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论诸葛亮之“多智而近妖”

论诸葛亮之“多智而近妖”

来源:九壹网
第30卷第3期 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Vo1.30 No.3 2 0 1 0年5月 Academic Forum of Nandu(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May.2010 论诸葛亮之“多智而近妖" 张冬云 (南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河南南阳473061) 摘要:《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智者”形象是千百年来知识分子与普通民众共同的情感结晶 和智慧结晶,它寄托着罗贯中对功名的渴求和智慧的迷恋。就“智”的构成而言,它以兵家文化兼 容其他。了解了这些,我们才能对诸葛亮的“多智而近妖”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否则就可能失之 于偏颇和武断。 关键词:智者形象;情感结晶;智慧结晶;功名渴求;智慧迷恋;兵家文化;方术文化 中图分类号:1207.4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320(2010)03—0047—04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精心塑 造的艺术典型。然而这位“贤相的典范”、“智慧 的化身”,却也遭到了不少学者的讥评与指责。 鲁迅认为《三国演义》写人“亦颇有失”,“欲显刘 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 胡适则作了更低的评价:“《三国演义》的作者、修 改者和最后写定者,都是平凡的陋儒,不是有天才 的文学家,也不是高超的思想家。他们极力描写 诸葛亮,但他们理想中只晓得‘足智多谋’是诸葛 亮的最大本领,所以诸葛亮成了一个祭风祭星、神 代贤相”的地位。据陈志记载,刘备生前,诸葛亮 担任刘备的“军师中郎将”和“军师将军”,负责军 需保障工作,并没有参与战事的谋划和指挥。刘 备去世以后,诸葛亮总揽蜀政,率众南征,并 多次北伐。南征取得了成功,而北伐虽给曹魏以 极大的威慑,却功业未成。陈寿客观公正地评价 了诸葛亮的才能,指出其“于治戎为长,奇谋为 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㈣如’,即诸葛亮有治军 理民的政治才干,却缺乏出奇制胜的军事指挥才 能。但陈寿同时指出,诸葛亮“性长于巧思,损益 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阵图, 机妙算的道士。” ¨ 更有学者彻底否定了《三 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智者”形象,认为诸葛亮是 一咸得其要”[4]( 。陈寿的记载为后来关于诸葛 个装神弄鬼、故弄玄虚的半神半仙的人物,作者 为了完成诸葛亮高大完美的形象的塑造,采用了 捕风捉影、夸张渲染、文过饰非、偷梁换柱、无中生 有、信13开河等做假的方法 ‘ 。诚然,《三 国演义》的作者为完成诸葛亮高大完美形象的塑 造,有意识地拔高了诸葛亮的智慧,为突出其智慧 又运用了一些神秘的甚至荒诞的情节,但这是否 即成为其写人之失呢?广大读者对这些情节的津 亮“智慧”的传说和文学描述提供了史实依据。 连弩、木牛流马、八阵图皆成了《三国演义》中诸 葛亮“智者”形象的重要构件。 据西晋王隐《蜀记》和东晋习凿齿《汉晋春 秋》的记载,当时已有关于诸葛亮南征孟获七纵 七擒以及运用“空城计”退司马懿20万大军、“死 诸葛走生仲达”的逸事和传说… ”。 津乐道又说明了什么呢?问题恐怕并非那么简 单,因此我们必须对诸葛亮“智者”形象的形成 史、作者塑造诸葛亮“智者”形象的情感动机、 “智”的构成等因素做一番分析。 一唐代时诸葛亮已成为文人学士笔下的“智” 将。