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足智多谋的诸葛亮
作者:付奎亭
来源:《作文周刊·初一·人教·同步辅导版》2011年第45期
诸葛亮是足智多谋的政治家、军事家。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神机妙算,知己知彼;他能够随机应变,从容对敌。《空城计》一文运用多种艺术手段,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诸葛亮的性格特征。本文在描写人物中所用的写作方法值得同学们借鉴。
一、用典型的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形象。课文把诸葛亮置于一个千钧一发的时刻:诸葛亮误用马谡,马谡失了街亭,形势急转而下,十分被动,诸葛亮急忙准备退回汉中。课文从三个方面写出了孔明当时危急的形势。一是魏兵来速快,出乎意料。二是双方力量极其悬殊:“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三是用众官“尽皆失色”来烘托当时的危急形势。众官跟随诸葛亮,也都是身经百战,这时竟然也“尽皆失色”,可见情势确实是万分危急。交代背景,突出了一个“危”字,惊心动魄,不仅使故事从开端就扣人心弦,而且有利于突出主要人物的形象。就在大兵压境、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诸葛亮却临危不惧,表现得异常镇定,正所谓危难之时方显英雄本色。
二、用侧面描写对比映衬人物形象。如文中第一段用众官“尽皆失色”来衬托诸葛亮临危不惧。第三段和第四段以司马昭的年轻气盛衬托司马懿的老谋深算和多疑自负。第五段通过魏军尽去,众官“无不骇然”,而孔明“抚掌而笑”,众官“必弃城而走”的愚见与孔明的一番高见的对比,突出了孔明的足智多谋。全文写司马懿也是为了衬托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司马懿老谋深算,多疑谨慎,而且非常自负,是诸葛亮伐魏的真正对手,也是一个强者。文中描写司马懿的言行和心理是为了以强衬强。他认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结果还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中了诸葛亮的“空城计”。司马懿善“识人”,而诸葛亮不仅善“识人”,更善“治人”。司马懿过于谨慎,比诸葛亮少了几分灵活变通的智慧。司马懿输在他的生性多疑,诸葛亮赢在他的出“奇”不意。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吓退老谋深算的司马懿,胜在诸葛亮更能知己知彼,谋略更加的超人。
三、用生动的细节描写人物形象。比如诸葛亮施计时的传令语言,不缓不急却又铿锵有力,“吾自有计”安抚了军心,表现出了一个统帅在关键时刻的智慧与胆识。解释计策时的语言“此人料吾……”,说得何其潇洒;“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说得何其自豪!文中的动作描写“凭栏而坐”“焚香操琴”,从中可看出诸葛亮有何等的气魄!
文中还三次写到诸葛亮的“笑”:一是写诸葛亮在城头“笑容可掬”。此时诸葛亮故作坦然,诱司马懿中计,内心不免有些紧张。二是见魏军远去,诸葛亮“抚掌而笑”,如释重负,这是轻松的笑,也是侥幸的笑,毕竟太危险了。最后一次是诸葛亮向部下解释完计策后“拍手大笑”,这是自豪的笑,也是嘲笑司马懿退兵过于草率,到底比自己略逊一筹。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