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YST5229-2019岩土工程监测规范》条文说明

《YST5229-2019岩土工程监测规范》条文说明

来源:九壹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岩土工程监测规范

YS/T5229-201X

条文说明

70

修订说明

《岩土工程监测规范》YS/T5229-201X,经工业和信息化部201X年XX月XX日以第XX号公告批准发布。

本规范是在原行业标准《岩土工程监测规范》YS/T5229-96的基础上修订而成。上一版的主编单位是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昆明勘察院,主要起草人员是高永生,孙祥洲,包大中。本次修订对原规范进行了全面调整;增加了基本规定、边坡与滑坡监测、尾矿库监测、基坑监测、拦水坝与拦砂坝监测、采空区与井巷监测、排土场监测、特殊土监测章节内容。

为便于广大设计、施工、科研、学校等单位有关人员在使用本规范时能正确理解和执行条文规定,《岩土工程监测规范》编制组按章、节、条顺序编制了本规范的条文说明,对条文规定的目的、依据以及执行中需注意的有关事项进行了说明。但是,本条文说明不具备与规范正文同等的法律效力,仅供使用者作为理解和把握规范规定的参考。

71

目次

2 术语、符号和代号 ............................................................................................ 74 2.1 术语 ............................................................................................................. 74 3 基本规定 ............................................................................................................ 75 4 建筑物与构筑物监测 ........................................................................................ 77 4.1 一般规定 ..................................................................................................... 77 4.2 监测基准网 ................................................................................................. 77 4.3 水平位移监测 ............................................................................................. 78 4.4 垂直位移监测 ............................................................................................. 78 4.5 倾斜监测 ..................................................................................................... 79 4.6 裂缝与挠度监测 ......................................................................................... 79 4.7 数据处理分析 ............................................................................................. 79 5 边坡与滑坡监测 ................................................................................................ 82 5.1 一般规定 ..................................................................................................... 82 5.3 水平位移监测 ............................................................................................. 82 5.5 其它监测 ..................................................................................................... 82 6 尾矿库监测 ........................................................................................................ 84 6.1 一般规定 ..................................................................................................... 84 6.2 巡视检查 ..................................................................................................... 84 6.3 坝体位移监测 ............................................................................................. 84 6.4 渗流监测......................................................................................................85 6.6 雨量监测.... ................................................................................................. 85 6.8 视频监控 ..................................................................................................... 85 6.9 数据处理分析............................................................................................85 7 基坑监测... ......................................................................................................... 86 7.1 一般规定 ..................................................................................................... 86 7.2 巡视检查 ..................................................................................................... 86 7.3 水平位移监测 ............................................................................................. 87 7.4 垂直位移监测 ............................................................................................. 87 7.5 其它监测 ..................................................................................................... 87 7.6 数据处理分析 ............................................................................................. 88 8 拦水坝与拦砂坝监测 ........................................................................................ 8.1 一般规定 ..................................................................................................... 8.4 其它监测 ..................................................................................................... 9 采空区与井巷监测 ............................................................................................ 90

72

9.2 采空区监测 ................................................................................................. 90 9.3 巷道监测 ..................................................................................................... 90 9.4 有害气体及粉尘监测 ................................................................................. 90 9.5 地下水渗流监测 ......................................................................................... 90 10 排土场监测 ...................................................................................................... 91 10.1 一般规定 ................................................................................................... 91 10.2 水平位移监测 ........................................................................................... 91 10.4 其它监测 ................................................................................................... 91 11 特殊土监测 ...................................................................................................... 92 11.1 一般规定....................................................................................................922 11.2 湿陷性黄土监测 ....................................................................................... 92 11.3 膨胀土监测 ............................................................................................... 92 11.4 冻土监测 ................................................................................................... 92 附录B 深层位移监测设备的安装与埋设 .......................................................... 93 附录D 渗流监测仪器的安装与埋设 .................................................................. 94 附录G 温湿计的安装与埋设 .............................................................................. 95

73

2术语、符号和代号

2.1术语

2.1.61″级仪器包括全站仪、电子经纬仪、光学经纬仪;0.5″级仪器和2″级仪器的定义方法与1″级仪器定义相同。

2.1.75mm级仪器包括测距仪、全站仪;1mm级仪器和10mm级仪器的定义方法5mm级仪器定义相同。

74

3基本规定

3.0.2本条对岩土工程变形监测等级做出规定。

1变形监测的精度等级是根据我国的经验,并参考国外标准中有关变形监测的资料,根据变形点水平位移的点位中误差、垂直位移的高程中误差或相邻变形监测点的高差中误差划分的,确定。其中,相邻点高差中误差指标是为了适应某些只要求相对沉降量的监测项目而规定的;

