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论《死水微澜》中的地域文化

论《死水微澜》中的地域文化

来源:九壹网
第18卷 第6期2019年12月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OFHUAIBEIVOCATIONALANDTECHNICALCOLLEGE

Vol.18No.6

Dec.2019

论«死水微澜»中的地域文化

邓婷婷

()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贵州贵阳 550001

«摘要:死水微澜»富有浓厚的巴蜀色彩,无论是在物质层面的语言、饮食、建筑、服饰上,还是在制度层面的风俗、礼仪、制度、法律、宗教上,亦或是在精神层面的人物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上,都散发着巴蜀特色,体现着巴蜀文化精髓.这种地域文化,为进一步探究作品和作家,提供了帮助.关键词:李劼人;死水微澜;地域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6.7;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G8275201906G0056G04

  成都籍作家李劼人擅长用独具地域文化特色

的语言文字来表现独特的巴蜀文化.其中,地域文.许嘉璐先化特色最明显的作品首推«死水微澜»生把文化分为三个层级,即表层文化、中层文化和

[]1底层文化.地域文化与文化的基本特征一样,是

特点.这里的建筑也是颇具四川特色,李劼人对青羊宫的描写十分具体:作者一一介绍了青羊宫的由来、结构、布局􀆺􀆺像导游一样,引导人们走近宫殿、配殿、亭子、老子塑像,使人们看到川流不息的人流、好强的蔡大嫂和正义凛然的罗歪嘴一行人,这一帧帧画面栩栩如生地呈现在人们眼前.这里的建筑描写,不仅呈现了青羊宫的风貌,还勾勒了一群追崇道教的传统国人,他们愚昧、封建、固步自封,继承了许多传统的道德和价值观,他们依旧用三纲五常来维持道德伦理、禁锢欲望.在衣着打扮方面,邓幺姑的出场是“用一块印花布手巾顶在头“上”一条带子从额际勒到纂后,再用一根大银针将

[]313

,手巾后幅斜别在纂上”这样的打扮是邓幺姑

模式化和符号化的,地域文化既然是特定区域内人们行为模式的总和,那么地域文化的内涵也应当由三个层次构成,即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哲学层

[2]

面.从地域文化的这三个层面入手对«死水微澜»

的地域文化进行论证,探究其地域文化所产生的意义.«死水微澜»独具特色的巴蜀文化构建了一个活灵活现的巴蜀生活画卷,对研究上世纪初四川的风貌,乃至整个中国的风貌和暗含时代巨变主题都是有益的.

«一、死水微澜»中的地域文化(一)物质文化

物质层面的文化包括特定地域人们的语言、饮食、建筑、服饰、器物等,它体现着人们最基本的生活状态,对人物性格的形成有巨大推动作用.“域风格.人物的语言如“伸抖”“脚骭”拉皮条”““老子”声气”等,传递出了普通话无法表达的特色.这些多为音译的词语奔放、豪迈,体现了四川人不拘一格、热辣的性格.小说中还有丰富多样的四川饮食,有兴顺号的酒、王老七的卤菜、云集饭馆的猪肉片生焖豆腐、红锅饭店的小菜、蔡大嫂的盐煎肉等等,普通的食材在他们的手下绽放出色香味的融合与跳跃,体现了人物安逸自乐、享受生活的

  收稿日期:2019G08G07

学洋婆子再结合自己平时的装扮改变得来的,在边缘的小镇上已初现中西融合的端倪;郝大小姐“虽,是小脚,却打扮成旗下姑娘的样子”春罗长夹衫套满镶滚的巴图鲁背心,头上一道很整齐的长刘海,

[3]180

脑后则是一条乌黑的发辫,这样的打扮显示出

汉满结合的特点.以上可以看出,无论是语言、饮«食、建筑还是服饰,死水微澜»显示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在远离政治中心的四川,人们的衣食住行有——汉、了些许变化—满、中、西融合碰撞,这些微妙的变化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社会格局,体现了那个时代中国人与外国人、汉人和满族人的文化糅合、碰撞的复杂形势.

