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力说课稿 人教版

力说课稿 人教版

来源:九壹网
九年级物理《力》说课稿

梁庄乡一中 张素娟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运动和力》的第四节《力》。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习目标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过程、板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的特点是:“力”的概念较抽象,但贴近生活,相关事例十分普遍,尽管抽象概括性强,但较易吸引学生参与思考、讨论。

“力”的概念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它贯穿了力学乃至整个物理学的始终,是学好力学的基础,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压强、浮力、简单机械、功、功率等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并且力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因此这一节无论在知识学习和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 学情分析

我将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认知基础、技能基础还有思维障碍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年龄特点:九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有旺盛的求知欲,强烈的操作兴趣、对探究活动充满渴求,这对新课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兴趣:力的概念虽然比较抽象,但教材中很多内容学生已具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通过引导相信学生会有浓厚的兴趣。

认知基础:学生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对运动的有关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

技能基础:九年级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进行过许多探究实验,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学习经验,具备了基本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但仍需要老师的进一步指导。

思维障碍:学生在学习力学时,头脑中存在着较多的先入为主的错误认识,这些已具有的“经验”在教学中会干扰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再加上初中学生的辨识能力及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薄弱,也给力的概念的形成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根据以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情况,依据课标的具体要求,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来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知道力的概念,记住力的单位。

3、理解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常见的力。 4、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2、让学生通过力的作用效果认识力,通过力的示意图来描述力,从而使学生掌握把抽象形象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3、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具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4、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总结实验结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力的作用效果的认识和对力的相互作用的探究,培养学生探索物理知识的能力。通过实践和探究,让学生感知物理就在身边,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和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学习重难点

重点: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三要素。 难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教法分析

结合本节课教材特点以及学习者的年龄特点,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生活经验是学习本课重要的课

程资源。教师需要从学生的真实问题出发,激活学生头脑中的个人知识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让他们在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自我建构,这样才能有效地将新知识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主要运用归纳法、讨论、交流法、实验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总之,指导学生去体验。 五、学法分析

基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在学法上我主要让学生采用实验观察法、探究学习法、讨论学习法、合作学习法、自主学习法。 六、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点燃激情

找一位同学到台前把讲台桌往后搬一搬,由同学的切身感受“讲台桌很沉,搬起它需用很大的力。”从而得出“力”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词,但是在物理学中什么是力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由此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多元互动 合作探究1:什么是力? 1.展示并罗列现象

用课件上的图展示日常生活中、体育活动中以及工农业生产中与力有关的现象:

(1)日常生活中:手拍打桌子,左手拍右手(学生实验:左手拍右手、手拍打桌子)。人推车……(学生举例)

(2)体育运动中:足球运动员踢球,举重运动员举起杠铃、排球运动员托球……(学生举例)上面这些有力出现的实例中都与人有关,如果没有人是不是就没有力的作用呢?

(3)工农业生产中:汽车拉拖车,起重机吊起货物……(学生举例)以上的例子都存在力的作用,并且物体是直接接触的。没有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有没有力的作用呢?

演示实验:磁铁吸引大头针;地球吸引篮球。举例地球吸引月球、太阳吸引地球…… 2.分析罗列的现象

可以从语文的主语、谓语、宾语的角度来分析。

3.归纳总结归纳

让学生尝试着回答一下问题:1、以上现象存在着什么共同特点?2、请你尝试着对力下一个定义?3、力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吗 ?4、在产生力的作用的时候,前面的物体与后面的物体所起的作用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

1、物体-作用-物体。2、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3、针对以上力的概念,教师引导学生且强调:①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②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4、一个主动一个被动 。教师引导总结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的概念。这里为了巩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这两个概念,可由学生举例:并指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巩固对“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的理解。

学生活动1:同桌为一个活动小组,甲同学伸出手,让乙同学打,两个同学分别说出感觉,然后交换体验。

学生活动2:找甲乙两名同学到台前,间隔适当的距离相对而立,两名学生伸出胳膊使手心相对。甲同学不动,乙同学的手用力推甲同学的手,结果发现两名同学的身体都往后倾倒。

学生讨论原因,并交流讨论结果:甲对乙施力的同时,乙对甲也施了力。 学生活动3:学生阅读课本第43页图12.4-4,思考这种情况可能吗?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为加深理解让学生列举生活中能够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实例(滑冰时用力推墙时后退、划船等)

多元互动 合作探究2:力的作用效果 (1)学生用图12-4-1所示的器材做实验。

(2)学生看课文图12-4-2乙、丙,交流图中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

引导学生分析:在磁铁吸引下小运动状态改变情况和手球、足球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改变的情况。由此得出结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类似的实例。

(补充说明: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速度和方向的改变,只要其中一个方面发生变化,物体的运动状态就会改变。)

再安排学生实验“用力拉弹簧”“用力压气球”,并看课文图12-4-1甲,引导学生得出力可以使物体形状发生改变。之后也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类似的现象,以加深理解。

学生自学力的符号及单位并让学生对1牛顿有感性的认识。(托起两个鸡蛋的力大约为一牛,一个中学生对地面的压力大约为500牛)

多元互动 合作探究3: 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及力的示意图

学生思考:1、幼儿园的小朋友和中学生都用力踢球,谁踢得远,为什么?。

2、向不同的方向踢球,球就飞向不同的方向。这说明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是什么?3、找一位同学用力推门,每次手的位置距离门轴的远近不同,说出自己的感受,什么情况下用的力最大。 引导学生思考: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教师总结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三个要素即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播放课件——一个人用60N的水平拉力向右拉箱子 请同学们说出这个力的三要素分别是什么?

教师引领用文字描述力的三要素比较麻烦,分析问题时也不够方便,为此物理学里常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让学生思考怎样将刚才那个力表示出来并尝试着画。之后教师示范,引导学生总结如何规范的画力的示意图。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将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都表2

示出来;力的大小:用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方向:用箭头表示;力的作用点:用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

如果上面这个例子中的木箱还受到一个向左的40N的力,你们能在同一个图上画出这个力吗?两个力的大小不一样应该怎样表示?

学生画出这个力,让学生说出大小不同的两个力的表示方法:力越大,线段应该越长。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42页图12.4-3,思考他们分别表示什么力?教师加以引导。摩擦力、重力、支持力。

学生练习:1、一同学用150 N的力提水桶。 2、用与水平方向成30。角的力拉车 七、板书设计

一、什么是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1、要产生力, 必须要有两个物体。

2、产生力的作用时,两个物体不一定要直接接触。 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速度改变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二、力的作用效果 方向改变

2、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三、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四、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将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都表示出来 力的大小:用线段的长短表示 力的方向:用箭头表示

力的作用点:用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