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有理数教案

有理数教案

来源:九壹网


第一章 有理数 1.1正数和负数

教学内容:教材P3---P6

学习目标:1、整理学过的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知识,掌握正数4、某日股市收盘时,股票指数比前一天下降了5.23点,记作-5.23,则+10.26表示 .

合{ } 5、在电视上看到的天气预报中,绵阳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某天的气

温为“-5℃”,表示 ④整数集合{ }⑤负数集合{ }⑥正数集合

①正整数集合{ }②负整数集合{ }③分数集

和负数的概念;

2、能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

3、体验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

学习兴趣。

一、自主预习与互动学习: 1、阅读教材:P3---P6 2、阅读材料:我们已经是七年级的学生了,我们的数学老师.身高1.75米,体重74千克,今年43岁.我们的班级有50个同学,其中男同学有27个,占全班总人数的54%……

问题1:刚才的介绍中出现了几个数?分别是什么?你能将这些数按小学学过的数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吗?

问题2: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吗?

观察本节前面的几幅图中用到了什么数,思考讨论问题3:前面带有“一”号的新数我们应怎样命名它呢?为什么要引人负数呢?通常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用正数和负数分别表示怎样的量呢?

问题4:请同学们举出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的例子.

问题5:你是怎样理解“正整数”“负整数,’’正分数”和“负分数”的呢?请举例说明.

3、在同一问题中,分别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的量具有 意义;

4、(1)向东行进-50米,表示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2)某水泥厂计划每月生产水泥2000吨,一月份实际生产了1100吨,二月份实际生产了1350吨,用正数和负数表示每月超额完成计划的吨数各是多少?

5、把下列各数添在相应的大括号里: -5、13、0.62、4、0、-1、1、716、-6.4、-7、73、7。

{ } 6、知识点归纳: 正数:大于 的数叫做正数; 负数:在正数前面加上 号“ ”的数叫做负数; 零: 数0既 ,也 ; 7、完成教材P5、P6练习 预习评价:二、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下列语句正确的是( )

A.“黑色”和“白色”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B.“快”和“慢”是

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C.“向北4.5米”和“向南8米”是相反意义的量 D.“+15米”

就表示向东走了15米

2.在-16,0.0 4,+1,-0.5,,0,112各数中负数的个数是( ) A .1 B. 2 C .3 D. 4

3、用正数和负数表示下列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1)盈利3万元记作 ,亏损2万记作 ; (2)向东走7m记作 ,向西走lOm记作 ; (3)运进l80箱货物记作 ,运出80箱货物记作 ; (4)温度上升l0℃记作 ,温度下降5℃记作 ;

(5)如果把长江的水位比警戒水位高0.2m,记作+0.2m,那么比警戒水位低0.18m,记作 。

4、数学考试成绩以85分及以上为优秀,以85分为标准,老师将某小组5名同学的成绩简

记为:+9,-4,+11,-7,0.这五名同学的实际成绩是 ,其中达到优 秀同学有 名.

三、课堂过关自测: 1、某天温度上升了-5℃的意义是( )

A.上升了5℃ B.没有意义 C.下降了5℃ D.下降了-5℃

2、-x表示的数为( )

A.正数 B.负数 C.不是正数就是负数 D.不能确定

3、高度每增加1千米,气温要降低5℃ ,现在地面温度是8℃,则3

千米高空的气温是( )

A.21℃ B.7℃ C.-15℃ D.-7℃ 第1页

的意思是 .

6、一个零件的内径尺寸在图纸上是10±0.05(单位是mm),表示这种零件的标准是l0mm, 加工要求最大不超过 ,最小不小于 . 7、三峡大坝从2003年6月1日开始下闸蓄水,下表是工作人员连续5天的水位记录(如果规定蓄水位为135米,单位:米):

问:(1)这 5天中每天的水位各是多少米?

-5+2-1+3+2

(2)总的来说,水位是高了,还是低了?若高,高了多少?若低,低了多

少?

六、学习反思总结:

(1)我的收获与发现: (2)我的问题与思考: 第一章 有理数 1.2.1有理数

教学内容:教材P9—P10

学习目标:1、掌握有理数的概念,会对有理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

类,培养分类能力;

2、了解分类的标准与分类结果的相关性,初步了解“集合”

的含义;

3、体验分类是数学上的常用处理问题的方法。

一、自主预习与互动学习: 1、阅读教材:P7 2、请各组在草稿纸上任意写出3个数(同时请3个同学在黑板上写出). 问题1:观察黑板上的9个数,并给它们进行分类.

问题2:有理数可分为正数和负数两大类,对吗?为什么?

问题3、根据有理数定义分类完成并教材P10练习;

3、下面的说法中,正确的个数是( ) (1)0是整数;(2)-2

3、下列各数填入相应的圈内: +2.8,-900,-O.5,-7,-3

2是负分数;(3)3.2不是正数;(4)自然数一定3是非负数;(5)负数一定是负有理数.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4、在有理数:1,-7,0.3,0,,81,,335171,-15中,自然数是 ;2负数是 ;分数是 ;负整数是 ;正分数

1234是 ;非负整数是 。

(1)1,-2,3,-4, , ; (2),,,, , 。

第一章有理数 1.2.2数轴 整数集 正数集 负数集 整数集

4、某商店出售的三种规格的面粉袋上写着(25±0.1)千克,(25±0.2)教学内容:教材P8—P10 千克,(25±0.3)千克的字样,从中任拿两袋,它们质量相差最大的是 学习目标:1、掌握数轴的概念,理解数轴上的点和有理数的对应关系; 千克. 2、会正确地画出数轴,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给定的有理数,会根据5、观察下列两列数列的规律,并写出每列数后面的两个数: 数轴上的点读出所表示的有理数;

3、感受在特定的条件下数与形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体验生活中的数

1,99.9,O,4. 2(1)我的收获与发现: (2)我的问题与思考:

5、下列各数不是有理数的是( ) A.-3.14 B.0 C.73 D.

