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精当的课堂提问是怎样炼成的

精当的课堂提问是怎样炼成的

来源:九壹网
精当的课堂提问是怎样炼成的

作者:韦存和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上旬刊》 2014年第12期

韦存和

精当的语文课堂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推动课堂进程,帮助理解教学内容,形成学生的知识技能,而且可以激活学生思维,激发他们发现、探究的热情,使课堂形成一种平等、民主的对话关系,形成多向互动开放的思维情境,让课堂灵动多彩卓有成效。

然而我们时常遗憾地看到,许多语文课上的提问成了漂亮的摆设。漫无目的杂乱无章的提问,不是让学生感觉索然无味,就是让学生瞠目结舌。提问上升不到应有的对话层次,成了简单的师问生答,不然就是唤不起任何回应,教师无奈之下唱起了独角戏,思维和表达训练的成效无法达到。那么,怎样的语文课堂提问才能算是精当的、恰到好处的呢?

具体地说,设计提问要做到:

1.控制问题难易,体现适宜性。

问题的难易程度应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切合教学要求。过于繁难的问题容易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过于浅显的问题则明显滞后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一般应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控制在“跳一跳,够得着”的程度。一位老师在教学《安恩和奶牛》一文时,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提问:“谁来说说这篇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由于课文较长,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还不能适应这样的“长文短教”的概括提问方式,加之教师提问时缺少必要的提示,所以出现了较长时间的课堂冷场。后来教师换了一种提问方式。他问:这篇文章中主要写了谁?写她做了怎样的一件不为别人理解的事情?你对她的做法是否能够理解,为什么?这个问题提出后,学生很快从文本的阅读中找到了答案,达到了整体感悟文本的目的。因为第二种问法比较具体,由人到事到理,符合刚升入初中的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学生回答的难度明显降低,当然易于回答。

2.激发探究心理,体现趣味性。

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是依然保持着好奇心,也有着一定的从众心理,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他们渴望得到认可与尊重,但课堂回答时又担心答错了被别人笑话。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有一定趣味的提问,激发学生探究心理与回答的热情。如《黔之驴》一文,内容看似浅显,但却暗藏机锋。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内容,教学时老师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1)本文讲了老虎与驴子之间一个怎样的故事?(2)结合文中具体的词语和句子,说说老虎是靠什么吃了驴子的?驴子的悲剧又是谁造成的?(3)你认为作者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4)假如驴子没有被老虎吃掉,反而融入了新的环境,和老虎成了朋友,你能否用文言编一则小故事,也带上一点点哲理?学生兴味盎然,课堂上始终充满了积极思考的氛围,学习效果也极为明显。

3.铺设多层阶梯,体现启发性。

难度较大的问题,提问要富于启发性,层层深入,步步为营,在主问题的统帅下,由易到难,化难为易,多设计几个平台,较难问题前面有简单的问题做铺垫,这样会让课堂游刃有余,精彩纷呈。

以下是两位老师在执教《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一句的含义而采用的不同方式:

教学片断一:

教师甲:读一读这句话,说说你从中明白了什么。(很长时间无人举手,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哪怕只说一点甚至一个词语,说错了也不要紧)

生:我明白了像我和张承志这样的闲人少。

生:我明白了闲人在那个社会里很孤独。

其实,老师甲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是想让学生理解苏轼的情怀,但是他让学生从苏轼的话里,说说你明白了什么。对学生来说,这个问题太宽泛了,而且也极难回答,所以出现了冷场,即使经过启发,还是效果甚微。学生回答要么过于表象化,要么片面化,曲解了作者的情怀,都没有答到点子上。

教学片断二:

教师乙:(投影: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提出要求:同桌两人读一读,讨论一下:句中的“如吾两人”是指像哪两个人?“‘如吾两人’一样的闲人”是怎么样的“闲人”?这句话究竟该怎么读,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进入交流环节。)

