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学论文《写作》2016年第10期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探讨与实施对策
吴登全
(淮阴师范学院 223300)
摘要:高校作为国家人才的培养基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与教育要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通俗化的,与中国化和时代化是一体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改造世界。在高校系统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在教学内容、教学队伍、考评体系、实践教学等方面还存在一些薄弱的环节。这就需要高校采取措施来科学实施教学过程,提高课堂吸引力;加强师资队伍管理,形成教育凝聚力;明确实践教学任务,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关键词: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对策
十月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党经过不断的实践探索,使其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而首次明确提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高校作为国家人才的培养基地,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人的任务,有义务使得青年学生不断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丰富精神世界,从而全身心投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去。
奇所著的《大众哲学》,则是成功范例。(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体的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中国化、时代化三者是紧密联系而又相互统一的。中国化是大众化的前提和基础,大众化是中国化的目的和归宿,只有这样才不会脱离实际、脱离群众,才能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要不断进行理论发展和创新,根据世界形势的发展与变化,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新手段不断更新理论宣传的内容,赋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改造世界
马克思理论不仅在于认识世界,还在于在改造世界[5]。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使其不断深入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并将其转变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动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几点认识
推进“大众化”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马克思主义理论要为群众所接受,首先需要深入群众,了解群众,在思想上与群众相互沟通,语言上通俗易懂[1]。除此之外,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认识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通俗化而非庸俗化
马克思主义从来都不是什么束之高阁的书斋学说,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和工人运动结合在一起,用于指导工人运动,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的科学[2]。经常运用中国的谚语、俗语、成语、典故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将抽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变得形象化,具体化,防止陷入庸俗、低俗,这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动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3]。因此,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魅力,这样才更易为群众所接受。艾思58
二、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薄弱环节
在实施过程中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也取得很好的成效。然而,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系统推进中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的环节。
(一)教学内容略显陈旧,时代感不强高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和教育方面往
《写作》2016年第10期往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及时更新党和国家的最新理论。如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的编写往往要比最新的理论成果晚一些,教材的内容多注重理论性和系统性,与现实的贴合度不高,讲授起来比较枯燥、乏味,而且与中学所学多有重复,导致学生的兴趣不高。教师在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时,更多的是对理论本身进行深入细致的阐述,而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用来指导中国和建设方面的内容讲解得不够,教学目标的达成上有所欠缺。
(二)教学队伍参差不齐,专业性不够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队伍比较庞大,需要承担全校学生的教学任务。师资的缺乏,有些高校行政领导和辅导员也兼职做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这就在备课和学术研究上显得不足。但是高校行政领导和辅导员在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时经常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和学生实际来阐释,这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考,而这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课教师缺乏的。
(三)考评体系比较单一,科学性不足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对学生的考评仍然沿用平时考评和试卷考核两种办法。平时考评主要以学生的出勤率为主,试卷考核主要以书本知识为主。这两种考评办法有其自身的优点,但相对简单,并不能比较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理论水平、政治素养和道德修养。因此,应该创新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学生考评体系,增加课堂教学实践环节,提高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及时的记录与反馈,以此作为对学生考评的重要方面。
(四)实践教学疏于组织,引导性不多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侧重于组织课堂教学,而对于课堂之外的实践教学则组织开展得不多,往往是学生的自发性活动,缺乏教师的指导。其实实践教学有其自身的优越性,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容易实现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因为实践教学是潜移默化的,克服了传统说教的缺点,不会引起学生的反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思考、在实践中获得启发。这种影响也是深刻的,它会加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对中国党执政的信任,以及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三、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施对策
高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很好地达成
学科教学论文
了教学目标,而且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与发展,也有利于课堂教学改革的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使其感受到马克思主义不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实实在在的理论和指导思想。
(一)科学实施教学过程,提高课堂吸引力推动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课堂教学是关键。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思考如何达成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时要考虑到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地位和特点、学科所处的社会环境、学生对课程的认知以及学生的思想状况等方面。教学的侧重点应该是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当代价值和创新发展。教学方法应该适应时代的发展,运用新媒体等手段,并结合时事热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问题的本质,共同研究学习。将学生的考核也纳入课堂教学中来,学生的发言作为考核的重要方面,鼓励学生勇于发言,营造互学互究的良好氛围,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入心入脑,为广大学生所接受。
(二)加强师资队伍管理,形成教育凝聚力如何改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高校中的被动局面,需要领导重视、教师用心、学生肯学。而领导重视首当其冲。学校领导要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的重要意义,从教学安排、师资队伍、支持等方面给予重视,掌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动权,以实际行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师资队伍的配备上,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专业教师为主,行政领导和辅导员为辅。在课程教学上,三者互助互学,分享交流,以观摩学习等形式促进教学的专业化。在学生的培养上,发挥学生的潜质,将具体教学模块分解给学生去完成,课堂上共同交流学习,将学生培养为教师的小助手。通过领导、教师、学生齐心协力,共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三)明确实践教学任务,发挥学生创造力推动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往往会忽视课堂教学之外的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虽然也有一些班级和学生社团自发开展马克思主义宣传活动,但是因缺乏指导且流于形式,活动的效果不明显。其实,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活动,如组织学生参观科技馆,感受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开设大讲坛,从多方面讨论古今中国之变化,中外现状之比较;寻访抗战老兵、道德模范,讲述曾
(下转至第66页)
59
学科教学论文《写作》2016年第10期
意义上说,还是一部艺术史。大卫达姆罗什曾说过,以作品为媒介,可以增进文学研究者的理解和赏识。也正是文学创作者的相互理解和赏识,才使后来巴格达的作家们翻译了《海沙尔·艾弗萨纳》,英法作家翻译《阿拉伯之夜》,等等。由此看来,包括文学家在内的艺术家关于《一千零一夜》的改编是不会停止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还会有越来越多的《一千零一夜》的艺术改编版。
(上接至第59页)
经的真实岁月;围绕感兴趣的专题,开展调查研究……让学生从活动中感受到真实的、发展的、伟大的中国,而不是人云亦云。
要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高校作为马克思主义宣传和教育的主阵地,引领社会思潮,让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真正成为学生喜爱的一门课,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人生之学。
参考文献:
[1].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参考文献:
[1]博尔赫斯.漫谈一千零一夜[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 32-34..
[2]大卫·达姆罗什.世界文学是跨文化理解之桥[J].李庆本,译.山会科学,2012,(1): 15-18.
作者简介:赵建国(1969-),汉族, 男,甘肃省张掖市人,硕士,河西学院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外国文学研究。
1991:851.
[2]列宁.列宁全集:第三十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67-468.
[3].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4].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作者简介:吴登全(1984-),男,汉族,江苏东海县人,淮阴师范学院,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上接至第61页)
综上所述,可知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对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提升传统文化的价值具有重要作用。高中语文教师需要意识到传统文化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加大对传统文化教学内容的重视程度,将古文、诗歌教学作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教学内容,给学生营造良好的情境,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
参考文献:
[1]王翠红. 刍议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 中国校外教育,2016,(8):6.
[2]朱志刚. 浅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J]. 学周刊,2016,(30):192-193.
[3]魏回春. 刍议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 中国校外教育,2016,(15):103.
作者简介:陈明亮(1977—),男,汉族,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人,本科,中教高级职称,山东省鄄城县第一中学,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学。
(上接至第63页)
[2] 朱军.论和谐视野下的高校社团文化建设 [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
[3] 廖颖.高校社团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D] 中山大学,2009.
[4] 何海兵.高校社团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J] 探索,2002.
[5]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6]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王典(1986-),女,吉林春市人,汉族,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音乐学。
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