6、整数: 、 、 统称为整数;0和正整数都是 ; 分数:正分数和 统称为分数; 有理数: 和 统称为有理数; 7、有理数的分类: 正整数按定义分: 有理数-------------------------- 按性质分:

-----------------负分数正有理数--------有理数---------------- ----------------------------习评价:

二、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一个数,不是正数就是负数 B.0不是自然数 C.0是整数,但不是正数D.正数与负数统称为有理数 2、在有理数中( )

A.有最大的数,也有最小的数 B.有最大的数,但没有最小的数

C.有最小的数,但没有最大的数 D.既没有最大的数,也没有最小的数

2345四、课堂过关自测: 1、下列关于零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0是最小的正整数; ②0是最小的有理数; ③0是整数; ④0既是非正数也是非负数。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2、若a是非负有理数,则-a一定是( ) A.负有理数 B.正有理数 C.非负有理数 D.非

正有理数

3、按一定规律排列的一列数依次为:12,111113,10,15,26,35…,按此规律排列下去,这列数中的第7个数是 。

4、(1)观察下列按次序排列的每一列数,研究它们各自的变化规律,并填出后面的两个数。

①1,-l,1,-l,1,-l,1,-l, , ,… ②2,-4,6,-8,10,-12,14,-16, , ,…

③1,0,-1,O,1,0,-1,0,1,0,-1,0,1,0, , ,…(2) 你能说出①中各数中第99个数,第l00个数是什么吗? ②中各数中第99个数,第

l00个数是什么吗?③中各数中 第99个数,第l00个数是什么吗? 11.预对于正整数a、b,规定一种新运算※,a※b等于由a开始的连续b个正整数之和,如2※3=2+3+4=9,3※4=3+4+5+6=18。 (1)计算7※8的值.

(2)计算l※(2n)的值.

五、学习反思总结:

第2页

学。。

一、自主预习与互动:

1、阅读教材P8---P10 1.2.2数轴

2、问题1、在一条东西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 m和7.5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 m和4.8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情境.

问题2、你能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吗?可以表示有理数的直线必须满足什么条件?画出这样的直线。

问题3:

(1)、哪些数在原点的左边,哪些数在原点的右边,由此你会发现什么规律?

(2)、每个数到原点的距离是多少?由此你会发现了什么规律?

3、认真观察下列四图,表示数轴的是( ) -3

•-2

•-1

•0 ••1 2

••3

•-3

•-2

-1

•0 •1

•2

• A

C

-1

•-2

•-3

•0 •1

•2

•3

•-3

•-2

•-1

•0 •1

•2

•B

D

4、 画一数轴,并在数轴上标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 12,2,-3.5,112,1.4,0

5、数轴:规定了 、 、 的直线叫做数轴。

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 表示。 点有 个。 问题4、-(+5)和-(-5)分别表示什么意思?你能化简它们吗? 如果数a是一个正数,则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在原点的 边,6、如图,在数轴上标出的点中,任何相邻两点之间的距离都相等,则 与原点的距离是 个单位长度;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在原点的 点A、B、C所表示的有理数分别是多少? 边,与原点的距离是 个单位长度; 6、完成教材P10练习 预习评价: 二、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7、如图所示,在数轴上有A,B,C三个点,请回答:

1、在数轴上,原点及原点右边的点所表示数是( ) (1)将A点向右移动3个单位,C点向左移动5个单位, A. 正数 B.负数 C.非负数 D.非正数 它们各自表示新的什么数?

2、如图,下列数轴画法不正确的个数为( )

(2)移动A,B,C中的两个点,使得三个A.1个 B.2个 C.3个 D.4个 点表示的数相同,有几种移动方法? 3、数轴上到原点的距离为2的点所表示的数 是 。 4、一只蜗牛从原点开始,先向左爬了4个单位 四、学习反思总结: 再向右爬了7个单位到达终点,那么终点表示 的数是 。 (1)我的收获与发现: 5、如图,数轴上A,B,C,D,E各点表示的数分别 (2)我的问题与思考: 是: A( ),B( ),C( ),D( ),E( ). 第一章 有理数 1.2.3相反数 6、如图所示,数轴的一部分被墨水污染,被污染的

部分内含有的整数为 。 教学内容:教材P10—P11

三、课堂过关自测: 学习目标:1、掌握相反数的概念,进一步理解数轴上的

1、下列语句:① 数轴上的点不能表示整数;②数轴是一条直线;③数点与数的对应关系;

轴上的一个点只能表示一个数;④数

2、 通过归纳相反数在数轴上所表示的点的特征,培养归纳能力;

轴上找不到既不表示正数,又不表示负数的点;⑤数轴上的点所表示的3、 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

数都是有理数.正确的说法有( ) 一、自主预习与互动学习: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1、阅读教材P10---P11 1.2.3相反数

2、a,b,c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则a,b,c所表示的数是( ) 2、问题1、请将下列4个数分成两类,并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分类? 5,A. a,b,c是正数 B. a,b,c是负数 C. a,b是正数,c是负-2,-5,+2

数 D. a,b是负数,c是正数

3、数a,b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示,则下列四个数大小关系正确的为

( )

•••问题2、你怎样理解相反数定义中的“只有符号不同”和“互为”一词的含 b O a 义?零的相反数是什么?为什么?

A.a>b>-b>a B.-a<b<-b<a C.-b>a>b>-a

D.-a<-b<a<b

4、数轴上在原点的两边与原点的距离相等的点中,有一个点表示3,

另一个表示的是 ;若其中一个点表示-4.5,另一个点表示的问题3、数轴上表示相反数的两个点和原点有什么关系?

是 。

5、在数轴上与–1相距3个单位长度的点有 个,为 ;

长为3个单位长度的木条放在数轴上,最多能覆盖的 整数

第3页

3、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5是-5的相反数 B.-8的相反数

是8 C. 57与-725互为相反数 D.

5和-25互为相反数

4、根据数轴图,完成表格内容:

•A ••B ••C •••D

•• -3 -2 -1 0 1 2 3 4

5、知识归纳: 相反数:只有 不同的两个数叫做相反数; a 的相反数是 ;0的相反数是 ;

离 数轴上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分布在原点

侧,且到原点的距

6、完成教材P11页练习; 预

习评价:

二、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下列各组数中互为相反数的是( )

A.-12和0.2 B.13和-0.33 C.-2.25和214 D.5和-(-5)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正数和负数互为相反数 B.符号不同的两个数互为相反

C.任何一个有理数都有相反数 D.数轴上原点两边的两个点所

表示的数互为相反数

3、-(-2)的相反数是 。

4、如果-y与3互为相反数,则y= 。

5、若a与a-2互为相反数,则a的相反数是 。

6、如图,点A表示-2。

(1)标出数轴的原点和B点的相反数;

(2)指出B、C两点的数。

••A ••••C •B ••

三、课堂过关自测:

1、下列各对数中,互为相反数的是( )

1、阅读教材P11---P12 1.2.4绝对值

1412、阅读材料:星期天王老师从学校出发,开车去游玩,她先向东行20

A.-(+7)与-(-7) B.与-(+0.5) C.1与 千米,到海洋公园,下午她又向西行30千米,回到家中(学校、海洋2541公园、家在同一直线上),如果规定向东为正。

D.+(-0.01)与()