2变形监测的精度指标值的规定,考虑了设计和施工已确定了的允许变形量的1/20作为测量精度值,这样,在允许变形范围之内,能够确保建筑物与筑筑物的安全使用,且每个周期的监测值能够反映监测体的变形情况。

3特定方向指根据监测对象特征确定的变形位移方向,如垂直于建筑物边缘的方向、边坡滑移方向等。水平位移有两个方向,水平位移中误差是矢量方向中误差。特定方向是一个方向,特定方向水平位移中误差根据误差传播定理是点位中误差的1/

2倍。

3.0.3中误差是最常用的衡量测量精度的指标,由观测数据按相应的公式计算所得,也称均方根差。极限误差指在一定观测条件下,测量误差的绝对值不能超过的最大值。极限误差出现的或然率一般不大于5%,所以,以二倍中误差作为极限误差的规定是合理的。 3.0.4岩土工程变形监测主要以监测对象变形特征为目的,变形特征具有相对意义,因此监测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采用系统。

3.0.5水文气象资料、周边环境资料、危险源、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设计文件和施工方案是编制监测方案的基础资料,通过资料的分析才能编制有针对性的监测方案。 3.0.6监测方案是实施监测的重要技术依据和文件,为规范岩土工程监测方案,保证监测成果质量,指导现场监测工作,本条明确了岩土工程监测方案的7个主要内容。

第7款变形异常指监测数据的单次变形值大于2倍中误差,或是单次变形值持续变大,该概念适用于本规范相应条款。变形异常由监测数据、图表、相关经验等综合判断的。

3.0.8基准点是变形监测项目监测数据的起算点,基准点要求在整个项目监测期间保持不变,第1款中的稳定位置指相对无变化,不受环境影响,在项目监测期间不会发生变动。

由于岩土工程项目的复杂性,大量监测点都不能在基准点上直接监测,所以需要布设工作基点。

3.0.9监测点位布设对获取和分析变形特征有重要影响。在具体布设时,要与基础设计、结构设计及岩土工程勘察等专业人员进行必要的沟通。

3.0.10监测点埋设稳固指监测点的标志需与监测对象牢固连接,以保证监测获得的数据能够准确反映监测对象本身的变化情况,该稳固概念适用于本规范相应条款;标志能辨识指要便于区分不同类型的监测点。

3.0.11基准点、工作基点和监测点的编号唯一、不重号,是为了便于变形分析。

75

3.0.12监测设施包括基准点、工作基点和监测点,监测设施的完好直接影响监测数据的真实可靠性,所以需做好监测设施的保护工作。

3.0.13岩土工程监测使用的专业仪器是岩土监测工作的主要工具,仪器状态良好与否对监测作业非常重要,所以要检测所用仪器要在检定有效期内,同时要加强维护保养和检查校正工作。

3.0.14当监测体的变形受多因子影响时,一般以最短的周期为监测周期。监测周期并非一成不变,作业过程中可以依据监测体变形量的变化情况适当调整,以便确保监测结果和监测预报的适时准确。

3.0.15本条是各期变形监测的作业原则,主要是为了将观测中的系统误差降至最小,达到提高精度的目的。

3.0.16变形监测的时间性很强,它反映某一时刻变形对象相对于基点的变形程度或变形趋势,因此,首次监测值是整个变形监测的基础数据,应该认真监测,仔细复核,增加观测量,进行2次同精度监测,以保证首次监测成果有足够的精度和可靠性。 3.0.18由于新技术、新设备在可靠性和精度上存在不确定性,因此,在使用前,要进行方法验证,并作专项方案设计,进行专家评审。

76

4建筑物与构筑物监测

4.1一般规定

4.1.2本条适用范围中的甲级、乙级、丙级建筑物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划分。精密工程建筑物与构筑物指设备安装精度要求达到1mm的建筑物与构筑物。

4.1.4变形监测周期是在现行有关标准和工程实践经验基础上得出的,由于观测目的不同,荷载和地基土类型不同,执行中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4.2监测基准网

4.2.2根据实际经验和理论验证,由于变形监测区域面积较小,采用一次布网形式是保证点位精度比较均匀的方法。采用边角网时,网形的结构很关键,可靠性越大,抵抗粗差的能力越强。一般采用多余观测量作为衡量监测网可靠性的度量,多余观测量指超过确定未知量所必须的观测数量的观测量,多余观测量与观测总量之比大于0.4已经经过多年工程实践证明是合理可行的。

