。轮轴在生活中还有很多的运用,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五、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又学习了一个新的工具——车轮,也认识了一种简单机械——轮轴,请大家下课后留心我们身边用到的轮轴的物品,收集相关资料并和同学讨论它的作用。

3.5《灵活巧妙的剪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剪刀是一种组合工具,它具有斜面和杠杆的结构特点; 2.形式多样的剪刀也是多项技术组合的产物,用以解决不同人物的需要。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利用剪刀完成裁剪和模拟外科手术的探究任务;

2.能运用时间、用力、安全、灵活、方便等多个指标来评判剪刀使用的效果。

科学态度目标:

1.能遵守规则,与小组成员互相配合,积极写作共同完成探究任务;

2.愿意倾听其他同学的表达,乐于分享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各种各样的剪刀是人类在解决特定问题时,不断思考、创新发明出来的,给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教学重点:

形式多样剪刀也是多项技术组合的产物,用以解决不同人物的需要。

教学难点:

能运用时间、用力、安全、灵活、方便等多个指标来评判剪刀使

用的效果。

课前准备:

PPT课件、剪刀、打印有圆形、方形图案的纸张、布片、网线剪、网线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播放《中国剪纸》视频,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剪纸人所用工具。 剪刀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工具,所有的学生都有过使用剪刀剪东西的生活经验。首先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回忆自己熟悉的剪刀有什么特点。学生会从材质、结构、使用的感受等不同角度展开联想。而材质。结构的特点正式冶炼技术、制造技术的进步,才使其变为可能。

二、观察剪刀,并进行思考。

在之前的课上,我们已经学习了三种简单机械——斜面、杠杆和轮轴。而且在生活中很多工具都应用到了这三种简单机械,像盘山公路,应用的是斜面;启瓶器应用的是杠杆;水龙头则应用到了轮轴。

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种生活中常见的工具——剪刀。

请大家仔细观察手中的剪刀,并思考:剪刀有什么特点?它的构造都具有哪些作用?

学生汇报,老师做归纳:1.有把手;2.有锋利的刀刃。 教师引导:锋利的刀刃是金属制成,这是因为我们冶炼技术的发展,所以金属材料在生活中才会越来越丰富。

三、剪刀与其它工具的对比

教师出示前面用过的道具、撬棍和核桃夹的图片,帮助学生回忆。学生进行观察,从已经学过的工具中找出与剪刀的相同点。并进行回答。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内容作总结:剪刀上有刀具的斜面和核桃夹的杠杆这两个功能。

教师引导:前面我们已经研究了杠杆、斜面的作用,那剪刀又有什么样的功能呢?我门今天就从下面的两个活动中来找找答案。

四、对剪刀的功能进行测试 活动1:剪裁纸和布料

活动要求:1.要用剪刀把圆形和方形的纸和布料剪裁下来;2.剪之前可以用手试一试,能否很好的完成任务;3.沿着实线去剪,尽可能剪平整;4.注意用剪刀的安全;5.在操作过程中,注意思考剪刀的功能是什么?并且完成对于剪刀的测评工作。

预设:通过测评,学生会说到方便、安全、速度快、灵活等测评指标,鼓励学生说出更多的评价指标。

活动2:给网线安装水晶头

PPT出示:水晶头和网线是如何连接的。

1.给学生提供水晶头和废旧网线,要求学生用普通剪刀按图片上的样子把水晶头安装好;

2.给学生提供专业网线剪,再一次重复安装水晶头的操作; 3.感受两种剪刀完成安装水晶头操作的难易程度。

教师引导:普通剪刀想要完成这个任务非常难,完成任务的质量也很差,从而促使学生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网线剪正式为解决这类问题而发明出来的。

学生可以在这个活动中,更深入地体会到剪刀的巧妙之处。 五、拓展与延伸 1.各种各样的剪刀

剪刀是一种可以灵活、精细加工的工具。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剪刀,比如裁衣服用的剪刀、理发剪、解剖剪等等,这些剪刀也是各不相同,发明这些剪刀也是为了满足人们在完成不同任务时的需要。