(二)制度文化

远离喧嚣的四川盆地像是一座封闭的小城,里面的人通过狭窄的渠道获取外界的信息,来得缓

«死水微澜»中语言文字就具有十分鲜明的地

,邓婷婷(女,重庆人,文艺学专业2研究方向:影视美学.  作者简介:1996—)018级硕士研究生,

􀅰56􀅰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第6期 

慢,变得缓慢.义和团运动、甲午中日战争的狂浪波及到四川时,只能荡起微微涟漪.在这片土地上,人们的风俗习惯、礼仪制度、宗教信仰、法律法规与外界有所不同,它具有更多的封建性.

在婚礼方面,作品中人物的婚礼各有不同,同一个人也有不同的婚礼.例如,邓幺姑嫁给蔡兴顺和顾天成的两次婚礼有极大的不同,两场婚礼有繁有简,有父母做主、有自己选择,有顺应社会、有叛逆世俗.文章写蔡兴顺与邓幺姑的婚礼十分简单,先是邓幺姑一个远房亲戚前来说媒,邓大爷夫妇趁,的丧礼上,顾幺伯家为还媳妇娘家人送的“念经”自己也请人念了二十一天.四川人“人情世故”的处事原则,使他们的生活中少了制度化,多了“情谊”的处事规矩,这也是为什么袍哥可以插足官府事宜,顾天成最后得以“翻身”的一大原因.清朝末期,官府衙门是管理百姓的基层单位.在四川,哥老会势力强盛,可以插足官府事务.鸦片战争后,外国入侵,洋人凌驾于官府之上,如三道堰打毁教堂案,洋人逼迫官府处罚参与人员.在这几股势力相互碰撞冲击下,形成了洋人、官府、袍哥多股势力着赶场天“考察”了一番蔡兴顺,十分满意后便不与女儿商量,按照传统习俗操办起来.再看蔡大嫂改嫁给顾天成,因为那时她的丈夫尚且在牢狱中并没有与其离婚,所以,这次婚姻是世俗的叛逆,她的父母、哥哥都不支持她改嫁,但她为了牢狱里的丈夫、在外逃跑的情人、自己孩子的未来,选择改嫁顾天成.这次婚礼不再简简单单,迎娶蔡大嫂不仅有各种婚礼外的条件,还有婚礼上的要求,该走的仪式一件都不能落下:坐花轿、拜堂、撤帐、吃交杯,总之要热热闹闹的.蔡大嫂并没有因为自己是改嫁而放低要求,相反,她的第二次婚礼更加热闹繁复,这是蔡大嫂对那个时代的叛逆.邓幺姑这两次婚礼有所不同,第一次的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符合传统.第二次的婚姻,全是邓幺姑自己做主要求的.这一切看起来似乎很平常,却体现了女人社

会地位的提高.[4

]在丧礼方面,«死水微澜»写了顾

三奶奶和钱家小姐的丧礼.顾三奶奶的丧礼极其简单,只是随着乡间风俗请人来做了法事,便随便

看个日子埋了,[3]101

下葬在祖坟旁边.顾天成的二

弟媳妇的丧礼极其繁复:在堂屋正中摆上灵位,一桌子的香炉烛台和点心五供,娘家人和夫家人各请了二十一天经,对于下葬的地方自然是在祖坟

里.[3]193这两场丧礼反映了经济地位的不同所造成

的差异,无论是贫寒人家还是大户人家,丧礼习俗都是有步骤的,体现了川西坝子上人们对习俗的讲究.

成都人不仅对婚丧礼节讲究,他们还注重对传统节日的庆祝.所有传统节日中最热闹的还属新年,每条街都是灯火辉煌.除此之外,人们会在特定的日子赶庙会,如赶青羊宫,大家都要去摸一摸老子雕像,讨个好彩头.除了庆祝传统节日,他们也重视礼仪制度,四川人讲究礼尚往来.“不过找人的事情,也不好空口说白话的呀,多少也得送个

水礼,你说对不对?”[3]97顾天成请钟幺嫂说情入

教,需要送点“水礼”表示表示.在顾天成二弟媳妇

混杂的社会风气.这不仅记录了上世纪初四川社会的真实风貌,而且为«死水微澜»的情节发展奠定了特定的时代背景.