4.2.4、4.2.5这两条对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网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做出规定。

1相邻基准点的点位中误差是制定相关技术指标的依据,与本规范表3.0.2中变形监测点的点位中误差系列数值亦相同,但变形监测点的点位中误差是相对于邻近基准点,而基准点的点位中误差是相对于相邻基准点。理论上,监测基准网的精度应当采用高于或等于监测网的精度,如果提高监测基准网点的精度,无疑会增加高精度监测的难度,加大工程成本,故本条规定采用相同的点位的中误差系列数值;

2平均边长是根据工程测量部门在不同行业的变形监测项目中的实践经验得出的数据,可以满足大多数监测项目需求;本次修订对平均边长的长度有所调整,以适应三角形网、GNSS网的不同情况;测角中误差采用了三角形网传统的精度系列;测边相对中误差参照了三角形网、导线网的测边相对中误差精度系列,并根据监测网的特点做了适当调整;

3相邻基准点点位中误差是根据平均边长、测角中误差和测边精度估算后确定的(见表1)。

表1 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网相邻基准点测量中误差估算

监测平均边长等级 (m) 300 200 400 200 测角中误差(″) 0.7 1.0 1.0 1.8 测边相对 中误差 ≤1/300000 ≤1/200000 ≤1/200000 ≤1/100000 77

纵向误差 1.00 1.00 2.00 2.00 横向误差 1.02 0.97 1.94 1.75 相邻基准点的点位中误差(mm) 估算值 规定值 1.5 3.0 一等 二等 1.43 1.39 2.79 2.66

续表1 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网相邻基准点测量中误差估算 监测平均边长等级 (m) 450 350 600 测角中误差(″) 1.8 2.5 2.5 测边相对 中误差 ≤1/100000 ≤1/80000 ≤1/80000 纵向误差 4.50 4.38 7.50 横向误差 3.93 4.24 7.27 相邻基准点的点位中误差(mm) 估算值 三等 四等 5.97 6.10 10.50 规定值 6.0 12.0 4对于测角中误差为0.7″和1.0″的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网,其水平角观测测回数分别规定为12测回和9测回(1″级仪器),主要是由于变形监测网边长较短,目标成像清晰,加之采用强制对中装置,根据理论分析并结合工程测量部门的变形监测基准网的观测经验,制定出相应等级的测回数。另外,在国家大地测量中,测角中误差为0.7″时,将1″级仪器的测回数规定为:三角网21测回,导线网15测回;本次修订将监测基准网的测回数规定为12测回,较国家导线测量的测回数15略少。测角中误差为1.0″时,在国家大地测量中,将1″级仪器的测回数规定为:三角网15测回,导线网10测回。 4.2.6距离测量主要技术要求是根据多数测量部门多年来的工程实践经验,按下列各项综合制定的。

1一测回读数较差是根据各级仪器每公里的标称精度规定的; 2单程测回间较差为一测回较差乘以

2;

3往返较差的限差,取相应距离仪器标称精度的2倍;

4仪器的选型、测回次数及总测回数,是根据相应等级平面控制网要求达到距离测量精度规定的。

4.2.9本条对垂直位移监测网的主要技术要求做出规定。

1相邻基准点的高差中误差是制定相关技术指标的依据,该数据与本规范表3.0.2中变形监测点的高程中误差系列数值相同,但变形监测点的高程中误差是相对于邻近基准点,与相邻基准点的高差中误差概念不同;

2每站高差中误差规定的数值,经多年工程实践证明是合理可行的,可以保证各级监测网的观测精度;

3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为每站高差中误差的2每站高差中误差的2

2n倍,检测已测高差较差为

n倍。

4.2.10水准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是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7-2006和《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2009有关规定制定的。

4.3水平位移监测

4.3.3不同监测类别的监测方法,一般根据监测项目的特点、精度要求、变形速率以及监测体的安全性等指标选用。

4.3.6第4款中的最佳监测时段指通过星历预报,能接受到的卫星数最多、位置分布最后的时间段。

78

4.4垂直位移监测

4.4.1本条是建筑物与构筑物垂直位移监测点布设的一般原则,重点考虑了结构特征和地质条件。

4.4.3垂直位移监测一般采用水准测量方法,当不便使用水准测量或需要进行自动监测时,可以采用静力水准测量、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方法。

