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保教知识与能力重点梳理

保教知识与能力重点梳理

来源:九壹网
保教知识

模块一学前儿童发展

与能力

内容结构

第一章儿童发展概述第二章幼儿生理发展

第三章幼儿心理发展第四章幼儿身心发展问题第五章幼儿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第一章儿童发展概述

第一节儿童发展理论概述: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理论流派 第二节婴幼儿发展概述一般特征;影响因素;重要概念

第三节婴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与发展趋势:婴儿期的年龄特征;幼儿早期的年龄特征;幼儿期的年龄特征 一、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

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发展的定向性发展的不平衡性发展的个体差异性 二、儿童发展理论的主要流派

成熟势力说行为主义学精神分析学说认知发展学说 三、 婴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1心理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发展2认识活动以具体形象性为主,开始向抽象逻辑性发展 3心理活动以无意性为主,开始向有意性发展4情感由易外露开始向稳定和有意控制发展

5个性开始形成,向稳定倾向性发展 四、 婴幼儿发展的影响因素 五、 1客观因素

a生物因素:物质前提与基础

➢遗传素质:传递给后代的生物特性 ➢生理成熟:身体生长发育水平

b环境因素:决定心理发展的速度、程度与方向;可能性—现实性;教育主导作用。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2主观因素

主观因素是指婴幼儿自身的心理和活动

新的需要与儿童原有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是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主观因素的影响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长 五、关于婴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概念 1最近发展区2关键期3转折期 六、婴儿期的年龄特征(0-1)

新生儿期(0-1个月)

心理发生的基础:无条件反射,本能动作心理的发生:条件反射

最初的认知活动:知觉的发生和视听觉的集中(注意发生的标志,选择性出现)

婴儿早期(1-6个月):1视听觉迅速发展2手眼协调动作开始发生3主动招人4开始认生

婴儿晚期(6-12个月)

1身体动作迅速发展:坐、爬、站2手的动作开始形成:五指分工,手眼协调

3言语开始萌芽:音节清楚、重复、连续4依恋关系发展:分离焦虑;用“前语言”与亲人交往

七、幼儿早期的年龄特征(1-3岁)

1学会直立行走2使用工具3言语和思维真正发生:2岁左右4出现最初的性 八、幼儿期的年龄特征 幼儿初期(3-4岁)

1生活范围扩大2认识依靠行动(直觉行动思维)3情绪作用大4爱模仿 幼儿中期(4-5岁)

1活泼好动2具体形象思维开始(思维依靠表象)3开始遵守规则4开始自己组织游戏

幼儿晚期(5-6岁)

1好问好学2抽象思维能力开始萌芽3开始掌握认识方法4个性初具雏形 第二章幼儿生理发展

第一节幼儿身体发育的特点与保育:系统(运动、呼吸、消化、神经) 第二节幼儿感觉器官的特点及保育(皮肤、眼、耳) 一、幼儿运动系统的特点与保育

运动系统各器官的特点(骨骼、肌肉、关节和韧带)

幼儿骨骼处于生长期,需要钙磷为原料,需要维生素D; 骨骼有机物含量多,易弯曲。

肌肉力量和能量储备不如成人,易疲劳;

大肌肉发育早于小肌肉,大动作发展先于精细动作。

关节周围的肌肉和韧带不够坚韧,关节牢固性差,可能造成牵拉肘和扁平足。 运动系统的保育要点

1多进行户外活动,晒太阳,补充钙、磷2教育孩子坐站有相,预防脊柱变形 3勿猛力牵拉孩子手臂4适度运动有利于脚弓形成5服饰应有别于成人 幼儿呼吸系统的特点与保育 呼吸系统的特点 呼吸频率较快

呼吸器官娇嫩,管腔狭窄,呼吸道粘膜易受损,易感染。 二、 呼吸系统保育要点

1多组织户外活动2教会幼儿擦鼻涕的方法3教育幼儿用鼻子呼吸4进餐时小心,防止食物侵入气管

三、幼儿神经系统的特点与保育 神经系统的特点

1大脑皮质活动遵循一定的规律:优势原则;镶嵌式原则;动力定型原则;

2大脑神经系统生长发育迅速:脑细胞数量飞速增长;大脑重量增长迅速;1岁后大脑神经逐渐网络化;

3脑细胞耗氧量大4大脑可利用的能量来源单一(糖)5易兴奋也易疲劳6需要较长睡眠

优势原则:大脑的某个功能区在从事某项活动和工作的时候处于兴奋状态或优势地位,其他区域则相对抑制。

镶嵌式原则:不同种类和性质的活动可以激发大脑功能区处于兴奋或工作状态,变换活动性质可以使大脑各个功能区劳逸交替。

动力定型原则:若一系列刺激总按照一定时间、顺序和模式出现,多次重复后,大脑就会记忆这些刺激,形成规律。又称为自动化。

三、 神经系统保育要点1尽早提供适宜的早期教育(刺激)2对大脑损伤的幼儿尽早康复训练

3适量的运动,充足的睡眠4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5补充含充足的糖、蛋白质(牛奶,肉)和不饱和脂肪酸(鱼肉、植物油)的食物6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要注意:激发兴趣;动静结合;养成习惯。 第三章幼儿心理发展

