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lo 汉代豪族的儒化与士族化 以关东豪族为例 崔向东 (渤海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辽宁锦州121000) 摘要:汉代豪族形态是不断演变的,豪族的官僚化并进而世族化,从文化形态上看便是豪族的儒化与 士族化。西汉中期以后,关东豪族开始儒化,东汉时关东豪族不断士族化,就全国而言,士族化进程最快。 在关东豪族的儒化和士族化进程中,统治者提倡儒学和家族的经学传承固然起了重要作用,但是通过通经 而获取权力才是豪族主动儒化的内在动力,豪族儒化与士族化是文化与权力的互动与再生产过程,即文化 与权力相结合。豪族世代实现文化(世学)与权力(世宦)的循环,则形成了士族。士族和世族具有同质 性,士族即世族。 关键词:豪族;儒化;士族化;世族化;关东豪族 中图分类号:K234.1:K23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0246(2011)01-0110-07 汉代豪族形态演进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一方面,豪族与权力结合,不断官僚化并进而世族 化。另一方面,豪族与文化结合,不断儒化并进而士族化。官僚化、世族化和儒化、士族化是一个问 题的两个方面。官僚化并进而世族化是豪族发展的必然过程,这一过程从文化形态看,是豪族儒化并 进而士族化。豪族的儒化即豪族习儒通经,一般是指一代人,士族化是指两代以上习儒通经。汉代通 经人仕,儒化与官僚化相同步;累世通经则世代官宦成为世族,士族化与世族化相适应。因此豪族的 官僚化就是儒化,士族化就是世族化。汉代关东豪族发展最快,拥有文化资源优势,与国家权力体系 结合密切,因此其儒学化、士族化程度最高。 汉武帝以后,儒学和政治结下不解之缘,习儒通经成为豪族与权力结合的重要途径,仕途是否畅 通和习儒通经密不可分,通明经术成为出仕的基本条件。因此,豪族与儒学日益联系起来。“士病不 明经术,经术苟明,其取青紫如俯拾地芥耳!”①官与系在一起,“官位宦学”,所谓“二汉登 贤,莫非经术,服膺雅道,名立行成”②。自汉武帝提倡儒术经学以来,汉代官僚不断儒化,③呈现 上升趋势。西汉武帝以前,公卿人数273人,可以确认为儒者出身的l4人,占5.1%。汉武帝以后,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7FZS004)。 作者简介:崔向东,渤海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教授,历史学博士,研究方向:战国秦汉史。 ①《汉书》卷75《夏侯胜传》。 ②《梁书》卷48《儒林传》序。 ③关于官僚“文吏”的儒化,可参见马彪:《秦汉豪族社会研究》,北京:中国书店,2002年;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 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于迎春:《秦汉士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陈明:《中古士族现象研究》,台 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宪群:《秦汉官僚制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汉代豪族的儒化与士族化 lll 公卿384人,儒者出身82人,占21.3%。东汉光武帝、明帝时期,公卿95人,儒者出身36人,占 38.9%。