在宗教方面,那个时代中国教民入教动机是多样化的,有些人是为了心中的信仰,有些人是受了亲人的影响,有些人是为了某些利益,顾天成就是因为“利益”而入教.教民与本地人的冲突也是有原因可循的,教宣扬上帝与中国本土佛教、道教宣扬的观念有很大的差异,他们宣扬的观念实际上是对中国传统三纲五常的反叛,例如,破除妇女缠足的陋习等,这就直接导致了他们之间矛盾的激化.洋教的入侵给人们传统思想的信仰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人们固步自封,不能辩证地看待新事物.反过来看外国人为何费尽人力、财力吸引中国人入教,他们在武力入侵的同时想要在思想上、精神上也侵蚀中国.他们不仅想要中国的土地,还想要笼络中国的民心,从里到外的占领中国.从彼时到此时,外国人依旧虎视眈眈地看着中国,此时的他们不能武力入侵中国,可他们没有放弃一个世纪前的战略,“文化入侵”就如同那个时代的“宗教入侵”,国人不能用烧杀抢砸的方式打毁教堂,也不能暴力对待“文化入侵”,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就能在滔滔不绝的历史洪流中和文化浪潮里立于民族之林.

(三)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包括特定地域人们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群体人格等.从浅层的物质文化和深层的制度文化可以看出,四川民众性格大大咧咧、心直口快,为人直爽正直,但同时由于深受传统文化影响,表现出对新事物的封建保守、愚昧无知.尤其是女性形象,虽然她们所处地位迥异,但共同表现出封建保守性,顾三奶奶和妓女刘三金是其主要代表.

在那个年代里,简单的把女性群体分为两类:一类是郝家太太小姐、顾三奶奶、邓大娘等良家女子,另一类是刘三金、王女等风尘女子.这两种女

􀅰57􀅰

邓婷婷/论«死水微澜»中的地域文化

人都有一个共同点,她们都在道德传统中迷失自我.良家女子在家听从父母,出嫁听从丈夫,在他们的生命里,不以自我为中心,也不会遵从内心去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欲望.风尘女子靠出卖自己的肉体依附男子而活,她们在道德上是被摒弃的,但从良后依旧会像良家女子那样一心一意地伺候丈夫,这形成了一个闭合式的圈,因为大家心中都有女子的典范形象.顾三奶奶是第一类女子的典型,她虽然只是一个不懂道理的乡下女人,但无论怎样“她都穷尽自己要对丈夫好,无违夫子”这四个字像变,如今她可以退一步想,凭借自己乡下姑娘的身份,不能嫁到成都的大户人家去,不如就待在小镇上,做一个自食其力的老板娘.她未见过蔡兴顺,没有考虑过这个人是怎样的,而是考虑自己的未来,这样的婚姻像一潭死水,微风吹不起情感的涟漪.她的父母看在蔡兴顺老实本分、脾气好,又有一个铺子,心里很是高兴,便不与女儿商量,按照乡间规矩就操办了起来.到九月底,邓幺姑自然而然地变成了蔡大嫂.邓幺姑在嫁给蔡兴顺之前,并未见其一面,全由父母做主.在婚后,蔡大嫂心生不是从出生就有的观念,没人教过她,可她穷尽自己的一生诠释了这四个字.顾三奶奶依附于男性,没有意识,她的封建保守形象,是那个时代大部分女性的典型形象.刘三金是第二类女性的典型,她十几岁开始跑码头“做生意”,后随罗歪嘴来到天回镇,帮助罗歪嘴一行人骗顾天成输光了家产,之后怕此事牵连于自己便离开了天回镇.可见,刘三金重利轻情、心机颇深.但她想从良,她表示如果能嫁与罗歪嘴,便老老实实做个贤惠妻子,做那个时代传统的良家女子.可见,即便是妓女,她们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依旧会回归到三纲五常的传统道德上来.这就是扎根在她们生命里的传统思想,是一个时代的烙印,在时代与环境的局限下,她们失去了对“自我”的重视.因此,在那种情况下,如果出现了一个时代的叛逆者,她便更加闪光.蔡大嫂便是这样的一个时代叛逆者.