问题1、①用有理数表示黄老师两次所行的路程;②如果汽车每公里耗1002、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油0.15升,计算这天汽车共耗油多少升? A.若a为正数,则a>0 B.若a为负数,则-a>0 C.若-a为正数, 则a>0 D.若-a为负数,则a>0 3、若一个数的相反数不是正数,则这个数一定是( ) 问题2、画一条数轴,原点表示学校,在数轴上画出表示朱家尖和黄老A.︱-8︱= 8 B.-︱-8︱=-︱8︱ C.︱-8︱=︱8︱ D.-︱-6︱=6

3、设a是最小的自然数,b是最大负整数的相反数,c是绝对值最小的有理数,则a,b,c三数之和为( ) A.-l B.0 C.1 D.2

4、一个数的相反数是8,则这个数的绝对值是 ; 5、若︱x︱=2,则x= ;若︱-x︱=2,则x= ; 若-︱-x︱=-3,则x= 。

6、绝对值小于3的所有整数有 . A.正数 B.正数或0 C.负数 D.负数或0 4、有理数m的倒数是13,则它的相反数是 .

5、a-2的相反数是-3,那么a= . 6、-{-[-(-23)]}= .

7、已知a的相反数是它本身,b比最大的负整数大2,c是最小的正整数,计算2a-b+c的值是多少?

8、已知2x+5与-l5互为相反数,求x的值. 9、已知a与b互为相反数且b≠0,求a+b与ab的值.

四、学习反思总结: (1)我的收获与发现: (2)我的问题与思考: 第一章 有理数 1.2.4绝对值(第一课时 绝对

值)

教学内容:教材P11—P12

学习目标:1、掌握绝对值的概念,绝对值性质及运用。

2、体验数学的概念、法则来自于实际生活,渗透数形结合和分类思

想.

一、自主预习与互动学习:

师家的点,观察图形,说出朱家尖黄老师家与学校的距离.

问题3、求下列各数的绝对值,并归纳求有理数a的绝对有什么规律?、 -3,5,0,+58,0.6

3、写出下列各数的绝对值:(1)11312;(2)3;(3)45;(4)86.

4、绝对值等于4的数有 个,它们是 ;绝对值等于-3的数有 个;绝对值等于本身的数有 个,它们是 。

5、知识点归纳:

绝对值概念: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 叫做a的绝对值,记作 。 绝对值性质: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 ,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 ,0的绝对值是 ; _____(a0) 表示:a0(a0) ______(a0)6 、完成教材 P12

页练习;

习评价: 二、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6的绝对值等于( ) A.6 B.

116 C.-6 D.-6

2.下列各式中,等号不成立的是( )

第4页

7、︱3.14-π︱= .

8、若︱x-4︱+︱y-6︱=0,求2x-y的值。

三、课堂过关自测:

1、绝对值大于1且小于5的整数有 个,它们是 . 2、若a>0,则|a|= ;若a<0,则-|a|= ,-|-a|= 。 3、已知|a|=8, |b|=2,且|a-b|=b-a,求a和b的值。

4、已知|x-3|与|2y-4|互为相反数,求代数式2x-3y+2的值。

5、求代数式a|a|b|b|c|c|的所有可能的值。 预

四、学习反思总结:

(1)我的收获与发现:

(2)我的问题与思考: 5 、知识归纳:

法则:(1)正数 0;0 负数;正数 负数;

第一章 有理数 1.2.4绝对值(第二课时 有理

(2)两个负数, 大的反而 。 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 边的数总比 边的数的大小比较) 4、已知a7,b3,且abba,求a和b的值。

教学内容:教材P12—P14 数 。 学习目标:1、掌握有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6、完成教材P14页练习; 2、有理数与绝对值大小比较的综合运用; 一、自主预习与互动学习: 1、阅读教材P12---P14 1.2.4绝对值(第二课时 有理数的大小比较) 2、看教科书第12页的图,并回答相关问题: 问题1、把14个气温从低到高排列;

问题2、把这14个数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

问题3、观察这些点在数轴上的位置,并思考它们与温度的高低之间的关系,由此你觉得两个有理数可以比较大小吗?应怎样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呢?

问题4、想象头脑中有一条数轴,其上有两个点,分别表示数一100和一90,这两个点到原点的距离(即它们的绝对值)以及这两个数的大小之间的有什么关系。 3、用“﹤”、“=”“<”填空: (1)-7 -5 (2)103____3.34 (3)1222024____0.025 (4)23____203

4、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用“>”号连接 2,3,0,;

预习评价: 二、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

(1)56和2.7 (2)324和3

2、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把下列各数用“<”连接起来。 4122,(3),0.6,0.6,4.2.

3、已知a4,b3,且ab,求a,b的值。

三、课堂过关自测: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有最大的负数,没有最小的正数 B、有最小的负数,没有最大的正数 C、没有最大的有理数和最小的有理数 D、有最小的负数和最大的正整数 2、若有理数在数轴上对应点的位置如图所示,则下列正确的是

( ) A、ba B、ab C、ba D、ab

3、把下列各数用“>”号连接起来。 2324,0,(6747),(6),(3.26),3. 第5页

四、学习反思总结: (1)我的收获与发现: (2)我的问题与思考: 第一章 有理数 1.3.1 有理数的加法(第一课时 有理数加法法则) 教学内容:教材P16—P18 学习目标:1、掌握有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2、有理数与绝对值大小比较的综合运用;

一、自主预习与互动学习: 1、阅读教材P16---P18 1.3.1有理数的加法(第一课时 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2、探究1、有理数加法的类型:

在足球比赛中,如果把进球数记为正数,失球数记为负数,它们的和叫

做净胜球数. 1、如果球队在某场比赛中上半场失了两个球,下半场失了3个球,那么它的得胜球是几个呢?算式怎么列? 2、若这支球队上半场进了2个球,下半场失了3个球,又如何列出算式,求它的得胜球呢?

3、这支球队在这场比赛中还可能出现其他的什么情况?你能列出算式

吗?

探究2、借助数轴来讨论有理数的加法:I 一个物体向左右方向运动,规定向左运动为负,向右为正,向右运动5m,记作5m,向左运动5m,记作-5 m .

问题1、将教材P21上得出的几种有理数相加的情况在数轴上用运动的方向表示出来,并求出结果,解释它的意义.

问题2、说一说有理数相加应注意什么?(符号,绝对值)能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如何相加吗?

