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轮复习魏晋以来的士族小测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1小题)
1. (2023·安徽省芜湖市·单元测试)下表是东汉末至曹魏不同时期统治阶层社会主要宗族成分统计表。据此分析可知( ) 士族 公元(年) 数量 196~219 38 220~239 60 240~2 74 小姓 % 29.0 38.7 47.1 数量 19 38 59 % 14.5 24.5 37.6 寒族 数量 74 57 24 % 56.5 36.8 15.3 合计 131 155 157 A. 士族数量增多寒族减少 B. 士族门阀政治不断发展 C. 察举制的弊端更加显现 D. 集权得到加强 2. (2023·辽宁省·模拟题)陈寅恪指出:“盖自汉代学校制度废弛,博士传授之风气止息以后,而家族复限于地域,故魏晋南北朝之学术及宗教皆与家族、地域两点不可分离。”钱穆更是强调,“(魏晋时期)中国文化,赖借这些门第的扶护保养而重得回生”。两人均强调魏晋南北朝时期( )
A. 文化推动士族门阀兴起 B. 儒家思想因学校废弛而动摇 C. 家族社会文化功能突出 D. 延续了家齐国治的思维模式
3. (2023·全国·同步练习)江南土豪从汉魏以来既已存在,并随着江南经济的进步而有较大规模的发展,在刘宋时期他们中就不乏“献私财数十万”以求升进者,但迄至梁末,他们并不能“预于南朝大政”,究其原因( )
A. 军功授爵排斥纳粟拜爵 B. 唯才是举一定程度规避门阀士族 C. 新兴地主缺乏武装力量 D. 九品中正制形成僵化的门阀制度
4. (2023·福建省三明市·模拟题)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上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故重武轻文的现象相当严重。一些人还以卫青、霍去病为榜样,认为他们虽然不读书,却能成为公辅,故“男儿当横行天下,自取富贵,谁能端坐读书,作老博士也”。这反映出当时( ) A. 佛道冲击儒家思想正统地位 B. 唯才是举成为社会共识 C. 门阀政治影响社会阶层流动 D. 社会动荡激发爱国情怀
5. (2023·广东省揭阳市·期中考试)(南朝)梁初无中正制,“州置州重、郡置郡崇、乡置乡豪各一人,专典搜荐,无复膏粱寒素之隔”“随才试吏”。北周武帝选官“不限资荫,唯在得人”“罢门资之制”。据此可知,南北朝后期( ) A. 寒士获得同等入仕机会 B. 科举取士初显成效 C. 士族子弟丧失任官资格 D. 集权有所强化
6. (2023·江苏省连云港市·单元测试)九品中正制明确规定中正官必须是的在职,这实际上是将汉代的乡里清议纳入朝廷选举的轨道,同时,这些对乡里清议的私家操纵也因此取得合法地位。由此可知,这一规定( )
A. 反映了对地方豪强的妥协 B. 导致选官权从旁落到地方 C. 实现了对民间的控制 D. 有助于扩大士族的政治影响力
7. (2023·全国·同步练习)唐长孺说:“汉末大姓、名士是魏晋土族的基础,而士族的形成在魏晋时期,九品中 正制保证士族在政治上的世袭,实质上就是保证当朝显贵的世袭,因而魏晋显贵家族最有资格成为士族。”这句话不能反映出( ) A.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 B. 皇权承认了士族在政治上的特殊地位 C. 士族成为魏晋君主制度的威胁 D. 士族与九品中正制是相伴而生的
第1页,共4页
8. (2022·河南省驻马店市·月考试卷)南朝时期,出身经常被视作社会地位的合法标准,当时精英圈子的共识是,非显贵出身的人不宜担任某些官职,甚至不能与特定人群通婚。这一社会现象的盛行( ) A. 基于察举制的实施 B. 旨在维护世家大族 C. 强化了的权威 D. 为门阀政治奠定了基础
9. (2022·福建省厦门市·月考试卷)魏晋南北朝时期,家传撰修淡化了春秋笔法,通过一些细微小事铺叙描写家族人物事迹,宣扬祖先容止风度,弘扬先祖德行功业;选材鲜活,语言生动,人物形象,有较鲜明的文学性。这反映出当时( ) A. 文学日益世俗化的发展趋势 B. 重视记忆传承的史学传统形成 C. 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佛道冲击 D. 士族重视扩大家族社会影响力
10. (2021·安徽省·单元测试)北朝时期形成四门学、太学和国子学三学并立之制,三学的区别不在于教育程度的深浅,而是取决于学生身份的高低。又逐渐形成了另外三所专科学校,即律学、书学和算学。学制上的这一变化( )
A. 表明北朝门阀政治鼎盛 B. 导致北朝文学艺术成就有限 C. 促使儒学失去正统地位 D. 顺应北朝官僚政治发展需要 11. (2021·广东省·单元测试)东晋南朝时,贾弼之祖孙三代专精谱学。弼之撰《十八州士族谱》,共七百多卷。宋刘湛、齐王俭、梁王僧孺也都有谱学专著。谱学盛行反映了( ) A. 士族用谱学挽救衰亡的命运 B. 士族注重本家族的谱系 C. 突破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 D. 谱学是选官的重要依据 二、材料解析题
12. (2023·江西省·模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曹丕继位后,为争取世家大族支持,巩固政权,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将九品中正制作为国家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初期既能唯才是举,又照顾世家大族利益,因此尚可做到品、状并举。直至后期品评士人,完全依据门第家世而忽略才识,加之各地大小中正官皆由士族把控,地方权力加大,中正直接干预并且左右选拔贤良,世称“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九品中正制呈现出“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状态。
九品中正制创立初衷是取代察举制,为封建国家选贤用能,但随着门阀政治的形成,这一制度成了世家手中垄断政治的工具,他们凭借政治享受着经济、法律和教育,这是贵族化的。东晋门阀权势更是达到巅峰,东晋政权偏安一隅,既要倚靠南方士族,又要优待永嘉南渡的衣冠士族,形成了“王与马,公天下”的局面。世家的滔天权势自然与皇权产生矛盾,不同的门阀士族之间也存在矛盾,加之士族和庶族间的矛盾,这是一个权力需要重新分配的时代,寒族势力逐渐崛起,门阀士族终将走向没落。
——摘编自姜夏妮《九品中正制对门阀政治的作用和影响》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九品中正制的演变趋势。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九品中正制的影响。