第一节幼儿认知发展:感知觉与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第二节幼儿情感发展 第三节幼儿个性发展第四节幼儿社会性发展第五节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性及教育 一、注意

注意的特征:指向性和集中性 学前儿童主义发展的趋势

——定向性注意的发生先于选择性注意的发生。定向注意是最早的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的发生发展早于有意注意的发生发展。2岁后有意注意开始萌芽。 3-6岁幼儿注意发展的特征

——幼儿的无意注意的发生先于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水平较低

——注意品质发展水平总体较低 注意广度窄

注意稳定性差(3岁:3-5分;4岁:10分钟;5-6岁:10-15分钟) 注意分配能力较弱 注意的转移能力差 注意的分散与避免 二、记忆

幼儿记忆的特点

1以无意识记为主导:

2机械识记与意义识记均有发展 3记忆的恢复现象。巴拉德

4回忆的发展。杰出的再认能力;回忆水平提高;长时记忆发展。 三、想象幼儿想象力的培养

1丰富幼儿的感性知识,积累想象的素材

2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培养想象的主动性 3开展各种游戏活动,创设想象的情境

4充分利用文学、艺术等形式,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5鼓励大胆想象,营造宽松的心理氛围 6教给幼儿表达想象形象的技能技巧 婴幼儿思维发展的趋势

1直觉行动思维-2具体形象思维-3抽象逻辑思维

直觉行动思维。依赖于感知动作思维;典型方式是“尝试错误”。 具体形象思维。依赖于表象的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依赖于语言的思维。 幼儿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1象征性:以物代物,以人代人2经验性3拟人性4表面性5刻板性

幼儿概括的三种不同水平1动作概括2具体形象水平的概括3本质抽象水平的概括 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

1创设直接感知和动手操作的机会 2教学活动中突出具体性、形象性 3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 4发展幼儿的抽象逻辑思维 5重视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五、情感

1、幼儿情感发展的一般特点

(1)情绪的社会化A情绪中的社会交往成分不断增加。社会性微笑增加。 B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增加。生理需要满足-社会性需要满足。 C情绪表达社会化。根据社会要求调节情绪表达方式。 (2)情绪的丰富深刻化

A丰富化:情绪逐渐分化;情感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加,情感不断丰富

B深刻化:情感所指向事物的性质逐渐变化,从表面-内在,情感日益深刻 (3)情绪的自我调节化

A情绪和情感不稳定到稳定B情感比较外露到内隐C情绪极易冲动到冲动性减少 2、 幼儿情感的培养

1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培养幼儿良好的情感2充分利用各种活动培养幼儿的情感 3成人要情绪自控4正确疏导幼儿的不良情绪5个性的发展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幼儿个性倾向性的发展 幼儿能力的发展 幼儿气质的发展 幼儿性格的发展

四、 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的概念: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所有的身心状况以及与周围人或物的关系的意识。

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阶段和特点

自我感觉的发展(1岁前) 自我认识的发展(1-2岁) 自我意识的萌芽(2-3岁)

自我意识各方面的发展(3岁后)

幼儿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的发展。幼儿期自我意识各方面发展的基本

规律是:

幼儿自我评价的发展趋势和主要特点: 1从依从性评价到发展到自己评价

2从对个别的方面的评价发展到多方面的评价 3从对外部行为的评价到内心品质的评价过渡

4从具有强烈情绪色彩的评价到根据简单的行为规则的理智的评价 幼儿自我体验发展主要特点:

1从初步的内心体验发展到强烈的内心体验2从受暗示性的体验发展到体验 幼儿自我控制发展的趋势和主要特点: 1从主要受他人控制发展到自己控制 2从不会自我控制发展到使用控制策略 3儿童自我控制策略受父母控制特征影响

3-4岁期间,幼儿自我评价发展迅速,4、5岁时 幼儿自我控制发展迅速

自我体验发展相对较平稳。 七、幼儿个别差异 ❖类型

❖幼儿性别差异:性别差异不仅影响幼儿学习某种技能的速度,还影响幼儿的学习方式。

❖幼儿智力差异:智力是指一个人表现在认知活动中的能力。表现在:智力发展水平差异、智力类型差异、智力发展早晚的差异。

❖幼儿学习类型差异:学习类型是个人对学习情境的一种特殊反应倾向或习惯方式,主要包括认知风格、学习策略、内外控制点、焦点、兴趣等。学习类型具有独特性、稳定性。

❖幼儿性格差异:幼儿性格分为外向型、内向型;型、顺从型等。 2、针对个别差异的适宜性教学资源利用模式: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幼儿的长处和优点,以求人尽其才。

❖补偿模式:幼儿在某一方面会有所不足,可以改由另一方面的强项去补偿。 ❖治疗模式:针对儿童某一方面的能力缺陷,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个别化教育方案:为每个幼儿的发展提供个别化的教育方案。