在唐至元的诗、词、曲作品中,诸葛亮的“智 慧”和他的道德、功业三位一体地接受着崇拜者 的敬仰与赞美,如: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 、千百年来知识分子和普通民众共同的情 感结晶和智慧结晶 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唐・杜 甫《咏怀古迹》其五) 拨乱扶危主,殷勤受托孤。英才过管乐,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确立了诸葛亮“一 收稿日期:2010一Ol一10 作者简介:张冬云(1971一 ),女,河南省渑池县人,讲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 ・48・ 南都学坛 2010年第3期 妙策胜孙吴。凛凛出师表,堂堂八阵图。如 公全盛德,应叹古今无!(唐・元稹《孔明庙 赞》) 退莫追兮进莫攻,来如风雨去无踪。神 机妙略谁能测?果是人间一卧龙。(宋・叶 葛亮便成为《三国演义》中三国分争的轴心人物。 《三国演义》不仅融汇着罗贯中的思想,而且寄托 着罗贯中最深厚的情感。元末是一个“乱世英雄 出四方”的时代,“有志图王者”的罗贯中自然强 烈渴望在这样一个时代里建功立业。然而,罗贯 中并没有诸葛亮那样的君臣际遇,他的功名渴望 士能《赞孔明》)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 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 化为泡影。于是,对功名的渴求和智慧的迷恋便 渗透在整部《三国演义》的叙述里,集中在对诸葛 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 西蜀,一分江东。(元・阿鲁威《折桂令・咏 史》) 任虎战中原,龙卧南阳。八阵图成,三分 国峙,万古鹰扬。(元・鲜于必仁《折桂令・ 诸葛武侯》) 字里行间流露出文人学士们对诸葛亮“神机妙 略”、“英才”“妙策”的倾心向往。虽然“智”的具 体情景,无法在其中呈现,但“退莫追兮进莫攻, 来如风雨去无踪”却显示出文人学士创造诸葛亮 “智”的形象的潜在愿望和无限可能性。 随着道教神仙思想的广泛传播,在被称为 “小道末流”的通俗文学作品中,诸葛亮逐渐被神 仙化、术士化。出自民间艺人之手的元刊《三国 志平话》,把诸葛亮当成了一个道行高深的术士 来描述:“诸葛亮本是一神仙,自小学业,时至中 年,达天地之机,神鬼难度之志,呼风唤雨,撒豆成 兵,挥剑成河……”他曾祭风助火,抚琴降热,死 后还能令神人给司马懿送信,以至司马懿感慨地 说:“未知是人也,神也,仙也!” 由此可见,《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智”者形 象,经历了一个世代累积的过程,它是罗贯中对经 典文化和民间通俗文化中诸葛亮“智者”形象的 融合和提升。 二、“有志图王者”对功名的渴求和智慧的 迷恋 《三国演义》中“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的存 在已是不争的事实。“拥刘反曹”思想倾向的形 成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是罗贯中这 位儒家知识分子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生价值理 想:政治上尚“仁政”,人格上重“道德”,才能上崇 “智勇”。表现在作品中,蜀汉集团代表仁政王 道,曹魏集团代表霸道,刘备是一位仁君,曹 操是一位奸雄,关羽是忠义勇武的名将,诸葛亮是 忠贞的贤相、智慧的军师。刘备要想伐曹绍汉,伸 大义于天下,离不开关羽、张飞、赵云这样的勇将, 更离不开诸葛亮这位“经纶济世之士”。于是,诸 亮形象的塑造上。 作为蜀汉丞相和刘备军师的诸葛亮的人格道 德,几达完人境界。他隐居以待明主,修身以明 志,为蜀汉大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儒家 “内圣外王”理想人格的光辉典范。