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文
北京市平谷区医院 101200
摘要:目的:探讨甲状旁腺全切术治疗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住院部(2013年10月15日至2017年03月10日)收治的60例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即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给予甲状旁腺次全切术和甲状旁腺全切术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96.67%高于对照组数据(P<0.05);观察组患者的症状缓解时间(1.51±0.50天)、iPTH恢复正常时间(3.00±1.12天)、血磷恢复正常时间(19.62±1.82天)、血钙恢复正常时间(6.12±1.35天)均优于对照组数据(P<0.05)。结论:甲状旁腺全切术治疗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效果显著,具有安全性高、复发率低等优势,不仅可以有效的缓解患者的临床表现,并且后还能改善生化指标,临床上值得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甲状旁腺全切术;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临床效果
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慢性肾衰竭并发症,患者可出现甲状旁腺过度增生、骨质改变、软组织钙化以及血管异常钙化等临床症状,若不及时对其进行有效治疗,可对生存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我院为了探讨甲状旁腺全切术治疗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临床效果,将2013年10月15日至2017年03月10日收治的60例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具体见正文描述:
1 资料、方法1.1 临床资料
本次选取住院部(2013年10月15日至2017年03月10日)收治的60例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按照手术方法的不同,即对照组(甲状旁腺次全切术),观察组(甲状旁腺全切术)。
观察组患者年龄平均值(49.55±15.21)岁,年龄范围上限值60岁,下限值39岁;男女性各占比例为14、16例。
对照组患者年龄平均值(49.60±15.25)岁,年龄范围上限值61岁,下限值40岁;男女性各占比例为15、15例。
对比2组数据差异比较小,P值大于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方法:首先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并在颈部对称位置作为一弧形切口,暴露喉返神经后寻找甲状旁腺,探查并发现全部增大的甲状旁腺腺体和正常腺体,(通常为4枚),切除3个半腺体,仅在原位保留相对增生程度轻、最小腺体的半个或三分之一。
观察组方法:给予甲状旁腺全切术治疗,首先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并在颈部对称位置作为一弧形切口,暴露喉返神经后寻找甲状旁腺,探查并发现全部增大的甲状旁腺腺体和正常腺体,(通常为4枚),给予全部切除。手术结束后缝合伤口,并给予抗生素治疗,同时在切除病灶组织15分钟后检测iPTH值,若其水平值下降50%以上则说明手术非常成功。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并对症状缓解时间、iPTH恢复正常时间、血磷恢复正常时间、血钙恢复正常时间进行评估。
总有效率[2]:显效--患者经手术治疗后,症状完全缓解、生化指标恢复正常,经随访后无复发现象出现;有效--经手术治疗后,患者的临床表现逐渐缓解,生化指标逐渐恢复正常,术后出现轻微不良反应;无效--经治疗后生化指标和临床症状无改善;(显效+有效)÷单组例数×100%=临床总有效率。
1.4 统计学标准
本文数据采用SPSS21.00进行处理和分析,利用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如临床总有效率;利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如症状缓解时间、iPTH恢复正常时间、血磷恢复正常时间、血钙恢复正常时间;当P大于0.05时,则说明对比的数据无差异;当P<0.05时,则说明对比的数据有差异。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
如表1所示,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2.2 对比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
如表2所示,观察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
症状缓解时间iPTH恢复正常血磷恢复正常时血钙恢复正常时
组别例数(n)
(天)时间(天)间(天)间(天)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
3030--1.51±0.50*2.36±0.785.040.01
3.00±1.12*7.32±1.9210.650.01
19.62±1.82*27.36±4.21
9.240.01
6.12±1.35*7.35±2.252.570.01
注:与对照组相比,*P小于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同时也是慢性肾衰的并发症,可引起机体内的钙磷代谢发生紊乱以及血管异常钙化进行性加重[3];临床上一般采用甲状旁腺全切术和甲状旁腺次全切术治疗,两者相比较,前者治疗效果更加显著;除此之外,还具有操作简单、方便、术后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等优点;全甲状旁腺切除术最早在1967年由Ogg首先应用于治疗SHPT,因该术式理论上可能引起术后长期低钙血症甚至难治性骨软化病,在过去十几年来tPTX备受争议,许多医生对其并发症及其处理心存顾虑,但近年来随着对SHPT发生发展认识的提高和治疗理念的改进,再加上对tPTX术后患者的追踪观察和随访数据的积累,临床发现tPTX似乎并没有引起想象中的严重并发症。曾有研究表明: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应用甲状旁腺全切术治疗不仅可以有效的缓解临床表现,并且还能对生化指标等方面起到改善作用,由此说明甲状旁腺全切术是治疗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最合适的手术方式[5]。