❖性向与教学处理交互作用模式。教师对不同性向的儿童,提供不同的教育措施,以发挥最大的教学效果。

第四章幼儿身心发展中的常见问题与预防 第一节幼儿身体发育中的常见问题与预防

第二节幼儿心理发展中的问题与预防 第一节幼儿身体发育中的常见问题与预防

一、肥胖二、发育迟缓三、佝偻病四、营养性贫血五、弱视 第二节幼儿心理发展中的问题与预防

一、吮吸手指二、咬指甲癖三、口吃四、遗尿症五、夜惊六、恐惧症七、缄默症八、自闭症九、多动症

第五章幼儿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第一节观察法第二节谈话法第三节作品分析法第四节实验法 观察的实施

五、 观察前的准备工作

1确定观察问题,制定观察计划2选择观察方法(描述记述类;取样观察类)3确定观察记录方法

4选择观察记录方法5进行理论准备

进行预备观察1观察者的自我培训2避免或减少一些可能干扰因素造成的误差现象 3进行正式观察4观察反思 模块二学前教育原理 内容结构

第一章教育概述:教育的概念;教育的本质;教育目的;教育功能;概念;目的与方针、目标;作用

第二章幼儿教育概述第三章幼儿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第四章幼儿园教育的原则和特点 第五章幼儿园班级管理第六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解读 第七章我国幼儿教育的改革动态和发展趋势 一、教育的概念与本质

❖广义:泛指一切能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狭义:指学校教育,通过学校这种机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教育的本质特性

1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2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

3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4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

二、教育目的的作用

1规范功能: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行为;学校管理。 2选择功能:教育活动和教育内容选择 3激励功能:目的越明确,激励功能越强 4评价功能:衡量教育质量和效益的重要依据 三、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 1遗传:人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

2环境:狭义——除学校教育之外的社会环境,是人身心发展的必要条件

3教育:特定的环境,人身心发展的主导 ❖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1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和阶段性

教育工作的顺序性,由易到难,由低级到高级

2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同一方面不同时期发展不平衡;不同方面发展不平衡) 抓住成熟期和关键期,不失时机 3身心发展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

稳定性是施教的出发点和依据;根据可变性创造良好的社会和教育条件 4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因材施教,长善救失 第二章幼儿教育概述

第一节幼儿教育的概念;性质;任务第二节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目的和任务 一、幼儿教育的性质

幼儿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 二、幼儿教育的意义

❖幼儿教育对于人的发展的价值 1促进生长发育,提高身体素质 2开发大脑潜力,促进智力发展 3发展个性,促进人格健康发展

4培育美感,促进想象力、创造性发展

❖幼儿教育对于教育事业、家庭和社会的价值 1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准备

2为家长工作和学习提供便利,促进社会稳定和谐 三、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目的

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四、我国幼儿园的任务

1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2为家长服务。为家长参加工作、学习提供便利条件。 《规程》第三条

新时期幼儿园双重任务的特点

1国家对幼儿身心素质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家长希望幼儿园提供更广泛、更多样化的服务 3家长对幼儿园的教育保育质量有更高的要求

第三章幼儿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第一节西方幼儿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第二节我国幼儿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对幼儿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有重要影响的西方教育家 夸美纽斯——捷克,现代教育之父 卢梭——法国

裴斯泰洛奇——瑞士

福禄贝尔——德国

杜威——美国

蒙台梭利——意大利

二、对我国幼儿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有重要影响的教育家 ❖陈鹤琴——活教育理论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第四章幼儿园教育的原则和特点第一节幼儿园教育的原则第二节幼儿园教育的特点 一、教育的一般原则1尊重儿童的人格尊严和合法权益的原则2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原则

3面向全体,重视个别差异的原则4充分利用儿童、家庭、社会教育资源的原则 二、幼儿教育的原则1保教结合的原则2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3教育的活动性和活动的多样性原则

4发挥一日活动整体教育功能的原则5寓教育于环境的原则 三、幼儿园教育的特点

1启蒙性。简单、通俗、基础2生活化。幼儿的大多数学习都是在生活中进行的3游戏性。游戏是幼儿最基本的活动4活动性。只有在活动中才能理解学习内容5潜在性。潜移默化

第五章幼儿园班级管理

❖第一节幼儿园班级管理概述

❖第二节幼儿园班级管理的内容、方法和原则 一、幼儿园班级管理的环节

❖班级工作计划的制订:班级基本情况分析;班级本学期工作的主要目标;具体要求和措施。

❖幼儿园班级工作的组织与实施 教师之间要有明确的分工 对幼儿进行分组

幼儿园班级工作的总结与评估

二、幼儿园班级管理的内容1生活管理2教育管理3家长工作管理4社区活动管理 三、班级管理的方法

1规则引导法:用规则引导幼儿行为,使其与集体活动的方向和要求相保持的管理方法。

2情感沟通法:通过激发和利用师生间或幼儿间以及幼儿对环境的情感,以引发或影响幼儿行为的方法。

3互动指导法:幼儿园教师、同伴、环境等相互作用的方法。

4榜样激励法:通过树立榜样并引导幼儿学习榜样以规范幼儿行为,从而达到管理目的的方法。

5目标指引法:教师以行为结果作为目标,引导幼儿的行为方向,规范幼儿行为方式的一种管理方法。

四、幼儿园班级管理的原则1主体性原则2整体性原则3参与性原则4高效性原则

第六章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 ❖第一节《纲要》总则部分解读

❖第二节《纲要》教育内容与要求部分解读 ❖第三节《纲要》组织实施部分解读

❖第四节《纲要》对幼儿园教育评价方面的要求 一、《纲要》组织实施部分解读

❖幼儿园教育组织实施的根本原则:幼儿园教育是为所有在园幼儿的健康成长服务的。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含义: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 幼儿园教育活动组织实施的原则