二、荡漾在历史转折点上的蔡大嫂

受到物质层面和制度层面的影响,人们有着许多共同点,尤其是女性形象,她们遵守三纲五常,委屈自己、尽力侍奉丈夫,她们体现了一个时代的特征.但在这些群体人格中不免会有反叛者,蔡大嫂就是这样的反叛者.

于认“识邓幺姑顶喜欢听二奶奶讲成都成都,简直认为是她将来最􀆺􀆺好归邓幺姑之

宿的地

方”,[3]27

尽管邓幺姑在乡间居住,但她不同于其他

乡间姑娘,从小自命不凡,在二奶奶语言的感染下邓幺姑想象中的成都竟那样完美,是她梦中的归宿.她出生贫苦家庭,但不屈服于命运,羡慕荣华富贵.她少女时代就发誓一定要嫁到成都,不愿再在农村过苦日子.她不安境遇、与命运抗争的性格使她与三个男人展开了情感纠葛.

(一)与蔡兴顺没有爱情的婚姻

以前的邓幺姑认为非嫁到成都不可,曾因父母拒绝一个纳妾的提亲而心生不满,可见邓幺姑嫁到成都的决心.这样的想法直到说媒给蔡兴顺而改

􀅰58􀅰

满,多次表示蔡傻子太闷,不与其交流.她多次向罗歪嘴抱怨道自己的丈夫不爱说话,只知道抱着自己的算盘,傻呼呼的,很没有意思.蔡兴顺的憨厚老实没有赢得蔡大嫂的爱,他们被世俗认同的婚姻却没有爱情的支撑,这样的婚姻和追求爱情的蔡大嫂相碰撞,必定会产生一些动摇.

(二)与罗歪嘴为情痴狂

蔡大嫂不爱自己的丈夫蔡傻子,她真心崇拜和喜欢丈夫的表哥罗歪嘴,她认为罗歪嘴勇敢、有见识、有魄力,她公开做罗歪嘴的情人,并拿他与丈夫相比较.在新年看花灯时,罗歪嘴一行人为保护蔡大嫂,与对方拿刀相抗衡,蔡大嫂崇拜他们的勇敢,并认为自己的丈夫在场会吓傻,她心中的天平重重地倾斜在罗歪嘴一边.她不顾大家的眼光与罗歪嘴出双入对、招摇过市,周围人对他们的爱情既羡慕又嫉妒,然而蔡大嫂不顾世人眼光,自己爱得痴迷.这样的“情”是有违道德的,“人为情死,鸟为食亡!”作者对这种行为有所批判,但从时代的反叛角度,他是持肯定态度的,认为蔡大嫂与那个时代大多数女性不同,她对于爱情,不顾世俗眼光,勇敢追求,猛烈去爱,这是女性意识的觉醒.

(三)与顾天成“利益”的结合

蔡大嫂的生活发生了变故.因陆茂林告发,官府派人缉拿罗歪嘴,罗歪嘴潜逃、蔡兴顺被官府捉去,蔡大嫂被打成重伤只得回乡间养病.在这黑暗的漩涡里,顾天成的到来对于蔡大嫂来说像是一根稻草,蔡大嫂为了牢狱中的丈夫,为了自己以后的生活,为了儿子的前途,她选择了改嫁顾天成.面对父母的疑虑,她反驳道,哥哥只能救出她的丈夫却没有能力养活她的生活,只有顾天成是自己最合适的人选.当她成了顾三奶奶,也就没人说闲话了.邓大娘默默无言,邓大爷只是摇头道世道不同了.蔡大嫂与顾天成的婚姻,是出于目的性考虑,是“利益”的结合.她为了达到希冀的目标,完全不顾世俗的评判.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第6期 

蔡大嫂在品德上的缺陷暂且不论,但她与三个男人的感情纠葛,体现了她敢于追求爱情的自我觉醒;她与顾三奶奶和刘三金相比,体现了个性的.蔡大嫂这一人物身上的复杂性,在某种意义上是中国由上世纪的封建社会向近现代转型时的全部复杂性的历史投影,蔡大嫂可以说是特定历史时期的转型人物.

