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 engy 1 。o 。 课程与教字 精细阅读 读写共生 江苏省兴化市第一中学孙晓鸣 [摘要]在现阶段的高中语文课 堂教学中,学生的阅读写作问题较大, 功利化阅读写作教学的现象普遍存在。 线教学中速读、泛读充斥而精读、 一感和意蕴有: “庭有枇杷树——孤独”:“吾妻死 之年——丧妻之痛历久弥新”:“手植、 今已——物是人非,时光流逝”;“亭 个贼,偷走了她,留下了我。她会想 念我吗 我很想念她。这些年来,我 个人还好。只是如果她还在,也许 我会更好。朝花夕拾,拾的是不是过 一细读缺乏,学生怕读、怕写,教师怕 教、怕改,造成了教与学的恶性循环, 进而又制约了学生语文成绩和素养的 提高。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探讨用精细 阅读,读写共生的方法指引学生走出 困境。 [关键词】阅读与写作精细阅 读读写共生 语文教学是水磨工夫,在阅读和 写作的教学中需要教师的耐心和细心, 现行教材中所选的文本大多是经典名 篇,也是写作的范本,因此在教学时 我指导学生:在阅读文本时不要忽视 每一个字、每一个词,要尽力读出每 个重点字词所寄寓的情感,立足文本, 从文本出发,重视语境对语义分析的 影响,看重语境对于理解文本词汇的 深层意义,注重细节的解读和分析, 通过细致和反复的阅读,理解文本所 蕴涵的情感和意蕴。在此基础上,再 指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写作训练, 从而达到读写共生的目的。 例如:在教授《项脊轩志 时, 一般都会先指导学生梳理文本:归有 光以百年老屋项脊轩的几经兴废以及 自己在此过程中的感情变化作为行文 线索,其中穿插了对祖母、母亲、妻 子的回忆,抒发了物是人非、世事沧 桑的感触。然后指出本文善于从生活 中捕捉平淡的琐事.用白描的手法寥 寥数笔勾勒典型的细节和场面,给人 以深刻的印象。这本是一篇经典的美 文,学生读起来在情感上应该很容易 产生共鸣。但以往学生注重的往往是 要背诵,却无心理会其中的情感意蕴。 在教授本课时,我指导学生抓住 文末一句细节描写的解读:“庭有枇杷 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 如盖矣。”在指导学生结合文本精细化 阅读后,细化出此旬中饱含的丰富情 亭如盖——树繁茂反衬出人的孤苦, 这种对比才越发显得凄凉和孤寂。” 而此旬又在文末,极富画面感, 文本前面叙述了作者大段大段在此生 活的点点滴滴,自己苦读,乳母的关心, 夫妻生活的琐事。但如今呢7母亲不 在,父亲不在,乳母不在,妻子不在, 阁子衰败失修。而那棵妻子去世之年 亲手栽下的枇杷树,现在长得如此茂 盛了。当作者吹着秋风,孤身一人, 站在繁茂高大的枇杷树下,望着祖祖 辈辈生活的院子,该是如何的惆怅不 已 那种浓郁的、无法言说的悲伤就 在这一瞬间烘托得淋漓尽致,于是时 间有了度量,让思念变得可数,让人 逃无可逃。平白的文字细腻地描述生 活的现实,最是打动人心。 由此,在精细阅读之后,我布置 了一个改写的练笔训练,指导学生用 白描的写法改写这一句,要求尽可能 表达出原旬的情感和意蕴,有两位同 学这样写道: 例一:“想起 飞屋环游记》中的 老爷爷和老婆婆,曾经和最爱的人一 起种下小树。光阴荏苒,数十载过去后, 老婆婆去世了。想象你如同老爷爷一 样孤零零地,坐在场景里那高山坡上, 那棵早已长大到盖住半坡的大树下。 这么多的欢乐时光,却永远空了旁边 一个座。所有的都在提醒你,一切都在, 却只是永远少了那个人。树每长一天, 你多看一眼,你对亡妻的思念便添一 分啊。你和树,一动一静,一人一物, 其实代表的是一生一死。到处都是熟 悉的事物和场景.独独少了那个人。” 例二:“庭前的那棵枇杷树,是我 妻子去世那年亲手栽种的,如今已经 很茂盛了。她看到的话,会很开心吧。 她看不到了。那时候我们还在一起, 现在却只剩下我一个,物是人非。我 还在,树还在,她却不在了。岁月是 往匆匆,而是此去经年的失落与寂寞。 我寂寞寂寞就好。没有什么过不去, 只是再也回不去……” 在多次尝试了这样的读写共生的 训练之后,我发现所教的学生不仅对 文本的主旨、情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而且表达能力也有提高,并且学生的 语文素养增强了。此后,在教学实践 中,我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先阅读,后 写作。同时,指导学生注重精细阅读, 要求学生边读边积累,摘录好词佳旬, 边读边写作,抒写优美语言,读写 共生。例如:在 荷塘月色》中,作 者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把听觉视觉嗅觉 等联通起来。给读者以多重的审美感 受,在学完这一课后,要求学生模仿 其语言特色,选取校园一景写一个片 断。就这样一路行来虽有艰辛却亦有 成效。 文心雕龙 中说:“人禀七情, 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文 本中的情和志,不精细化阅读又怎能 把握呢 读不出、读不通、读不透又 怎能写得出、写得通、写得好7叶圣 陶先生也曾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 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显然 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 读和写,本来 就是互为依存,彼此推动——读为写 聚集材料,读为写酝酿思想,读为写 提供借鉴,读激发写作欲望,写激发 阅读兴趣,写引发阅读拓展,写表达 阅读收获,写检验阅读效果。精细阅读, 读写共生不仅可以解决学生阅读和写 作的基本问题,更能使学生学会写作 思维方法,激发学生读写兴趣。愿我 们在这条路上不急不躁,且行且珍惜。 参考文献: [1]刘丽.培养小学生课外阅 读能力的方法探究 情感读本, 2015(26):88.1 夏盐 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