教育活动选择体现原则:既适合幼儿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内容有机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

教育活动组织形式应根据需要合理安排,因时、因地、因内容、因材料灵活运用。 ❖幼儿园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幼儿园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 幼儿同伴群体

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要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 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教育资源

❖幼儿园要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一日生活 时间安排应有相对稳定性和灵活性

教师的直接指导和间接指导的活动相结合,保证幼儿每天有适当的自主选择和自由活动时间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集体行动和过渡环节,减少和消除消极等待现象 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

❖教师在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中的角色和作用——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以关怀、接纳和尊重的态度和幼儿交往

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 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与反应

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 关注幼儿的特殊需要

二、《纲要》对幼儿园教育评价方面的要求

❖幼儿园教育评价的功能。“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 幼儿园教育评价的主体是管理人员、教师、幼儿及其家长。

评价方法的多元化。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综合采用观察、谈话、作品分析等方法。 ❖幼儿园教育评价的主要内容 教育活动目标

教育内容、方式和策略 教育过程 考虑个体差异 教师指导

第七章

我国幼儿教育的改革动态和发展趋势 ❖第一节我国幼儿教育的改革动态 ❖第二节我国幼儿教育的发展趋势

我国幼儿教育的发展趋势一、注重普及学前教育 二、幼儿教育将会被纳入义务教育的范畴

三、建立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 四、关注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建设 五、幼儿教育交流合作的国际化态势将保持并进一步加强 模块三生活指导 内容结构

❖第一章幼儿园一日生活第二章疾病的预防和保健常规 ❖第三章幼儿营养第四章意外事故的预防和急救 第一章幼儿园一日生活

❖第一节幼儿园一日生活的教育意义 ❖第二节幼儿园一日生活的主要环节 ❖第三节幼儿良好生活、卫生习惯的培养 一、幼儿园一日生活的教育意义

1、能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2、有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3、是全面完成幼儿园教育任务的保证

二、幼儿园一日生活的主要环节

1、晨间接待2、晨间锻炼3、如厕4、盥洗5、进餐6、午睡7、户外活动与体育锻炼8、游戏

9、教学活动10、离园

三、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的原则 ❖根据幼儿身心发育特点,合理负担 ❖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

❖根据幼儿的年龄差异和个别差异区别对待

❖有利于幼儿自主性和性的培养,为幼儿充分的、自由的活动创设条件 ❖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逐步形成

❖尊重幼儿的人格,满足幼儿的愿望和需要 四、培养幼儿良好生活、卫生习惯的方法

❖榜样示范法:树立榜样、同伴影响力、文艺作品形象

❖渗透教育法:要有足够的耐心引导幼儿在一日生活各环节中,在参与课堂管理。 ❖评价激励法:定期对幼儿的生活行为进行检查和评比 ❖成果欣赏法:组织幼儿观赏自我服务的劳动成果

❖图示观察法:以简洁、形象、连续的图示替代传统的示范、讲解等指导方式,引导

幼儿完成新技能、新方法的学习方法。

❖游戏练习法:让幼儿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快乐学习 ❖家园共育法:

第二章疾病的预防和保健常规第一节幼儿常见传染病预防 ❖第二节幼儿常见传染病 ❖第三节幼儿常见疾病 ❖第四节幼儿园的保健常规

一、传染病发生流行的三个环节

传染源: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包括:病人;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

传播途径:空气飞沫;饮食;日常接触;虫媒;医源性传播 易感者: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被传染后易发病的人。 二、传染病的预防

管理传染源:晨检;一日观察 切断传播途径:环境清洁;消毒

保护易感者:体格锻炼和户外活动;按计划进行预防接种。 三幼儿常见传染病

1、水痘2、猩红热3、流行性腮腺炎4、手足口病5、流行性感冒6、传染性肝炎7、细菌性痢疾

8、流行性脑脊髓膜炎9、流行性乙型脑炎 四幼儿常见疾病

1、上呼吸道感染2、肺炎3、腹泻4、缺铁性贫血5、佝偻病6、肥胖症7、痱子 五、保健工作的具体任务

1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2重视营养管理3建立健康检查制度4预防为主5安全教育6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

7培养幼儿良好卫生生活习惯 六、保健常规

1建立常规制度2卫生消毒常规3健康检查常规4生活管理常规5疾病防治常规6安全工作常规

第三章幼儿营养第一节幼儿营养需要第二节幼儿膳食 一、幼儿营养需要

1、蛋白质2、脂肪3、碳水化合物4、无机盐5、维生素 二、膳食原则

1食物多样,谷类为主2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3经常吃适量的鱼、禽、蛋、瘦肉4每天饮奶,常吃大豆及其制品

5清淡少盐,正确选择零食,少喝含糖高饮料6食量与体力活动要平衡,保证正常体重增长

7不挑食不偏食,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8吃清洁卫生、未变质的食物 三、膳食制度