六 输13分 不输不赢

问题2、如何知道加法交换律在有理数范围内是否适用?(举例说明) 三、课堂过关自测: 1、如果两个有理数之和为负,则( ) A.同为正数 B.同为负数 C.至少有一个正数

五 输12分 输11分 3、计算下列各式: (1)(11)(9) (2)(3.5)(7) (3)(1.08)0 (4)(23)(23) 4、知识归纳: 法则:(1)同号两数相加,取 ,并把 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 的符号,并用 减去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 。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 。 5、完成教材P18页练习。 习评价: 二、用新知解决问题: 1、计算: (1)(314)(3.25) (2)(17)(12) (3)(314)(2) 2、篮球比赛分上半场、下半场进行,规定赢分记为“+”,输分记为“-”,不输不赢记为“0”,下面是某校篮球队6场比赛的得分情况,请填表: 场次 上半场 下半场 全场结果 算式表示 一 赢20分 赢7分 赢27分 (+20)+(+7)=+27 二 赢18分 输6分 三 赢18分 输18分 四 赢10分 输14分

D.至少有一个负数 2、若|a|=4,|b|=5,则|a+b|的值等于( ) A.9 B.1 C.±9或±l D.9或1 3、直接写出答案:(+12)+(+7)= ;(-8)+(-3)= ;0+(-5)= ;7+(-7)= ;334+(-212)= 。 4、绝对值不小于5,但小于7的所有整数的和是 。 5、计算: (1)(4.5)(5.4) (2)(2213)(12) (3)312201323 (4)(202)(201202) 预 6、分别在图中的圆圈内填上彼此不相等的数,使得每条线上的三个 数之和为零,你有几种填法? 四、学习反思总结: (1)我的收获与发现: (2)我的问题与思考: 第一章 有理数 1.3.1 有理数的加法(第二课时 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 教学内容:教材P19—P20 学习目标:1、经历有理数加法运算律的探索过程,理解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 2、能用运算律简化有理数加法的运算. 一、自主预习与互动学习: 1、阅读教材P19---P20 1.3.1有理数的加法(第二课时 有理数的加法的运算律) 2、问题1、你用自己的语言或举例子来说明一下小学学习过的加法的运算律吗? 第6页

问题3、如何用语言来叙述有理数加法的交换律呢?你能把有理数加法的交换律用字母来表 示吗?

3、计算:

(1)(1)03_____; (2)(10)21(13)______;

(3)3(2.5)(4)______; (4)(15)[8(7)]______;

4、知识点归纳:

加法的运算律:交换律:有理数的加法中,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 不变;ab______

结合律:有理数加法中,三49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 ,

和不变。

(ab)c__________ 5、完成教材P20页练习;

习评价:

二、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 、计算:

(1)16(25)24(35) (2)

1.125(3215)(8)(0.6)

2、教材P24页例4:

解法一:

解法二:

四、学习反思总结:

(4)(3)5121 4

(1)我的收获与发现:

(2)我的问题与思考:

3、利用解法二完成教材P26页第9题; 第一章 有理数 1.3.2 有理数的减法(第一课

时 有理数减法法则)

教学内容:教材P26—P27

学习目标:1、探索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减法法则,渗

三、课堂过关自测:

透化归思想;

1、绝对值不小于5,但小于7的所有整数的和是 ; 2、能较为熟练地进行两个有理数减法的运算

2、计算下列各题

一、自主预习学习:

(1)(-40)+(-28)+(+19)+(-24) 1、阅读教材P26---P27 1.3.2有理数的减法(第一课时 有理数的

减法法则)

(2)(-23)+(+0.25)+(-16)+(-12) 2、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这个数的 。

3、填空:(1)(2)(10)(2)___________;

(2)(11 5)15(115)____________;

(3)0(6.3)0____________;

4、完成教材P27页练习;

习评价:

二、课堂互动学习:

(3)(+33323小明同学前段时间就碰到过这样一个问题:某地一天的气温是一3~

5)+(+44)+(-15)+(-34) 4℃,求这天的温差,可是他不会算,你能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吗? (4)(5)3.75[1333问题1:你能从温度计上看出4℃比-3℃高多少摄氏度吗?7(34)(7)]

问题2:如何计算4-(-3)呢?(4十?=7)

问题3、由上面的结论,你能得到什么规律?(换几组数试一试你的结

论)你能够用字母把它表示出来吗? 3、你能用两种较简便的方法计算下题吗?

(1)(2)(3)(4).......(99)(100)

解法一: 解法二: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1)(3)(5) (2)07 (3)7.2(4.8)

第7页

2、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珠穆朗玛峰,其海拔高度大约为是8848米,吐

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大约是-155米,两处高度相差多少米?

3、列出式子并计算下列各题:

(1)6的相反数与比-5的相反数小1的数的和; (2)13的绝对值的相反数与323的相反数的差; 预

四、预习自主评价:通过以上学习讨论,自主检查预习问题并改错。 五、课堂过关自测: 1、-7与6的差是( )

A.-13 B.-1 C .1 D.13

2、小怡家冰箱冷藏室温度是5℃,冷冻室温度是-2℃,则她家冰箱冷藏室比冷冻室温度高( )

A.3℃ B.-3℃ C.7℃ D.-7℃ 3、直接写出答案:

(+2)-(+8)= ; (-16)-(+45)= ;(-13)-(-8)= ; (-5)-0= 。

4、甲乙两数和为-23.4,乙数为-8.1,甲数比乙数大 。 5、计算:

(1)23(56) (2)(1.125)(38)(3)(1213)(3)

6、若x3,y5,且xyxy,求xy的值。

六、学习反思总结:

(1)我的收获与发现: (2)我的问题与思考:

第一章 有理数 1.3.2 有理数的减法(第二课

时 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教材P27—P29

学习目标: 1、理解加减法混合运算统一为加法运算的意义,学会把加

减法统一成加法.

2、会正确熟练地进行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发展学生的运

算能力.

一、自主预习学习:

1、阅读教材P27---P29 1.3.2有理数的减法(第二课时 有理数的

加减混合运算)

2、有理数混合运算法则:引入相反数后,加减混合运算可以统一为运算;abcab_____ 在一个求和的式子中,通常可以把“+”省略不写,同时去掉每个加数的 ,以简化书写形式;如 (5)(7)(8)(6)(4)可以写成 ;

3、用式子省略括

号和加号:

(3)(7)(8)(5)__________________;

4、式子681065读作 或读作 ; 5、运用交换律填空:

8476____________________;

6、完成教材P29页练习;

习评价: 二、课堂互动学习: 一架飞机作特技表演,起飞后的高度变化如表所示:

此时飞机比起飞点高了多少千米?

问题1、列出算式;小学学习中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什么?