的女性有着同样的向往,即遵从三纲五常、成为社会所认同的传统女人,她们在传统道德的束缚下,禁锢自己的欲望,压抑自己的情感,她们封建保守.热情直爽、封建无知、保守滞后是这一地域的群体性人格,封建保守是其突出特征,无论外界变化多么巨大,她们似乎与外界隔离,在成都这个盆地里依旧古老的活着.在这一潭远离喧嚣的死水中,荡三、«死水微澜»中地域文化蕴涵深意(一)勾勒独特的四川特色

李劼人对他笔下的人物饱含喜爱与赞赏,通过顾三奶奶与蔡大嫂的对比可以见出,传统女性的结局如顾三奶奶那样:生病不舍吃药,被其他女人活活气死,死得太悲惨.叛逆女性的结局如蔡大嫂即新顾三奶奶的结局:过着穿衣打扮、安逸舒适的生活,最后儿子功成名就,她的人生很美满.同样嫁与顾天成,前后两任妻子结局的对比,可见李劼人对其笔下邓幺姑的欣赏与支持.他即便对蔡大嫂在与蔡兴顺婚姻之时与其表哥罗歪嘴偷情之事有所批判,但因蔡大嫂有宁愿为感情付出一切的痴情,以及在官府搜人时勇敢无畏的表现,使她成为敢为爱情奉献自己的时代女性,作者给予她很高的赞赏.作者希望那个时代的女性像蔡大嫂一样,勇于冲破枷锁、追求个性觉醒与,作者为那个封闭地域里的女性指出了一条通往明天的路.除此,作者对自然环境、建筑、人物逼真的描写,构成了活灵活现的巴蜀风味,对进一步了解作家生活的环境提供了线索,也为作家四川风味的笔墨点染了绚丽的一笔.

(二)暗含时代巨变的主题

对四川方言俗语、饮食起居、穿衣打扮的描写,有利于塑造人物性格.直爽泼辣的四川方言、细致苛求的四川饮食、中汉满衣着结合的时代风貌等,塑造出一群泼辣直爽、热情大方、安逸享乐的群体人物形象.对婚丧风俗、宗教方面的描写,可以见出人们的封建和无知.婚丧习俗中他们恪守传统,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无力选择自己的婚姻,他们封建、狭隘;面对洋教,一般百姓认为那是邪教而十分排斥,少数人则为了某些利益而入教,他们无知、势力.对顾三奶奶和刘三金的描写,体现了时代和地域下群体女性的一般特征.两种极端身份

漾着微微波澜,蔡大嫂便是死水中的微澜.在那些群体人格的共性上,她有着自己突出的个性.从个性萌芽到个性占据主要地位,从传统女性变成时代的叛逆者,这个过程她经历了三个男性,从蔡兴顺到罗歪嘴再到顾天成.最后她完成了自己的转变,变成了勇敢追求自由、爱情,不顾及时代的眼光,有着思想的新时代的女性.在与同时代女性群体的对比下,即在封建与叛逆的对比下,这一个女性的情史投射了一个时代的印记.从她的转变见证了时代的转变.她是荡漾在时代的转折点上,在那之后会有更多的女性觉醒,那便是到了一个崭新时代.

从那片土地上的吃穿住行、风俗礼仪,到那个时代下的群体人格,认识了那片平原的基本风貌和平原上的生生不息.那一滩平静的死水终究抵不过时代的变迁,荡起了微微涟漪,从一个女子的情史方面看到了一个历史的转折.李劼人带来的川味风情、体现的地域文化,使人们站在百年后的今天,依旧可以眺望上世纪的四川;李劼人为时代树立的女性形象,为还处在传统束缚中的女性指示了一条反叛的出路,冲破三纲五常的枷锁,那便是新的时代的萌芽.

参考文献:

[1] 许嘉璐15G16.

.许嘉璐谈文化[J].中国计量,2012(1):[2] 张凤琦江社会科学.“地域文化”概念及其研究路径探析[,2008:66.J].浙[[3]4] 李劼人死水微澜[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樊林川西风情的.见M]证.:论李劼人“大河小说”中20的16风.俗描写.

[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9(1):61.责任编辑:长 河

􀅰5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