1食物搭配。粗细粮搭配,米面搭配,谷类和豆类搭配,蔬菜五色搭配,干稀搭配 2热能来源:蛋白质10-15%;脂肪30%;碳水化合物55%。 3食物分配4进餐次数 四、膳食卫生

1食品卫生2炊事员个人卫生3设备卫生 第四章意外事故的预防和急救

第一节意外事故的预防措施第二节常见意外事故的原因及处理第三节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方法

一、常见意外事故的原因及处理

一、常见外伤二、骨折三、脱臼四、烫伤五、鼻出血六、晕厥七、抽风、异物入体九、中暑十、冻伤

十一、触电十二、食物中毒十三、误服药物 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方法 一、火灾二、地震三、走失 模块四环境创设 内容结构

❖第一章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原则与方法第二章幼儿园活动环境创设第三章幼儿园心理环境创设

❖第四章幼儿园与家庭、社区

第一章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原则与方法

❖第一节幼儿园环境创设的意义与原则第二节幼儿园环境创设的方法 一、幼儿园环境创设的意义

1提供发展保障2促进身心健康3激发创造潜能 二、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原则

1环境与教育目标一致的原则2适宜性原则3幼儿参与的原则 4开放性原则5经济性原则 三、活动区布局策略

1干湿与动静分区2固定与临时分区3与整合分区 四、活动区材料投放

1目的性原则2适宜性原则3丰富性原则4层次性原则5操作性原则 第三章幼儿园心理环境创设

第一节幼儿园心理环境创设的意义第二节幼儿园心理环境创设的要求 一、幼儿园心理环境创设的意义

1、有利于幼儿适应幼儿园生活2、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个性、适应社会生活 3、有利于幼儿园员工的成长与发展 二、幼儿园心理环境创设的要求

1、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2、创设宽容理解的环境3、建立良好的幼儿群体4、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5、形成良好的幼儿园风气 第四章幼儿园与家庭、社区

第一节幼儿园与家庭的配合第二节幼儿园与社区的配合 一、幼儿园的家长工作 ❖幼儿园家长工作的原则 尊重家长要求适度双向反馈 幼儿园家长工作的方式方法

1家访2入离园沟通3各种活动,如亲子活动、开放日等4家园之窗5家委会6家园联系册7家长学校 8家长会

二、幼儿园对社区资源的利用

1利用社区的地域环境优化幼儿园教育。利用社区的地理环境、资源环境和人工环境。 2利用社区的人口环境优化幼儿园教育。让孩子访问社区工作人员,让社区工作人员成为教育者。

3利用社区的文化环境优化幼儿园教育。处理好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关系。 模块五游戏活动的指导

内容结构:第一章幼儿游戏概述第二章幼儿游戏指导 第一章幼儿游戏概述

第一节幼儿游戏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幼儿游戏的分类

第三节幼儿游戏的发展价值 一、幼儿游戏的基本特征

1、游戏是儿童主动的自愿的活动2、游戏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周围生活3、游戏没有社会的实用价值,没有强制性的社会义务,不直接创造财富。4、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

二、幼儿游戏的分类 1、按认知发展分类

感觉运动游戏:(机能性游戏、练习性游戏),重复动作,感官快感。 象征性游戏:以物代物,以人代人

结构性游戏:儿童利用各种建构材料建构物体 规则游戏:有规则的,竞赛性的 2、按社会性发展分类

1独自游戏2平行游戏3联合游戏4合作游戏 3、按体验形式分类

❖主动性游戏。儿童的游戏体验是主动的。分为机能游戏、想象游戏、制作游戏。 ❖被动性游戏。又称接受游戏。儿童作为观众或听众,以理解为主的游戏,儿童的游戏体验是被动的。

4、按教育目的分类

1角色游戏:模仿想象,角色扮演2结构游戏:结构材料制作3表演游戏:按照故事中角色、情节和语言进行

4智力游戏:增进知识发展智力5体育游戏:发展基本动作6音乐游戏:音乐或歌曲伴奏下进行

7娱乐游戏:以娱乐为主 5、按游戏与教育教学关系分类

❖本体性游戏:是指儿童自发自主表现出一种活动,游戏本身即是目的,也称目的性游戏。

❖工具性游戏:是指作为教育教学的手段或工具的游戏,也称手段性游戏、教学游戏,其直接目的在于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任务或目标的顺利完成。 三、幼儿游戏的发展价值 一、在身体发展中的作用

1促进幼儿身体生长发育2发展儿童的基本动作和技能3增强儿童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4有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 二、在智力发展中的作用

1游戏扩展和加深儿童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增长儿童的知识2游戏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

3游戏促进儿童想象力的发展4游戏促进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5游戏提供了儿童智力活动轻松愉快的心理氛围 三、在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

❖游戏提供了儿童社会交往的机会,发展了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 ❖游戏有助于儿童克服自我中心化,学会理解他人

❖游戏有助于儿童社会角色的学习,增强社会角色扮演能力 ❖游戏有助于儿童行为规范的掌握,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游戏有助于儿童自制力的增强,锻炼儿童意志 四、在情感发展中的作用

1游戏中的角色扮演丰富了儿童的积极情绪情感体验2游戏中的自由自主发展了儿童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3游戏中的审美活动发展了儿童的美感4游戏中的情绪宣泄有助于儿童消除消极的情绪情感