问题2、试计算教材例题:(20)(3)(5)(7);

问题3、式子中有加法,也有减法,可不可以利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

把这个算式改变一下?再算一算,你发现了什么? 问题4、为了书写简单,可以省略式中的括号和加号,上问中变为加法后的式子可以写成什么形式?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把18-(+10)+(-7)-(-5)写成省略括号和的形式是( ) A.18-10-7-5 B.18-10-7+5 C.18+(-l0)+(-7)+5 D.18+10-7-5 2、计算: (1)(-7)-(+5)+(-4)-(-10);(2)-40-28-(-19)+(-24)-(-23) ;

(3)(-478)-(-51112)+(-44)-(+38)

第8页

四、预习自主评价:通过以上学习讨论,自主检查预习问题并改错。

五、课堂过关自测:

1、用算式表示(1)负20、正15、负40、负15、正14的

和: ;

(2)40减35加12减16减4: ; 2、已知a29,b36,c216,则abc__________;

3、计算:

(1)(40)(26)1623(31) (2)545[216(4.8)(456)]

(3)0(12)(25)(34)(14)(35)

六、学习反思总结: (1)我的收获与发现: (2)我的问题与思考: 第一章 有理数 1.4.1 有理数的乘法(第一课

时 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教学内容:教材P36—P39

学习目标:1、探索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过程,发展观察、归纳、猜测、验证等能力.

2、能运用法则进行简单的有理数乘法运算.

一、自主预习学习:

1、阅读教材P36---P39 1.4.1有理数的乘法(第一课时 有理数的

乘法法则) 2、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 ,异号得 ,并把 相乘,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 ; 步骤:(1)判断积的 ;(2)确定积的 ;

倒数: 的两个数互为倒数;表示:数a(a_____)的倒数是 ;

3、若a、b两数的积为负数,和为负数,则( )

问题5、数a(a≠0)的倒数是什么?a为什么不能等于0?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计算下列各题: (1)(-0.4)×(-1

234) (2) 3×(-) (3)5、若a、b是有理数,定义一种新运算“”为ab=2ab+1.例如

(-3)4=2×(-3)×4+1=-23, 试计算:(1) 3(-5); (2)〔3(-5)〕

(-6). A.a、b互为相反数 B.a、b异号,345且正数的绝对值较大

C.a、b异号,且负数的绝对值较大 D.a、b同号 (15)24

4、计算:

(1)(4)5______;(2)(5)(7)_______;(3)0(213)______;(4)( 3)(1)______; 3 5、完成教材P39页练习; 2、若a=4,b=0,c=-3,d=-5,计算下列各式的值。

习评价:

(1)c预

-ad ; (2)(a-b)(c-d) 二、课堂互动学习:

学习讨论教材P36---P37页蜗牛沿直线爬行的引例:

问题1、你能根据蜗牛在四种不同的情况下的运动过程,列出算式吗?

四、预习自主评价:通过以上学习讨论,自主检查预习问题并改错。

问题2、完成教材P37页填空,你能说说有理数中既不是正数,也不是五、课堂过关自测:

负数的特殊数。与其他数相乘的规律吗?

1.计算(9)[(13)]的值为( ) A.3 B.-3

C.27 D.-27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个数是( )

问题3、你能总结出有理数乘法的法则和步骤吗,根据法则填空:

①两个因数相乘,积比每一个因数都大;②两数相乘,如积为零,这两(3)(5)..........._______个因数异号;③两数相乘,如果积为正数,这两个因数都为正数;④两个数的积为零,这两个数全为零. (3)(5)(_____).............________35_______............_________ A.0个 B.1个 C.2个 D.3个

(3)(5)153、(1)若a、b互为倒数,则-23ab= ;(2)若︱x︱=5,︱y︱=7 则

(6)8..........._______xy= ;

(6)8(_____).............________4、计算:(1)(4)(8)(5)7 (2)

68_______............_________

(6)848(114114)5(3)(12)

问题4、观察教材例2 :计算(12)(2)______;小学学习中什么

是倒数?有理数范围内的倒数是怎样的,请出互为倒数的例子。

第9页

六、学习反思总结: (1)我的收获与发现: (2)我的问题与思考: 第一章 有理数 1.4.1 有理数的乘法(第二课时 多个有理数相乘的法则) 教学内容:教材P39—P41

学习目标:1、巩固有理数的乘法法则,探索多个有理数相乘时,积的

符号的确定并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2、发展学生的观察、归纳、猜测、验证等能力.

一、自主预习学习:

1、阅读教材P39---P41 1.4.1有理数的乘法(第二课时 多个有理数相乘的法则) 2、法则:几个不为0 的数相乘,负因数的个数是 时,积是正数;负因数的个数是 时,积是负数; 几个数相乘,如果其中有因数为0,积等于 ; 3、计算: (1)2(2.5)45 (2)(4)5(0.25) (3)(3)(556)(2)

4、完成教材P40页练习;

习评价: 二、课堂互动学习:

问题1、翻牌游戏:桌上有9张反面向上的扑克牌,每次翻动其中任意2张(包括已翻过的牌),使它们从一面向上变为另一面向上,这样一直做下去,观察能否使所有的牌都正面向上?从这个结果,你能想到其

中的数学道理吗?

问题2、观察:下列各式的积是正的还是负的?几个不是0的数相乘,1、如果三个有理数的乘积为正,那么这三个有理数的符号是( ) A.一正两负或三正; B.一负; C.两负; D.两负一正. 2、计算:

11(2)()(3)_________;(10)()0.1(6)________积的符号与负因数的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232×3×4×(-5),

2×3×(-4) ×(-5), 2×(-3)× (-4)×(-5),

(-1993)×0×0.75×(-12)= 。

(-2) ×(-3) ×(-4) ×(-5). 3、若abcde<0,则负因数的个数为 。 问题3、你能看出下列式子的结果吗?如果能,请说明理由7.8×(-8.1)4、计算:

×O× (-19.6) (1)3

8512(1115) (2)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5)(33110)(7)(9)

1、计算:(1)(3)5

6(95)(14) (2)

(121542 5)(7)(3)

(3)15(3)[(5)]5 74612

(3)31(4)2 25(3374)

六、学习反思总结:

(1)我的收获与发现: (2)我的问题与思考: (

4

(1)(2).....(202)(203)(11203)(202)......(12)(1)

四、预习自主评价:通过以上学习讨论,自主检查预习问题并改错。 五、课堂过关自测:

第10页

第一章 有理数

1.4.1 有理数的乘法(第三课时 乘法的运算律)

教学内容:教材P32—P33

学习目标:1、熟练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并能用乘法运算律简化运算.

2、通过观察、思考、探究、讨论,主动地进行学习.