2.认识组合工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了剪刀是一种组合工具。杠杆让剪刀更加的灵活巧妙,斜面让剪刀更加的锋利,两者相结合,剪刀就是非常方便的一种工具。

六、课堂小结

在生活中,人们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再加上奇思妙想,发明出了很多组合工具,请同学们下课后收集一些关于组合工具的资料,并和同学互相交流。

3.6《推动社会发展的印刷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活字印刷是重要的印刷技术之一;

2.印刷术的出现和发展,推动了工具和技术的不断发展。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参与体验活字印刷术并印制一页“书籍”;

2.能合理估量手工抄写和印刷完成同样任务所需要的时间; 3.能结合模拟体验和估量结果对手工抄写和活字印刷进行评测。 科学态度目标:

1.能积极参与体验活动,小组成员之间能互相帮助;

2.感受活字印刷术的便利,激发民族自豪感,产生学习科学的志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活字印刷推动了印刷术的发展,让文化、知识的传承更加便捷,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教学重点:

能参与体验活字印刷术并印制一页“书籍”。 教学难点:

对比分析手抄和印刷的过程,认可工具和技术的巨大作用。 课前准备:

PPT课件、活字印刷套材、格子纸、计时器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PPT播放《毕昇与活字印刷术》,学生观看视频并思考。

教师设置问题:1.关于印刷术你了解什么?2.印刷术的发展历史?3.评价活字印刷术在中国古代和现代社会乃至全世界都有哪些非凡的意义。

印刷术的发展历程:我国在中晚唐时期已开始雕印佛经,唐末五代,民间已有雕板印书的,后唐长兴(930~933)年间还刻过九经;但一般学者读的书都还是手抄本。到北宋庆历以后,民间刻书业才更普遍,各种刻本书籍才更大量流行,而活字印刷术也同时发明了。由于印刷术的进步,书籍的大量印行,著作容易流通,也容易集中,这就大大扩大了学者文人的眼界,也提高了他们著书立说的兴趣。当时从的三馆、秘阁,以及州学、县学、民间书院,都藏有上千上万卷的书籍。私家藏书如宋敏求、叶梦得、晁公武等都达数万卷,而且喜欢借给人看。宋代学者所掌握的历史文化知识一般比前代学者丰富,私家著述远远超过前代,而且有不少是几十卷、上百卷的大部头著作。这

不仅决定于印刷事业的发达,同时是当时封建文化全面高涨的表现。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简单辨认出活字印刷术的一些过程,出示视频让学生思考问题,既可以简单直观地将本课的内容点出来,同时利用印刷术的发展历史告诉学生技术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漫长过程。使学生在了解历史的过程中增强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

二、体验活字印刷术

刚才看了视频,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动手体验一下活字印刷术呢?老师这里给大家准备了几套活字印刷术的工具,接下来我们就一起体验一下吧。

毕昇的印制方法是这样的:用胶泥做成一个个规格一致的毛坯,在一端刻上反体单字,字划突起的高度像铜钱边缘的厚度一样,用火烧硬,成为单个的胶泥活字。为了适应排版的需要,一般常用字都备有几个甚至几十个,以备同一版内重复的时候使用。遇到不常用的冷僻字,如果事前没有准备,可以随制随用。

我们课上为了研究印刷术的效率,需要一个小组内的同学分工合作:一个负责抄写、两个负责排版、一个负责计时、一个负责印刷的、一个负责填写活动单。 手写 印刷 1行字 1页字 1本书 50本书 100本书 所用时间(估量) 提醒学生注意活动事项:1.抄写一行字,计算时间。由此推算抄

写一页字的时间;2.估量抄写一本书和印刷一本书的时间;3.估量抄写100本书和印刷100本书的时间;4.评测手抄与印刷的区别。

三、对比与发现

展示学生的时间对比表格,看表,思考、分析和总结,回答一下两个问题:

1.从模拟活字印刷的过程中,你知道了印刷术包括哪些方面? 2.通过测评,你知道印刷术给记录和传播信息带来了哪些改变? 锻炼学生提取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用更加直观和鲜明的证据证明印刷术在记录和传播信息的过程中起到的无可替代的作用。