生:“吾两人”是苏轼和张承志。

生:“闲人”是指苏轼和张承志一样身居闲官,悠然自得。

生:感觉读的时候节奏划分成“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要读出悠然自得的味道,“少”的音要拖一点,“闲人”要读得轻松一点,“如吾两人耳”要读出自得其乐,“吾两人耳”可以一字一顿,“耳”读得拖一点飘一点。

师:难道就是“悠然自得”吗?(引导学生回忆“山下兰芽短浸溪”和“也无风雨也无晴”等诗句,比较)

生:我觉得,作者也有故作达观的意味。因为“乌台诗案”后,作者从朝廷要员被贬到黄州当一个有名无实的“团练副使”,内心确实也有些“孤独”,这从前面“念无与乐者”以及清幽的环境描写可以看出。所以这里的情怀是复杂的。

师:对,这里的情怀确实很复杂,有壮志难酬的英雄落寞,有无奈自嘲的自我排遣,还有乐观旷达的赤子情肠。大家看是不是这样?我们再读着体味一下!

不能不说,有些时候课堂提问需要适宜的高度与深度,这是文本自身的特点和我们学习的目标决定的,正如我们旅行时绕不开某些高山一样。既然绕不开,就缓缓走来,慢慢欣赏。就像第二个教学片断中,教师乙把问题具体化,而且适时的补充资料,铺设合理的阶梯,深入启发思考,并且借助朗诵的训练,把读与思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比较、感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形成本课教学中一个极其珍贵的精彩场面。

4.相机诱发思考,体现生成性。

相机引导、有机生成是语文课出彩的重要因素,它的前提是秉持“生本”立场,充分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其认知水平,深入研读文本,正确理解文本并精心选择教学内容。课堂上教师要俯下身子,倾听学生的见解,善于捕捉师生对话中学生的思维火花,有效地激发学生深入思考的积极性,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与表达能力。

如教学《孔乙己》一文时,小说结尾“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这句话曾引起质疑,有学生受某些想象作文的影响,认为孔乙己不一定会死,甚至会吉人天相,时来运转。于是在学生各抒己见的过程中,我相机点拨,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孔乙己会不会如我们所希望的那样时来运转?许多同学莫衷一是,于是我启发学生联系全文,从本句话透露的信息、从当时的社会环境、从孔乙己自身的性格来加以思考。同学们发现,“大约”虽然表示不确定,但这里的不确定是因为“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也就是说孔乙己不仅没有再来过酒店,就是有关其生死的只言片句的消息也没有。在那样一个人与人之间“没有好生气”的社会氛围中,孔乙己时时被人嘲弄,即使被打折腿也无人关爱,最后还是在人们的笑声中爬出咸亨酒店的。一个本无谋生本领,现在更无谋生能力,而又守着他最后的那么一点点清高(让他要饭恐怕打死也不干,即使要饭他内心如何安宁?)的孔乙己如何可以活下去?况且他嗜酒如命,如果没有死,又怎么会二十年不来咸亨酒店喝酒?就算有那么一个善人,偶尔发善心,不计名利的救治孔乙己帮助孔乙己让他命运有了转机(其实孔乙己恐怕也没有那样的潜力),以孔乙己的性格他一定会回咸亨酒店显摆一通,在过去那些嘲弄他的人面前扬眉吐气一回。要知道:孔乙己当初在被短衣帮嘲弄得无法辩白时还通过一个“排”出九文大钱的无声的动作炫耀了一下,想借此挽回一点面子呢!最后大家终于达成了一致:孔乙己的悲剧不只是他个人的命运悲剧,也是那个社会与时代的悲剧,无论是从他自身的逻辑还是从生活的逻辑出发,都注定了这个“苦人儿”最终悄无声息的从那个“冷酷如铁”的社会中消失了。

概而言之,课堂提问要做到精当,深度的文本解读固然不可缺少,从学生认知规律出发,建构生本课堂才是根本。

韦存和,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大丰。责任编校:王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