4.4.5静力水准测量是利用相连容器中静止液面在重力作用下保持同一水平这一特征来测量各监测点间的高差。静力水准测量仪器种类较多,作业时要严格按仪器的操作手册进行测量。

4.4.6 使用中丝双照准法可以满足垂直位移监测的精度要求,中丝双照准法是垂直角观测的一种方法,使用仪器望远镜中的中丝两次照准观测目标。

4.5倾斜监测

4.5.6投点法是倾斜监测较常用的方法,此方法具有直观取得倾斜值得优点,第1款规定测站至监测点的距离是为了减少仪器垂轴不垂直的影响。

4.5.8切线测角法位移值的计算,除按条文推荐的计算方法外,还可以把水平方向值归算到圆形建筑物与构筑物的中心上,采用前方交会或方位交会法计算出中心的坐标作为位移观测值。

4.5.9采用差异沉降推算法推求建筑物与构筑物的倾斜值较为简捷,对于一般建筑物与构筑物,重要的是垂直位移观测,只要建筑物与构筑物刚度较好、且为整体基础,采用垂直位移的观测数据,就可以计算出主体倾斜成果。

4.6裂缝与挠度监测

4.6.2裂缝监测点要求成对布设,两点连线垂直于裂缝是为了能正确地反映出裂缝的宽度和变化情况。

4.6.5第1款中的变化异常指突然发现新增裂缝,裂缝长度快速发展、宽度增宽。

4.7数据处理分析

4.7.1不同监测项目记录的数据内容不尽相同,要求所有内容都要完整记录,且记录的数据要符合实际情况,要与监测设备显示的数据一致,相关图表的注记大小、字体既不能影响图表所表达的内容,又要能看清楚、逼真;监测项目中产生的所有过程资料、最终资料都要保存完整。该监测内容的数据记录要求适用于本规范相应条款。

4.7.3监测点的位移值总是相对于某一个坐标系而言。在不同的坐标系下,同一监测点的位移值会有不同的结果,但监测点间的相对位移量是相同的。目前建立监测网的坐标系有固定、拟稳、重心三种。选择坐标系后,对应选择非秩亏网严密平差方法、拟稳平差方法、秩亏网平差方法,进行基准网平差计算。

4.7.5稳定性检验是检验基准点稳定与否的有效方法,为方便使用,列出几种简单实用的

79

方法。

1采用比较检验法时,两次观测的监测网点的位移显著性比较判断按下式进行:

VTPVVTPV(1)

22Q(2)

式中:μ——两次观测的监测网的单位权中误差;

(VTPV)I、(VTPV)II——分别为两次观测的监测网带权改正数平方和;

γⅠ、γⅡ——分别为两次观测的监测网多余观测量;

△——两次观测的监测网中某点的坐标或高程较差; Q——监测点变形量的协因数(权系数)。

当式(2)满足时,认为被检验点是稳定的,否则认为该点有位移。 2采用t检验法,t检验统计量按下式计算:

t式中:t——t检验统计量;

Δ——两次观测的监测网中某点的坐标或高程较差; μ——监测网的单元中误差,按式1计算; Q——监测点变形量的协因数(权系数)。

2Q(3)

t检验按显著水平α=0.05和t的自由度查取t。当tt时,认为被检

22验点无位移,否则,认为该点位移显著。

3采用F检验法,F检验统计量按下式计算:

F=(4)

式中:F——F检验统计量;

——两次观测的子样单位权方差。

采用F检验法时,根据两次观测监测网点的坐标或高程较差的大小分为两组,较差较小的点为第一组,较差较大的为第二组。

对监测点进行F检验,先计算F检验统计量。再按显著水平α=0.05和第一组点中互相的变量数,两次观测的监测网多余观测量之和为自由度,查取Fα。当F<Fα检验通过时,检验的监测点为稳定点。

4当多数监测网点之间的观测关系不少于3个时,可以采用模糊聚类变形分析法。稳定水平相似系数按下式计算:

12(5) 80

式中:λ——稳定水平相似系数;

∣Δ∣——两次观测的监测网点间高差或边长绝对值最大的较差; μ——监测网的单位权中误差,按式(1)计算;

**当点i和点j的ij时,聚类为稳定点;ij时,聚类为非稳定点,根据

多个观测关系,可以判断出稳定点和非稳定点。

4.7.6由于监测基准点和监测点的观测并不同时进行,监测点的观测时间,是在某两次观测基准点的时间当中进行,监测基准点有线性位移时,就有必要对测定监测点时所使用的监测基准点进行区间改正,使用有位移的基准网点的动态位置计算监测点,以使监测点的位移值符合实际。有位移的基准网点的动态位置按下式计算:

(6)

式中:ηt——在观测监测点的时刻t时,有位移基准点的动态坐标或高程;

t1、t2——分别为两次观测监测基准点的时刻; t——观测监测点的时刻(t1≤t≤t2);

ηt1、ηt2——分别为两次观测有位移监测基准点的坐标或高程。

4.7.7严密平差是一种平差计算的方法,即按照最小二乘法原理处理各种观测数据,计算待定量的最或然值及精度。平差计算要求观测数据和起算数据正确,不能有错误。 4.7.9变形值与相关因素曲线图能直观反映变形要素的变化趋势,有助于选择合适的回归分析方法,建立变形值与相关因素的函数关系,作为预报监测点变形值的数学模型。 4.7.11第4款相关图表包含基准点、工作基点和监测点分布图,水平位移量曲线图,等垂直位移曲线图,有关荷载、温度、水平位移量相关曲线图,荷载、时间、垂直位移相关曲线图,以及变形速率、时间、位移量曲线图等。

81

5边坡与滑坡监测

5.1一般规定

5.1.4本条对监测周期做出规定,施工区间的监测周期要求短,主要是为了保证施工作业的安全。汛期、雨季、地震等气候、环境因素极易引发边坡、滑坡的失稳,是重点监测时期,因此要加密监测,以确保能够及时获得被监测对象的变形情况,及时预警、及时处理,将损失降到最低。

第2款中的数小时指根据监测的变化情况,加密为4h~8h监测1次。

5.3水平位移监测

5.3.2不良地质作用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确定。

5.3.5差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DInSAR)技术一般用于大面积滑坡的地表形变监测,短基线差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SBAS-DInSAR)技术、地基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GB-InSAR)技术一般用于长时间缓慢地表形变的大面积滑坡的地表形变监测;生成干涉纹图的影像要根据SAR数据的时间间隔、季节、气候等因素选择像对。

5.5其它监测

5.5.1其它监测项目在边坡与滑坡监测中的应用,是整个监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对系统的变形形态分析和预测有重要参考价值,本节仅规定了几种主要监测项目的作业要求。点位布设在监测断面线上是为了更好的与位移监测形成一体,起到相互补充、相互映证的作用,提高变形预判的可靠性。

第1款中的深层位移主要指深层土体发生的变形。

5.5.2边坡与滑坡监测中的深层位移监测是工程监测中的重要项目,它与表面位移监测内外联动,互为一体,能从表面与内部共同反映监测对象的整体变形情况。本条规定了深层位移监测利用人工测量时的操作要求,监测结果取两次测量的平均值是为了保证测量结果的可靠性。

第4款中的测斜管底部稳定指测斜管底部已埋入滑坡滑面以下土层中,位置不会发生变化。

5.5.4本条规定主要针对边坡、滑坡治理支护结构中的锚杆、锚索、支护挡墙、支护桩受力变形监测,通过监测,可以从不同的方面、角度判断边坡、滑坡的变形和预变形情况,以指导应对措施的制订与实施。

5.5.6本条第3款中的水位线指施工前的自然水位线,即监测井开挖时的水位线,以此作为水位监测的基准线,不同地区、不同环境下,井深根据现场情况作相应的调整,防止出现因施工导致地下水干涸的情况。

5.5.7巡视检查属于监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条列出的巡视检查主要内容直接威胁边

82

坡、滑坡的稳定性。有时也能在巡视过程发现被监测对象的显著变形情况,对预防、采取措施具有指导意义。

83

6尾矿库监测

6.1一般规定

6.1.6尾矿库一般建在较为偏远、地质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方,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较少,因而布设在尾矿库周边的基准点稳定性较好,故本条第1款规定基准点1年复测1次是适当的。

6.2巡视检查

6.2.1尾矿库的巡视检查属于常规性、规范化安全管理工作,日常巡查、年度巡查属于生产例行安全检查,特别巡查属于专项安全检查。

日常巡查重在依据经验和主观感受进行尾矿库全面巡视检查。

年度巡查是对尾矿库安全运行状态进行定期的全面巡视检查、复核和评价。 特别巡查是对尾矿库出现险情时有针对性对一些重点内容进行巡视检查。险情包括:尾矿坝贯穿性横向裂缝、管涌、坡面沼泽化,尾矿坝坝体浸润线显著升高,尾矿库调洪库容严重不足,排水系统不能排水或排水能力急剧下降、排水井显著倾斜等。