四、拓展与延伸

今天,我们体验了古代的丝带发明之一——活字印刷术,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印刷术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呢?邀请学生回答。

教师做总结: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人们又发明了很多印刷机器,如:针式打印机、喷墨打印机、激光打印机、速印机等。

五、课堂总结

印刷术加快了知识的传播,也促进了工具和技术的发展,工具和新技术的涌现,也推动印刷术的不断创新发展,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也有很多像印刷术这样的伟大发明,请大家在课后搜集相关的资料,并与同学交流讨论。

3.7《信息的交流传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信息的交流与传播驱动工具和技术的发展; 2.不同的信息传播工具会影响到人们接收信息的效果。 科学探究目标:

能借助信息传播工具获取信息,完成独轮车简易模型的制作。 科学态度目标:

乐于合作探索,遇到问题能积极想办法解决。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信息的交流和传播推动工具和技术的共同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教学重点:

参与、体验简易独轮车模型的制作活动。 教学难点:

1.比较书本和电脑传播信息的差别; 2.总结工具和技术之间的联系。 课前准备:

PPT课件、尺子、剪刀、细线、竹棍、萝卜、独轮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李明同学的父母准备带他去云南旅游,他想提前知道云南这一周的天气信息,可是他不知道如何去获得云南的天气信息,你能给他一个可行的建议吗?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分享获得天气信息的方法。 教师引导: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书籍、电视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信息交流和传播工具,除了这些外你们还知道哪些工具?它们的作用都是什么?

学生讨论汇报,教师做归纳总结:手机、互联网、电脑、广播等都是信息交流传播的工具,除此之外报刊、影视、音像制品、电话、电报、卫星转播以及国际互联网等都属于信息传播工具。信息传播的工具具有传递信息的作用,可以理解为打电话、传播新闻、浏览视频等。

二、信息传递方式的不同之处

信息的传递方式有很多种。书本主要为我们提供文字、图像、符号、色彩等形式的信息,二电脑可以提供文字、图像、符号、色彩、声音、视频等更多形式的信息。

今天我们以制作独轮车为例,来比较书本和电脑这两个工具传播同样的信息,效果是否一样。

三、活动:制作独轮车

活动材料:纸质版制作说明书、视频版制作说明书、硬纸板、尺子、剪刀、笔、萝卜、吸管

活动要求:

1.同桌两个人为一组,分别选择纸质版或视频版为期中的一种方式进行制作;

2.统一计时并完成制作;

3.如果遇到捆绑困难可以向老师寻求帮助; 4.和同桌一起完成任务单的填写。 5.注意安全使用剪刀。 纸质版说明书:

1.先要制作车轮,在萝卜的打上一个小孔,把吸管剪成小段,然后塞到萝卜的小孔力,在吸管里插入一根稍微长一点的小棍子作为车轴;

2.用细线和竹棍,制作一个三角形的框架;

3.把车轮和车架组合起来,把轴固定紧,一辆独轮车就做好了。 视频版说明书:

播放录制视频——《制作独轮车》

学生分别制作独轮车,并完成任务单的填写。

任务单

任务 信息传播工具 对制作的影响 (有利或不利) 制作独轮车模型 书本介绍 电脑视频 活动小结:

通过比较,书本和电脑传播信息有什么差别?在制作独轮车的过程中,你用到了哪些简单的工具?同时包含了哪些学习过的技术?

信息比较形式

四、拓展延伸——信息传递的发展历程

出示信息传递发展图,使学生了解信息传递的发展历程,明白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信息的交流与传播方式得到了极大的进步。

评测方式 时代 传递方式 口耳相传 驿差传递 邮政系统 电报、电话 互联网 借助器物 无 传递速度 很慢 传递效率 很差 差 一般 快 极快 远古代 古代 近代 现代 当代 驿站、骡马 慢 自行车火车 一般 有线电话 网络 快 极快 五、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更深一层次地了解了工具和技术的特点,

对于新技术我想大家肯定有很多话想说,比如现在高新科技中的纳米技术、高分子材料技术、航天技术等。

那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是否理解了信息与工具和技术之间的联系——信息驱动工具和技术共同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