第2页,共4页
参
1.【答案】B 【解析】
A.表格中的数据是士族数量增多寒族数量减少,A项表述虽然正确,但不是表格的核心意图,排除A。
B.表格信息反映了门阀士族掌握了越来越多的政权,故B正确。
C.九品中正制推动了表格中现象的出现,察举制早已被九品中正制代替,故C项错误。 D.魏晋处于混战时期,故D项错误。 2.【答案】C
【解析】根据两则材料中的“魏晋南北朝之学术及宗教皆与家族、地域两点不可分离”“(魏晋时期)中国文化,赖借这些门第的扶护保养而重得回生”共同信息可以得出,家族、门第在社会文化传承发展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家族的社会文化功能突出,C项正确; 题干材料主旨为家族社会对文化的影响,“文化推动士族门阀兴起”与题干主旨相悖,排除A项; 从材料中的信息不能确定魏晋时期的文化就单指是“儒家思想”,且其与题干主旨无关,排除B项;“家齐国治”是儒家思想所推崇的重要理念,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D项。 3.【答案】D
【解析】材料叙述为,随着江南经济的开发,一部分人经济实力迅速增强,但始终在政治上是处于无权地位,不能参与政治,结合当时选官制度即九品中正制是以出身、门第为标准,所以阻断了很多出身地位的人的参政之路,所以排除ABC. 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上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故重武轻文的现象相当严重。一些人还以卫青、霍去病为榜样,认为他们虽然不读书,却能成为公辅”并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门阀的存在,他们垄断官位,使出身卑微的人看不到上升的希望,因此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C项正确。材料所述与佛道思想冲击儒家思想正统地位无关,排除A项;“成为社会共识”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信息是门阀政治影响社会阶层流动,并非社会动荡激发爱国情怀,排除D项。故选C项。 5.【答案】C
【解析】材料“随才试吏”体现的是南北朝后期选官开始重视个人才能,“罢门资之制”,士族子弟丧失任官资格,C项正确。
受当时选官制度影响,寒士并未获得同等入仕机会,排除A项; 科举制确立是在隋朝,排除B项;
材料与强化集权无关,排除D项。 6.【答案】D
【解析】据材料“对乡里清议的私家操纵也因此取得合法地位”可知,说明中正官选任的过程中受到了家世门第的影响,体现了士族在选举中的作用增强,有助于扩大士族的政治影响力,故选D项;据材料“中正官必须是的在职”可知,九品中正制将选官权收归,加强了集权,反映了对地方豪强的妥协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中正官由本籍在任的人担任,将选官的权力由地方收归,导致选官权从旁落到地方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据材料“将汉代的乡里清议纳入朝廷选举的轨道”可知,九品中正制下中正官将乡里清议作为选拔的标准之一,民间对选官有一定的影响力,实现了对民间的控制夸大了清议的作用,排除C项。 7.【答案】C
【解析】由题干中“而士族的形成在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保证士族在政治上的世袭,实质上就是保证当朝显贵的世袭,因而魏晋显贵家族最有资格成为士族”等信息可知,AD两项符
第3页,共4页
合材料,不合题意,故排除。
由于九品中正制是统治者制定的选官制度,因而可推出皇权承认士族在政治上的特殊地位,故B项符合材料,不合题意,排除。
材料中没有涉及士族威胁魏晋君主制度的信息,故C项题干不能体现,合题意,故C正确。 8.【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南朝讲究出身、门第,这有利于维护维护世家大族,B正确; 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排除A; 材料和权威无关,排除C;
材料正是门阀政治的体现,排除D。 9.【答案】D
【解析】A.文学呈现世俗化趋势是在宋代;
B.材料强调的是家传撰修强调家族事迹,B项与材料主旨不相符; C.材料无关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佛道冲击;
D.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世族兴起,门第观念深重,因此家传撰修注重歌颂祖先功德。 10.【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三学的区别不在于教育程度的深浅,而是取决于学生身份的高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和当时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有关,当时的选拔标准是门第族望,D选项符合题意;南朝的门阀政治最为突出,A选项排除;
北朝由于民族融合的因素,诗歌是比较繁荣的,B选项排除; 儒学自汉以后一直处于正统地位,C选项排除; 11.【答案】D
【解析】东晋南朝时,门阀士族竭力维护自己的特殊社会地位,为严格区分士、庶的地位,于是谱学盛行,谱学是吏部选官的重要依据,是维护士族的工具,故D正确。 AB不是谱学盛行的主要原因,排除。
谱学受重视实际上也是重视门第,故排除C。 12.【答案】【小题1】演变趋势:从唯才是举、门第才能并重演变为由世家大族掌控,依据血缘出身;选官权由官方掌控到世家大族掌控,以及的文化素质不能保证。
【小题2】影响:九品中正制以家世门第作为选官的标准,不利于选拔真正的人才,不能保证的文化素质,且选官权由世家大族掌控,不利于加强集权;后期弊端丛生,不利于维护统治。 【解析】(1)本题考查了九品中正制的演变趋势,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2)本题考查了九品中正制的影响,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以九品中正制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4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