自章帝至桓帝,公卿209人,儒者出身90人,占43%。东汉末灵帝、献帝时期,社会动荡, 儒者比例有所下降,灵帝时为35.2%,献帝时为26%。①总的说来,汉武帝以后呈现明显的官僚儒 化倾向。官僚儒化与豪族儒化相适应,许多豪族士子以经学入仕获禄。东汉桓荣与族人桓元卿的例子 颇值得玩味。据《后汉书·桓荣传》记载,桓荣早年苦读经学,“荣初遭仓卒,与族人桓元卿同饥 厄,而荣讲诵不息。元卿嗤荣日:‘但自苦气力,何时复施用乎?’荣笑不应。”后来桓荣拜为太常, 元卿感叹道:“我农家子,岂意学之为利乃若是哉。”在这种情况下,豪族家族十分重视儒学,他们 竞相以精通儒学为标榜,通过通经,或获得官位,或捞得名声,提高社会地位,豪族和儒学因权力而 紧密联系起来。 从两汉发展看,西汉时期豪族儒化程度低于东汉。西汉时期,豪族世代通经之家不多,儒学化并 不普遍。经过西汉以来的文化建设和文化积累,到东汉时期,豪族与经学的联系十分密切,豪族通经 十分普遍,不少世代做官的世族,又是儒学文化的传承者。从豪族指称的变化看,东汉以名士指称豪 族,正是豪族儒化、士族化的反映。②可见通经入仕的制度引导是豪族儒化的重要原因。 汉代豪族儒化与士族化还与统治者大力提倡儒学有关。自汉武帝以来,独尊儒术,置五经博士, 确立儒学的统治思想地位。此后历代帝王都推崇儒学,汉元帝“柔仁好儒”,奖用通经儒士,倡导儒 学,大小官吏多儒士出身。东汉开国功臣中,绝大多数是具有较高文化修养的豪族,这与西汉初年布 衣将相之局面截然不同。“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帅皆有儒者气象, 亦一时风会不同也……是光武诸功臣,大半多习儒术,与光武意气相孚合。”③东汉开国功臣中,大 多数是豪族出身,而且多能通经。如邓禹“年十三,能诵诗,受业长安”④;寇恂“世为著姓”,“素 好学,乃修乡校,教生徒,聘能为《左氏春秋》者,亲受学焉”,“恂经明行修,名重朝廷”;⑤冯异 “好读书,通《左氏春秋》、《孙子兵法》”⑥;耿弁“少好学,习父业”⑦;李章家“五世二千石”, “章习《严氏春秋》,经明教授,历州郡吏”⑧。 光武帝刘秀就是在通经人仕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对这种是认同 的。刘秀倾心经学,在戎马倥偬之际,仍对经学给予眷顾。而当天下太平后,用经学完成对社会势力 的政治整合和引导,既不发生暴力流血,又十分温文尔雅。于是,我们通过史料便看到了这样一幅孜 孜向学的景象: 初,帝在兵间久,厌武事,且知天下疲耗,思乐息肩。自陇、蜀平后,非儆急,未尝复言军 旅。皇太子尝问攻战之事,帝曰:“昔卫灵公问陈,孔子不对,此非尔所及。”每旦视朝,日仄 乃罢。数引公卿、郎、将讲论经理,夜分乃寐。皇太子见帝勤劳不怠,承间谏日:“陛下有禹汤 之明,而失黄老养性之福,愿颐爱精神,优游自宁。”帝曰:“我自乐此,不为疲也。”虽身济大 业,兢兢如不及,故能明慎政体,总槛权纲,量时度力,举无过事。退功臣而进文吏,戢弓矢而 散马牛,虽道未方古,斯亦止戈之武焉。 及光武中兴,爱好经术,未及下车,而先访儒雅,采求阙文,补缀漏逸。先是四方学士多怀 协图书,遁逃林薮。自是莫不抱负坟策,云会京师,范升、陈元、郑兴、杜林、卫宏、刘昆、桓 ①②根据马彪《秦汉豪族社会研究》统计数字计算,北京: 中国书店,2002年,第94页。 崔向东:《汉代豪族研究》,武汉:崇文书局,2003年, 第59—60页。 ③④⑤⑥赵翼:《廿二史札记》卷4《东汉功臣多近儒》。 《后汉书》卷16《邓禹传》。 《后汉书》卷16《寇恂传》。 《后汉书》卷17《冯异传》。 ⑦⑧⑨《后汉书》卷19《耿弁传》:耿弁父况,“以明经为郎, 与王莽从弟仅共学老子于安丘先生,后为朔调连率”。 《后汉书》卷77《酷吏传·李章传》。 《后汉书》卷1《光武帝纪》。 