6.2.2尾矿库巡视检查要根据尾矿库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巡视检查制度,明确巡视检查的内容、方法、要求及时间。

6.2.7周边环境检查中,对尾矿库安全有影响的项目包括:影响尾矿库安全的违章爆破、违章取水,未经批准的外来尾矿、废石、废水和废弃物排放,放牧和开垦等。

6.3坝体位移监测

6.3.1坝体表面位移监测技术指标是根据现阶段的仪器性能、参数、监测技术水平确定的。在进行技术设计及实施时,所选用的监测仪器标称精度要满足本条所列技术指标要求。 6.3.3地质条件复杂指地质灾害发育强烈,或地形地貌类型复杂,或地质构造复杂,岩性岩相变化大,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不良,或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不良,或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强烈。

尾矿库运行有变化处指尾矿库运行过程中出现的表面裂缝、剥落、隆起、塌坑、渗流出溢的地方。

监测点的布设要尽可能地反映尾矿库坝体的变形状况,以保证对监测对象变化状况作出准确判断。在尾矿库安全薄弱区域及重点监控部位,特别是在尾矿坝地质条件变化较大的地段以及尾矿库运行有变形异常反应处,需要加密布设监测点,以便更加准确的反映尾矿库监测对象的变化特征以及重点监测部位的安全状况。

6.3.4视准线法一般适用于山谷型尾矿库的直线式尾矿坝坝体表面水平位移监测,极坐标法、GNSS法适用于各类尾矿库坝体表面的水平位移监测。

84

6.4渗流监测

6.4.2设计控制浸润线深度指尾矿库设计时,为了保证安全,设计方给出的浸润线深度。

6.6雨量监测

6.6.1、6.6.2雨量计安装时,基座入土深度要能够保证雨量计安装牢固,遇暴风雨时不发生抖动或倾斜。

6.8视频监控

6.8.2视频监控设备要结合监测部位、监控范围、监控内容、监控视距、夜间监控等要求对设备的变焦、设备的功率、功能等进行合理选型。 6.8.4第1款转动平稳指均匀转动,转动过程中无抖动。

6.8.5摄像机调试时,先打开控制台、监视器电源开关,若设备指示灯亮起,即可以打开摄像机电源开关,监视屏幕上便会显示图像,调节光圈,使图像清晰,改变变焦镜头的焦距,并观察变焦过程中图像清晰度,以确认摄像机工作是否正常。

6.9数据处理分析

6.9.3第2款为了保证监测成果的时效性,规定经分析判定出现变形异常情况时,要立即上报。

第3款内容齐全指原始监测资料、平差计算资料、监测报告书、日常巡查记录、和年度巡查及特殊巡查报告不能有缺项。

85

7基坑监测

7.1一般规定

7.1.1有色金属行业工程基坑监测范围的界定,是依照建筑基坑监测范围确定的。基坑支护结构以及周边环境的变形和稳定与基坑的开挖深度有关,相同条件下,基坑开挖深度越深,支护结构变形及对周边环境影响越大,基坑工程的安全还与场地的岩土工程条件以及环境的复杂程度密切相关。

周边环境复杂指基坑四周存在重要建筑物与构筑物、设施、管线、道路及水系,且分布较多、交叉杂乱。 7.1.3基坑类别按表2划分。

表2 基坑类别

基坑类别 破坏后果 基坑及周边环境要素 1 重要工程或支护结构做主体结构的一部分 2 开挖深度大于10m 3 与临近建筑物,重要设施的距离在开挖深度以内的基坑 4 基坑范围内有历史文物、近代优秀建筑、重要管线等需严加保护的基坑 除一级和三级外的基坑属二级基坑 一级 支护结构失效、土体过大变形对基坑周边环境或主体结构施工安全的影响很严重 二级 支护结构失效、土体过大变形对基坑周边环境或主体结构施工安全的影响严重 支护结构失效、土体过大变形对基坑周边环境或主体结构施工安全的影响不严重 三级 三级基坑为开挖深度小于7m,且周围环境无特别要求时的基坑 7.1.4基坑开挖至设计深度后,土体变形与应力、支护结构的变形与内力并非保持不变,而是继续发展变化,因此,监测工作要贯穿于基坑开挖和地下工程施工的全过程。 7.1.5基坑监测报警是基坑工程监测的目的之一,是预防基坑工程事故发生、确保基坑工程施工安全的重要措施。报警值是监测工作的实施前提,是监测期间对基坑工程正常、变形异常和危险状态进行判断的依据,因此基坑工程监测需确定报警值。报警值由基坑工程设计方根据设计计算结果、周边环境条件及变形控制要求、地下结构设计要求综合考虑后提出。