从表1中可发现,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数据;由此说明甲状旁腺全切术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可以有效的改善其临床症状;从表2中可发现观察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即症状缓解时间、iPTH恢复正常时间、血磷恢复正常时间、血钙恢复正常时间优于对照组数据,由此说明手术治疗非常成功;随访后可发现患者无复发现象出现[6]。
总而言之,甲状旁腺全切术治疗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效果显著,具有安全性高、操作简单、复发率低等优势,不仅可以有效的缓解患者的临床表现,并且还能改善生化指标,临床上值得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马进, 耿小平, 陈江明,等. 甲状旁腺全切除加前臂皮下移植术治疗慢性肾衰
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J].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16, 31(4):333-337.
[2] 张伟耀, 邓惠玲, 吴又明,等. 腹腔镜下甲状旁腺全切除、部分腺体移植术治
疗肾性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J]. 实用医学杂志, 2015, 31(4):637-0.[3] 曹娟, 赵彩霞, 李海涛,等. 甲状旁腺切除术治疗尿毒症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
亢进的疗效观察[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5, 19(21):200-201.
[4] 杨晓春, 杨帆, 李根,等. 手术治疗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多学科协作
探讨[J]. 中国临床研究, 2015, 28(6):757-760.
[5] 王玉芹, 葛益飞, 毛慧娟. 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57例手术治疗临床分
析[J]. 重庆医学, 2017, 46(18):2478-2480.
[6] 冯嘉麟, 周秦毅, 陈隽,等. 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外科治疗的疗效分析[J].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5, 50(8):661-667.
表1 两组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X2值P值
例数(n)显效(n)有效(n)无效(n)临床总有效率(%)
3030--17103.300.07
12120.010.99
186.410.01
96.67*73.336.410.01
注:与对照组相比,*P小于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何恒兵
邻水县人民医院 四川 广安 638500
:研究临床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对策及其应用效果。以2017年7-12月本院收集的尿常规检验标本100份为对照组,另选择2017年1-6摘要:目的方法:
月收集的尿常规检验标本100份为实验组。两组都实行常规尿液检查控制,实验组同时加用分析前质量控制措施。综合分析两组尿液常规检验的结果,并经计算后比较各组的检验结果符合率。结果:统计发现,实验组的检验结果符合率达到98.0%,明显比对照组的87.0%高,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于尿液常规检验中积极应用分析前质量控制措施,可有效提高患者临床尿液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并能为临床医师判断患者的病情和预后效果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分析前质量控制;应用效果;临床尿液常规检验;策略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quality control strategy and itsapplication effect before routine examination and analysis of clinical urine. Methods: 100 samples of urine routine collected by the hospital from July to December 2016 were treated as control group, and 100 samples collected from January to June 2017 were selected as the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 年6 月第38 卷 S1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June 2018, Vol.38·925·
experimental group. Both groups carried out routine urinalysis control,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combined with preanalysis quality control measures. The results of routine examination of the two groups of urine were analyzed comprehensively and the test resul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coincidence rate of test resul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98.0%,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87.0%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groups (P < 0.05). Conclusion: active application analysis in urine routine test before the quality control measures, which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clinical urine test results, and can help clinicians provide a valuable reference for the assessment of the effect of condition and prognosis of patients.