一、自主尝试与小组互动学习: 1、阅读教材P32---P33

1.4.1有理数的乘法(第三课时 乘法的运算律) 2、讨论学习:

问题1、计算下列各组式子.并比较它们的结果:

(-7)8与8(-7)1、(-53)(995

10)与(10)(3)

2、[(17172)(-3)(-]4)与2(-[(3)(-4)] (-[2)(-6)]5与(-2)(-[6)5]

4(23)与4(2)433、(1241214

2)(33)与(2)3(2)(3)

问题2、上面我们做的题中,你发现了什么?在有理数运算律中,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以及分配律还成立吗?

3、利用你所得出的结论请尝试计算: (1)(0.25)3.1440 (2)(122314)24

4、知识点归纳: 乘法的运算律:交换律:有理数乘法中,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 ;ab______;

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 ;(ab)c_______;

分配律:一个数同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两个数 ,再把积 ;a(bc)________;

预习评价: 二、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完成教材P33练习;

第11页

2、计算: (1)(

12+16-12)×12 (2)91115 ×15.

三、课堂过关自测: 1、计算下列各题:

(1)73(11) (2)(8110.04)(38734)

2、观察下列等式:

112112,1231213,1341111134,......,n(n1)nn1; 将以上几个式子相加得到:

111122334......1n(n1)11n1;用上述方法计算下面式子的结果:

111335157......199101

自测评价:☆☆☆☆☆ 四、课堂学习反思:

(1)我的收获与发现: (2)我的问题与思考:

第一章 有理数

1.4.2 有理数的除法(第一课时 有理数的除法法则)

教学内容:教材P34---P35 学习目标:

1、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掌握除法法则,会有理数的除法运算; 2、经历利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探索过程. 4、知识点归纳:

法则1:除以一个不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 ;可表示为:ab_____;

法则2:两数相除,同号得 ,异号得 ,并把绝对值 ;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 。

预习评价:

二、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完成教材P34、P35页练习; 2、若

ab>0,<0,则ac( ) bc A.<0 B.>0 C.≤0 D.≥0 3、计算下列各题:

(1) (-48)÷∣-6∣= ;(2) 2(3)(-56)÷(-1.4) = 。 11÷(-1) = ;36一、自主尝试与小组互动学习: 1、阅读教材P34---P35

1.4.2有理数的除法(第一课时 有理数的除法法则) 2、讨论学习:

问题1、小明从家里到学校,每分钟走50米,共走了20分钟,问小明家离学校有多远?放学时,小明仍然以每分钟50米的速度回家,应该走多少分钟?

问题2、从上面这个例子你可以发现,有理数除法与有理数乘法之间满足怎样的关系?

问题3、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并归纳出你的结论:

8÷(-4) 8×(一14); (-15)÷3 (-15)×13;

(一114)÷(一2) (-114)×(一12)

3、利用你的结论尝试计算:

(1)(15)(3) (2)(56)(23)

1(3)(0.75)0.25 (4)0(1201) (5)23

2、化简下列分数: (1)

427

3、计算:

(1)(12557)(5)

三、课堂过关自测:

1、2的倒数是( )

A.2 B.112 C.-2 D.-2

2)4512第12页

(3) 0.3

12(2)2.55(184) 4、化简:

264= ; 21.2= ; 5、若a与b互为倒数,c与d互为相反数,m为最大的负整数,则

|m|abcd4m = 。 6、计算下列各题: (1)(-34)×(-11112)÷(-24) (2)(-1)÷(+5)×(-5)

(3)(-49)÷(-213)÷73÷(-3)

(4)(81)21(449)(16)

自测评价:☆☆☆☆☆ 四、学习反思总结:

(1)我的收获与发现: (2)我的问题与思考:

第一章 有理数

1.4.2 有理数的除法(第二课时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教材P36---P37 4、知识点归纳:

有理数乘除混合运算往往先将 化成 ,然后确定 ,最后求出结果。

有理数的运算顺序是:先算 ,再算 ,有括号的先算3、某公司去年1—3月平均每月亏损1.3万元,4—6月平均每月盈利

2.1万元,7—9月平均每月盈利1.6万元,10—12月平均每月亏损2.2万元,这个公司去年总的盈亏情况如何? 学习目标:

1、巩固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的法则;

2、掌握有理数混合运算顺序,并能熟练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一、自主尝试与小组互助学习: 1、阅读教材P36—P37

1.4.2有理数的除法(第二课时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2、讨论学习:

问题1、不计算直接说出下列算式的运算顺序: (1)23+5-23 (2) 8÷4×3 (3)7×2-8+15×3

问题2、算式(2)4(5)(25)中,存在着哪几种运算?这道题应按什么顺序运算?理数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小学时运算顺序一样吗?

3、利用你的结论尝试计算: (1)312133(2) (2)314(12)(214)

(3)[(22)(31)](4)9332

括号里面的。

预习评价:

二、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完成教材P47页第8题;

2、计算:(有理数乘除混合运算)

(1)3113342323(2) (2)48(9)(3)

2、计算:(有理数加减乘除混合运算) (1)[(22)(31)](4)9332

(2) (131)135(623)1115(1967)5(767)5

第13页

三、课堂过关自测: 1、计算:(9)23(2)_______;(1123)(6)_______; 2、计算:若a25.6,b0.0,c0.1,则(a)(b)c________;

3、若a1b30,则

ba1的值是( ) A、2 B、3 C、4 D、4

4、若k是非零有理数,则(kk)k的结果是( ) A、正数 B、0 C、负数 D、非负数 5、计算: (1)2(3)477(517) (2)23(6)(7)(223)35 (3)1312[4(125) (4)(14910)(10)

自测评价:☆☆☆☆☆

四、学习反思总结:

(1)我的收获与发现:

(2)我的问题与思考:

第一章 有理数

1.5.1 有理数乘方(第一课时 乘方的意义与运算)

教学内容:教材P41—42 学习目标:

1、在现实背景中,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能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3、利用你的结论尝试计算:

(1)5_____;(3)______;()_______;

(2)()的相反数是 ,倒数是 ,绝对值是 ; 3、计算:

3412355(1)(2)(2) (2)()()

542332232

2、掌握幂的符号法则。

一、自主尝试与小组互助学习: 1、阅读教材P41—42

1.5.1有理数乘方(第一课时 乘方的意义与运算)

2、讨论学习:

问题1、一种细胞每次时由一个为两个,并且每3分钟一次,6分钟时细胞有数量是多少?9分钟呢?12分钟呢?请你说明如何得出结果的。

问题2、你能把下列各式写成乘方运算的形式,并指出底数,指数各是多少吗? (1)(-2.3)×(-2.3)×(-2.3)×(-2.3)

(2)(-14)×(-14)×(-114)×(-4)

(3)x·x·x·……·x(1999个)

问题4、讨论: 24与24的区别是什么?