7.1.7本条规定了基坑监测方案需要专门论证的几种情况。

重要建筑和管线指地基基础设计为甲级的建筑和城市主干供水、供气管线。 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是指尚未被现行标准和有关文件认可的建筑技术、施工工艺、建筑材料和施工设备。

7.2巡视检查

86

7.2.1基坑工程施工期间的各种变化具有时效性和突发性,加强巡视检查是预防基坑工程事故非常便捷、经济适用的方法,本条要求应当由有经验的监测人员定期对基坑工程进行巡视检查。

7.2.3巡视检查主要以目测为主,配以简单的工器具,这样的检查方法速度快、周期短,可以及时弥补仪器监测的不足。

7.2.4巡视检查项目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做好详细的记录工作,是为了对基坑工程监测分析提供完整的资料,通过巡视检查和仪器监测,把定性、定量资料结合起来,更加全面的分析基坑变化的状态,以便做出正确判断。

7.3水平位移监测

7.3.1围护墙或基坑边坡顶部的水平位移监测点的布设,一是要便于监测作业,二是监测数据要能反映基坑的变化,三是监测点不易被损坏。

7.3.2当能判断出建筑物的水平位移方向时,只需要监测此方向上的位移,因此本条规定一侧墙体水平位移监测点不少于3点。

7.3.4在满足监测要求的情况下,监测点应当不妨碍结构的正常受力、降低结构的变形刚度和承载能力,管线监测点布设应当不影响管线的正常使用和安全。

7.4垂直位移监测

7.4.2工程实践数据表明,立柱沉降20mm~30mm,支撑轴力将增大1倍,因此,对支撑体系有立柱情况,需要加强对立柱的垂直位移监测。

7.4.3垂直位移监测点布设在建筑物垂直位移差异大的位置,可以反映建筑物的垂直位移特征,便于分析建筑物基础倾斜。

新、旧建筑交接处指两个不同时期修建的建筑连接处。高、低建筑交接处指不同楼层、不同高度建筑物的连接处。

7.4.6由于基坑坑底隆起监测往往需要进行高程传递,精度较难保证,因此,适当调低了精度要求,这样既兼顾了监测的难易程度,又能满足基坑安全控制的要求。

7.5其它监测

7.5.1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不同内容的监测工作,是为了保证基坑的安全及周边环境的安全。 7.5.2深层水平位移监测是监测基坑围护体系变形最直接的手段,监测点布设在基坑平面上挠曲计算值最大的位置。

7.5.3围护墙内力受力及变形最大、支撑内力最大、锚杆(索)拉力最大的位置,均根据基坑支护结构计算书确定。监测点布设在这些位置有利于为基坑支护设计提供资料。

竖向指铅垂线方向。

7.5.5孔隙水压力的变化是地层位移的前兆,对控制基坑施工引起地层位移具有十分重要作用。

87

7.5.7地下水位监测主要是通过水位观测孔进行,地下水位监测点的作用一是检验降水井的降水效果,二是监测降水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7.5.11、7.5.12进行土体分层垂直位移监测,是为了掌握不同深度处土的沉降与隆起。目前监测方法多采用磁环式分层沉降标监测、磁环锤式深层标或测杆式深层标监测。采用磁环式分层沉降标监测时为一空多标,采用磁锤式和测杆式分层标监测时为一空一标。

7.6数据处理分析

7.6.3基坑监测是一个系统,系统内的各项目监测有着必然、内在的联系,某一项的监测结果不能揭示和反映整体变化情况,需要结合相关的监测数据和自然环境、施工工况等情况以及以往数据进行分析,才能通过相互印证,去伪存真,以便正确掌握基坑及周边环境的真实状态,提供出高质量的分析报告。

7.6.4 基坑监测成果种类繁多,为了能准确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要求提供完整的成果资料和准确的数据。

7.6.5期报表是信息化施工的重要依据,每次监测完成后,监测人员要及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形成当日报表,提供给委托方、监理方和相关方面。期报表强调及时性和准确性。