然而,罗贯中 知道,要在一个时代建功立业,为“帝王师”, 就不是仅靠仁义道德能够实现的,他必须拥有丰 富的政治和军事智慧,于是一系列“智”的、“巧” 的、“奇”的情节便环绕在诸葛亮的周围:草庐献 对的远瞩、舌战群儒的雄辩滔滔、智激周瑜的 从容裕如、草船借箭的神妙莫测。安居可平五路, 弹琴可退仲达;八阵石块,杀气冲天;木牛流马,运 转自如;三气周瑜,周瑜怀恨归天;七擒孟获,孟获 口服心服。层出不穷的情节展示给读者的是作为 刘备“军师”的诸葛亮的形象,他不仅在三国纷争 的政治、外交斗争中起重要作用,更在军事较量中 须臾不可或缺。有了诸葛亮的谋划和指挥,蜀汉 一方便节节胜利,离开了诸葛亮,便步步失败。关 羽丢失荆州,败走麦城,刘备在犹亭被陆逊火烧连 营七百里,皆是在诸葛亮不在场的情况下发生的。 在具体的战事战役中,诸葛亮能灵活自如地运用 不同的战术和计谋。博望坡火烧夏侯悖、盘蛇谷 火烧藤甲兵、上方谷火烧司马懿,诱敌深入,用的 是骄兵计;智取汉中、焚香操琴守西城,知曹操、司 马懿之多疑,用的是疑兵计;第三次擒孟获,知敌 人诈降而将计就计;收取姜维,扮一假姜维实施离 间计。诸葛亮之用兵,被称为“鬼神莫测”之“神 算”、“天机”。 三、以兵家文化兼容其他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智”是中国古代多 种思想文化因子的复杂交融,它是以兵家行军用 兵之计谋为核心,统合兼容其他,主要包括以下四 个方面。 1.明察时势的政治、战略眼光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之时,正是其无 立锥之地可容身、四处投奔之际。诸葛亮为其分 析天下大势,指出曹操“不可与争锋”,孙权“可为 2010年第3期 张冬云:论诸葛亮之“多智而近妖” ・49・ 援而不可图”,唯荆州、益州可取,刘备可利用其 铁山断曹操粮道,被诸葛亮用激将法破之;后令其 在lO天内造10万支箭,被诸葛亮从曹营借来。 周瑜欲取南郡,费力与曹军厮杀,却被诸葛亮轻 取;欲用美人计逼刘备还荆州,却赔上孙夫人又折 损兵士;欲行“假途灭虢”之计取荆州,诸葛亮却 “准备窝弓以擒猛虎,安排香饵以钓鳌鱼”。司马 懿令郑文诈降,被诸葛亮识破,此计反被诸葛亮利 用;诸葛亮增灶退兵,司马懿恐中埋伏不敢追击; 诸葛亮以空城计守西城,司马懿疑有伏兵不敢进 “帝室之胄”的身份和著于四海的“信义”,“跨有 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 内修政理”,先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诸葛 亮的“草庐对”可谓远瞩,切实可行,刘备能 成蜀汉基业实赖于此明智、清晰的眼光与思路。 然而有的学者却认为“展示其雄才大略的‘隆中 对策’,也不过是人们差不多都能看到的东西”, “这种战略对于政治家和军事家来说,实在只是 小儿科” “ ’。需要指出的是,诸葛亮的草庐对 策,史有明文,其所起的作用也已为历史的发展所 证明。罗贯中是采正史入小说,因此,《三国演 义》中诸葛亮“草庐对”所显示的明察时势的政 治、战略眼光实在无可置疑。 此种眼光还可见于后来的劝刘备取荆州、劝 吴抗曹、礼遇张松、诫关羽“北拒曹操,东和孙 权”、劝阻刘备伐吴为关羽复仇、派邓芝出使与东 吴修好、亲征南蛮、北伐中原等一系列举措中,这 些举措是诸葛亮“草庐对”所定的战略方针的具 体实施,是其战略眼光的具体体现。其中,诸葛亮 六出祁山之举颇受学者非议。其实,只要读一读 诸葛亮出师伐魏时所上表文,即可明白诸葛亮执 意伐魏之苦心实在是出于对时势的明察。诸葛亮 指出,他执意伐魏是因为先主“托臣以讨贼”,因 此其不讨贼则是不忠,而先主之所以“托臣以讨 贼”,是因为“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关于 “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毛氏夹批云:“汉贼 不两立,从来人只解得一半。但日汉不与贼两 立,止是誓不共戴之意耳。不知汉不灭贼,则贼 必灭汉,贼亦不与汉两立。…‘言我不讨贼,则 贼必灭我,是偏安不成矣,今人都认作不欲偏 安。”[5] 毛氏所批确为的见。