第二章幼儿游戏指导

❖第一节幼儿游戏中的教师指导

❖第二节幼儿园各类游戏活动的指导 一、幼儿游戏中的教师指导 1、教师对幼儿游戏的指导策略 指导以观察为依据

确定指导的方式方法:以自身为媒介;以材料为媒介;以儿童伙伴为媒介 确定指导的时机

把握好指导的对象范围

把握好互动的节奏,站在儿童的角度体验儿童的兴趣和需要。

二、教师对幼儿游戏的介入 ❖介入的角色定位 非支持性角色: ➢不参与者; ➢导演者

支持性角色:

➢旁观者:用语言或非语言表示关注 ➢舞台管理者:提供材料,布置环境 ➢共同游戏者:扮演角色,平行游戏

➢游戏带头人:建议新主题,介绍新道具或情节 ❖介入的时机

幼儿迟迟不能进入游戏时介入 当幼儿游戏出现困难时介入 幼儿主动寻求帮助时介入

当必要的游戏秩序受到威胁或出现安全隐患时介入 当儿童对游戏失去兴趣或准备放弃时介入 在游戏内容发展或技能方面出现困难时介入 游戏出现消极内容时介入 ❖介入的方式

外部干预:不参与游戏而是以外在的角色引导、说明、建议或鼓励游戏中幼儿的行为

内部干预:是指成人以游戏中的角色身份参与幼儿的游戏,以游戏情节需要的角色动作和语言来引导幼儿的游戏行为。 ❖介入的注意点

分层次指导:不同年龄段教师指导侧重点不同

谨慎扮演“现实代言人”角色:成人以现实为导向的评议和提问要慎重使用,不要破坏幼儿的游戏。

及时退出:无论采用何种干预方式,一旦开始表现出所期望的游戏行为,成人就应转而扮演无指导性的共同游戏者,或完全从游戏中退出。 三、幼儿园各类游戏活动的指导 1、角色游戏的指导 2、建构游戏的指导 3、表演游戏的指导 4、规则游戏的指导 一、角色游戏的指导

❖幼儿园角色游戏的共同特点

1创造性:对社会现实的创造性再现2过程性:从开始到结束有完整过程 3变化性:内容随社会生活而变化

小班角色游戏

特点:1处于独自游戏、平行游戏的高峰时期2角色意识差,重复操作、主题单一、

情节简单

3儿童之间交往少,平行游戏 指导

1提供种类少数量多的成型玩具;2指导方法可以是平行游戏,或以角色身份加入游戏;

3注意规则意识的培养。 中班角色游戏 特点

1游戏内容、情节比小班丰富2联合游戏,主题不稳定3有交往愿望但不具备交往技能,纠纷多

4角色意识和角色归属感 指导

1提供丰富的游戏材料玩多种主题或相同主题的游戏 2以平行或合作游戏的方式指导

3通过游戏讲评引导儿童分享游戏经验,丰富主题和内容

4学会交往技能及规范,促进儿童与同伴交往,使儿童学会在游戏中解决简单问题 大班角色游戏 特点

1游戏主题新颖,内容丰富,能主动反映生活经验和较为复杂的人际关系 2合作游戏

3在游戏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 指导

1引导儿童一起准备游戏材料和场地 2观察儿童游戏的种种意图 3鼓励儿童的各种创造 二、建构游戏的指导 ❖积木建构的发展阶段 1搬弄:搬来搬去2重复:堆叠、平铺3搭建:搭成“桥”或“房子”等结构4围封:围成封闭空间 5再现:命名 小班建构游戏

特点1材料选择盲目简单2建构技能简单3易中断,坚持性差4无主题建构计划 指导

1引导幼儿认识建构材料,引发活动兴趣 2安排游戏场地和足够数量的游戏材料 3在游戏中指导幼儿学习建构技能

4引导幼儿理解和明确建构目的,发展想象力,建立游戏规则 5教会幼儿整理和保管玩具的最简单方法,学习整理玩具

6提供小型木质积木,大型轻质积木和小动物玩具、交通工具模型、平面板、小框等辅助材料

中班建构游戏特点

1按建构物体特性选择材料2建构技能以架空为主3与同伴交流,坚持性增强4有建构主题,易变化 指导

1丰富幼儿生活经验

2学习设计建构方案,有目的选择材料,看平面图 3掌握建构技能并运用其塑造各种物体 4组织幼儿评议建构活动

5提供各种建构材料及辅助材料 大班建构游戏特点

1建构的目的性、计划性、持久性增强 2合作选取丰富多样的材料 3建构技能日趋成熟

4能根据游戏情景需要,不断产生新的建构主题 指导

1培养幼儿建构的能力 2让幼儿围绕一个主题建构时,学习表现物体的细节和特征,表现游戏的构思和内容,会使用建构材料和辅助材料。3引导幼儿欣赏自己和同伴作品4鼓励幼儿集体建构5提供大积木、中小型积木、平面板和多种形状的辅助材料 模块六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内容结构