112 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第1期·汉唐研究 荣之徒,继踵而集。于是立五经博士,各以家法教授。① 刘秀的继承人继承并弘扬其做法,比刘秀更显示出对儒学的重视及由儒学修养所培养出的文质 性,并有意识地把这种优雅的文质性推广为整个社会的行为标准。“自光武中兴以后,干戈稍戢,专 事经学,自是其风世笃焉。其服儒衣,称先王,游痒序,聚横塾者,盖布之于邦域矣。若乃经生所 处,不远万里之路,精庐暂建,赢粮动有千百,其耆名高义开门受徒者,编牒不下万人。”②汉明帝 要求“功臣子弟,莫不受经”,他的尊师重儒行动甚至让人感动。“坐明堂而朝群后,登灵台以望云 物,袒割辟雍之上,尊养三老五更。飨射礼毕,帝正坐自讲,诸儒执经问难于前,冠带缙绅之人,圜 桥门而观听者盖亿万计。其后复为功臣子孙、四姓末属别立校舍,搜选高能以受其业,自期门羽林之 士,悉令通《孝经》章句,匈奴亦遣子入学。济济乎,洋洋乎,盛于永平矣。”⑧章帝“宽惠为政, 劝课掾史弟子,悉令就学。其有通明经术者,显之右署,或贡之朝,由是义学大兴”④。上述这些做 法对豪族的经学化、土族化无疑起到加速作用。 豪族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保持与权力的结合,进而形成对大小权力的世代垄断。其中途径之一是 独占文化资源,形成经学世家,进而向士族演变。班固说得再明白不过,五经乃“禄利之路”,汉代 通过明经人仕的事例俯拾皆是。土族(世族)化就是权力与文化的不断交互循环。下面主要从文化 和权力的结合来说明关东地域豪族的儒化、士族化。 关东自战国以来就是文化发达地域,尤其是齐鲁一带,有着悠久的儒学传统。关东文化发达的历 史原因可从两方面理解,一是承袭春秋、战国以来的学术传统。“西汉前期的文化发达区域,与先秦 时期特别是与战国晚期的文化发达之地相比,有着极明显的一致性”。这表现为地域分布的大致吻 合、发达程度相仿和区域特色基本相同,说明西汉时期关东地域文化与先秦文化的承袭关系。⑧二是 西汉初期的关东诸侯国的文化发展。关东文化发达与王国分布有关,汉代封国主要集中在关东,汉初 各诸侯王承袭战国招贤纳士之余风,为了各自的发展,广招游士学者,一时人才济济,这对秦以来学 术文化的复兴,推动地区文化发展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汉武帝时,独尊儒术,通经人仕,关东儒学大有用武之地,获得空前发展,关东豪族拥有很好的 文化环境。“秦汉以来,山东出相,山西出将”,“鲁、东海多至卿相”⑥,反映了关东豪族形成、发 展的文化因素。王子今对西汉将相出身地域进行统计,在统计到的45位丞相中,除一人出身地域不 明外,明确为关西者,只有5人,占6.67%。明确可知为关东人或祖上为关东人的,占86.67%。⑦ 汉元帝时,齐、鲁一带就流行“遗子黄金满簏,不如一经”⑧的民谚,说明当地人对文化教育的重 视。汉代豪族家族也十分重视对子弟的教育,如邓禹“有子十三人,各使守一艺。修整闺门,教养 子孙,皆可以为后世法”⑨。在《四民月令》中,有田庄主对宗族子弟进行学校教育的史料,这说明 掌握文化资源,获得文化优势,是豪族实现家族权力延续的保障。 东汉定都洛阳,使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东移,四方学士云会京师,都城所在的河南地区自然成 ①《后汉书》卷79《儒林传》。 ②《后汉书》卷79《儒林传》论。 ③《后汉书》卷79《儒林传》序。 ⑧《后汉书》卷79《儒林传·杨仁传》。 ⑤卢云:《汉晋文化地理》,北京: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l8一l9页。 ⑥《汉书》卷28《地理志》。 ⑦王子今:《秦汉区域文化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59页。 ⑧《汉书》卷73《韦贤传》。 ⑨《后汉书》卷16《邓禹传》。 汉代豪族的儒化与士族化 ll3 为文化中心,关东的文化地位也更加突出。两汉时期,关东文化核心地虽然出现转移,即由青、徐、 兖州转移到洛阳、豫州和荆州北部一带,但这是一种地域内部转移,并不影响关东的文化发达地位。 毛汉光先生认为:“地方豪族子弟走进士大夫阶层是一波波的改造与推进。地居中原一带的豪族,比 较容易获得公私教育机会,而边区地带则较困难。所以并非所有的地方豪族都在变,他们因时、因 地、因人的差异,而有种种程度之别,机缘最好的地方豪族,不但接受教育,并且跻身为官僚阶层, 如颖汝、山阳之地,于是乎身兼官吏、士大夫、地方豪族的身份。”①关东一直是文化发达地域,地 域文化优势转化为政治优势,政治优势又强化了地域文化优势,通经入仕直接推动关东地域学术的发 展,学术的发展又反过来加速关东地域豪族官僚化和儒学化。权力与文化的互动实现文化与权力的再 生产,因此关东是豪族儒化、世族化程度最高,也是最快的地域。 两汉学术经过了由家学传授向游学的转变,不管学习的形式发生怎样的变化,但学术传承的主体 豪族没有变化。通过家学和游学的地域性考察,可以了解豪族与地域文化的关系。从《汉书· 儒林传》、《后汉书·儒林传》记载看,两代以上的“家世传业”的家族地域、官职情况如下: 《汉书·儒林传》家世传经事例表 姓氏 地域 传业世代 传经 官职 张仲方 平陵 家世传业 《易》 扬州牧 欧阳生子 千乘 世世相传 《尚书》 御史大夫、少府 陈翁生 梁 家世传业 《尚书》 信都太傅 韦贤 鲁 三代 《诗》 丞相、大司马车骑将军 满昌君都 颍川I 家世传业 《齐诗》 詹事 徐生 鲁 四代以上 言《礼》为颂 礼官大夫、广陵内史 徐良 琅邪 家世传业 《礼》 州牧、郡守 桥仁 梁 家世传业 《礼》 大鸿胪 王中 琅邪 家世传业 《公羊春秋》 少府 伏理 琅邪 家世传业 《齐诗》 高密太傅 夏侯氏 鲁 三代 《尚书》 长信少府、太子太傅 《后汉书·儒林传》家世传经事例表 姓氏 地域 传业世代 传经 官职 刘昆 陈留东昏 子轶传昆业 《易》 弘农太守、宗正 张兴 颍川鄢陵 子传业 《易》 太子少傅、属国都尉 曹曾 济阴 子传父业 《尚书》 谏议大夫、河南尹 牟长 乐安临济 子传父业 《欧阳尚书》 河内太守 孔僖 鲁国 世传业 《古文尚书》 临晋令 桓荣 沛国 世习相传,世宗其道 《欧阳尚书》 太常 周防 汝南汝阳 子为儒宗,当传父业 《古文尚书》 陈留太守、尚书 高诩 平原般 三世 《鲁诗》 上谷太守、大司农 包咸 会稽曲阿 子福,以《论语》授和帝 《论语》 大鸿胪、郎中 伏恭 琅邪东武 少传黯学 《齐诗》 光禄勋、司空 甄字 北海安丘 三世传业,子孙传学不绝 《严氏春秋》 太子少傅、梁相 薛汉 淮阳 少传父业 《韩诗》 千乘太守 宋登 京兆长安 登少传《欧阳尚书》 《欧阳尚书》 太尉、颍川I太守 曹充 鲁国薛 传其子褒 《庆氏礼》 侍中、河内太守 从两汉事例表看,可以说明以下三点:(1)两代以上传经的家族基本都是豪族,并向士族发展。 (2)这些家族几乎都在关东地域,说明关东的文化中心地位和关东豪族所占有的文化优势。(3)这 ①毛汉光:《中国中古社会史论》,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8年,第79页。 114 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第1期·汉唐研究 些家族都通过传经而做官,文化与权力相结合,并相互转化。 东汉时期,经学普遍化,游学兴盛。汉代游学者的籍贯和游学的目的地可以说明地域豪族儒化水 平。