Key words:pre-analysis quality control; Application effect; Clinical urine routine examination; strategy在疾病的诊断、评价治疗效果以及判断疾病程度等工作中,尿液常规检验具有非常高的应用价值,且其还是一种无创检查手段,具有操作简单以及速度快等特点,能客观反映出泌尿系统感染等疾病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1]。可尿常规检验的样本量比较大,加之中间环节比较多,若外源性物质侵入,将会直接对尿检结果造成影响。相关文献中有记载[2],标本污染、标本量不足、标签错误以及检查单填写过于简单等都是造成标本不合格的几个常见因素,若我们不能将以上因素进行有效的规避,将会影响临床医师的判断,不利于患者病情的诊断和治疗。分析前质量控制乃比较新型的一种干预手段,可有效减少不合格样本的数量,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3]。有报道称,相比较于常规的尿液检查控制法,分析前质量控制在临床尿液常规检验中更具有应用价值。对此,本文将进一步探讨分析前质量控制在临床尿液常规检验中的应用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7-12月本院收集的尿常规检验标本100份为对照组,当中有男性患者53例,女性患者47例;年龄在22-岁的范围之内,平均(34.92±6.17)岁;病程在3-20d的范围之内,平均(7.0±1.4)d。另择本院2017年1-6月收集的尿常规检验标本100份为实验组,当中有男性患者54例,女性患者46例;年龄在21-65岁的范围之内,平均(35.14±6.92)岁;病程在2-19d的范围之内,平均(7.1±1.3)d。比较两组的病程和性别构成情况等基线资料,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都采取常规尿液检查控制法,实验组同时加用分析前质量控制措施,详细如下:
(1) 常规尿液检查控制。
检验前,充分消毒检验所需仪器和物品,并将之按要求进行摆放。安排专人对仪器的参数以及物品的数量等进行仔细的检查,待明确无误之后,再进行卫生清洁等方面的工作,确保室内环境安静整洁。定期检查实验室中的仪器,若仪器存在损坏的情况,需立即安排专人进行维修,确保临床检验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2) 分析前质量控制。
1. 采集标本前,将标本取样的相关知识详细告知患者,比如:取样方法、取样时间以及注意事项等,让患者能够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确保取样的标本符合临床要求。嘱咐患者采集尿样前切勿大量饮水亦或者是做剧烈运动。对于女性患者,需要避开月经期进行采样,避免对检验结果造成不良影响。
2. 标本采集期间,选择一次性集尿器,并控制患者尿量的收集量>30ml。将标本收集好后,立即将之送检,需要确保标本能够在2h之内完成所有的检验流程。针对2h内无法确保完成各项流程的标本,需利用甲醛对其实施防腐处理。
3. 在检查的整个过程当中,需系统性的检查尿液的基本情况。对于正常尿液来说,其通常会呈现出琥珀色亦或者黄色,而病理性尿液则会表现出异常状态,比如:绿色以及红色等。针对有异常表现的标本,需进行特殊标志。若检验结果提示严重异常,需利用显微镜对标本进行仔细的检查,并要做好实验室的相关质量控制工作。
4. 检验科工作人员需和医护人员保持良好的联系,针对送检期间可能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进行检查,以及时发现并处理不合格样本,提高尿液检查结果的准确性。此外,还应制定完善的实验室规范管理制度,并定期组织相关的医护人员开展针对性培训。
1.3 评价指标
对两组的检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并经计算后比较两组检验结果的符合率。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统计学软件SPSS 20.0分析,以(xs)表示计量资料,经t检验;
以[n(%)]表示计数资料,经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据表1数据显示,实验组检验结果的符合率为98.0%,明显比对照组的87.0%高,组间差异显著(P<0.05)。
表1 两组尿液常规检验结果的对比分析表 [n,(%)] 组别实验组对照组X2P
例数100100
符合98(98.0)87(87.0)8.72070.0031
不符合2(2.0)13(13.0)8.520.0035
3 讨论
常规检验项目中,尿液分析占据着一个重要地位,可为诸多疾病的诊断以及预后效果的判定提供重要参考[4]。有报道称,对患者实行尿液常规检查,既能充分了解其泌尿系统的健康状况,又能反映出其它系统疾病的程度,但在实际检验的过程当中,由于标本取留、送检以及开具化验单等诸多环节,可引发尿液标本不合格的情况,从而直接性的影响到了检验结果的准确性[5],所以,我们在进行尿液常规检验之时,需全面落实质量控制工作。相关研究表明,能够引发尿常规检验异常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几个,分别是:(1)标本采集不恰当。若检验需要采集中段尿,但患者采集的却是前段尿,那么将会给检验结果造成影响[6]。(2)若患者有特殊饮食亦或者是服用了特殊药物,可使尿液的化学成分发生变化。所以,在采集尿液标本的过程当中,需予以患者细心的指导和提示[7]。此外,还应加强对实验室进行质量控制的力度,定期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和学习,尽可能的提高临床尿液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近年来,诸多临床研究发现,在尿液常规检验期间,做好基础的尿液检查控制工作,并合理加用分析前质量控制措施,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尿液标本的合格率,同时还能确保患者尿液常规检查结果的准确性,有助于其自身疾病的判断。对此,我们可将分析前质量控制措施更为广泛的应用于临床尿液常规检验当中。此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的检验结果符合率达到98.0%,明显比对照组的87.0%高,组间差异显著(P<0.05)。