4、知识点归纳:

乘方的定义:一般地,n个 因数a相乘,即aa....a,记作 ,读作 ;

乘方的结果叫做 ;在an中,a叫做 ,n叫做 ;乘方的性质:(1)负数的奇次幂是 ,负数的偶次幂是 ;

(2)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 ,0的任何次幂都是 ;

预习评价:

二、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完成教材P42练习第1题;

2、计算:

(1)(4)3 (2)43

(3)(33)3 (4)344

第14页

(3)(1)2005(1)2006(2)3

三、课堂过关自测:

1、在(2)4中,底数是 ,指数是 ,结果是 ; 在82中,底数是 ,指数是 ,结果是 ;

2、(2)2的平方是 ,立方为-27的数是 ,平方为

125的数是 。3、下列各组数中①-52和(-5)2;②(-3)3和-33;③-(-2)3和-23;④

233和(23)3;⑤0100和02008;⑥(-1)2n和(-1)2008中相等的有( ) A.2对 B.3对 C.4对 D.5对

4、一个数的立方等于它本身,这个数是( ) A.1 B.±1 C.0 D 0, ±1 5、计算:

22(1)(2220103) (2)3 (3)1(1)2010

6、某种细胞开始有2个,1小时后成4个并死去1个,2小时后成6个并死去1个,3小时后成10个并死去1个,……按此规律,5小时后细胞存活的个数是 个;

自测评价:☆☆☆☆☆

四、课堂反思:

(1)收获与发现: (2)问题与思考:

第一章 有理数

1.5.1 有理数乘方(第二课时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教材P43—44 4、知识点归纳: 法则:(1)先 ,再 ,最后 ; (2)同级运算,从 到 进行;

(3)如有括号,先算 的运算,再按 、 、 3、观察下列三行数:①2,4,8,16,32,,......

②0,6,6,18,30,66,....... 学习目标:

1、能确定有理数加、减、乘、除、乘方混合运算的顺序;会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2、培养正确迅速的运算能力。 一、自主尝试与小组互助学习: 1、阅读教材P43—44

1.5.1有理数乘方(第二课时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2、讨论学习:

问题1、在2+32×(-6)这个式子中,存在着哪几种运算?这道题应按什么顺序运算?

问题2、我们已经学习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知道要先算乘除,再算加减,现在又多一种乘方运算,你们认为在做有理数混合运算时,应注意哪些运算顺序?

3、利用你的结论尝试计算: (1)53(5)2(5514)0.2

(2)32[50.24(2)25]

依次进行。

预习评价:

二、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完成教材P44练习;

2、计算: (1)4912(23)213[(1.5)22]

(2)32[2359]

第15页

③1,2,4,8,16,32,......

(1)第①行数按什么规律排列?第8个数是多少?第n个数呢?

(2)第②③行与第①行有什么关系?它们的第第n个数是多少?

(3)取每行的第10个数,求这三个数的和。

三、课堂过关自测: 计算: (1)11321322 (2)1(10.5)13[2(3)2]

(3)[534(5)2(1)10](242424)

自测评价:☆☆☆☆☆

四、课堂反思:

(1)收获与发现: (2)问题与思考:

第一章 有理数

1.5.2 科学记数法

教学内容:教材P44—45 学习目标:

1、借助身边熟悉的事物进一步感受大数;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 3、利用你的结论尝试练习:

(1)用科学记数法表示:3280000= ;

71= ;10100000= ;

(2)把下列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写成原来的形式:

三、课堂过关自测:

1、若每人每天浪费水0.32L,那么100万人每天浪费的水,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

A. 3.2×104L B. 3.2×105 L 676.32105______________;2、通过科学记数法的学习,从多种角度感受大数,重视大数的现实意义。

一、自主尝试与小组互助学习: 1、阅读教材P44—45

1.5.2科学记数法

2、讨论学习:

问题1、天安门广场的面积约4千万平方米,如果阅兵时每个战士占约0.5平方米,你估计天安门广场最多可容纳多少名站成方阵吗的战士?目前世界上有多少人口呢?你能写出这些大数吗?这些大数怎样表示最好?

问题2、你知道102,103,104,105分别等于多少吗?10n的意义和规律是什么?

问题3、下面的大数能这样表示吗?怎样表示?有什么规律? 696 000=6.96×100 000=6.96×105 300 0 00=3×100 000 000=3×108

问题4、你能说说什么是科学记数法吗?在科学记数法中,等号左边整数的位数与右边10的指数有何关系?

104_______________;3.67107_______________;

4、知识点归纳:

科学记数法:把一个大于10的数表示成 的形式(其中a是整数位只有 位的数,n是 ; 注意:10n就是1后面有 个0;

预习评价:

二、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完成教材P54页练习;

2、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各数:

(1)100000000= ; (2)2130000= ;

(3)-212000= ; (4)-324.7= ;

2、写出下列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的原数: (1)2.008105______________; (2)1.28104_______________;

(3)1.0004103____________; (4)7.685107________________;

3、据调查,某市每天生活垃圾达42500吨,如果一年按365天计算,该城市一年的生活垃圾大约有多少吨?(用科学记数法表示)

第16页

C. 3.2×10 L D.3.2×10L

2、今年第一季度我国、消费税比上年同期增收3.08×1010元,也就是增收了( )

A.30.8亿元 B.308亿元 C.3.08亿元 D.3080万元 3、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各数. (1) 3730000= ; (2) -125.66= ;

4、写出下列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的原数: (1)3.001×104= ; (2)-8.471×107= ;

5、希望工程办公室收到社会各界人士捐款共计1500万元,以此来资助贫困失学儿童:

(1)如果每名失学儿童可获得500元的资助,那么共可资助多少名失学儿童?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结果.

(2)若社会各界人士捐款数平均10元/人,则需要多少人献爱心才能获得这笔捐款,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结果.

(3)在山区,还有不少孩子因为贫困,不能顺利地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学业,上述数据给你什么启示?

自测评价:☆☆☆☆☆

四、课堂反思:

(1)收获与发现: (2)问题与思考:

第一章 有理数

1.5.3 近似数和有效数字

教学内容:教材P45—46 学习目标:

1、了解近似数和有效数字的概念;能按要求取近似数和保留有效数字; (4)1.20万 (5)1.6010

4

(二)按括号内要求对下列各数取近似值: (7)0.2045(保留两个有效数字)

(8)20030000(保留3个有效数字)

2、体会近似数的意义及在生活中的作用。 一、自主尝试与小组互助学习: 1、阅读教材P45—46

1.5.3近似数和有效数字

2、讨论学习:

问题1、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观察身边熟悉的事物,收集一些数据:

(1)我班有 名学生, 名男生, 女生。 (2)我班教室约为 平方米。

(3)我的体重约为 公斤,我的身高约为 厘米 (4)中国大约有 亿人口。

问题2、上面这些数据中,哪些数是与实际相接近的?哪些数与实际完合符合的?