汉代游学主要分几种形式,一是拜经师求学,如吾丘寿王从董仲舒学,师丹从匡衡学等;二是学 无定师,四处游历,如仲长统“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三是入长安、洛阳太学,如崔驷“少游太学”, 邓禹“年十三,能诵诗,受业长安”;四是到长安、洛阳拜师求学,如廉范诣京师受业薛汉。从游学 目的地看,主要是两汉京师长安和洛阳,其余是淮阳、轵、梁、三辅、犍为、鲁国、徐、汝南、颍川 等地。这些游学目的地几乎都在关东,尤其集中在洛阳、齐鲁、汝颖等地区,说明这些地区文化发 达,经学大师集中。汉代游学要具备一定经济条件,“若乃经生所处,不远万里之路,精庐暂建,赢 粮动有千百”,游学者在外常常数年,有的十数年,这需要大量的钱财作后盾,一般平民人家是难以 承受的。能够千里游学,数年不归者大多数是豪族大姓子弟。如刘秀、刘绩、邓禹、廉范、耿纯、周 党、朱晖、崔瑗、马融、张衡、周磐等。从游学者的籍贯分布看,关东游学者最多,游学者的籍贯分 布说明关东地域文化最为发达,也从一定意义上说明关东地域豪族的儒化、士族化水平最高。① 关东豪族儒化程度高,很早就出现世代传经之家族,他们不断与权力结合,出现许多世族。从 “前四史”看,著名的世族都在关东。他们或是世代在任官,所谓累世公卿,或是世代在地方为 官,所谓“世仕州郡”。东汉时期,关东豪族基本完成士族(世族)化,例如以下家族: 河南郑兴家族。郑兴是河南开封人,少学《公羊春秋》,晚善《左氏传》,“积精深思,通达其 旨,同学者皆师之”,后为太中大夫。郑兴子众,年十二,从父学《左氏春秋》,兼通《易》、《诗》, 知名于世,官大司农。众子安世,亦传家业,为未央厩令。安世子亮,除为郎。②《后汉书·郑太传》 载,郑众的曾孙郑太,字公业,“家富于财,有田四百顷”,是名闻山东的大名士。大将军何进辅政, 征用名士,以公业为尚书侍郎,迁侍御史。郑太子袤,初为临蓄侯文学,后迁至光禄大夫。袤子默, 字思玄③,“默遵守家业,以笃素称,位至太常。默弟质、舒、诩,皆为卿。默子球,清直有理识, 尚书右仆射,球弟豫,为尚书”⑧。 南阳安众宋均家族。宋均父宋伯,建武初为五官中郎将。《后汉书·宋均传》载:“均以父任为 郎,时年十五,好经书,每休沐日,辄受业博士,通《诗》、《礼》,善论难。”宋均族兄京, “以 《大夏侯尚书》教授,至辽东太守”。宋京子意,少传父业,举孝廉,“以召对合旨,擢拜阿阳侯相。 建初中,征为尚书”。孙俱,灵帝时为司空。 沛郡桓荣家族。《后汉书·桓荣传》谓桓氏自王莽时桓荣以欧阳《尚书》教授,代为帝师,门徒 云集。桓荣于永平时封关内侯,食邑五千户。桓荣死时“除兄子二人补四百石,都讲生八人补二百 石,其余门徒多至公卿”。桓荣子郁袭爵,传父业,门徒常数百,明帝时授皇太子经。郁子焉为安 帝、顺帝师,“弟子传业者数百人,黄琼、杨赐最为显贵”。孝廉桓典为桓焉之孙,也以《尚书》教 授,门徒数百人。其家族自桓典以后,还有桓莺、桓晔、桓麟、桓彬著名于世。范哗在传论中说: “伏氏自东西京相袭为名儒,以取爵位。中兴而桓氏尤盛,自荣至典,世宗其道,父子兄弟代作帝 师,受其业者,皆至卿相,显乎当世。” 琅邪伏湛家族。《后汉书·伏湛传》:“伏湛字惠公,琅邪东武人也。几世祖胜,字子贱,所谓济 ①关于汉代游学,可参见张鹤泉:《东汉时代的游学风气及社会影响》,《求是学刊》1995年第2期;刘太祥:《汉代游学之 风》,《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4期。关东地域豪族儒化士族化还可从两汉五经博士和私家教授籍贯分布加以佐证。据统汁,两汉五 经博士和私家教授主要分布在关东地域,说明两汉时期关东文化最为发达,豪族的儒化、世族化最为普遍。参见卢云:《汉晋文化地 理》,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516—519、519—521、530—535、536—538页;余书麟:《两汉私学研究》,《师大学报》 ()1966年第11期。 ②《后汉书》卷36《郑兴传》。 ③《三国志》卷16《魏书·郑浑传》注引《晋阳秋》。 ④《三国志》卷16《魏书-郑浑传》注引《晋诸公赞》。 汉代豪族的儒化与士族化 1 l5 南伏生者也。湛高祖父孺,武帝时,客授东武,因家焉。父理,为当世名儒,以《诗》授成帝,为 高密太傅,别自名学……光武即位,知湛名儒旧臣,欲信干任内职,征拜尚书,使典定旧制。时,大 司徒邓禹西征关中,帝以湛才任宰相,拜为司直,行大司徒事……二子:隆、翕。翕嗣爵,卒,子光 嗣。光卒,子晨嗣。晨谦敬博爱,好学尤笃,以女孙为顺帝贵人,奉朝请,位特进。卒,子无忌嗣, 亦传家学,博物多识,顺帝时,为侍中屯骑校尉。永和元年,诏无忌与议郎黄景校定中书《五经》、 诸子百家、艺术……无忌卒,子质嗣,官至大司农。质卒,子完嗣,尚桓帝女阳安长公主。女为孝献 皇后。” 涿郡崔驷家族。《后汉书·崔驷传》日:“崔驷字亭伯,涿郡安平人也。高祖父朝,昭帝时为幽 州从事……擢为侍御史。生子舒,历四郡太守,所在有能名。”崔舒子篆,王莽时为郡文学,以明经 征诣公车,著《周易林》六十四篇。篆兄发以佞巧幸于莽,位至大司空。母师氏能通经学、百家之 言。篆子毅,疾病隐身不仕。毅生驷,“年十三能通《诗》、《易》、《春秋》,博学有伟才,尽通古今 训诂百家之言,善属文。少游太学,与班固、傅毅同时齐名。常以典籍为业,未遑仕进之事。”篆中 子瑗,“锐志好学,尽能传其父业。年十八,至京师,从侍中贾逵游学,诸儒宗之,任济北相。瑗子 塞,少沉静,好典籍,出为五原太守。窟从兄烈,有文才,著诗、书等四篇,闻名北州,历位郡守、 九卿。烈子钧少交结英豪,有名称,为西河太守”。 汝南袁安家族。《后汉书·袁安传》日:“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阳人也。祖父良,习《孟氏易》, 平帝时举明经,为太子舍人;建武初,至成武令。”袁安少传良学,见敬于州里,初为县功曹,后拜 楚郡太守,迁太仆,后代桓虞为司徒。袁安子京、敞,皆知名。袁京习《孟氏易》,作《难记》三十 万言,为蜀郡太守。袁敞少传《易经》,历位将军、大夫、侍中,出为东郡太守,征拜太仆、光禄 勋。袁京子彭,少传父业,历广汉、南阳太守。彭弟汤,少传家学,“诸儒称其节,多历显位”,累 迁司徒、太尉。袁汤长子成,左中郎将。次子逢,“以累世三公子,宽厚笃信,著称于时。”汉灵帝 立,袁逢为司空。袁成子绍,司隶校尉。袁逢子基,位至太仆。逢弟隗,少历显官,先逢为三公,汉 献帝初年,袁隗为太傅。 上述家族的共同特征是文化与权力不断结合,明经而入仕,累世经学造成累世官宦;累世官宦又 拥有更多受教育的机会,形成累世经学。文化与权力互动循环,使关东豪族不断儒化、士族化。 豪族的儒化、士族化使豪族的精神世界发生了重大变化。儒学由豪族获得利禄的工具变成其思 想、人格的内在修养和追求,儒学作为思想文化的本质力量和真正作用被发挥出来。儒学被豪族作为 内在的精神追求日益凸显,儒家思想已经内化为学习者的一种修养并外化为行动上的自觉。这种自觉 的过程,也就实现了豪族性格的转变。从两汉比较看,西汉的豪族世代通经的少,尤其是豪族的前期 形态,形象粗鄙,缺乏道德自觉和行为自律。东汉时期,经过西汉以来的学术发展和家族文化积累, 豪族的文化素养和伦理道德修养有了相当大的提高,由侠勇尚武向崇文守礼转化,并具有了更高的理 想和追求。陈寅恪先生认为,儒家之道德标准,即仁孝廉让等在西汉中期以后成为豪族士大夫的生活 准则。“故其学为儒家之学,其行自必合儒家之道德标准,即仁孝廉让等是。质言之,小戴记大学一 篇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贯之学说,实东汉中晚世大夫自命为其生活实际之表现。”