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素质背诵笔记
一、题型以及分数分布
综合素质150分
单选58分材料分析42分写作50分
单选
职业理念4*2分法律法规8*2分单选题职业道德4*2分文化素养9*2分基本能力4*2分
58分材料分析题(42分)
教育观材料分析题作文(50分)
学生观教师观
二、材料分析题目中用到的知识点
教育观
教育观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个部分是素质教育的内涵
第二个部分是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其中重点是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 ①素质教育的核心 ②现代教育和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
二、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 宏观方面:国家保障
中观方面: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重点) 微观方面:学校具体改革措施 中观—新课程改革的推进 新课改的教学观
⑴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⑵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⑶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⑷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教育观的知识点就这两个,一般大题只考察这两个知识点,一定要回背诵!!!
学生观
学生观主要分为三条 一、“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二、全面发展思想
三、教育公正与学生共同发展 一、“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一)学生是发展的人 1.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 规律名称 内涵表现 顺序性 个体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教育启示 循序渐进 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阶段性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不搞成人化 抓住“关键期” 扬长避短 不平衡性 同一方面不同速 不同方面不同步 互补性 生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生理机能与心理机能之间可以互相弥补 个体差异性
不同个体、群体之间的发展具有差异性 因材施教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 1.学生是完整的人
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三)学生是具有意义的人
1.学生是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总结 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 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学生是独特的人 学生是完整的人 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学生是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学生是具有意义的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学生观分为
一、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二、全面发展思想
三、教育公正与学生共同发展 二、全面发展的内涵 德育:灵魂与统帅 智育:前提和支持 体育:物质基础
美育:动力作用
劳动技术教育:其他各育的特殊保障 三、教育公正
教育公正:在教育活动中的体现,就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获得同样的教育机会,或者说教育机会对所有的学生来说是均等的 教育机会均等:入学机会均等+教育过程中机会均等 总结:重要背诵内容 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意义的人 4.促进全面发展
5.教育公正,面向全体学生
教师观
一、教师职业的劳动特征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复杂性:目的的全面性、任务的多样性、对象的差异性 创造性:因材施教、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教育机智” 2、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3、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4、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5、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二、新课改教育背景下的教师观
㈠、教师角色的转变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发展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3.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㈡、教师行为的转变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2.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3.教师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三、教师专业发展
1、教室专业素质的基本结构 2、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 关注生存关注人际关系 • 关注情景,关注教学情境
• 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成熟的标志)
3、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及方法 ①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②开展微格教学 ③进行专门训练 ④反思教学经验
主要背诵知识点
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发展的促进者 教师角色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观的转变 教师行为的转变 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教师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