问题3、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近似数?你能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数据是精确的,哪些数据是近似的吗?按四舍五入法对圆周率取近似数,完成教科书46页的填空;

问题4、你能说说有效数字的定义及确定方法吗?

3、利用你的结论尝试练习:

(一)下列四舍五入得到的近似数各精确到哪一位?

(1)11亿 (2)36.8 (3)1.2万

(1)0.05098(精确到0.01)

(2)5.0949(保留3个有效数字) (3)399000(保留2个有效数字) 4、知识点归纳: 近似数:与 接近的数是近似数;近似数与 的接近程度可以用表示,它是指精确到哪一位。 有效数字:对于一个近似数,从这个数 起,到止,所有数字都是这个近似数的有效数字。 预习评价: 二、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完成教材P46页练习; 2、按括号内要求对下列各数取近似值: (1)0.37046;(精确到千分位) (2)4.3049;(精确到0.01)

(3)0.0992(精确到0.01) (4)34567(精确到千位)

(5)6034001(精确到百万位) (6)1087321(精确到万位) 第17页

3、已知一平方千米的土地上,一年内从太阳得到的能量相当于燃烧

1.3108千克煤所产生的能量,那么我国9.6106平方千米的土地上,

十年内从太阳得到的能量相当于燃烧多少千克煤所产生的能量?(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并保留3个有效数字) 三、课堂过关自测: 1、用四舍五入法对0.05027分别取近似值,下列结果错误的是( ) A.0.1(精确到0.1) B.0.05(精确到0.01) C.0.05(精确到0.001) D.0.0503(精确到0.0001) 2、对于由四舍五入法得到的近似数3.20×10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精确到百分位 B.精确到个位 C.精确到万位 D.精确到千位 3、近似数1.25×l05精确到 位。369725000精确到百万位是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 4、我国某地区因洪涝灾害而造成的经济损失按四舍五入记为 3.125×107元,这个数字保留了 个有效数字。

5、据统计,中国平均每人每天大约产生1.5千克垃圾,假设中国家庭、商店和工厂等生产的垃圾可以压缩成棱长为0.5米的立方体,每一个立

方体约由100千克的垃圾组成,那么全中国人口一天的垃圾将产生多少个这样的立方体?有多少千克?总体积有多大?(中国有13亿人口,

保留三个有效数字)

自测评价:☆☆☆☆☆

四、课堂反思: (1)收获与发现: (2)问题与思考:

第一章 有理数 全章复习

教学内容:教材全章 某天自A地出发到收工时所走路线(单位:km)为:+10、-3、+4、 +2、-8、+13、-2、+12、+8、+5。请你计算回答以下问题: 3、解下列各题:

⑴ 若a、b、c三个有理数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示, 一、自主复习: 知识点整合填空:

1.有理数:有理数分为 和 ;整数分为 、 和 ;分数分为 和 ; 2.数轴:具有 、 和 的直线叫数轴; 3.相反数:① 互为相反数的两数分居 两侧,且到原点的距离 ;

② 正数的相反数为 ,负数的相反数为 ,0的相反数为 ;

③ 若a与b互为相反数,则ab 。

4.绝对值:① a表示在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到 的距离;② a a0,a a0

a a0;

③ 若ab0,则a ,b 。 5.有理数的运算:

① 同号两数相加,符号 ,并把 相加;异号两数相加,取 的符号,并用较大绝对值 较小绝对值; ② 减一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 ;

③ 同号两数相乘为 ,异号两数相乘为 ,并把相乘;

④ 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 ;

⑤ aaa ;负数偶次幂为 ,负数奇次幂

n个a为 。 二、小组互动讨论:

1、某检修小组乘汽车沿公路检修线路,约定前进为正,后退为负,

⑴ 收工时距A地多远?

⑵ 若汽车行驶耗油为1.5L/km,那么自出发到收工共耗油多少升?

2、 计算下列各题:

① 7211935342

②121012432

③ 1212130.5322

第18页

a

••c

0

•b

•试化简:cabacbc

2⑵ 若x、y为有理数,且x121x2y10,

求x3yxy3的值.

三、本章过关自测: (一)、选择题

1.在数轴上表示-13的点与-4的点的距离是( ) A.9 B.-9 C.17 D.-17

2.计算333133的正确结果是( ) A.-12 B-30 C.-84 D.-246 3.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a一定小于0 B.a一定大于0 C.若ab0则ab D.若ab,则ab 4.两个数之和为负,积为正,则这两个数应是( )

A.同为负数 B.同为正数 C.一正一负 D.都有可能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有最小的有理数 B.有最大的负有理数 C.有绝对值最小的有理数 D.有最小的正数 6.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23112432高点比最低点高 。

12、一个数的平方等于9,则这个数的立方等于 。 13、据统计全球每分钟约有8486000吨污水排入江河湖海,排污量保留两个有效数值的近似数是 。 14、已知:a1b20,则ab22005100111(3)0.2521

2823的值是 。

A.232 B.10.71

C.0.520.530.54 D.340.1332

7.若a7, b5且ab0,那么ab的值是( ) A.2或12 B.2或-12 C.-2或12 D.-2或-12

8.现有以下四个结论:其中正确的有 ( )

① 绝对值等于其本身的有理数只有零;② 相反数等于其本身的有理数只有零;③ 倒数等于其本身的有理数只有1; ④ 平方等于其本身的有理数只有1,

A.0个 B.1个 C.2个 D.3个 (二)、填空题

9、七年级“数学晚会”上,有10个同学藏在10个大盾牌后面,男同学的盾牌前面写的是一个正数,女同学的盾牌前面写的是一个负数,这10个盾牌如图所示:则盾牌后面的同学有女同学 ,男同学人。

(-1)•(-3)-3(-1)(-3)-(-1)(-3)2

(-1)+31-3-a2-1-23a2+1

10、-6的相反数是 ;112的倒数是 ;-2008

的绝对值是 。

11、A、B、C三地的海拔高度分别是-102米、-80米、-25米,则最

15、当a0,化简aaa得 。 (三)、解答题

16.把下列个数分别填入它所属的集合圈内

9,23,0,+4.3,0.5,-(+7),18%,34,25,62 正分数集合 负分数集合 负整数集合

非负整数集合

17.计算下列各题: (1)36(1549712) (2) 52332222;

第19页

(4)5121213312111425

18.若a、b、c表示数轴上的任意三个点,且c上在a与b之间,求证:

accbab

四、课堂反思:

(1)收获与发现: (2)问题与思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