诸葛亮强调的 正是“汉不灭贼,则贼必灭汉”、“偏安不成”之时 势,因此他进一步指出,他伐贼尽管“成败利钝, 非臣之明所能逆料”,“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 坐而待亡,孰与伐之”,也就是说,与其坐而待亡, 不如以攻为守,不如奋力一搏。因此,不能视六出 祁山为诸葛亮不顾国弱民贫的偏执之举,小说中 诸葛亮每一次北伐都是在养精蓄锐后进行的,这 正是我国古代兵家所强调的。 2.灵活机动的战术和鬼神莫测之计谋 诸葛亮的一生指挥了大大小小无数次战役, 在和不同对手的较量中,他运筹帷幄,调兵遣将, 战术的运用非常灵活。尤为称奇的是他的计谋, 对手的计谋往往被他识破,被他利用,而他的计谋 对手却很难识破。周瑜欲害诸葛亮,先使其往聚 击;司马懿欲到上方谷烧蜀军粮草,却被困在谷 中,奔逃无路。 对后世影响极大的兵家著作《孙子》云:“知 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 ,“凡战者,以正合,以 奇胜” ¨嘲’,“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 下攻城” J(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 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 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 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 不意” ¨胛’。知彼知己、出奇制胜正是诸葛亮灵 活机动的战术和鬼神莫测的计谋得以实施的基 础。可以说,诸葛亮的战术和计谋是罗贯中兵家 思想文化因子的产物。 值得注意的是,在诸葛亮的战术和计谋实施 过程中常伴随着神秘的方术行为。这是《三国演 义》中诸葛亮形象最受学者诟病的地方。诸葛亮 草船借箭时曾说:“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利, 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 也。”其中阵图、兵势属于兵法的范畴,天文、地 利、阴阳也都有科学的成分,而奇门则纯粹是法 术,诸葛亮强调精通法术是军师必备的素质。当 周瑜为秋冬之际无东南风而忧闷成疾时,诸葛亮 说自己“曾遇异人传授奇门遁甲天书,可以呼风 唤雨”。于是于南屏山建七星坛,诸葛亮身披道 衣,跣足散发,于坛上仗剑做法,果然祭来了东南 风。诸葛亮于战事中多次运用奇门遁甲法术,在 鱼腹浦,用石块按遁甲法排成八阵图,困陆逊于其 中;在陇上,其披发仗剑,用六甲天书缩地之法,使 魏军追赶不上;在祁山,其用遁甲法使天气忽阴忽 晴,大败司马懿。此外,诸葛亮还精通占卜、相术 和祈禳之法。占风知损一员大将,见魏延脑后有 反骨而知其必反,五丈原禳星等情节为广大读者 所熟知。那么,我们应怎样看待这些神秘甚至荒 诞的情节呢?其实,这些情节的产生与存在是有 其必然性的。首先,它与中国古代源远流长的方 术文化密不可分。远古时期,巫是社会中的智者, 几乎拥有没有分化的全部科学知识。《国语・楚 ・50・ 南都学坛 2010年第3期 语下》云:“古者民神不杂,民之精爽不携贰者,而 信、仁、勇、严”之五德。诸葛亮之所以能平服孟 获,不仅是因为其有智及勇,更因为他有“惠抚恻 又能齐肃衷正,其智能上下比义,其圣能光远宣 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聪能听彻之,如是则明神降 之,在男日觋,在女日巫。”巫觋具有“智”、“圣”、 “明”、“聪”的特点,在社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 隐”之仁。出征孟获时,马谡对诸葛亮进言:“夫 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 下。愿丞相但服其心足矣。”诸葛亮引以为知其 肺腑之言,后来他七擒孟获,又七纵之,务求心服。 第七次与孟获交战,诸葛亮用计火烧三万藤甲兵, 为此他垂泪哀泣。第七次擒孟获以后,归还所夺 位。汉代,“术数”文化流传极广,《汉书・艺文 志》的“数术略”录术数109家,包括天文、历谱、 五行、蓍龟、杂占、形法六类;录方技36家,为医 经、医方、房中、神仙四门。