综上所述,全面落实分析前质量控制工作,可显著提升患者临床尿液常规检验的效率,确保检验结果准确,值得临床推广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刘文俊.临床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对策与效果观察[J].基层医学论
坛,2016,20(31):4423-4424.
[2] 李娜,王凤华,郭静等.临床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及检验效果观察[J].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6,(16):22,29.
[3] 方芳.分析前质量控制在临床尿液常规检验中的临床效果评价[J].数理医药
学杂志,2015,(4):497-498.
[4] 戴泓厚.临床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
南,2013,(14):148-149.
[5] 罗兴利,李淑琴.分析前质量控制在临床尿液常规检验中的应用[J].中国处
方药,2016,14(7):134-135.
[6] 魏轩辉,武青青,杜世杰等.临床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策略及效果
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22):254-255.
[7] 彭海英.临床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分析[J].临床军医杂
志,2010,38(2):237,239.
苏小妹 全小婷 李石红 莫承喜 贺 珊 吴志红 杨玉凤广东省廉江市人民医院 524400
摘要:目的:对肿瘤化疗患者PICC传统固定方式进行改进,探究其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肿瘤科住院患者80例,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S”形摆放法对导管进行固定,观察组患者采用顺穿刺血管方法摆放法进行固定,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导管破损情况、导管相关性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舒适度与满意度调查。显著低于对照组25.0%(P<0.05);观察组患者穿刺处局部渗血发生率为2.5%,结果:观察组患者导管破损率仅为5.0%,
亦显著低于对照组(22.5%),但两者在静脉炎、感染、管腔闭塞以及导管脱出等并发症发生率上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置管后满意度及舒适度分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改进后的固定方法即(顺穿刺血管方向摆放法),可有效减少PICC导管破裂以及置管后的局部渗血问题、同时可增加患者置管后的舒适度及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PICC;固定方式;肿瘤化疗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恶性肿瘤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目前现代医学提出的治疗恶性肿瘤的有效方式之一为化学治疗(即化疗),其主要的给药途径是通过静脉穿刺给药。但有研究指出,采用传统方式反复多次对肿瘤患者进行浅静脉穿刺给药,不仅增加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并发症的风险,比如:静脉炎、血管损伤、局部渗血、局部组织坏死以及管腔闭塞等[1]。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pefipherally inserted eentralcatheter,PICC)是一种经周围静脉穿刺使导管末端置于中心静脉的置管技术,
可有效安全地将化疗药物以及营养液输入患者体内,同时保护患者血管不受损伤,从而减轻患者痛苦及经济负担。因PICC具有留置时间长、安全性高、并发症少、创伤小以及操作简便等特点,所以,在现阶段中受到了诸多医学专家和学者的青睐。但在临床实践中却发现,不同的PICC固定方式直接关系着深静脉导管的使用寿命[2],所以,积极为患者寻求一种更加安全、有效的固定方式,对延长导管使用的时间、减轻患者疼痛感以及降低住院费用等尤为重要。此研究,笔者将以40例肿瘤患者(接诊于2016年1月-2017年1月)为对象,重点分析肿瘤化疗患者PICC固定方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