❖第一章教育观第二章幼儿健康教育活动第三章幼儿园音乐教育第四章幼儿园美术教育

第五章幼儿园科学教育第六章幼儿园数学教育第七章幼儿园语言教育第八章幼儿园社会教育

第九章整合教育活动模式 第一章教育观

第一节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原则方法和组织形式 第二节幼儿园教育活动计划的制定 一、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原则

1科学性、思想性原则2活动性原则3发展性原则4直观性原则5个别对待原则 二、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方法

1观察2实验3游戏4操作5参观6谈话讨论7讲解讲述 三、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

1集体活动:全班一起进行的活动形式 2小组活动:部分幼儿一起进行的活动形式

3个别活动:幼儿的自我学习活动或教师对幼儿的个别教育活动 四、具体活动计划的一般结构

具体活动计划是指某个教育活动的具体计划,它比较详细地说明了在一定的时间内要做什么、怎么做、完成什么目标等。

活动名称、设计意图活动目标活动重点难点活动准备活动形式与方法活动过程活动延伸活动评价

五、具体活动计划制定应注意的问题 1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要有目标意识,围绕活动目标开展相关活动 ❖充分考虑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设计好启发性提问,通过提问激发兴趣,充分调动儿童学习的主体性。 第二章幼儿健康教育活动第一节幼儿健康教育的目标 ❖第二节幼儿健康教育的内容 ❖第三节幼儿健康教育的方法

❖第四节幼儿健康教育的实施与指导 一、《纲要》健康教育总目标

1身体健康,在集体生活中情绪安定愉快2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3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识,学习保护自己4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动作协调灵活 二、《指南》健康教育目标 ❖身心状况

具有健康的体态 情绪安定愉快

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动作发展

具有一定的平衡能力、动作协调、灵敏 具有一定的力量和耐力 手的动作灵活协调

❖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1具有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2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3具备基本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三、《纲要》中幼儿健康教育内容

1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

2与家长配合,根据幼儿的需要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3教育幼儿爱清洁、讲卫生,注意保持个人和生活场所的整洁和卫生。4密切结合幼儿的生活进行安全、营养和保健教育,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5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增强体质,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6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发展基本动作,提高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7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主动、乐观、合作的态度。 四、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的具体内容 ❖身体保健活动的主要内容

1生活习惯和能力2饮食与营养3人体认识与保护4保护自身安全 身体锻炼活动的主要内容

1身体活动的知识和技能2身体素质练习3基本体操和队列队形练习 五、幼儿健康教育的方法 1、身体保健活动常用的方法

1动作行为练习法2讲解演示法3情景表演法4讨论评议法 感知体验法身体锻炼活动常采用的方法 讲解示范法

练习法:重复练习法;条件练习法;完整练习法和分解练习法;循环练习法。 语言提示和具体帮助法 游戏法

六、户外体育活动的实施和指导

1保证幼儿足够的户外体育活动时间2提供足够的器材和活动内容3活动前提出活动要求和具体注意事项

4启发幼儿在活动中积极思考5灵活运用多种活动和指导方式开展户外体育活动 6注意户外体育活动的内容与其他形式的身体锻炼活动的密切配合7保证户外体育活动的安全和卫生

第三章幼儿园音乐教育第一节幼儿音乐教育的目标第二节幼儿音乐教育的内容 第三节幼儿音乐教育的方法第四节幼儿音乐教育的设计和组织指导 一、幼儿园音乐教育的总目标 ❖《纲要》艺术领域目标

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

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 二、幼儿音乐教育的内容

1、歌唱活动2、韵律活动3、打击乐器演奏活动4、音乐欣赏活动 三、幼儿音乐教育的方法

1、示范法2、语言法3、角色变换法4、整体教学法5、多通道参与法 第四章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组织实施

第一节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目标第二节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内容 第三节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方法第四节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组织实施 一、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方法

1、观察欣赏法2、图式预知法3、讲解示范法4、范例教学法5、游戏练习法6、启发探索法

7、丰富联想法

二、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组织实施 一、幼儿美术教育活动的途径 集体美术教育活动

区角美术活动、美术室活动

区角美术活动:作品欣赏区;意愿绘画区;意愿手工区

美术室活动:专门的绘画活动室、手工活动室或综合美术室 环境创设中的美术活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的美术活动;节日环境创设中的美术活

亲子美术活动

第五章幼儿园科学教育

第一节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目标第二节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内容第三节幼儿园科学教育的方法

第四节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指导 一、幼儿园科学教育的总目标 《纲要》中科学领域总目标:

1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

3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4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5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指南》中科学领域的总目标 1科学探究2亲近自然,喜欢探究3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4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

二、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内容

1、幼儿园科学教育内容选择的要求

1科学性和启蒙性2广泛性和代表性3地方性和季节性4时代性和民族性 2、幼儿科学教育内容

了解自然环境及其和人们生活的关系

1自然界常见的动植物及其与环境的关系2自然界中的非生命物质及其与人及动物的关系3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探究身边事物的自然科学现象

1认识气候与季节变化2认识各种物理现象3认识各种安全、有趣、简单的化学现象4认识宇宙中的日月星辰

❖感受科学技术及其对生活的影响

1通信工具2家用电器3交通工具4现代科技 三、幼儿园科学教育的方法

1、观察法2、实验法3、劳动与实践法:种植;饲养;科学小制作;协助成人劳动4、测量法:观察测量;非正式量具测量(自然测量);正式量具测量5、分类法6、信息交流法7、早期科学阅读法8、游戏法