其后,历代史志目录乃 至《四库全书总目》都有对“术数”的著录,可见其 在社会中之存在与影响 ’。古代道教文化非 常重视法术,有“道无术不行”、“道寓于 术”[8](啪。 之说,把法术当作检验道士道行是否高 深的重要标尺。巫文化、术数文化、道教法术共同 组成中国古代的方术文化,自始至终影响着古代 小说的创作。《三国演义》亦不例外,其所受影响 就表现在诸葛亮“智者”形象的塑造上。其次,此 类情节对塑造诸葛亮“智”的形象所起的作用是 辅助的。毛氏第89回回评日:“每读《封神演 义》,满纸仙道,满目鬼神,觉姜子牙竟一无所用, 不若《三国志》中之偶一见之也。如伏波显圣,山 神指迷,入山求草,祝井出泉,未尝不仰神助,恍遇 仙翁。然不可无一,不容有二。使尽赖鬼谋,何以 见人谋之善;使尽仗仙力,何以见人力之奇 哉?”[ 1(Pm ∞ 诸葛亮的“智”是以人谋、人力为 主的,仙道鬼神、神秘法术所占分量甚微。再次, 此类情节满足了接受者追求娱乐的“好奇”心理。 晚清人箸超就曾说,诸葛亮像“茅山道士”,但其 “魅力及人,足以迷倒妇女”[ ] 。弼 。 3.“智、信、仁、勇、严”的治军用兵之道 《孙子》云:“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 认为这是将帅必备的五个方面的素养,被后人称 之为“五德”。毛氏于89回回评中指出,诸葛亮 “智、勇、仁”兼备 ]( ∞”,其实,诸葛亮具备“智、 [参 考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 社.1973. [2]胡适.《三国志演义》序[A].陈其欣,选编.名家解读 三国演义[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3]王学泰,李新宇.《水浒传》与《三国演义》批判[M】.天 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4]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 [5]齐堙,校点.毛宗岗批评三国演义[M].济南:齐鲁书 社.1991. 之地,令孟获仍为蛮主,班师阻于泸水之鬼,诸葛 亮以49颗面塑人头代替生人祭祀。 诸葛亮还以“严”与“信”治军。初出祁山,马 谡拒谏丢失街亭,诸葛亮挥泪斩了马谡,自贬三 等。他对劝阻的蒋琬说:“昔孙武所以能制胜于 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方分争,兵戈方始,若复 废法,何以讨贼耶?”第五次出祁山,在卤城与魏 军相持日久,有四万军士该换班休整,而形势危 急,杨仪建议将换班军留下退敌,诸葛亮说:“不 可。吾用兵命将,以信为本;既有令在先,岂可失 信?”“五德”以兵家的“智”为主,兼容儒家的心性 道德与法家“法”的思想。 4.物究其极的工械技巧 诸葛亮拥有丰富的科技知识,长于巧思,善制 工械。第102回诸葛亮因粮草搬运不便,授蜀军 造木牛流马之法,木牛流马造成以后,转运粮草, 极为便捷。第104回写诸葛亮病危时,将制造连 弩之法授与姜维,后在阳平关射死魏兵无数,救姜 维于危难。 由以上论述可知,只有了解了诸葛亮“智者” 形象的形成过程和罗贯中塑造诸葛亮“智者”形 象的情感动机,只有了解了诸葛亮“智”的构成及 文化背景,我们才能对诸葛亮的“多智而近妖”做 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否则就可能失之于偏颇和 武断。 文 献] [6]周享祥,译注.孙子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 社.1992. [7]万晴川.古代小说与方术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2004. [8]《文史知识》编辑部.儒佛道与传统文化[M].北京:中 华书局,1990. [9]朱一玄.明清小说资料选编[M].济南:齐鲁书社,1989. [责任编辑:李法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