① 豪族儒化、士族化的关键是文化和权力,士族(世族)化就是文化与权力的互动与再生产过程。 从世代掌握权力而言,世族侧重强调的是政治权力;从世代拥有文化而言,士族侧重强调的是家族文 ①陈寅恪:《书世说新语文学类钟会撰四本论始毕条后》,载《金明馆丛稿初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41-42 ll6 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第1期·汉唐研究 化;从两汉豪族的形态演变看,豪族不断与权力、文化相结合,权力、文化又相互转化;从权力角度 看,豪族不断官僚化、世族化;从文化角度看,豪族不断儒化、士族化。无论士族还是世族,都必须 拥有权力和文化,文化是基础,权力是根本,二者密不可分。 从权力支配角度看,士族与世族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世族化和士族化是同步的,都是权力支配的 结果。豪族要保持长盛不衰必须实现家族权力再生产。豪族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保持与权力的结合, 进而形成对大小权力的世代垄断。“对于治水社会中豪门的研究说明,在这个社会中,在决定地位、 势力和收人方面,官府权力起着决定性作用。”①因此,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世代不断与权力结合是 豪族士(世)族化的关键。有的学者过分看重士族形成的文化因素,认为通经人仕是豪族士族化的 唯一途径,忽视文化与权力的相互关系。②汉代的通经人仕与后世的科举制度有很大的不同,它有财 产、家族势力、社会关系等各方面的。汉代能够在通经的基础上人仕的人绝大多数是豪族子弟, 而不是一般的平民。人们在研究汉代的官僚构成时发现,汉代官僚绝大多数出身两代或两代以上为官 的家族,可见家族背景是不可忽视的。士族化与权力、宗族背景密切相关,应注意豪族士族化的多种 渠道,尤其应注意权力在士族化过程中的作用,不能把士族化简单地归结为文化的结果。认 为,“士族的发展似乎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推测:一方面是强宗大姓的士族化,另一方面是士人在政治 上得势后,再转而扩张家族的财势。这两方面在多数情形下当是互为因果的社会循环”。“士人的背 后已附随了整个的宗族。士与宗族的结合,便产生了历史上著名的‘士族’。”③在关东豪族的儒化 和士族化进程中,统治者提倡儒学和家族的经学传承固然起了重要作用,但是通过通经而获取权力才 是豪族主动儒化的内在动力,而世代实现文化(世学)与权力(世宦)的循环,则形成了土族。世 代同时拥有文化和权力是士族的两个必备条件,文化和权力是互为因果关系,因此士族和世族具有同 质性,士族化即世族化,土族即世族。士族包含了权力、文化和家族等多重内含,士族(世族)是 文化与权力的内在结合,是士大夫与家族的内在结合。当文化和权力具有一种内在联系后,士族就不 仅仅代表一种文化存在,它更是一种政治存在。 责任编辑:尚永琪 ①卡尔·A.魏特夫:《东方主义——对于极权力量的比较研究》,徐式谷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 356页。 ②过多强调士族的文化存在,而忽略士族的政治性,这是有失偏颇的。在豪族士族化过程中,文化与权力是互为因果的,对 此问题的研究立允,较有见地的是刘增贵《汉代豪族研究——豪族的士族化与官僚化》,台北:大学历史研究所博士学位论 文,1985年。 ③:《东汉之建立与士族大姓之关系》,载《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