第四节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指导 一、观察类科学教育活动 二、实验类科学教育活动 三、技术制作类科学教育活动 四、交流讨论类科学教育活动 第六章幼儿园数学教育

第一节幼儿园数学教育的目标 第二节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内容

第三节幼儿园数学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第四节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一、数学目标

《指南》数学认知目标

1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2感知和理解数、量和数量关系3感知形状与空间关系

二、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内容

一、幼儿园数学教育内容的选择原则 1启蒙性2生活性3可探索性4系统性 三、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内容分类

1分类、排序与对应2数、计数与数的运算3几何图形4量与计算5空间与时间 四、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方法

1操作法2游戏法3比较法4讨论法5发现法6寻找法 ❖其他辅助性方法

第七章幼儿园语言教育

第一节幼儿园语言教育的目标 第二节幼儿园语言教育的内容 第三节幼儿园语言教育的方法

第四节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类型的主要类型 一、幼儿园语言教育总目标 《纲要》:

1乐意与人交谈,讲话礼貌;?2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3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

4喜欢听故事、看图书;5能听懂和会说普通话。 二、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目标

1谈话活动目标2讲述活动目标3听说游戏目标 ❖早期阅读活动目标 ❖文学作品学习活动目标 三幼儿园语言教育的内容 1、专门的语言教育内容

1谈话:2讲述3文学作品学习活动4早期阅读 2、渗透性语言教育内容

❖主要是利用学前儿童各种生活和学习经验,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中,为儿童提供充分而广泛的、多种多样的学习和运用语言的机会。 四幼儿园语言教育的方法

1、示范模仿法2、试听讲做结合法3、游戏法4、表演法5、练习法 五、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类型的主要类型

1、幼儿园文学作品教育活动2、幼儿谈话活动3、幼儿讲述活动4、幼儿听说游戏活动5、幼儿早期阅读活动

第八章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组织实施 第一节幼儿园社会教育目标 第二节幼儿园社会教育内容 第三节幼儿园社会教育方法

第四节幼儿园社会教育的活动设计和组织指导 一、幼儿园社会教育目标 《纲要》:

1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2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

3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4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

5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二、《指南》目标: ❖人际交往

1愿意与人交往2能与同伴友好相处3具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现4关心尊重他人 社会适应

1喜欢并适应群体生活2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3具有初步的归属感 三、幼儿园社会教育内容

《纲要》中对社会领域的内容要求

人际关系:自己;同伴及同伴交往;集体

社会环境:家庭;幼儿园;社区;行政区划;祖国;世界知识;重大节日和重大社会事件

社会行为规范:公共规则;集体规则;交往规则;基本道德准则

社会文化:社区人文景观;民间节日;民间艺术;文化精品;世界文化 四、选择和组织社会教育内容应遵循的原则

1从幼儿生活经验出发由近趋远的原则2由易至难,逐步深入的原则3渗透性原则:渗透在一日生活及各领域 五、幼儿园社会教育方法

1、幼儿园社会教育的一般方法

语言法:包括讲解法、谈话法和讨论法 直观法:包括演示法和参观法

行为练习法:按照正确的社会行为规范实践

行为评价法:对幼儿行为进行褒贬判断。分为肯定性评价和否定性评价

陶冶法:环境陶冶法;艺术感染法。利用人际关系、行为环境、社会风气、情感气氛等陶冶幼儿性情。

2、幼儿园社会教育的特殊方法

❖移情训练法:站在他人位置考虑问题,理解他人感情和需要。

❖角色扮演法:通过扮演社会角色体验角色应遵循的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

❖观察学习法:通过模仿或观察学习,直接学会新的行为模式,获得相应的社会行

为。

二、整合教育活动模式的特点

1整合是教育目标的整合2整合是教育内容的整合3整合是教育资源的整合4整合是教育方法、形式和手段的整合5整合是实现幼儿发展的整合 模块七教育评价

一幼儿园教育评价的类型

1、根据评价的功能和运行时间分类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

2、根据评价的参照体系分类个体内差异评价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定性评价定量评价 3、根据评价的主体分内部评价-自我评价外部评价-他人评价 二、幼儿园教育评价方法 1、幼儿发展评价的方法

观察法作品分析法谈话法问卷调查法档案评估法 2、教师发展评价的方法 自我评价观察记录家长评价 三、幼儿园教育评价内容 1、幼儿发展评价内容

可选择课程领域对幼儿发展进行评价

可选择按课程进行的主题所经历的不同阶段对幼儿发展进行评价 可选择多元智力各方面对幼儿发展进行评价

可选择按某一事件、某一活动对幼儿发展进行评价 可选择对幼儿的活动风格进行评价 2、教师发展评价的内容 幼儿园教育活动评价指标

活动计划和活动目标是否建立在本班幼儿现状基础上

活动内容、方式、策略、环境条件能否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能否兼顾群体需要和个体差异,使每个幼儿都有成功感

活动过程是否为幼儿提供有益经验和符合其发展需要 教师指导是否有利于幼儿主动学习、有效学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