7.6.7总结报告是基坑监测工作全部完成后监测单位提交给委托单位的竣工报告。总结报告一是要提供完整的监测资料,二是要总结监测工作经验与教训,为以后的基坑设计、基坑施工和监测提供参考。

88

8拦水坝与拦砂坝监测

8.1一般规定

8.1.2根据多年拦水坝与拦砂坝施工和安全监测经验,拦水坝与拦砂坝监测精度采用三等、四等既满足监测要求,又经济实用。

8.4其它监测

8.4.4竖向监测线指铅垂线方向的监测线。

9采空区与井巷监测

9.2采空区监测

9.2.3急倾斜矿体指矿体倾角大于55°的矿体。在开采急倾斜层状矿体时,周围岩体容易沿节理面滑动,危及地表安全,所以,在该区域上方增加1条监测线很有必要。

9.3巷道监测

9.3.3巷道监测的目的是掌握井巷围岩破坏、变形过程及应力分布规律;分析井巷支护与围岩相互作用关系,为选择合理支护方式、确定合理参数、改进巷道支护提供依据。 9.3.6拱顶沉降指巷道拱顶部位的垂直变形,净空收敛指在巷道拱顶、拱脚及侧墙之间的相对位移,拱顶沉降及净空收敛监测数据直接反映了初期支护结构和围岩的变形特征。拱顶沉降监测点一般要布设1个或多个,监测点同时作为净空收敛的监测点。

9.4有害气体及粉尘监测

9.4.1有害气体指井巷围岩涌出和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不利于人体健康的气体。

9.5地下水渗流监测

9.5.1巷道地下水渗流监测是指对地下巷道围岩中和作用在支护结构上的水压力的量测。

90

10排土场监测

10.1一般规定

10.1.2排土场设计等级根据现行国家标准《有色金属矿山排土场设计规范》GB50421确定。

10.1.4影响排土场安全运行的情况包括排土场周边的建设活动、开采作业、临时加载作业,场地内的建设施工、开挖填埋等活动。

10.2水平位移监测

10.2.1监测点的布设要尽可能地反映排土场的变形情况。

10.4其它监测

10.4.4日常巡查重在依据经验和主观感受进行排土场的全面巡视,可以采用眼看、手摸、脚踩等直观方法,或使用钢卷尺等简单工具进行工作。

年度巡查工作是对排土场安全运行状态进行的定期全面检查、复核和评价。 排土场出现险情指排土场在遭遇暴雨、洪水、地震、强热带风暴等自然灾害后,发生较严重的破坏情况。

91

11特殊土监测

11.1一般规定

11.1.1由于资料有限,其它特殊土的监测暂不单独列出,待后续积累足够的工程经验后补充相关内容。

11.1.3 监测时间指针对本规范的3种特殊土所需的最少监测时间,与监测周期、监测频率不同。

11.1.4本条规定的变形稳定是指最后100d的最大变化速率小于0.01mm/d~0.04mm/d。

11.2 湿陷性黄土监测

11.2.2 湿陷性黄土地区地面变形监测点间距根据地基湿陷等级和建筑类别确定。地基湿陷等级和建筑类别按现行国家标准《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划分。 11.2.6地基基础设计为甲级的建筑物与构筑物根据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确定。

11.3 膨胀土监测

11.3.2膨胀土地区地面变形监测点间距根据地基胀缩等级和工程重要性等级确定。地基胀缩等级按现行国家标准《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GB50112划分,工程重要性等级按现行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划分。

11.4 冻土监测

11.4.2冻土地区地面变形监测点间距根据地基冻胀类别和工程重要性等级确定。地基冻胀类别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划分,工程重要性等级按现行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划分。

92

附录B深层位移监测设备的安装与埋设

B.1测斜管的安装与埋设

B.1.2 砂子分类按细度模数和平均粒径确定(见表3)。

表3 砂子分类

名称 粗砂 中砂 细砂 特细砂 细度模数 3.7~3.0 3.0~2.0 2.2~1.5 1.5~0.7 平均粒径(mm) ≥0.5 0.5~0.35 0.35~0.25 ≤0.25 93

附录D渗流监测仪器的安装与埋设

D.1 测压管的安装与埋设

D.1.5 库水位稳定指库水位没有变化,无降雨或干旱引起库水位发生变化。每米测压管容积指1米长度的测压管正常情况下装入水的体积。

94

附录G温湿计的安装与埋设

G.0.1特殊土影响深度指湿陷性黄土的湿陷影响深度、膨胀土的大气影响深度和冻土的冻胀影响深度。

9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